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瑤函》~ 卷六 (6)
卷六 (6)
1. 眼科針灸要穴圖像
此症針後。或一二日再發。如前痛甚。但頭為諸陽會首。宜先補後瀉。又宜瀉多補少。或錯補瀉。再發愈重。當再針百會、合谷、上星三穴瀉之。無不效也。舉發。另刺上星、太陽。
正頭痛。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醫用心刺療。如不然。難治也。端的正頭風。十死之症。又名腎厥頭痛。
白話文:
針灸治療此症後,可能會在一、兩天後復發,疼痛程度與之前一樣劇烈。但頭部是所有陽經的交會之處,應該先補後瀉,而且瀉的量要比補的多。如果誤把補瀉的順序顛倒,那麼復發後病情會更加嚴重。這時應該再次針灸百會、合谷、上星三個穴位,以瀉法治療,沒有不有效的。如果復發的次數很多,那就另外針刺上星、太陽穴。
此症皆因醉後。睡臥當風。竄入經絡。痰飲灌注。或因怒氣傷肝。房事不節。宜先刺頰車、合谷、地倉、人中。如不愈。再刺地倉、合谷、承漿、瞳子窌。
此症多因醉飽行房。未避風寒而臥。賊風入於經絡。宜刺解谿、合谷、豐隆。再發後刺風池、上星、三里。
白話文:
此症是陰陽不平衡造成的。風邪侵襲腦部,所以針刺無效。先要祛除痰液,後祛除風邪,自然就會見效。應該先針刺百會穴、後頂穴、合谷穴。若無效,再針刺風池穴、合谷穴、三里穴。
此症乃陰陽不分。風邪竄入腦戶。故刺不效。先去其痰。後去其風。自然效也。宜先刺百會、後頂、合谷。不效。再刺風池。合谷。三里。
此乃頭風灌注瞳仁。血氣湧溢。上盛下虛。故得此疾。宜刺太陽、睛明、合谷、小骨空。不效。再刺臨泣、攢竹。三里。
此症乃醉飽行房。氣血凝滯。用手揩摸。賊風竄入。故有此症。宜先刺合谷、二間。不效。再刺睛明、三里。
白話文:
這個疾病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血氣運行不暢、阻塞不順暢。容易在吹風的地方睡覺休息,也容易飢餓或過飽,或勞累工作。首先應該針刺合谷、三里、太陽、睛明等穴位,如果沒有效果,則再針刺攢竹、太陽、絲竹空等穴位。
此症受病既深。未可一時便能針愈。先刺睛明、合谷。不效。須是三次針之方可。如發。再刺太陽、光明。
此症乃醉後當風。或暴赤眼痛。不忌房事。恣食熱物。婦人多因產後當風坐視。賊風竄入眼中。或行經與男子交感。穢氣衝於頭目。故成此疾。宜刺攢竹、合谷、大骨空、小骨空。如未愈全。再刺小骨空。
此症乃時氣所作。血氣壅滯。當風睡臥。飢飽勞役。宜先刺合谷、三里、太陽、睛明。不效。後再刺攢竹、太陽、絲竹空。
此症乃怒氣傷肝。血不就舍。腎水枯竭。血氣耗散。初病不謹。恣貪房事。用心過多。故得難治。先宜刺臨泣、睛明、合谷、瞳子窌。如不效。刺光明、風池。
白話文:
此症是突發性的眼痛。行走在路上,迎風而行。風竄入眼中。血不守住,不能收藏於肝中。看燈火則流淚,見日光則酸澀。疼痛難以睜開。應該針刺攢竹穴、合谷穴、小骨空、二間穴。若不治癒。再針刺睛明穴、行間穴。
此症乃暴痛。在路迎風。竄入眼中。血不就舍。肝不藏血。觀燈則淚出。見日則酸澀。痛疼難開。宜刺攢竹、合谷、小骨空、二間。不愈。再刺睛明、行間。
此症乃痰飲停滯胸膈。賊風竄入腦戶。偏正頭風。發來連半邊皮肉疼痛。或手足沉冷。久而不治。變為癱患。亦分陰陽針之。或針力未到。故不效也此症宜先針風池、合谷、絲竹空。後可針三里瀉之。以去其風。針後穴前穴絲竹空、鞋帶。
白話文:
此病症是痰飲在胸膈中停滯,風邪乘虛竄入腦部。偏正頭風,發病時會連帶半邊臉皮肉疼痛,或手腳冰涼。如果不治療的話,時間長久後就會轉變成癱瘓。這種病症,需要依陰陽針法來治療。或者針灸的深度不夠,所以沒有效果。這種情況先針灸風池、合谷、絲竹空穴,然後可以針灸三里穴以瀉出病氣來去除風邪,針灸後可以針灸穴位前穴位絲竹空、鞋帶穴位。
此症因傷寒未解。卻有房事。上盛下虛。氣血壅上。或頭風不早治。則血灌瞳仁。或暴赤腫痛。或怒氣傷肝。房事觸毒心肝二經。飲食不節。飢飽醉勞。皆有此症。心火炎上故不散。及婦人產後怒氣傷肝。產期未滿。非一時可療。漸而為之。無不效也。宜先刺睛明、臨泣、合谷。不愈。再刺風池、太陽、行間。
白話文:
這種眼疾的原因是傷寒沒有完全治癒,又行房事,所以上面盛,下面虛,氣血壅塞在頭部。或者頭風沒有及早治療,那麼血液就會灌注到瞳仁,出現暴赤腫痛的症狀。或者由於怒氣傷害了肝臟,房事又觸發了肝臟和心臟的毒氣,飲食不節制,飢餓、飽食、醉酒、勞累,都會導致這種症狀。心火往上竄,所以眼疾擴散不退。還有婦女產後,怒氣傷肝,產期未滿,所以一時難以治癒,必須逐漸治療,才能奏效。最重要的是先刺「眼睛明亮」、「眼淚汪汪」和「合谷穴」。如果沒有好轉,再刺「風池穴」、「太陽穴」和「行間穴」。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一名巔上。一名天滿。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心。容豆許。直兩耳尖上對是穴。督脈七足太陽之會。手足少陽足厥陰俱會於此。刺二分。炙五壯。甲乙級曰。刺三分。灸三壯。一曰。灸頭頂不得過七壯。主治頭風頭痛)
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手陽明所過為原。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白話文:
百會穴(又名三陽五會、巔上、天滿。位於前額,距離後腦勺一寸五分,在頭頂中央,旋毛的中心,大小如同黃豆。直線連接左右兩耳尖端,與其交會處即是百會穴。它是督脈的七處和太陽經的交會穴,手足少陽經、足厥陰經也都在此交會。針刺深度為二分,艾灸五壯。甲乙級針灸治療中記載: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另有一說:頭頂艾灸不得超過七壯。主治頭風、頭痛等疾病。)
(主治偏正頭痛。面腫目翳。神農經云。治鼻衄。目痛不明。席弘賦云。睛明治眼若未效。合谷光明不可缺。千金十一穴云。曲池兼合谷。可徹頭痛。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療頭疼並面腫。體熱。身汗出。目暗視茫然。)
白話文:
適用於治療偏正頭痛。臉腫眼睛模糊不清。神農經裡說到,可以治療鼻血。眼痛看不清楚。席弘賦說到,治療眼睛明亮,如果效果不佳。合谷的穴位是不可缺少。千金十一穴中說到,曲池穴加上合谷穴,可以治療頭痛。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中說到,治療頭痛和臉腫。體溫高。身體大量出汗。視力模糊不清。
上星(一名神堂。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者中可容豆。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壯。一云宜三稜針出血。以瀉諸陽熱氣。)
白話文:
神堂穴:
神堂穴,又名上星穴,位於鼻樑正上方,約在髮際往上約一寸處。這個穴位凹陷,如果用手指按壓,可以容納一顆豆子。針刺神堂穴時,針的深度為三分,留針並刺激六次,然後灸五壯。另有一種說法認為,可以用三稜針刺破神堂穴,以瀉去人體內的諸陽熱氣。
(主治頭風頭痛。鼻塞目眩。睛痛不能遠視。三稜針刺之。即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
白話文:
治療頭痛、鼻塞、頭暈、眼睛疼痛,無法看遠的東西。用三棱針刺破,以宣洩陽熱之氣,不再衝擊頭部和眼睛。
神庭(直鼻上。入髮際五分。發高者髮際是穴。發低者加二三分。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灸三壯。禁刺。刺之令人顛狂目失明。一曰灸七壯。至三七壯止。)
白話文:
神庭穴(位於鼻樑直上,進入髮際五分之處。髮際高的人,神庭穴即在髮際處。髮際低的人,則在髮際處向上加二、三分。神庭穴是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灸神庭穴三壯,禁止刺入。刺入神庭穴會讓人精神狂亂,眼睛失明。神庭穴也可用灸法治療,灸七壯至三七壯。
(主治發狂。登高妄走。風癇癲疾。角弓反張。目上視。不識人。頭風鼻淵。流涕不止。頭痛目淚。煩滿。喘渴。驚悸不得安寢。)
白話文:
主要治療:
-
神經失常、精神錯亂、無故登高狂奔。
-
癲癇發作,身體僵直,牙關緊閉,站立時彎腰曲背,手足抽搐,目往上翻,不認識人。
-
頭痛,鼻炎,流鼻水不止。
-
頭痛,眼睛流淚、淚不止。
-
心煩意亂、腦滿血充、氣喘口渴、驚悸不安不能入睡。
瞳子髎(一名太陽。一名前關。在目外。去眥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目癢。外眥赤痛。翳膜青盲。遠視䀮䀮。淚出多眵。)
白話文:
瞳子髎(又稱太陽、前關。位於眼睛外側,距離眼角五分。是手太陽、手少陽、足少陽三條經脈的交會點。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三次。)
主要治療頭痛、眼睛癢、外眼角紅腫疼痛、翳狀膜障、青光眼、遠視模糊、淚水過多及眼屎多。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在耳下齒頰端近前陷中。倒臥開口取之。刺三分。灸三壯。一曰灸七壯至七七壯。炷如小麥。)
白話文:
頰車(別名機關、曲牙。位於耳下,牙齒和臉頰交界處的凹陷處。倒臥,張口取穴。刺入十分。灸三壯。也有人說灸七壯,最多可灸七七四十九壯。灸炷如小麥。)
(主治中風。牙關不開。失音不語。口眼歪斜。頰腫牙痛。不可嚼物。頸強不得回顧。凡口眼歪斜者。喎則左瀉右補。斜則左補右瀉。玉龍賦云。兼地倉。療口歪。)
白話文:
(治療中風、牙關緊閉、言語失聲、嘴歪眼斜、臉頰腫脹、牙痛、不能咀嚼東西,脖子僵硬不能回頭。凡是嘴歪眼斜的人,如果是往左歪斜,就瀉左側、補右側;如果是往右歪斜,就補左側、瀉右側。玉龍歌賦中說,玉龍穴在大腸經上,位於大拇指下端外側角下。治療嘴歪。)
地倉(一名會維。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微有動脈。若久患風。其肝亦有不動者。手足陽明任脈陽蹺之會。刺三分。留五呼。炙七壯。或二七壯。重者七七壯。病左治右。病右治左。艾炷宜小。如粗釵腳。若過大。口反喎。卻灸承漿即愈。)
白話文:
地倉穴(別名會維穴。在口角旁四分外。接近下脣時,微有動脈。如果長期患有風病的人,其肝臟也可能會不動。手足陽明、任脈、陽蹺經的交會穴。針灸深度三分,留針五呼。灸七壯,或二七壯。病情嚴重者七七壯。左邊病痛,針灸右邊。右邊病痛,針灸左邊。艾炷宜小,如粗釵腳大小。如果太大,嘴巴會歪斜。改灸承漿穴即可痊癒。
(主治偏風。口眼喎斜。牙關不開。齒痛頰腫。目不得閉。失音不語。飲食不收。水漿漏落。眼瞤動。遠視䀮䀮。昏花無見。)
白話文:
主治中風,口眼歪斜,牙關緊閉,牙齒疼痛,臉頰腫脹,眼睛無法閉合,失聲不語,飲食無法吞嚥,水和食物從嘴角漏出,眼皮跳動,遠視模糊,看不清楚東西。
後頂(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刺二分。灸五壯。)
(主治頸項強急。額顱上痛。偏頭痛。惡風。目眩不明。)
臨泣(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正睛取之。足太陽少陽陽維三脈之會。刺三分。留七呼。)
(主治鼻塞。目眩生翳。多眵流冷淚。眼目諸疾。驚癇反視。百證賦云。兼頭維可治目中出淚。)
白話文:
後頂穴位於百會穴後方一寸五分,枕骨之上。針刺深度二分,灸艾五壯。主治頸項僵硬疼痛、前額疼痛、偏頭痛、怕風、頭昏眼花。
臨泣穴位於眼睛上方,直入髮際五分陷中,正對瞳孔取穴。為足太陽膀胱經、少陽膽經、陽維脈三條經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主治鼻塞、頭昏眼花、眼白浑浊、眼部疾病、驚癇反視。根據《百證賦》,配合頭維穴可以治療眼淚過多。
足三里(即下陵。出本輸篇。在膝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坐而豎膝。低跗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足陽明所入為合。刺五分。留六呼。灸三壯。千金云。灸二百壯至五百壯。一云小兒忌炙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爾則生疾。秋月不宜出血。恐土虛。)
白話文:
足三里穴位(別名下陵穴,出自於《本輸篇》),位於膝蓋以下三寸處,在腓骨外側肌肉的內側邊緣,肌肉的凹陷處。坐著的時候,將膝蓋豎直,腳背放低,就能找到這個穴位。用力按壓這個穴位,就可以止住腳背上的動脈。足陽明經的氣血流入這個穴位,所以是合穴。針灸足三里穴的深度為五分,並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間。灸足三里穴則要灸三壯。根據《千金方》記載,灸足三里穴的壯數可以從二百壯到五百壯。有一種說法認為,小孩不能灸足三里穴,必須等到三十歲以後才能灸。否則,可能會導致疾病。在秋天,不適合出血,因為秋天是土虛的季節,出血會傷及土氣。
(主治瀉胃中脘熱。與氣衝巨虛。上下廉同。秦承祖曰。膝胻痠痛目不明。外臺明堂云。人年三十以外。若不灸三里。令氣上衝目。使眼無光。蓋以三里能下氣也。)
白話文:
(主治:瀉胃中脘的熱氣。與氣衝巨虛(穴位)的症狀相同。秦承祖說:「膝胻痠痛,眼睛不明亮。」外臺祕要的明堂篇中說:「人到三十歲以後,如果不灸三里(穴位),就會令氣往上衝到眼睛,使眼睛沒有光彩(失去神采)。」這是因為三里(穴位)能使氣往下運行。)
風池(在耳後顳顬後腦空下。髮際陷中。按之引耳。一云耳後陷中。後髮際大筋外廉。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四分。灸三壯至七壯。炷不用大。)
(主治中風偏正頭痛。頸項如拔。痛不得回。目眩。赤痛淚出。通玄賦云。頭暈目眩覓風池。)
白話文:
風池穴(位於耳後顳顬後面空下的位置,在髮際的凹陷處,按壓時會牽動耳朵。另一種說法是:位於耳後的凹陷處,在後髮際大筋外側的邊緣。是足少陽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位。針刺深度四分,艾灸三壯到七壯,艾炷不必太大。)
絲竹空(一名目髎。在眉後陷中。甲乙經曰。足少陽脈氣所發。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不幸。令人目小及盲。)
白話文:
絲竹空(也叫目髎穴。在眉毛後面的凹陷中。甲乙經說:是足少陽膽經氣血發出的地方。針刺三分深,留針三呼的時間。禁止灸療。如果不幸灸了,會使人眼睛變小甚至失明。)
(主治頭痛。目赤目眩。視物䀮䀮。拳毛倒睫。風癇戴眼。發狂吐涎沫。偏正頭風。通玄賦云。治偏頭痛難忍。一傳主眼赤痛。針一分出血。)
白話文:
(主要治療頭痛,眼睛紅、眼花,視力模糊,睫毛倒生,因風引起癲癇、眼病,瘋狂、吐口水,偏正頭痛。通玄賦說到,治療難以忍受的偏頭痛。還可治療眼痛,用針刺入一分以出血。)
人中(一名水溝。在鼻下人中陷中。督脈手足陽明之會。刺三分。留六呼。得氣即瀉。灸三壯至七壯。炷如小麥。然灸不及針。)
(主治中風口噤。牙關不開。口眼喎斜。)
白話文:
人中穴(又名水溝穴。位於鼻下人中凹陷處。督脈、手足陽明經的交匯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次呼吸。獲得氣後即可出針。灸三壯至七壯。艾炷如小麥般大小。灸法不及針刺。)
承漿(一名天池。一名懸漿。在頤前下唇稜下陷中。足陽明任脈之會。刺三分。留五呼。灸三壯。日可七次。至七七壯止。即血脈宣通。其風應時立愈。艾炷不必大。但令當脈。即能愈疾。)
白話文:
承漿(別名天池、懸漿),位於下巴前緣,下脣稜下方的凹陷處,是足陽明經和任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留針時間為五次呼吸,灸療三壯,每天可以灸七次,直到灸到七七四十九壯為止。這樣,血脈就能暢通,風證也能隨之立即痊癒。艾炷不必太大,只要放在穴位上,就能治癒疾病。
(主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噤不開。一云療偏風口喎面腫。)
迎香(一名衝陽。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手足陽明之會。刺三分。禁灸。)
白話文:
主治中風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嘴巴緊閉無法打開。也有說法是治療中風導致的嘴角歪斜和面部浮腫。
迎香穴(又名衝陽穴,位於鼻翼旁邊約一寸,鼻子孔旁邊約五分的位置,是手足陽明經的交會點,針刺深度為三分,禁止使用艾灸。)
(主治鼻塞不聞香臭。喘息不利。偏風口眼喎斜。浮腫風動。滿面作癢。狀如蟲行。玉龍賦云。能消眼熱之紅。)
白話文:
(主治以下症狀):
-
鼻塞,聞不到香臭。
-
呼吸困難、不利。
-
口眼歪斜,臉部抽動。
-
浮腫,風動。
-
滿面作癢,就像蟲子在爬。
據《玉龍賦》記載,這個藥方可以消除眼睛的紅腫。
客主人(一名上關。在耳前起骨上廉。門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手足少陽足陽明三脈之會。本輸篇曰。刺之則呿不能欠者。即此穴。刺一分。留七呼。灸三壯。甲乙經曰。刺上關不得深。下關不得久。)
(主治口眼喎斜。耳聾耳鳴。聤耳。目眩齒痛。瘛瘲。)
白話文:
客人穴(一名上關穴。在耳前顴骨的上緣。穴口有空隙。側臥、張口取穴。手足少陽經、足陽明經三條經脈交會於此。本輸篇說,刺此穴,嘴巴不能張開。刺入一分,留針七呼息。灸三壯。甲乙經說,刺上關穴不能太深。下關穴不能留針太久。)
角孫(在耳廓中間。上髮際下。開口有空。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甲乙經曰。主治三陽寒熱之病。又曰。足太陽有入頄偏齒者。名曰角孫。則足太陽脈。亦會於此。刺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角孫穴(位於耳廓中間,上髮際下方,開口處有空隙,是手太陽、手足少陽三條經脈的交匯處。甲乙經中記載,角孫穴可以治療三陽經的寒熱病。另外,足太陽經還有一條支脈進入面頰,偏向於牙齒,叫做角孫穴。因此,足太陽經的經脈也交匯於此。針刺角孫穴的深度為三分,艾灸三壯。)
(主治目生翳。齒齦腫不能嚼。唇吻燥。頸項強。)
光明(在外踝上五寸。足少陽絡。別走厥陰。刺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主治熱病。席弘賦云。睛明治眼未效時。合谷光明不可缺。標幽賦云。兼地五會。治眼癢痛。)
地五會(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刺一分。禁灸。)
(主治。標幽賦云。兼光明治眼癢痛。)
白話文:
光明穴位於外踝骨上方五寸處,屬於足少陽經脈的絡脈,並分支至厥陰經。針刺時,針深六分,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艾灸五壯。
光明穴主要治療眼睛生翳、牙齦腫脹導致無法咀嚼、嘴唇乾燥、頸項僵硬等症狀。席弘賦中提到,治療熱病時,如果用睛明穴治療眼睛疾病效果不佳,就必須配合光明穴。標幽賦中也記載,光明穴與地五會穴合用,可以治療眼睛癢痛。
地五會穴位於小腳趾第二個指節後方的凹陷處,距離俠谿穴一寸。針刺時,針深一分,禁止艾灸。
標幽賦中記載,地五會穴與光明穴合用,可以治療眼睛癢痛。
解谿(一名鞋帶。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足腕上繫鞋帶處陷中。一曰在足大指。大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刺瘧論注曰。在衝陽後三寸半。氣血論注曰二寸半。甲乙經曰一寸半。足陽明所行為經。刺五分。留五呼。灸三壯。)
白話文:
解谿(又名鞋帶穴。在衝陽穴後一寸五分。在足踝上繫鞋帶處的凹陷中。另說在足大拇指上。大拇指直上跗骨上。凹陷處就是宛宛穴。刺瘧論注曰。在衝陽穴後三寸半。氣血論注曰二寸半。甲乙經曰一寸半。足陽明經所經過。針刺五分。留針五呼。灸三壯。)
(主治風氣面浮。頭痛。目眩生翳。神農經云。治腹脹。腳腕痛。目眩頭痛。可灸七壯。)
豐隆(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骨外廉陷中。陽明絡。別走太陰。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面腫。風逆顛狂。見鬼好笑。百證賦云。兼強間治頭痛難禁。)
白話文:
豐隆穴位於外踝骨上方八寸,靠近腓骨外側凹陷處,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絡穴,並與足太陰脾經相連。針刺豐隆穴時,深度約為三分。灸法則灸三壯。
豐隆穴主要用於治療因風邪引起的臉部浮腫、頭痛、頭昏眼花、視力模糊等症狀。根據神農本草經記載,豐隆穴還可以治療腹部脹滿、腳腕疼痛、頭昏頭痛等病症。灸法可以灸七壯。
此外,豐隆穴也能治療頭痛、面部腫脹、風邪逆襲導致的癲狂、幻覺等症狀。根據《百證賦》記載,豐隆穴還可以治療難以忍受的頭痛。
攢竹(一名始光。一名員柱。一名夜光。又名光明。在兩眉頭梢穴宛宛中。刺五分。留五呼。不宜灸。甲乙經云。明堂用細三稜針刺之。宜泄熱氣。眼目大明。宜刺三分。出血。)
白話文:
攢竹穴(別名:始光、員柱、夜光、光明。在兩眉頭的凹陷中。刺入五分。留針五次呼吸。不宜灸。甲乙經說:用細三棱針刺明堂。宜泄熱氣。眼睛明亮。宜刺三分。出血。)
(主治目視䀮䀮。淚出目眩。瞳子癢。眼中亦痛。及腮臉瞤動。不臥。玉龍賦云。兼頭維治目疼頭痛。百證賦云。兼三間可治目中漠漠。通玄賦云。腦昏目赤瀉此。)
印堂(在兩眉中間。神農針經云。治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艾炷如小麥。玉龍賦云。善治驚搐。)
白話文:
主治眼睛模糊不清,眼淚流個不停,眼睛眩暈,瞳孔發癢,眼睛也疼痛,以及臉頰抽動,睡不著覺。玉龍賦說,兼用頭維穴可以治療眼睛疼痛和頭痛。百證賦說,兼用三間穴可以治療眼睛模糊不清。通玄賦說,腦子昏沉,眼睛發紅,瀉此穴。
睛明(一名淚孔。在目內眥。明堂云。內眥頭外一分宛中。氣府論注曰。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脈之會。刺一分半。留六呼。甲乙經曰。刺六分。一曰禁灸。)
白話文:
睛明穴:又名淚孔穴。位於眼睛的內眼角。明堂經雲:內眼角外一分。氣府論注曰: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條經絡的交會穴。刺入一分半,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間。甲乙經說:刺入六分。另有說法是禁止灸。
(主治目痛視不明。見風淚出。胬肉攀睛。白翳。眥癢疳眼。頭痛目眩。凡治雀目者可久留針。然後速出之。席弘賦云。治眼若未效。併合谷光明不可缺。百證賦云。兼行間可治雀目。)
白話文:
(治療眼睛疼痛、看不清楚,見風流淚、眼窩腫大壓迫眼睛、白膜混濁、眼瞼癢、眼角有膿瘡、頭痛、頭暈。凡是治療雀目的,可以將針久留片刻,然後迅速拔出。席弘賦說,治療眼睛如果還沒成效,該加合谷穴才能使視力恢復。百證賦說,還可以同時針灸行間穴來治療雀目。)
巨髎(夾鼻孔八分。直瞳子。陽蹺足陽明之會。由此入上齒中。後出循地倉。刺三分。灸七壯。)
(主治瘛瘲。唇頰腫痛。口喎目癢。青盲無見。遠視䀮䀮。面風鼻䪼腫腳氣膝脛腫痛。)
大骨空(在手大指前二節前尖上。屈指當骨節中。灸二七壯。禁針。)
(主治內障久痛及吐瀉。)
小骨空(在手小指第一節前尖上。屈指當骨節中。灸二七壯。禁針。)
(主治迎風冷淚。風眼爛弦等症。以上大小骨空二穴。宜口吹火滅。)
白話文:
巨髎穴位於鼻孔外側,向上直對瞳孔,是足陽明經與陽蹺脈的交會穴位。針刺巨髎穴可以治療瘛瘲、唇頰腫痛、口歪眼癢、青盲、遠視模糊、面部風腫、鼻塞、腳氣、膝脛腫痛等症狀。
大骨空穴位於手拇指第二節前尖上,屈指時正好位於骨節中,禁針,宜灸二七壯。此穴主治內障久痛以及吐瀉。
小骨空穴位於手小指第一節前尖上,屈指時正好位於骨節中,禁針,宜灸二七壯。此穴主治迎風冷淚、風眼爛弦等症。大小骨空穴均宜用口吹火滅的方式灸灼。
後谿(在手小指末節後外側。橫紋尖上陷中、仰手俯拳取之。一云在手腕前外側。拳尖起骨下陷中。手太陽所注為腧。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壯。一云三壯。)
白話文:
後谿穴位於後手小指末節外側,從指掌橫紋尖端向上推凹陷處就是。仰手彎曲手指時尋找。
另一種說法是後谿穴位於腕關節前外側,關節處突骨下方凹陷處就是。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的腧穴。
針刺深度為一寸,留針兩次呼吸後取出。
溫灸以一壯為宜,另一種說法是溫灸三壯。
(主治目翳。鼻衄。耳聾。通玄賦云。治頭頂立安。捷法云。肺與三焦熱病。腎虛頭痛。肝厥頭暈。及頭目昏沉。偏正頭風疼痛。兩額顱眉角疼痛。太陽痛。頭項拘急。痛引肩背。醉後頭風嘔吐不止。惡聞人言。眼赤痛。衝風淚下不已。)
白話文:
(主治眼睛翳膜、鼻子出血、耳朵聽不見。通玄賦上說:治療頭頂疼痛立即見效。捷法上說:肺和三焦有熱病、腎虛引起的頭痛、肝厥引起的頭暈,以及頭腦昏沉、偏正頭痛疼痛、兩邊額頭、眉毛角疼痛、太陽穴痛、頭頸部拘緊急促,疼痛蔓延到肩背,醉酒後頭風嘔吐不止、討厭聽到別人說話、眼睛發紅疼痛、風吹就流淚不止。)
行間(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一云在足大指次指歧骨間。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尖。其穴正居陷中。有動脈應手。足厥陰所溜為榮。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白話文:
行間穴:在足大拇指和第二個腳趾骨之間的凹陷處,有動脈在該處跳動。有筋向上向下,前後各有尖銳的小骨。穴位位於凹陷的正中央。有動脈跳動。足厥陰肝經的氣血在此匯聚,以滋養經脈。針刺三寸,停留十個呼吸。艾灸三壯。
(主治中風口喎。四逆。嗌乾煩渴。瞑不欲視。目中淚出。百證賦曰。兼睛明。可治雀目汗氣。)
二間(一名間谷。在食指末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所溜為榮。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壯。)
(主治目黃口乾。口眼喎斜。通玄賊云。治目昏不見。)
尖如蚊虻喙。取法於毫毛。長寸六分。主寒痛痹在絡。
白話文:
主要治療中風口歪、四肢厥逆、喉嚨乾渴、眼睛不想睜開、眼淚流出。百證賦中提到,與睛明穴一起使用,可以治療雀目、汗症。
二間穴(又名間谷),位於食指末節前內側凹陷處。手陽明經脈氣血流經此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六個呼吸的時間,灸五壯。
主要治療眼睛發黃、口乾、口眼歪斜。通玄賊書中提到,可以治療眼睛昏花看不見。
針尖像蚊子或蒼蠅的嘴巴一樣,取穴方法依附於毫毛,針灸長度一寸六分,主要治療寒性疼痛、痺痛,以及經絡痺痛。
或問曰。睛明、迎香、承泣、絲竹空等穴皆禁灸。何也。曰、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以是推之。則知睛明不可灸矣。凡灸頭面之艾炷。宜小麥大。不宜多灸。蓋頭面為諸陽之首故也。若四肢炷稍大。背腹則又大。不妨多灸。四肢多灸則枯細。瘦人春夏之月刺宜淺。肥人秋冬之月刺宜深。
白話文:
有人問:睛明、迎香、承泣、絲竹空等穴位都禁止灸,為什麼? 答:這些穴位靠近眼睛,眼睛害怕火,所以禁止灸。以此類推,就知道睛明穴不能灸了。凡是灸頭面的艾炷,應該像小麥那麼大,不宜多灸。因為頭面是諸陽的彙集之處。如果灸四肢,艾炷可以稍大一點;灸背腹,艾炷可以更大,並且可以多灸。四肢多灸則枯細。瘦人於春夏之月刺血要淺。肥人於秋冬之月刺血要深
此行針灸之大法也。古人灸艾住火。便用洗法。以赤皮蔥、薄荷葉煎湯溫洗瘡周圍。約一時久。令驅逐風散於瘡口出。更令經脈往來不澀。自然疾愈。若灸火退痂後。用東南桃枝青嫩皮煎湯溫洗。能護瘡中諸風。若瘡內黑爛。加胡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黃連煎洗。神效。
白話文:
這是一種針灸治療的大方法。古代人用艾灸留下的火灼傷,就用清洗的方法來處理。用赤皮蔥和薄荷葉煎湯溫熱後清洗傷口周圍,大約一個小時左右,讓風散出去,從傷口排出。這樣可以使經脈暢通無阻,自然就會痊癒。如果艾灸留下的火灼傷脫痂後,就用東南桃枝青嫩的皮煎湯溫熱後清洗。可以保護傷口裡面的各種風邪。如果傷口裡面發黑潰爛,就加香菜煎洗。如果疼痛難忍,就加黃連煎洗。效果神奇。
古人貼灸瘡不用膏藥。要得膿水出多而疾除。資生云。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綿。冬用兔腹下白細毛。或貓腹細毛。今人多以膏藥貼之。日兩三易。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但今貼膏藥。意在避風。亦取其便。惟久久貼之可也。
白話文:
古人治療灸瘡時不用膏藥,目的是讓膿水充分排出,以便疾病迅速痊癒。《資生經》中記載,在春天使用柳絮,夏天使用竹膜,秋天使用新棉絮,冬天使用兔腹部下細軟的白色毛髮,或貓腹部細軟的毛髮敷貼患處進行治療。而現代人常以膏藥貼敷患處,而且一天更換兩三次,企圖讓傷口快速痊癒。但是,這並不是治療疾病的根本方法。現代人使用膏藥敷貼傷口,主要是為了防止患處感染風寒,同時也是為了方便。因此,膏藥長期使用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