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瑤函》~ 卷六 (1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5)

1. 眼科針灸要穴圖像

主治風氣面浮,頭痛,目眩生翳。神農經云:治腹脹,腳腕痛,目眩頭痛,可灸七壯。

豐隆(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骨外廉陷中,陽明絡,別走太陰。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面腫,風逆顛狂,見鬼好笑。百證賦云:兼強間治頭痛難禁。

攢竹(一名始光,一名員柱,一名夜光,又名光明。在兩眉頭梢穴宛宛中。刺五分,留五呼,不宜灸。甲乙經云:明堂用細三稜針刺之,宜泄熱氣,眼目大明,宜刺三分,出血。)

主治目視䀮䀮,淚出目眩,瞳子癢,眼中亦痛,及腮臉瞤動,不臥。玉龍賦云:兼頭維治目疼頭痛;百證賦云:兼三間可治目中漠漠;通玄賦云:腦昏目赤瀉此。

印堂(在兩眉中間。神農針經云:治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艾炷如小麥。玉龍賦云:善治驚搐。)

睛明(一名淚孔。在目內眥。明堂云:內眥頭外一分宛中。氣府論注曰: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脈之會。刺一分半,留六呼。甲乙經曰:刺六分,一曰禁灸。)

主治目痛視不明,見風淚出,胬肉攀睛,白翳,眥癢疳眼,頭痛目眩。凡治雀目者可久留針,然後速出之。席弘賦云:治眼若未效,併合谷、光明不可缺。百證賦云:兼行間可治雀目。

巨髎(夾鼻孔八分,直瞳子。陽蹺、足陽明之會。由此入上齒中,後出循地倉。刺三分,灸七壯。)

主治瘛瘲,唇頰腫痛,口喎目癢,青盲無見,遠視䀮䀮,面風鼻䪼腫腳氣膝脛腫痛。

大骨空(在手大指前二節前尖上,屈指當骨節中。灸二七壯,禁針。)

主治內障久痛及吐瀉。

小骨空(在手小指第一節前尖上,屈指當骨節中。灸二七壯,禁針。)

主治迎風冷淚,風眼爛弦等症。以上大小骨空二穴,宜口吹火滅。

後谿(在手小指末節後外側,橫紋尖上陷中、仰手俯拳取之。一云在手腕前外側,拳尖起骨下陷中。手太陽所注為腧。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壯,一云三壯。)

主治目翳,鼻衄,耳聾。通玄賦云:治頭頂立安。捷法云:肺與三焦熱病,腎虛頭痛,肝厥頭暈,及頭目昏沉,偏正頭風疼痛,兩額顱眉角疼痛,太陽痛,頭項拘急,痛引肩背,醉後頭風嘔吐不止,惡聞人言,眼赤痛,衝風淚下不已。

行間(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一云在足大指次指歧骨間,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尖,其穴正居陷中,有動脈應手。足厥陰所溜為榮。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治中風口喎,四逆,嗌乾煩渴,瞑不欲視,目中淚出。百證賦曰:兼睛明,可治雀目汗氣。

二間(一名間谷。在食指末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所溜為榮。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壯。)

主治目黃口乾,口眼喎斜。通玄賦云:治目昏不見。

白話文:

[眼科針灸要穴圖像]

(主要治療因風邪引起的臉部浮腫、頭痛、眼睛昏花產生翳障。神農本草經記載,能治療腹部脹滿、腳踝疼痛、眼睛昏花、頭痛,可以艾灸七壯。)

豐隆(位置在外踝上八寸,小腿骨外側邊緣凹陷處。屬於陽明經的絡穴,別走太陰經。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頭痛、臉部腫脹、風邪引起的癲狂、看到鬼怪就想笑等精神異常症狀。《百證賦》說,配合強間穴能治療難以忍受的頭痛。)

攢竹(又名始光、員柱、夜光、光明,在兩邊眉毛的內側端,眉頭凹陷處。針刺五分深,留針五個呼吸時間,不宜艾灸。《甲乙經》記載,明堂穴用細三稜針刺,可以疏泄熱氣,使眼睛明亮,宜針刺三分深,讓它出血。)

(主要治療眼睛昏花、容易流淚、眼睛眩暈、瞳孔發癢、眼睛疼痛,以及臉頰肌肉跳動、無法安睡。《玉龍賦》說,配合頭維穴能治療眼睛疼痛和頭痛。《百證賦》說,配合三間穴能治療眼睛模糊。《通玄賦》說,腦袋昏沉、眼睛發紅,可在此處瀉熱。)

印堂(在兩眉毛的中間。《神農針經》記載,能治療小兒的急性或慢性驚風,可以艾灸三壯,艾炷大小如麥粒。《玉龍賦》說,善於治療驚厥抽搐。)

睛明(又名淚孔,在眼內角,明堂穴記載,內眼角外一分凹陷處。《氣府論》註解說,是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陰蹺脈和陽蹺脈五條經脈交會的地方。針刺一分半深,留針六個呼吸時間。《甲乙經》記載,針刺六分深,並說此穴不可艾灸。)

(主要治療眼睛疼痛、視力模糊、迎風流淚、眼翳(胬肉)遮蓋眼球、白翳、眼角發癢、眼睛生瘡,以及頭痛、眼睛昏花。凡是治療夜盲症的,可以將針久留,然後迅速取出。席弘賦說,治療眼睛疾病若無效果,必須配合合谷穴和光明穴。《百證賦》說,配合行間穴能治療夜盲症。)

巨髎(位置在鼻孔兩側旁開八分,與瞳孔正對。是陽蹺脈和足陽明經交會的地方,由此穴進入上齒中,再從地倉穴出來。針刺三分深,艾灸七壯。)

(主要治療抽搐、唇頰腫痛、口眼歪斜、眼睛發癢、青盲、遠視眼,以及面部受風、鼻翼腫脹、腳氣、膝蓋小腿腫痛。)

大骨空(位置在手大拇指第二節骨頭的前端,當屈指時骨頭關節的中心。艾灸十四壯,禁止針刺。)

(主要治療內障眼疾引起的長期疼痛及嘔吐、腹瀉。)

小骨空(位置在手小指第一節骨頭的前端,當屈指時骨頭關節的中心。艾灸十四壯,禁止針刺。)

(主要治療迎風流淚、風邪引起的眼瞼潰爛等疾病。以上大小骨空兩穴,艾灸時宜用口吹熄火苗。)

後谿(位置在手小指末節後外側,橫紋的尖端凹陷處,手掌向上、握拳時取穴。另一種說法在手腕前外側,握拳時腕關節突起處的下方凹陷處。是手太陽經所注的地方。針刺一分深,留針兩個呼吸時間,艾灸一壯,也有說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眼翳、鼻出血、耳聾。《通玄賦》說,能治療頭頂疼痛。《捷法》說,能治療肺與三焦的熱病、腎虛引起的頭痛、肝氣上逆引起的頭暈,以及頭昏眼花、偏頭痛、正頭痛、兩額頭或眉毛處疼痛、太陽穴痛、頭頸部僵硬、疼痛牽引到肩背、酒後頭痛嘔吐不止、不喜歡聽人說話、眼睛發紅疼痛、迎風流淚不止。)

行間(位置在腳大拇趾和第二腳趾之間,摸到動脈跳動的凹陷處。另一種說法在腳大拇趾和第二腳趾分岔的骨頭間,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尖,穴位正在凹陷處,有動脈跳動。是足厥陰經的穴位。針刺三分深,留針十個呼吸時間,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中風引起的口眼歪斜、四肢冰冷、咽喉乾燥、煩渴、眼睛閉合不想看東西、眼睛流淚。《百證賦》說,配合睛明穴能治療夜盲症及汗氣。)

二間(又名間谷,位置在食指末節前端內側的凹陷處。是手陽明經的穴位。針刺三分深,留針六個呼吸時間,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眼睛發黃、口乾、口眼歪斜。《通玄賊》說,能治療眼睛昏花看不清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