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仁宇

《審視瑤函》~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點服之藥各有不同問答論

問曰:點服之治,俱各不同,有點而不服藥者,有服藥而不點者,有點服並行者,何謂乎?曰病有內外,治各不同。內疾已成,外症若無,不必點之,點之無益,惟以服藥內治為主。若外有紅絲赤脈,如系初發,不過微邪,邪退之後,又為餘邪,點固可消,服藥夾攻猶愈。倘內病始發,而不服藥內治,只泥外點者,不惟徒點無益,恐反激發其邪,必生變證之害。

若內病既成,外症又見,必須內外並治,故宜點服俱行。但人之性,愚拗不同,有執己之偏性,喜於服藥而惡點者,有喜於點而惡服者,是皆見之偏也。殊不知內病既發,非服藥不除。古云:止其流者,莫若塞其源;伐其枝者,莫若治其根。揚湯止沸,不如灶底抽薪,此皆治本之謂也。

若內有病,不服藥而愈者,吾未之信也。至於外若有翳,不點不去。古云:物穢當洗,鏡暗須磨。脂膏之釜,不經滌洗,焉能潔淨,此皆治標之謂也。若外障既成,不點而退者,吾亦未之信也。凡內障不服藥而點者,反激其火,耗散氣血,徒損無益,反生變症,又有內病成而外症無形,雖亦服藥,而又加之以點,此恐點之反生他變。

至於外症有翳,單服藥而不點,如病初起,浮嫩不定之翳,服藥亦或可退,若翳已結成者,服藥雖不發不長,但恐不點,翳必難除,必須內外兼治,兩盡其妙,庶病可愈矣。故曰:伐標兼治本,伐本兼治標。治內失外是為愚,治外失內是為癡,內外兼治,是為良醫。

白話文:

問:點藥治療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只點藥不吃藥,有的只吃藥不點藥,有的點藥吃藥同時進行,這是為什麼呢?

答:因為疾病有內在和外在之分,治療方法自然不同。如果是內部的疾病已經形成,而外部沒有任何症狀,就不必點藥,點了也沒用,應該以吃藥從內部治療為主。如果外部出現紅絲或赤脈等症狀,像是剛發病,只是輕微的邪氣,邪氣消退之後,可能還有殘餘的邪氣,這時點藥可以消除,加上吃藥內外夾攻會更好。但如果內部疾病剛開始發作,卻不吃藥從內部治療,只堅持外部點藥,不但點藥沒用,恐怕還會激發邪氣,導致更嚴重的變化。

如果內部疾病已經形成,外部又出現症狀,就必須內外同時治療,所以應該點藥吃藥同時進行。但是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有些人固執己見,喜歡吃藥而討厭點藥,有些人喜歡點藥而討厭吃藥,這些都是片面的看法。要知道內部疾病既然發作,不吃藥是無法根除的。古人說:「要阻止水流,不如堵住源頭;要砍樹枝,不如治理樹根。」就像用熱水止沸,不如從灶底抽掉柴火,這些都是說要從根本治療。

如果內部有病,不吃藥就能痊癒,我是不相信的。至於外部如果有眼翳,不點藥是無法消除的。古人說:「東西髒了應該清洗,鏡子暗了應該擦拭。」裝過油脂的鍋子,不清洗怎麼會乾淨呢?這些都是說要從表面治療。如果外部的眼翳已經形成,不點藥就能消退,我也是不相信的。凡是內部疾病而點藥,卻不吃藥的人,反而會激發火氣,耗損氣血,徒勞無功,還會產生更嚴重的變化。也有些人內部疾病形成,但外部沒有任何症狀,雖然也吃藥,但又加上點藥,這恐怕會因為點藥而產生其他變化。

至於外部有眼翳,只吃藥而不點藥,如果是剛開始發病,還不穩定的眼翳,吃藥或許可以消退,但如果眼翳已經形成,吃藥雖然不會讓它擴大或增長,但如果沒有點藥,恐怕很難消除,必須內外兼治,才能發揮兩種療法的妙用,使疾病痊癒。所以說:「要治標也要兼顧治本,要治本也要兼顧治標。」只顧內部而忽略外部是愚蠢,只顧外部而忽略內部是癡傻,內外兼治才是良醫。

2. 用片腦得效後宜少用勿用論

有病目者問曰:片腦之功,治目何多?予聞而哂之曰:君知其功,亦知其害乎?病者愕然曰:舉世之人,由稚及老,雖愚夫愚婦,皆知片腦為治眼之藥,眼科無不以此為先,今君獨言害者何也?莫非駭俗乎!曰:予非穿鑿而好嘵舌,亦非絕棄而不用,但用之得其當耳。子既病目,亦曾點否?曰:點。

曰:子既點,且以此試為子問,有點片腦,初覺涼快,少頃煩熱而悶燥者;有點片腦,而目愈昏;有點而障愈厚病愈篤者,有之乎?病者曰:皆有之。且人之目病,無有不點片腦者。子之目既點片腦,今何為而不愈,而乃矜羨其功之多也?客愀然而起曰:誠愚之所未聞,敢請教。曰:片腦利害兼有,功過相半,然利害雖在片腦之性味,而功過則由醫者用之當不當耳。

我以此語子,子靜聽而以理揆之,且目非熱不發,非寒不止,此指大意而言也。若夫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寒甚則傷血,熱甚則傷精,此理之自然。今遍考諸家所論片腦,有稱為寒,有稱為熱,有稱為常,有稱為劫,皆不知眼科心法之故。夫片腦寒熱兼有,陰中之陽,味涼而性熱,實眼科之劫藥也。

味有形也,性無形也,血有形也,氣無形也,今片腦味涼性熱,味不能退無形之火,性不能行有形之血,是以血雖得熱而欲行,而寒又為之絆,火雖得寒而欲退,而熱又為之助,故寒反傷其血,熱反傷其精。古人有曰:寒非純寒,熱非純熱,寒熱夾攻,反傷精血,而目之為竅至高,火性炎上,最易攻犯,今內火熾,已怫鬱極矣。

況其脈道幽深,經絡高遠,而內治之藥,未能便達於目,故用外劫之藥,反攻之法,假其性以引夫邪火從竅而出,假其味以潤之,舒其澀痛,且香能通竅,不過暫用其劫,而不可常也。如凝脂赤腫、天行暴風、蟹睛赤虯、風爛澀痛等症,是其所治之病也,其他俱不可用耳。

如若火息,不赤痛澀爛之症,皆宜減去片腦,片腦之功,只能散赤劫火,潤澀定痛,其害則耗散陽光,而昏眇不明,凝結膏汁,而為白障難除,為其熱極生寒,火兼水化也。屢見患凝脂、赤膜、花翳、蟹睛,皆片腦凝結,成大白片而不得去,方見片腦生寒,火兼水化之害。

大抵目病用片腦,如以賊攻賊,其功亦速,賊敗則我勝,若不奪其權而再縱之,則矯肆生禍亂作矣。故凡用片腦劫病,既退之後,再復多用,則膏汁凝,而目之光華弱矣。必減片腦用之方妙,而內仍須服補養調治之藥,庶不損於瞳神耳。

白話文:

有位眼睛生病的人問道:片腦(冰片)的功效,在治療眼睛方面為何如此廣泛?我聽了之後笑了笑說:您知道它的功效,也知道它的害處嗎?那人驚訝地說:世上的人,從小孩到老人,即使是愚笨的村夫村婦,都知道片腦是治療眼睛的藥,眼科沒有不把它當作首選的,現在您獨獨說它有害,難道不是想譁眾取寵嗎!我說:我不是故意賣弄口舌,也不是完全廢棄不用,只是要用得恰當罷了。您既然眼睛生病,也曾經點過片腦吧?他說:點過。

我說:既然您點過,就用這個來問問您,有些人點了片腦,剛開始覺得涼快,過一會兒卻覺得煩躁悶熱;有些人點了片腦,反而眼睛更昏花;有些人點了片腦,眼中的遮蔽物(眼翳)更厚,病情更嚴重,有這些情況嗎?那人說:都有。而且人們眼睛生病,沒有不點片腦的。您的眼睛既然點了片腦,為何沒有好轉,反而還稱讚它的功效廣泛呢?那人悵然起身說:這確實是我沒聽過的,敢請您指教。我說:片腦有利也有弊,功過參半,然而利弊雖然在於片腦的藥性,但功過則取決於醫生用得是否恰當。

我這樣跟您說,您靜下心來用道理來衡量,眼睛不是因為熱而發病,就是因為寒而停止發展,這說的是大略的意思。至於血,遇熱則運行,遇寒則凝滯,寒邪太過會傷害血,熱邪太過會傷害精,這是自然之理。現在廣泛考察各家關於片腦的論述,有的說是寒性的,有的說是熱性的,有的說是平性的,有的說是劫藥,都是不了解眼科的要訣。片腦寒熱兼有,是陰中的陽,味涼而性熱,其實是眼科的劫藥。

味道是有形的,藥性是無形的,血是有形的,氣是無形的,現在片腦味涼而性熱,涼味不能去除無形的火,熱性不能運行有形的血,因此血雖然遇熱想要運行,卻又被寒性阻礙,火雖然遇寒想要消退,卻又被熱性助長,所以寒性反而傷害了血,熱性反而傷害了精。古人說:寒不是純粹的寒,熱不是純粹的熱,寒熱交攻,反而傷害精血。而且眼睛作為人體最高的孔竅,火性向上炎,最容易侵犯,現在內火旺盛,已經鬱積到了極點。

況且眼睛的脈道幽深,經絡高遠,內服的藥物難以直接到達眼睛,所以用外用的劫藥,採用反攻的方法,借用它的藥性來引導邪火從孔竅而出,借用它的味道來滋潤眼睛,舒緩澀痛,而且香味能通竅,不過是暫時用來劫病,不可以長期使用。像是凝脂赤腫、天行暴風(急性結膜炎)、蟹睛赤虯(虹膜睫狀體炎)、風爛澀痛等症狀,是它所能治療的疾病,其他情況都不適合使用。

如果火邪已經平息,沒有紅腫疼痛澀爛等症狀,都應該減少使用片腦。片腦的功效,只能夠散去紅腫的火邪,滋潤乾燥,止住疼痛,它的害處則會耗散陽氣,導致視力昏暗不明,凝結眼中的津液,形成難以去除的白色遮蔽物(白內障),這是因為它的熱性到了極點反而會生出寒,火邪兼帶水化的緣故。我多次看見患有凝脂、赤膜、花翳、蟹睛等眼疾的人,都是因為片腦凝結成大塊白色遮蔽物而無法去除,這才看到了片腦生寒,火邪兼帶水化的危害。

大體上來說,眼睛生病用片腦,就像是用盜賊去攻打盜賊,它的功效也很快速,盜賊被擊敗了,我們就勝利了,如果不及時收回權力而放任它,就會矯情肆虐,造成禍亂。所以凡是用片腦來劫病的,痊癒之後,如果再多次使用,就會導致津液凝結,眼睛的光澤變得黯淡。必須減少片腦的使用,才算巧妙,而且內服仍然需要服用補養調治的藥物,才能不損害瞳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