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仁宇

《審視瑤函》~ 卷四 (1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3)

1. 痘疹

痘疹害眼。多因胎毒。或前或後。積熱蘊深。或餘毒攻侵。自臟達外。致成星翳膜朦。宜分虛實。但以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致於熱。解毒不致於涼。俟靨後治之。雖有目翳。切不可用點藥。只宜活血解毒。俟五臟平和。翳當自去。若誤點藥。則非徒無益。而反害之。即用丸散。

須小劑調服。如眼無光。過百日後血氣完復。則目自明矣。海藏云。東垣先生治癍後風熱毒。翳膜氣障遮睛。以瀉青丸治之。大效。初覺易治。保命集云。非癍後翳膜。亦能治之。瀉青丸減大黃一半用之。

白話文:

痘疹引起的眼睛問題,大多是因為胎毒,可能在發病前或發病後,體內積聚的熱毒太深,或是殘留的毒素侵犯,從內臟影響到外在,導致眼睛出現星翳(角膜白斑)或視物模糊。治療上要區分虛實,但主要以活血化瘀、解毒為主。活血不會使身體更熱,解毒也不會使身體更寒涼。等到痘疹消退後再治療眼睛。即使有眼睛翳障,千萬不能使用點眼藥,只能用活血解毒的方法。等到五臟平和,翳障自然會消退。如果誤用點眼藥,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即使要使用丸散類藥物,也必須小劑量服用。如果眼睛沒有光感,經過一百多天後,等氣血完全恢復,眼睛自然就會明亮。李杲(海藏)說,東垣先生治療麻疹後出現風熱毒,翳膜氣障遮蔽眼睛,用瀉青丸治療效果很好。剛開始發病時容易治療。《保命集》也說,不是麻疹後的翳膜,也可用瀉青丸治療,但要將大黃的用量減半。

2. 濁害清和症

濁害清和。重輕非一。有病於前。有病於末。有久閉而不開。有腫痛而赤爛。有積熱而內症昏蒙。或乘虛而衝風淚濕。有陰邪結星而為翳。有陽邪爍膏而成疾。當因症而詳源。毋偏泥而拗執。

此症專指痘疹以致目疾之謂。夫痘疹為毒最重。自稟受以來。蘊積惡毒深久之故。若痘疹發。則諸經百脈清純太和之氣。皆被攪擾。正氣大虛。則邪乘虛而入。各因其犯而為病。目竅於肝膽。肝膽乃清淨之府。邪正理不並立。今受濁邪熏灼。失發生長養之源。故病亦易侵。皆由乎人不能救。

而且害之之故也。或於病中食物發之太過。懷藏大暖。誤投熱藥。多食甘酸而致病者。或於病後之虛弱未復。恣食辛辣燥膩。竭視勞瞻。炙衣烘火。沖冒風沙煙障而致病者。有為昏蒙流淚。成內障者。有為赤爛星障。成外症者。有餘邪蘊積蒸燥。肝膽熱鬱之極。清氣受傷。延及瞳神。

而成凝脂黃膜花翳蟹睛等症之重而目⿰米厭凸者。有餘邪流為赤絲羞明微星薄翳等症之輕而病自消者。輕重深淺。各隨人之所受。所患亦不一。業斯道者。宜致思明辨。以免不用刃而殺人。取罪冥冥。禍延子孫之報。當細驗其症。審其經而投治之。不可執泥概治。恐有激變之禍。

蓋痘疹之後。正氣虛而血脈傷。邪得易乘。非常人可比。大凡痘症目疾。惟瞳神未損。亦有可治之理。但宜早治。則易退而無變亂之患。遲則氣血凝定。雖無變亂。其退亦甚遲矣。宜服:

穀精草湯

穀精草(六分),白芍,荊芥穗,玄參,牛蒡子,連翹,草決明,菊花,龍膽草(各五分),桔梗(三分)

上銼劑。白水二鍾。燈心十段。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服。

退翳散(治內外翳障。或瘡疹後餘毒不散。)

真蛤粉(另研),穀精草(生研為末各一兩)

上研勻。每服二錢。用豬肝三指大一片。批開。摻藥在上卷定。再用麻線扎之。濃米泔水一碗。煮肝熟為度。取出放冷。食後臨睡細嚼。卻用原汁送下。忌一切毒物。如齋素用白柿同煎。令乾。去藥食柿。

(孫盈重云。凡痘瘡不可食雞鴨子。必生翳膜。錢季華之女年數歲。痘瘡後兩目皆生翳。只服此藥。各退白膜三重。瞳子方瞭然也。)

望月丸(治痘入眼。致生翳膜。)

望月砂(四兩焙乾),石決明(醋煅),防風,白芍,穀精草,草決明,木賊(各一兩),當歸(五錢)

上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小兒量其大小。或用一錢。或五分一丸。荊芥湯化下。

疏風湯(治痘後患眼。其珠不紅。眼皮弦生一小顆。數日有膿。俗謂狗翳。發後又發。甚至眼毛上發一白泡。服此。)

荊芥穗,蟬蛻,桔梗,歸尾,甘草梢(各五分),防風,白芷(各四分),石膏(煅一錢二分),白芍藥(七分),茯苓,連翹,蒼朮(泔水制各六分)

白話文:

濁害清和症

痘疹引起的目疾,其嚴重程度不一。有的病在初期,有的病在後期;有的久閉難開,有的腫痛潰爛;有的積熱內蘊,神志昏蒙;有的因身體虛弱而受風寒,淚流不止;有的因陰邪凝聚而形成翳膜;有的因陽邪灼傷而致病。需根據具體症狀追溯病因,不可偏執一法。

此症專指痘疹導致的目疾。痘疹毒性極強,自孕育以來,體內積聚的毒素久久不散。一旦發病,全身經絡和血液中清純平和之氣都被擾亂,正氣大虛,邪氣乘虛而入,根據侵犯部位而致病。眼睛與肝膽相通,肝膽是清淨的臟腑,邪正之氣不能共存。如今受到濁邪的熏灼,失去了發育滋養的根本,所以很容易受到疾病侵犯,皆因個人無法自救所致。

此外,病因還可能包括:病中飲食過度,體內積熱;誤服溫熱藥物;多食甘酸之物;病後體虛未復,又恣意食用辛辣燥膩的食物,過度用眼,靠近火源取暖,遭受風沙煙塵侵襲等。有的會出現神志昏蒙、流淚,形成內障;有的會出現紅腫潰爛,形成外症;有的因餘邪積聚,肝膽鬱熱極甚,清氣受損,波及瞳神,形成凝脂狀黃膜、翳膜、蟹睛等嚴重眼疾;有的餘邪化為赤絲,羞明,伴有輕微的星狀或薄翳,病情較輕,能自行消退。輕重深淺,各有不同,所患疾病也不相同。從事醫術者,應仔細辨證,避免誤診,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禍及子孫。應仔細診察病情,判斷其臟腑經絡受損情況,再進行治療,不可籠統用藥,以免病情加劇。

痘疹之後,正氣虛弱,血脈受損,邪氣更容易乘虛而入,非尋常病症可比。一般來說,痘疹引起的目疾,只要瞳神未受損,仍有治愈的可能。但應及早治療,才能容易痊癒,避免病情複雜化。治療延遲,氣血凝滯,即使病情不加重,痊癒也會非常緩慢。

可用方劑如下:

穀精草湯:穀精草(六分),白芍、荊芥穗、玄參、牛蒡子、連翹、草決明、菊花、龍膽草(各五分),桔梗(三分)。上藥水煎服。

退翳散:(治內外翳障,或瘡疹後餘毒不散)真蛤粉、穀精草(均研末,各一兩)。每服二錢,用豬肝摻藥服用。忌食一切毒物。

望月丸:(治痘疹入眼,導致翳膜)望月砂(四兩,焙乾)、石決明(醋煅)、防風、白芍、穀精草、草決明、木賊(各一兩)、當歸(五錢)。煉蜜為丸服用。

疏風湯:(治痘後眼疾,眼珠不紅,眼皮長出小膿包,俗稱狗翳)荊芥穗、蟬蛻、桔梗、歸尾、甘草梢(各五分),防風、白芷(各四分),石膏(煅一錢二分),白芍藥(七分),茯苓、連翹、蒼朮(泔水制,各六分)。

(注:文中“分”為中藥計量單位,古代的劑量與現代有所不同,切勿自行配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