《本草蒙筌》~ 卷之一 (2)
卷之一 (2)
1. 黃耆
味甘,氣微溫。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無毒。種有三品,治無兩般。
木耆,莖短理橫,功力殊劣;(此為下品。)缺歲多收倍用,煎服亦宜。(《本經》不載州土,必出黃耆處並有之,如稊秡之賤,自產谷田,凶年多收,亦可代糧也。)_水耆_生白水、赤水二鄉,(俱屬隴西。)白水頗勝;(此為中品。)_綿耆_出山西沁州綿上,(鄉名有巡檢司。)此品極佳。(此為上品。)咸因地產僉名,總待秋採入藥。久留易蛀,勤曝難侵。務選單服不歧,直如箭干,皮色褐潤,肉白心黃,折柔軟類綿,嚼甘甜近蜜。如斯應病,獲效如神。市多采苜蓿根假充,謂之土黃耆媒利。殊不知此堅脆(音翠)味苦,能令人瘦;耆柔軟味甘,易致人肥。每被亂真,尤宜細認。夫耆者,惡白鮮、龜甲,制去頭、刮皮。生用治癰疽,蜜炙補虛損。入手少陽,入足太陰。主丈夫小兒五勞七傷,骨蒸體瘦,消渴腹痛,瀉痢腸風;治女子婦人月候不勻,血崩帶下,胎前產後,氣耗血虛。益元陽,瀉陰火。扶危濟弱,略亞人參。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以司開闔。固盜汗自汗,無汗則發,有汗則止;托陰瘡癩瘡,排膿止痛,長肉生肌。外行皮毛,中補脾胃。下治傷寒,尺脈不至。是上中下、內外、三焦藥也。性畏防風,而防風能制黃耆,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蓋相畏而相使者,故二味世多相須而用。《衍義》又云:因多補益之功,藥中呼為羊肉。久服勿已,耐老延年。
(謨)按:參耆甘溫,俱能補益。證屬虛損,堪並建功。但人參惟補元氣調中,黃耆兼補衛氣實表。所補既略差異,共劑豈可等分!務尊專能,用為君主。君藥宜重,臣輔減輕。君勝乎臣,天下方治。臣強於主,國祚漸危。此理勢自然,藥劑仿之,亦不可不注意也。如患內傷,脾胃衰弱,飲食怕進,怠惰嗜眠,發熱惡寒,嘔吐泄瀉,及夫脹滿痞塞,力乏形羸,脈息虛微,精神短少等證,治之悉宜補中益氣,當以人參加重為君,黃耆減輕為臣。
若系表虛,腠理不固,自汗盜汗,漸致亡陽,並諸潰瘍,多耗膿血,嬰兒痘疹,未灌全漿,一切陰毒不起之疾,治之又宜實衛護榮,須讓黃耆倍用為主,人參少入為輔焉。是故治病在藥,用藥由人。切勿索驥按圖,務須活潑潑地。先正嘗曰:醫無定體,應變而施。藥不執方,合宜而用。
又云:補氣藥多,補血藥亦從而補氣;補血藥多,補氣藥亦從而補血。佐之以熱則熱,佐之以寒則寒。如補中益氣湯,雖加當歸,當歸血藥也,因勢寡,則被參耆所據,故專益氣僉名;又當歸補血湯,縱倍黃耆,黃耆氣藥也,為性緩,亦隨當歸所引,惟以補血標首。佐肉桂附子少熱,八味丸云然;加黃蘗知母微寒,補陰丸是爾。
舉隅而反,觸類而推。則方藥之應乎病機,病機之合乎方藥。總在君臣佐使之弗失,才致輕重緩急之適中。時醫不以本草加工,欲望制方。如是之通變合宜者,正猶學射而不操夫弓矢,其不能也決矣。
白話文:
黃耆的味道甘甜,性質稍微溫和。它的氣味輕薄但味道濃厚,可以上升也可以下降,屬於陰中帶陽的藥材。它沒有毒性。黃耆的種類有三種,但治療效果沒有兩樣。
木耆,莖短且紋理橫向,功效很差(這是下品)。在歉收的年份會大量採收,用量加倍,煎服也是可以的。(《本經》沒有記載產地,但只要是出產黃耆的地方都會有這種,就像稊秡一樣賤價,在田地裡自己生長,歉收時大量採收,也可以當作糧食。)水耆,生長在白水、赤水兩個地方(都屬於隴西)。白水產的品質比較好(這是中品)。綿耆,產於山西沁州綿上(地名,有巡檢司),這個品種最好(這是上品)。黃耆都因為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總之都要在秋天採收入藥。放久了容易被蟲蛀,要經常曝曬才不會被蟲蛀。挑選黃耆的時候,要選擇單枝、沒有分岔的,像箭桿一樣直,外皮顏色呈褐色且有光澤,肉是白色的,中心是黃色的,折斷後像棉花一樣柔軟,咀嚼起來甘甜像蜂蜜。這樣的黃耆才能對症下藥,效果顯著。市面上很多用苜蓿的根來冒充黃耆,稱作土黃耆,用來賺取利益。殊不知,這種假貨堅硬易碎,味道苦澀,吃了會使人消瘦;而真正的黃耆柔軟甘甜,吃了容易使人發胖。所以很多人會被魚目混珠,一定要仔細辨認。黃耆這種藥材,忌諱與白鮮皮、龜甲一起使用,炮製時要去除頭部、刮去外皮。生用可以治療癰疽,蜜炙後可以補虛損。它進入手少陽經和足太陰經。主要治療男子和孩童的五勞七傷、骨蒸體瘦、消渴腹痛、瀉痢腸風;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血崩帶下、懷孕生產前後的氣血虧損。能夠補益元陽、瀉陰火。扶助危重病人、救濟虛弱的體質,功效略遜於人參。能夠溫養肌肉、充實皮膚,使皮膚紋理細密、控制毛孔的開闔。可以固止盜汗自汗,沒有汗則能發汗,有汗則能止汗;能夠托毒瘡癩瘡,排出膿液、止痛、生長肌肉。對外可以作用於皮毛,對內可以補益脾胃。向下可以治療傷寒,尺脈微弱的情況。因此,它是上中下、內外、三焦都能作用的藥物。它的藥性畏懼防風,但防風可以制約黃耆,黃耆得到防風,功效會更大。這是因為它們是相畏相使的關係,所以這兩種藥物世上常常要一起搭配使用。《衍義》又說:因為黃耆有很多補益的功效,所以中藥裡稱它為「羊肉」。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
(謨)認為:人參和黃耆都是甘溫的藥物,都能夠補益身體。如果病症屬於虛損,可以一起使用。但是人參只能補元氣、調理中焦,黃耆還能兼補衛氣、固表。因為補益的重點稍微不同,所以一起使用時,用量不可以相等。一定要重視各自的專長,選擇主要發揮作用的藥材。主要藥物用量要大,輔助藥物用量要小。君藥比臣藥更強,天下才能太平;臣藥比君藥強,國家就會逐漸衰敗。這是自然的道理,使用藥物也要仿照這個道理,不可不注意。如果患有內傷,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疲倦嗜睡,發熱怕冷,嘔吐泄瀉,以及腹脹痞塞、身體乏力消瘦、脈搏虛弱、精神不振等症狀,治療時應該補中益氣,這時應該以人參加重用量作為君藥,黃耆減輕用量作為臣藥。
如果是屬於表虛,皮膚毛孔不緊密,自汗盜汗,逐漸導致陽氣耗竭,以及各種潰瘍,大量耗損膿血,嬰兒長痘疹,沒有完全發出來,各種陰毒不起的疾病,治療時應該注重固衛護榮,這時應該以黃耆加倍用量作為主藥,人參少量作為輔助。所以說,治療疾病在於藥物,使用藥物在於人。千萬不要照本宣科,一定要靈活運用。前人說過:醫學沒有固定的模式,要隨機應變;用藥不能拘泥於固定的藥方,要選擇合適的藥物。
又說:補氣的藥物用多了,補血的藥物也會跟著補氣;補血的藥物用多了,補氣的藥物也會跟著補血。加入溫熱藥物,藥性就會偏溫;加入寒涼藥物,藥性就會偏寒。例如補中益氣湯,雖然加了當歸,當歸是血藥,但因為用量少,所以就被人參黃耆所主導,因此它的名稱就叫補中益氣;又如當歸補血湯,即使加倍用黃耆,黃耆是氣藥,但因為藥性緩和,所以也跟著當歸走,因此它的名稱就叫補血。加入肉桂附子等少量溫熱藥物,就像八味丸那樣;加入黃柏知母等少量寒涼藥物,就像補陰丸那樣。
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那麼藥方符合病機,病機符合藥方。總之在於君臣佐使的搭配不能錯亂,才能達到輕重緩急的適中。現在的醫生不研究藥材的特性,就想開出好的藥方。像這樣不能通達變通的人,就像學射箭卻不拿弓箭,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