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瑤函》~ 卷六 (13)
卷六 (13)
1. 眼科針灸要穴圖像
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手陽明所過為原。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治偏正頭痛。面腫目翳。神農經云。治鼻衄。目痛不明。席弘賦云。睛明治眼若未效。合谷光明不可缺。千金十一穴云。曲池兼合谷。可徹頭痛。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療頭疼並面腫。體熱。身汗出。目暗視茫然。)
上星(一名神堂。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者中可容豆。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壯。一云宜三稜針出血。以瀉諸陽熱氣。)
(主治頭風頭痛。鼻塞目眩。睛痛不能遠視。三稜針刺之。即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
神庭(直鼻上。入髮際五分。發高者髮際是穴。發低者加二三分。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灸三壯。禁刺。刺之令人顛狂目失明。一曰灸七壯。至三七壯止。)
(主治發狂。登高妄走。風癇癲疾。角弓反張。目上視。不識人。頭風鼻淵。流涕不止。頭痛目淚。煩滿。喘渴。驚悸不得安寢。)
瞳子髎(一名太陽。一名前關。在目外。去眥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目癢。外眥赤痛。翳膜青盲。遠視䀮䀮。淚出多眵。)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在耳下齒頰端近前陷中。倒臥開口取之。刺三分。灸三壯。一曰灸七壯至七七壯。炷如小麥。)
(主治中風。牙關不開。失音不語。口眼歪斜。頰腫牙痛。不可嚼物。頸強不得回顧。凡口眼歪斜者。喎則左瀉右補。斜則左補右瀉。玉龍賦云。兼地倉。療口歪。)
地倉(一名會維。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微有動脈。若久患風。其肝亦有不動者。手足陽明任脈陽蹺之會。刺三分。留五呼。炙七壯。或二七壯。重者七七壯。病左治右。病右治左。艾炷宜小。如粗釵腳。若過大。口反喎。卻灸承漿即愈。)
(主治偏風。口眼喎斜。牙關不開。齒痛頰腫。目不得閉。失音不語。飲食不收。水漿漏落。眼瞤動。遠視䀮䀮。昏花無見。)
後頂(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刺二分。灸五壯。)
(主治頸項強急。額顱上痛。偏頭痛。惡風。目眩不明。)
臨泣(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正睛取之。足太陽少陽陽維三脈之會。刺三分。留七呼。)
(主治鼻塞。目眩生翳。多眵流冷淚。眼目諸疾。驚癇反視。百證賦云。兼頭維可治目中出淚。)
足三里(即下陵。出本輸篇。在膝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坐而豎膝。低跗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足陽明所入為合。刺五分。留六呼。灸三壯。千金云。灸二百壯至五百壯。一云小兒忌炙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爾則生疾。秋月不宜出血。恐土虛。)
白話文:
合谷穴 (又名虎口):位於手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兩骨頭交界處的凹陷中。是手陽明經經過的「原穴」。針刺三分深,留針約六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壯。(註:壯為艾灸單位,一次艾灸稱為一壯)
**主治:**偏頭痛、正頭痛、面部腫脹、眼睛出現翳障(視物模糊)。《神農本草經》說:可以治療流鼻血、眼睛疼痛看不清楚。《席弘賦》說:治療眼睛問題如果效果不好,一定要用合谷穴,效果顯著。《千金要方》提到,曲池穴配合合谷穴可以治療頭痛。《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歌》說:可以治療頭痛、面部腫脹、身體發熱、出汗、眼睛昏暗看不清楚。
上星穴 (又名神堂):位於鼻子的正上方,進入髮際一寸的地方,凹陷處可容納一顆豆子。針刺三分深,留針約六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五壯。有說法認為可以用三稜針放血,以疏泄體內過多的陽熱之氣。
**主治:**頭部受風引起的頭痛、鼻塞、頭暈、眼睛疼痛、看不清遠處。用三稜針刺這個穴位,可以疏泄體內過多的陽熱之氣,避免熱氣衝到頭部和眼睛。
**神庭穴:**位於鼻子的正上方,進入髮際五分的地方。如果髮際線高,髮際線處即是穴位;如果髮際線低,則要再往上加二三分。是督脈、足太陽經和足陽明經的交會穴。可以艾灸三壯。禁止針刺,針刺會導致癲狂、眼睛失明。也有說法認為可以艾灸七壯,甚至可以灸到二十一壯。
**主治:**發狂、胡言亂語、癲癇、身體僵硬反弓、眼睛向上看、不認識人、頭痛、鼻炎、流鼻涕不止、頭痛眼睛流淚、煩躁、喘氣口渴、驚悸失眠。
瞳子髎穴 (又名太陽、前關):位於眼睛外側,距離眼角五分的地方。是手太陽經、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穴。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三壯。
**主治:**頭痛、眼睛癢、外眼角紅腫疼痛、眼睛翳障、青光眼、遠視、流眼淚、眼屎多。
頰車穴 (又名機關、曲牙):位於耳朵下方,下顎骨角的前方凹陷處。病人仰躺,張開嘴取穴。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三壯。有說法認為可以艾灸七壯,甚至灸到四十九壯,艾炷大小如麥粒。
**主治:**中風、牙關緊閉、失音不能說話、口眼歪斜、臉頰腫脹、牙痛、不能咀嚼食物、脖子僵硬不能轉動。凡是口眼歪斜的,如果是左邊歪斜,就瀉右邊補左邊;如果是右邊歪斜,就瀉左邊補右邊。《玉龍賦》說,配合地倉穴治療口歪效果更好。
地倉穴 (又名會維):位於嘴角兩側外四分的地方,靠近下方有微弱的動脈。如果長久患有風病,這個動脈可能不會跳動。是手足陽明經、任脈、陽蹺脈的交會穴。針刺三分深,留針約五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七壯,或者十四壯,病情嚴重的可以灸到四十九壯。治療原則是:左邊生病就治療右邊,右邊生病就治療左邊。艾炷要小,如髮簪頭般大小,如果太大,反而會導致口歪,此時可以灸承漿穴來治療。
**主治:**中風、口眼歪斜、牙關緊閉、牙痛、臉頰腫脹、眼睛不能閉合、失音不能說話、飲食困難、流口水、眼皮跳動、遠視、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後頂穴 (又名交沖):位於百會穴後方一寸五分,枕骨上方。針刺二分深,可以艾灸五壯。
**主治:**頸部僵硬、頭頂疼痛、偏頭痛、怕風、頭暈、眼睛昏暗看不清楚。
**臨泣穴:**位於眼睛上方,進入髮際五分的地方,取穴時,眼睛正視。是足太陽經、足少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針刺三分深,留針約七個呼吸的時間。
**主治:**鼻塞、頭暈、眼睛長翳障、眼屎多、流冷淚、各種眼部疾病、驚癇、眼睛上翻。《百證賦》說:配合頭維穴可以治療眼睛流淚。
足三里穴 (又名下陵):出自《本輸篇》。位於膝蓋下方三寸,小腿骨外側,大筋內側的凹陷處。坐著時彎曲膝蓋,抬起腳背取穴。用手按壓穴位,腳背上的動脈會停止跳動。是足陽明經的「合穴」。針刺五分深,留針約六個呼吸的時間。可以艾灸三壯。《千金要方》說:可以艾灸二百壯到五百壯。也有說法認為小孩不能灸足三里穴,三十歲以上才能灸,否則會生病。秋天不宜在這裡放血,因為可能會造成脾胃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