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瑤函》~ 卷六 (16)
卷六 (16)
1. 眼科針灸要穴圖像
尖如蚊虻喙。取法於毫毛。長寸六分。主寒痛痹在絡。
或問曰。睛明、迎香、承泣、絲竹空等穴皆禁灸。何也。曰、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以是推之。則知睛明不可灸矣。凡灸頭面之艾炷。宜小麥大。不宜多灸。蓋頭面為諸陽之首故也。若四肢炷稍大。背腹則又大。不妨多灸。四肢多灸則枯細。瘦人春夏之月刺宜淺。肥人秋冬之月刺宜深。
此行針灸之大法也。古人灸艾住火。便用洗法。以赤皮蔥、薄荷葉煎湯溫洗瘡周圍。約一時久。令驅逐風散於瘡口出。更令經脈往來不澀。自然疾愈。若灸火退痂後。用東南桃枝青嫩皮煎湯溫洗。能護瘡中諸風。若瘡內黑爛。加胡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黃連煎洗。神效。
古人貼灸瘡不用膏藥。要得膿水出多而疾除。資生云。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綿。冬用兔腹下白細毛。或貓腹細毛。今人多以膏藥貼之。日兩三易。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但今貼膏藥。意在避風。亦取其便。惟久久貼之可也。
白話文:
眼科針灸要穴圖像
針尖要像蚊子或牛虻的嘴一樣細。取針的方法要像拔取毫毛一樣輕柔。針長約一寸六分,主要治療寒氣引起的疼痛和經絡痹阻。
有人問說,像睛明穴、迎香穴、承泣穴、絲竹空穴這些穴位都禁止用艾灸,為什麼呢?回答說,這些穴位靠近眼睛,眼睛怕火,所以禁止艾灸。由此推論,就知道睛明穴是絕對不可以艾灸的。凡是灸頭面部的艾炷,都要像小麥粒一樣小,不適合多灸。因為頭面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至於四肢的艾炷可以稍微大一點,背部和腹部的艾炷則可以更大,多灸一些也沒關係。四肢灸太多會導致肌肉枯槁細瘦。瘦人在春夏時節針刺要淺,胖人在秋冬時節針刺要深。
這就是針灸的大原則。古人艾灸後,會用洗滌的方法,用赤皮蔥和薄荷葉煎湯,溫熱後清洗瘡口周圍,大約清洗一個時辰,讓風邪從瘡口排出,使經脈暢通無阻,疾病自然就會痊癒。如果艾灸後瘡口結痂,則用東南方向桃樹枝的嫩皮煎湯溫洗,可以保護瘡口不被風邪侵擾。如果瘡口內出現黑色腐爛,就加入胡荽一起煎洗;如果疼痛難忍,就加入黃連一起煎洗,效果非常顯著。
古人貼在艾灸瘡上的不是膏藥,而是希望膿液能夠多排出,這樣疾病才能痊癒。《資生》這本書說,春天用柳絮,夏天用竹膜,秋天用新棉花,冬天用兔腹下細白的毛,或用貓腹下的細毛。現在的人大多用膏藥貼在瘡口上,一天換兩三次,想要趕快痊癒,這不是治療疾病的本意。但現在貼膏藥是為了避風,也比較方便。只是不要長時間貼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