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瑤函》~ 卷六 (14)
卷六 (14)
1. 眼科針灸要穴圖像
(主治瀉胃中脘熱。與氣衝巨虛。上下廉同。秦承祖曰。膝胻痠痛目不明。外臺明堂云。人年三十以外。若不灸三里。令氣上衝目。使眼無光。蓋以三里能下氣也。)
風池(在耳後顳顬後腦空下。髮際陷中。按之引耳。一云耳後陷中。後髮際大筋外廉。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四分。灸三壯至七壯。炷不用大。)
(主治中風偏正頭痛。頸項如拔。痛不得回。目眩。赤痛淚出。通玄賦云。頭暈目眩覓風池。)
絲竹空(一名目髎。在眉後陷中。甲乙經曰。足少陽脈氣所發。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不幸。令人目小及盲。)
(主治頭痛。目赤目眩。視物䀮䀮。拳毛倒睫。風癇戴眼。發狂吐涎沫。偏正頭風。通玄賦云。治偏頭痛難忍。一傳主眼赤痛。針一分出血。)
人中(一名水溝。在鼻下人中陷中。督脈手足陽明之會。刺三分。留六呼。得氣即瀉。灸三壯至七壯。炷如小麥。然灸不及針。)
(主治中風口噤。牙關不開。口眼喎斜。)
承漿(一名天池。一名懸漿。在頤前下唇稜下陷中。足陽明任脈之會。刺三分。留五呼。灸三壯。日可七次。至七七壯止。即血脈宣通。其風應時立愈。艾炷不必大。但令當脈。即能愈疾。)
(主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噤不開。一云療偏風口喎面腫。)
迎香(一名衝陽。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手足陽明之會。刺三分。禁灸。)
(主治鼻塞不聞香臭。喘息不利。偏風口眼喎斜。浮腫風動。滿面作癢。狀如蟲行。玉龍賦云。能消眼熱之紅。)
客主人(一名上關。在耳前起骨上廉。門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手足少陽足陽明三脈之會。本輸篇曰。刺之則呿不能欠者。即此穴。刺一分。留七呼。灸三壯。甲乙經曰。刺上關不得深。下關不得久。)
(主治口眼喎斜。耳聾耳鳴。聤耳。目眩齒痛。瘛瘲。)
角孫(在耳廓中間。上髮際下。開口有空。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甲乙經曰。主治三陽寒熱之病。又曰。足太陽有入頄偏齒者。名曰角孫。則足太陽脈。亦會於此。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目生翳。齒齦腫不能嚼。唇吻燥。頸項強。)
光明(在外踝上五寸。足少陽絡。別走厥陰。刺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主治熱病。席弘賦云。睛明治眼未效時。合谷光明不可缺。標幽賦云。兼地五會。治眼癢痛。)
地五會(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刺一分。禁灸。)
(主治。標幽賦云。兼光明治眼癢痛。)
解谿(一名鞋帶。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足腕上繫鞋帶處陷中。一曰在足大指。大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刺瘧論注曰。在衝陽後三寸半。氣血論注曰二寸半。甲乙經曰一寸半。足陽明所行為經。刺五分。留五呼。灸三壯。)
白話文:
眼科針灸要穴圖像
(主要治療胃部中脘有熱的症狀。與氣衝、巨虛、上下廉等穴位作用相似。秦承祖說,膝蓋和小腿痠痛,眼睛看不清楚,可以針灸這些穴位。《外臺明堂》記載,人到三十歲以後,如果不針灸足三里穴,會導致氣往上衝到眼睛,使眼睛失去光澤,因為足三里穴有降氣的作用。)
風池穴(在耳朵後方,顳骨後方,後腦勺下方,髮際凹陷處。按壓時會牽引耳朵。另一種說法是在耳朵後方的凹陷處,後髮際大筋外側。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針刺四分深,可以灸三到七壯,艾炷不宜過大。)
(主要治療中風導致的偏頭痛或正頭痛,頸部僵硬如被拔起,疼痛不能轉動,眼睛昏花,紅腫疼痛,流眼淚。《通玄賦》說,頭暈目眩要尋找風池穴。)
絲竹空穴(又名目髎穴,在眉毛尾端凹陷處。《甲乙經》說,是足少陽經的脈氣發出之處。針刺三分深,留針時間為三個呼吸。禁止艾灸,如果灸了,可能會導致眼睛變小甚至失明。)
(主要治療頭痛、眼睛紅腫、眼睛昏花、視物模糊、倒睫毛、癲癇、眼睛上翻、發狂吐口水、偏頭痛。《通玄賦》說,可以治療難忍的偏頭痛,另有一說能治療眼睛紅腫疼痛,針刺一分深,使其出血。)
人中穴(又名水溝穴,在鼻子下方人中的凹陷處。是督脈、手足陽明經的交會穴。針刺三分深,留針時間為六個呼吸,得氣後要瀉。可以灸三到七壯,艾炷像小麥粒大小,但艾灸的效果不如針刺。)
(主要治療中風導致的口噤,牙關緊閉,口眼歪斜。)
承漿穴(又名天池穴、懸漿穴,在下巴前方,下唇下方的凹陷處。是足陽明經和任脈的交會穴。針刺三分深,留針時間為五個呼吸。可以灸三壯,每天可灸七次,最多灸七七四十九壯,這樣可以使血脈暢通,風邪引起的疾病很快就會痊癒。艾炷不必太大,只要對準穴位就能治病。)
(主要治療偏癱、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噤不開,另有一說可以治療偏癱導致的口歪面腫。)
迎香穴(又名衝陽穴,在禾髎穴上方一寸,鼻孔旁邊五分。是手足陽明經的交會穴。針刺三分深,禁止艾灸。)
(主要治療鼻塞、聞不到氣味、呼吸不暢、偏癱導致的口眼歪斜、浮腫、風邪引起的皮膚癢,像有蟲子在爬。《玉龍賦》說,可以消除眼睛紅腫。)
客主人穴(又名上關穴,在耳朵前方,顴骨上緣,張開嘴巴時會出現一個空隙。是手足少陽經和足陽明經的交會穴。《本輸篇》說,針刺這個穴位會使人張不開嘴,不能打呵欠。針刺一分深,留針時間為七個呼吸。可以灸三壯。《甲乙經》說,針刺上關穴不宜過深,下關穴不宜留針過久。)
(主要治療口眼歪斜、耳聾、耳鳴、耳道流膿、眼睛昏花、牙痛、抽搐。)
角孫穴(在耳廓中間,髮際下方,張開嘴巴時會出現一個空隙。是手太陽經、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甲乙經》說,主要治療三陽經的寒熱病。又說,足太陽經有進入頰部,導致牙齒偏斜的,稱為角孫穴,說明足太陽經也匯集於此。針刺三分深,可以灸三壯。)
(主要治療眼睛長翳、牙齦腫痛不能咀嚼、嘴唇乾燥、頸部僵硬。)
光明穴(在外踝上方五寸,是足少陽經的絡穴,別走足厥陰經。針刺六分深,留針時間為七個呼吸。可以灸五壯。)
(主要治療熱病。《席弘賦》說,治療眼睛疾病效果不佳時,合谷穴和光明穴不可缺少。《標幽賦》說,與地五會穴合用,可以治療眼睛發癢疼痛。)
地五會穴(在足小趾和次趾關節後方的凹陷處,距離俠谿穴一寸。針刺一分深,禁止艾灸。)
(主要治療眼睛疾病,《標幽賦》說,與光明穴合用,可以治療眼睛發癢疼痛。)
解谿穴(又名鞋帶穴,在衝陽穴後方一寸五分,腳腕上繫鞋帶的地方的凹陷處。一說在腳大拇指上方,腳背上,凹陷的地方。《瘧論注》說,在衝陽穴後方三寸半。《氣血論注》說二寸半。《甲乙經》說一寸半。是足陽明經的經穴。針刺五分深,留針時間為五個呼吸。可以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