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瑤函》~ 卷六 (21)
卷六 (21)
1. 附前賢治目醫案補遺諸方
白通湯(治少陰腎水客寒自利。宜通陽氣。溫中散寒。故用蔥白通氣。助乾薑附子。溫中散寒可也。)
蔥白(四莖),乾薑(二錢),附子(制過三錢)
水二鍾煎服。本方加人尿豬膽汁。苦寒。使熱藥不為寒氣所格。乃內經所謂甚者從治之法是也。
十棗湯(治傷寒邪熱。內蓄伏飲。以致頭疼。心下痞滿。引脅下痛。乾嘔氣。治宜下熱逐飲為當。經云辛以散之。故用芫花之辛以散飲。苦以泄之。故用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大棗之甘以益脾土。)
芫花(錢半),甘遂(四分),大戟(一錢),大棗(六枚)
共為一劑。白水二鍾。先煎大棗至八分。入前三味同煎。或共為細末。每服一錢。羸人減半。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導痰湯(治風痰湧盛者)
半夏(制二錢),廣陳皮(去白),枳實(去穰),赤茯苓,甘草(炙),膽南星(各一錢)
上銼劑。白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按風痰者。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前之二陳湯耳。加南星以治風痰。入枳實去痰如倒壁。
保命集當歸湯(治翳。補益瞳仁。)
當歸身,黃芩,赤芍藥(各一錢半),柴胡,川黃連(各一錢),甘草(六分),熟地黃(二錢)
上銼劑。白水二鍾。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保命集羚羊角散(治冰翳久不去者)
羚羊角(銼細末),升麻,北細辛(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上為細末。一半煉蜜為丸。每服五六十丸。用一半為散。以清水煎滾。吞丸子。食後送下。(散服二錢空心滾湯送下)
濟陰地黃丸(治三陰虧損。虛火上炎。致目睛散大。視物不真。或昏花澀緊。作痛畏明。或卒見非常之處等症。其功效與六味還少丹相似。)
遼五味,當歸,山茱萸,菊花,肉蓯蓉,山藥,巴戟肉,枸杞,熟地黃,麥冬(去心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白滾湯送下。
白話文:
白通湯
(治療因少陰腎水寒邪引起的腹瀉。適用於需要疏通陽氣、溫暖中焦、驅散寒邪的情況。因此使用蔥白來疏通氣機,輔助乾薑和附子,以達到溫暖中焦、驅散寒邪的效果。)
蔥白(四根),乾薑(二錢),附子(炮製過的三錢)
用水兩碗煎煮後服用。這個方子可以加入人尿和豬膽汁,以其苦寒之性,使熱性藥物不被寒邪所阻礙。這符合《內經》所說的“大病當用反治”的原則。
十棗湯
(治療傷寒邪熱,以及體內積聚伏飲,導致頭痛、心下痞滿、牽引脅部疼痛、噁心等症狀。治療上應當下泄熱邪、驅逐水飲。經文說辛味可以發散,所以用芫花的辛味來發散水飲;苦味可以泄降,所以用甘遂和大戟的苦味來排泄水濕;大棗的甘味可以補益脾土。)
芫花(一錢半),甘遂(四分),大戟(一錢),大棗(六枚)
以上藥材為一劑。用白水兩碗,先煎大棗至八成熟,再加入前三味藥材一同煎煮。也可以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體弱的人減半。如果瀉下不多,病症未除,第二天繼續服用。如果瀉下通暢,便可停止服藥,用稀粥來調養身體。
導痰湯
(治療風痰過於旺盛的情況)
半夏(炮製過的二錢),廣陳皮(去白),枳實(去瓤),赤茯苓,甘草(炙),膽南星(各一錢)
以上藥材切碎。用白水兩碗,加入生薑三片,煎至八成,去除藥渣後溫服。
按照中醫理論,風痰是因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而產生的。半夏、陳皮、茯苓、甘草,這四味藥就是之前的二陳湯。加入南星可以治療風痰,加入枳實可以幫助去除痰液,如同推倒牆壁一樣有效。
保命集當歸湯
(治療眼睛的翳障,有助於滋養瞳仁)
當歸身,黃芩,赤芍藥(各一錢半),柴胡,川黃連(各一錢),甘草(六分),熟地黃(二錢)
以上藥材切碎。用白水兩碗煎煮至八成,去除藥渣後溫服。
保命集羚羊角散
(治療冰翳經久不退的情況)
羚羊角(磨成細末),升麻,北細辛(各等分),甘草(炙,用量減半)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取一半用蜂蜜煉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五六十丸。另一半作為散劑,用清水煮沸後服用,用藥丸一同服用,飯後送服。(散劑每次服用二錢,空腹用滾燙的開水送服)
濟陰地黃丸
(治療因三陰虧損、虛火上炎,導致眼睛視物模糊、瞳孔放大、視物不清、眼睛乾澀緊繃疼痛、畏光,或突然看到異常景象等症狀。其功效與六味地黃丸相似。)
遼五味子,當歸,山茱萸,菊花,肉蓯蓉,山藥,巴戟肉,枸杞,熟地黃,麥冬(去心,各等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四十丸,空腹用白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