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仁宇

《審視瑤函》~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目為至寶論

神如游龍,變化不測,人能靜之,抱元守一,豈獨目之無病哉!真血者,即肝中升運於目,輕清之血乃滋目經絡之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間混濁易行之血,因其輕清上升於高而難得,故謂之真也。真氣者,即目經絡中往來生用之氣,乃先天真一發生之元陽也。大宜和暢,少有鬱滯,諸病生焉。

真精者,乃先後二天元氣所化之精汁,先起於腎,次施於膽,而後及乎瞳神也。凡此數者,一有所損,目病生矣。大概目圓而長,外有堅殼數重,中則清脆,內包黑稠神膏一函,膏外則白稠神水,水以滋膏,水外則皆血,血以滋水,膏中一點黑瑩,乃是腎膽所聚之精華。惟此一點燭照鑑視,空闊無窮者,是曰瞳神,此水輪也。

其妙有三:膽汁、腎氣、心神也。五輪之中四輪不能視物,惟瞳神乃照物者,風輪則有包衛含養之功,故凡風輪有損,瞳神不久留矣。此即唇亡齒寒,輔車相依之意也。或曰:瞳神水乎?氣乎?血乎?膏乎?曰非血,非氣、非水、非膏,乃先天之氣所生,後天之氣所成,陰陽之妙蘊,水火之精華。血養水,水養膏,膏護瞳神。

氣為運用,神則維持,喻以日月,其理相同而午前則小,午後則大,亦隨天地陰陽之運用也。大抵目竅於肝,生於腎,用於心,潤於肺,藏於脾,有大有小,有圓有長,皆由人稟受之異也。男子右目不如左目之精華,女子左目不如右目之光彩,此各得其陰陽之定理也。

然賢愚佞直,剛柔壽夭,皆驗目而知之,物之絲髮差別可以辨,物之毫忽輕重可以定,遇物即知,遠射無遺,豈不為神哉之至寶乎!故古人曰:天無二曜,一物無所生,人無兩目,一物無所見。誠哉是言也,思之甚可驚畏。

夫人之精血有限,豈可妄自斫喪真元,一旦疾成始悔,究其因皆從耽酒戀色,嗜欲無窮,或痰火頭風,哭泣太傷,思慮過度,風沙煙障,不知避戒,竭視勞瞻,而不知養息,或五味四氣,六慾七情,不節之所致也。由微至著,而人不知省,及疾已成矣。仍仗血氣之盛而不醫,或泥巫禱靈而不治,遂成痼疾,悔悵無由,雖有金谷之富,臺鼎之榮,即盧扁復生,亦不能療。吁嗟!堂堂之軀,同於木之偶耳。

經云:欲無其患,先制其微。蓋言疾之初起,即當療治也。制之之法,豈獨藥哉!內則清心寡慾,外則惜視緘光,蓋心清則火息,欲寡則水生,惜視則目不勞,緘光則膏常潤,臟腑之疾不起,眼目之患即不生,何目疾之有哉!孔子曰:目不視邪色。戒顏子曰:非禮勿視。皆所以正其視,養心神也。

而孟夫子亦曰: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又曰: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豈非目由心之所使,心為目之所誘乎?故老子又曰:含眼光,緘真氣。還真子曰:目不著於物,則心無所用,心無所用,則神不馳,神不馳兮心自固。豈非心不正由目之妄視乎?故古之聖賢,保之有方,守之有道,緘舌含光,清心塞聽,以養天真。則存德養身,不但目之無病,而壽亦延紀矣。

白話文:

眼睛就像珍寶一樣,它的神采像遊龍一樣變幻莫測。人如果能夠靜下心來,保持元氣,專注於一,又怎麼會只有眼睛沒有疾病呢?所謂的真血,是指肝臟向上運送到眼睛的清澈血液,這種血液滋養著眼睛的經絡。它不像肌肉間那些混濁容易流動的血液,因為它清澈輕盈,能夠上升到高處而且不易獲得,所以才被稱為「真」血。真氣,指的是眼睛經絡中往來運行的氣,是先天純陽的元氣。這種氣最需要和諧暢通,稍微有點鬱結,各種疾病就會產生。

真精,是指先後天元氣所化生的精華,它先從腎臟產生,再輸送到膽,最後到達瞳孔。這些精、血、氣、精,只要其中任何一項受損,眼睛就會生病。眼睛大致是圓而長的,外層有多層堅硬的保護殼,中間清澈透明,內部包裹著像濃稠膏狀的神膏,神膏外圍則有白色的稠狀神水,神水滋潤神膏,神水外層則是血液,血液滋潤神水。神膏中有一點黑色光亮的東西,那是腎和膽聚集的精華。只有這點精華能夠照亮、觀察,並看見廣闊無垠的世界,這就是瞳孔,也就是眼睛的水輪。

眼睛的奧妙有三:膽汁、腎氣和心神。眼睛的五輪中,除了瞳孔能看見東西,其他四輪都不能,風輪則有包圍保護和滋養的作用,所以風輪受損,瞳孔就無法長久存在,這就像唇亡齒寒、輔車相依的道理。有人問:瞳孔是水嗎?是氣嗎?是血嗎?還是膏嗎?答案是,它不是血,不是氣,不是水,也不是膏,而是先天之氣所生,後天之氣所成,是陰陽調和的精妙所在,是水火精華的凝結。血液滋養神水,神水滋養神膏,神膏保護瞳孔。

氣負責運行,神則負責維持,可以比喻為日月,道理是一樣的。眼睛在上午的時候會比較小,下午則會比較大,這也隨著天地陰陽的運行而變化。總的來說,眼睛和肝臟相連通,生於腎臟,用於心臟,受肺臟滋潤,藏於脾臟。眼睛有大有小,有圓有長,這些都因為每個人稟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男子右眼的精華不如左眼,女子左眼的光彩不如右眼,這是各自遵循陰陽規律的結果。

人的賢明、愚笨、奸佞、正直、剛強、柔弱、長壽和夭折,都可以從眼睛中看出來。物體的細微差別可以辨別出來,物體的輕重可以判斷出來,遇到物體就能知道,看遠處也不會遺漏,這難道不是眼睛神妙的表現嗎?所以古人說:天空中不能有兩個太陽,一個物體就無法產生;人不能有兩隻眼睛,就看不到任何東西。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仔細想想就令人感到驚奇和敬畏。

人的精血有限,怎麼可以隨意損耗自己的真元呢?一旦疾病形成再後悔就晚了。追究原因,大多是因為沉溺於飲酒和美色,慾望無窮,或是因為痰火、頭風,哭泣過度,思慮過多,風沙煙霧的侵擾,不知道避開和戒除,過度使用眼睛,不知道休息,或者飲食不節制,情慾過盛所導致的。從微小的問題逐漸發展到嚴重的疾病,人們卻不知道反省。等到疾病已經形成,仍然仗著自己血氣旺盛而不去治療,或者迷信巫術神靈而不求醫治,最終導致疾病變成頑疾,後悔也來不及了。即使有再多的財富和權勢,即使名醫扁鵲再世,也無法治癒。唉!堂堂的軀體,最終和木偶一樣啊!

經典上說:想要不患病,就要在疾病剛開始時就加以控制。這是說疾病剛開始發生時就應當治療。控制的方法難道只有吃藥嗎?內在要清心寡欲,外在要愛惜視力,減少光線的刺激。心清淨,火氣就會消退;慾望少,水液就會充足;愛惜視力,眼睛就不會勞累;減少光線刺激,神膏就能經常滋潤。這樣內臟的疾病就不會產生,眼睛的疾病自然也不會發生,又怎麼會有眼疾呢?孔子說:眼睛不看不正當的顏色。告誡顏回說:不合禮儀的事情不要看。這都是為了端正視線,涵養心神。

孟子也說:心中不正,眼神就會昏亂。又說:物體接觸物體,只會互相吸引。這豈不是說明眼睛受心靈的驅使,心靈又被眼睛所誘惑嗎?所以老子說:要含蓄目光,守護真氣。還真子說:眼睛不執著於外物,心就沒有用武之地;心沒有用武之地,精神就不會散亂;精神不散亂,心神自然穩固。這不就是說明心術不正源於眼睛的胡亂觀看嗎?所以古代的聖賢,都懂得保護眼睛的方法,遵守養生的原則,少說話,含蓄目光,清靜心神,不聽不該聽的,以此來養護天真。這樣就能夠修養德行,保養身體,不僅眼睛不會生病,壽命也能夠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