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仁宇

《審視瑤函》~ 卷六 (17)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7)

1. 附前賢治目醫案補遺諸方

十全大補湯(治諸虛百損。榮衛不和。形體羸瘦。面色痿黃。腳膝痠疼。腰脊倦痛。頭眩耳重。口苦舌乾。骨熱內煩。心忪多汗。飲食進退。寒熱往來。喘嗽吐衄。遺精失血。婦人崩漏。經候不調。凡病後不爽。及憂慮傷動血氣。此藥平補有效。)

白茯苓,白朮(土炒),肉桂(去粗皮),川芎,當歸身,人參,黃耆(蜜制),白芍,熟地黃,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劑。水二鍾。生薑三片。輝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接經曰。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故用人參、白朮、黃耆、茯苓、甘草甘溫之品以補氣。氣盛則能充實於肌肉矣。用當歸、川芎、芍藥、地黃、肉桂味厚之品以補血。血生則能潤澤其枯矣。

七宣丸(治風氣結聚。宿食不消。兼砂石皮毛在腹中。及積年腰腳疼痛。冷如冰石。腳氣衝心。煩憤悶亂。頭旋暗倒。肩背重痛。心腹脹悶。胸膈閉塞。風毒腫氣。連及頭面。大便或秘。小便時澀。脾胃氣痞。不能飲食。腳氣轉筋。掣痛攣急。心神恍惚。睡臥不安等疾。)

錦紋大黃(麵裹煨十五兩),甘草(炙四兩),柴胡(去苗洗),訶黎勒皮,枳實(焙),木香(各五兩),桃仁(泡去皮尖焙乾六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遠臨臥米飲送下。漸增至四五十丸。取宣利為度。覺病勢退愈則止服。不問男女老少。並宜服之。量虛實增減。

神功丸(治三焦氣壅。心腹痞悶。六腑風熱。大便不通。腰腿疼痛。肩背重痛。頭昏面熱。口苦咽乾。心胸煩燥。睡臥不安。及治腳氣。並素有風人大便結燥。)

火麻仁(另搗如膏),人參(去蘆各二兩),錦紋大黃(麵裹煨),訂黎勒(取干皮各四兩)

上為細末。另入麻仁膏擦勻。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滾白湯或溫酒米飲皆可送下。食遠臨臥時服。如大便不通。可倍丸數。以通利為度。

小柴胡湯(治傷寒溫熱病。身熱惡風。頸項強急。胸滿脅痛。嘔噦煩渴。寒熱往來。身面皆黃。小便不利。大便秘澀。或過經未解。或潮熱不除。及瘥後勞復。發熱疼痛。婦人傷風頭痛煩熱。經血適斷。寒熱如瘧。發作有時。及產後傷風。並宜服之。)

柴胡(去蘆半斤),人參(去蘆),甘草(炙),黃芩(各三兩),半夏(湯泡七次焙乾二兩五錢)

上銼劑。或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一枚。去核同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小兒分作二服。量其大小多寡。

按邪在表則惡寒。邪在裡則發熱。邪在半表半裡則惡寒且熱。故令寒熱往來。少陽之脈。行於兩脅。故令脅痛。其經屬於膽。膽汁上溢。故口苦。膽者肝之腑。在五行為木。有垂枝之象。故脈弦。柴胡性辛溫。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溫者春之氣。故用之以入少陽。黃芩質枯而味苦。

白話文:

附前賢治目醫案補遺諸方

十全大補湯(治療各種虛損、氣血失調、身體消瘦、面色萎黃、腿膝酸痛、腰背倦痛、頭暈耳鳴、口苦舌乾、骨熱煩躁、心悸多汗、食慾不振、寒熱交替、喘咳吐血、遺精失血、婦女崩漏、月經不調、各種病後恢復不良,以及憂慮傷神導致氣血虧虛等症。)

藥材:白茯苓、白朮(土炒)、肉桂(去粗皮)、川芎、當歸身、人參、黃耆(蜜制)、白芍、熟地黃、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將藥材切碎,加水兩杯,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煮至八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說明:氣能溫煦,血能滋潤。因此方劑使用人參、白朮、黃耆、茯苓、甘草等甘溫藥材補氣;氣足則肌肉充實。使用當歸、川芎、芍藥、地黃、肉桂等味厚藥材補血;血足則滋潤乾燥。

七宣丸(治療風邪阻滯、宿食不消、腹中有砂石異物、多年腰腿疼痛如冰石般冰冷、腳氣衝心、煩悶不安、頭暈目眩、肩背沉重疼痛、心腹脹滿、胸膈閉塞、風毒腫脹蔓延至頭面、大便秘結、小便澀痛、脾胃氣滯、食慾不佳、腳氣抽筋疼痛、心神恍惚、睡眠不安等疾病。)

藥材:錦紋大黃(麵裹煨,十五兩)、甘草(炙,四兩)、柴胡(去苗洗)、訶黎勒皮、枳實(焙)、木香(各五兩)、桃仁(泡去皮尖焙乾,六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三十丸,飯後或睡前用米湯送服,逐漸增加至四五十丸,以通利為度。症狀好轉即可停藥。不分男女老少皆可服用,需根據病情輕重增減藥量。

神功丸(治療三焦氣滯、心腹痞悶、六腑風熱、大便秘結、腰腿疼痛、肩背沉重疼痛、頭暈面紅、口苦咽乾、心胸煩躁、睡眠不安,以及治療腳氣,以及素體有風邪、大便秘結者。)

藥材:火麻仁(另搗成膏狀)、人參(去蘆,各二兩)、錦紋大黃(麵裹煨)、訶黎勒(取乾皮,各四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麻仁膏拌勻,再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滾燙的白開水或溫酒米湯送服,飯後或睡前服用。如果大便秘結,可以加倍藥量,以通便為度。

小柴胡湯(治療傷寒溫熱病、發熱惡風、頸項僵硬、胸悶脅痛、嘔吐煩渴、寒熱往來、面黃、小便不利、大便秘結、經期延誤、潮熱不退、病癒後勞累復發、發熱疼痛、婦女傷風頭痛發熱、月經剛結束、寒熱如瘧疾般定期發作、產後傷風等症。)

藥材:柴胡(去蘆,半斤)、人參(去蘆)、甘草(炙)、黃芩(各三兩)、半夏(湯泡七次焙乾,二兩五錢)

用法:將藥材切碎或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到五錢,加水兩杯,生薑三片,去核大棗一枚,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兒童可分兩次服用,根據年齡調整藥量。

說明:邪氣在表則惡寒,邪氣在裡則發熱,邪氣在表裡之間則寒熱往來。少陽經脈循行於兩脅,故而脅痛。少陽經絡屬膽,膽汁上逆則口苦。膽為肝之腑,屬木,故脈象弦細。柴胡辛溫,辛屬金,故用以平肝木;溫屬春氣,故用以入少陽。黃芩苦寒,性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