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乳海》~ 卷三 (1)
卷三 (1)
1. 歌曰
按之似有舉之無。髓海丹田定已枯。四體骨蒸勞熱甚。臟腑終傳命必殂。
按之似有。陰無所附也。舉還無。陽已竭也。髓海丹田定已枯。腎水已涸也。四體骨蒸勞熱甚。謂水已涸。而虛火煎熬也。臟腑終傳命必殂。謂腎病傳心。心病傳肺。肺病傳肝。肝病傳脾。脾復傳腎。經曰。傳終者死。是傳其所勝也。
按經云。三部脈濡弱。久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卒病得之生。
白話文:
按壓時感覺好像有脈搏,但其實沒有實在的依附感,抬起時則完全摸不到脈搏,這是因為陰氣已經完全衰竭。精髓匯聚的腦海和丹田的精氣也已經枯竭,這是腎臟的精氣已經耗盡的徵兆。身體四肢出現骨蒸勞熱,這是因為腎水枯竭,導致虛火不斷煎熬身體。當疾病最終傳遍五臟六腑時,性命就會終結。這是指腎病會傳到心,心病會傳到肺,肺病會傳到肝,肝病會傳到脾,脾病又會傳回腎,經書說,傳遍五臟就表示生命將要結束,這是指疾病會傳到能剋制它的臟腑。
經書也說,寸關尺三部脈象都呈現濡弱無力的狀態,如果是久病患者出現這種情況,不治療反而可能會自己好轉,治療反而會加速死亡;但如果是突然發病的患者出現這種情況,則反而有存活的機會。
2. 又歌曰
濡脈,關前人足汗。
關前,陽位也。濡,陽衰之脈也。足汗,多汗也。汗陰血所化也。陽部而見陽衰之脈,是陽氣已虛,不能衛護其陰,則陰氣外泄,故其人多汗耳。
按脈經云:寸口脈濡,陽氣弱,自汗出,是虛損病,宜服乾地黃湯、薯蕷丸、內補散、牡蠣散並粉,針太衝補之。
當關少氣精神散。
夫精氣神,乃身之三寶也。經曰:精生氣,氣生神。是以精極則無以生氣,氣少則無以生神。中焦者,榮氣之所出也。今關部而見濡脈,則中氣大虛,而精與神亦為之耗散矣。
按脈經云:關上濡下重。又云:關脈濡,苦虛冷,脾氣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湯、女萎丸,針關元補之。
尺部綿綿即惡寒,骨與肉疏都不管。
尺所以候下焦者也。尺部而見濡脈,是為陽衰於下,故惡寒。經云: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於骨髓,故骨髓不溫,即內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無潤澤。發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土勝水也。
按脈經云:尺中濡,少血,發熱惡寒。又云:尺脈濡,若小便難。宜服瞿麥湯、白魚散,針關元瀉之。千金翼云:腳不收風痹。
白話文:
又有一首歌這樣唱道:摸到濡脈,出現在寸關之前,表示這個人容易腳底流汗。
寸關之前,屬於陽氣的位置。濡脈,是陽氣衰弱的脈象。腳底流汗,表示容易流很多汗。汗是陰血轉化而來的。在陽氣的部位出現陽氣衰弱的脈象,表示陽氣已經虛弱,不能保護陰液,導致陰液外泄,所以這個人容易流很多汗。
根據《脈經》的記載:寸口脈摸到濡脈,表示陽氣虛弱,會自己流汗,這是虛損的病症,應該服用乾地黃湯、薯蕷丸、內補散、牡蠣散等藥粉,也可以針灸太衝穴來補養。
寸關部位出現濡脈,也表示氣虛精神不足。
精、氣、神,是身體的三寶。《黃帝內經》說:精可以產生氣,氣可以產生神。所以精氣耗盡就沒有辦法產生氣,氣不足就沒有辦法產生神。中焦是產生榮氣的地方。現在寸關部位出現濡脈,表示中氣大虛,精和神也會跟著耗散。
根據《脈經》的記載:關脈摸起來濡軟,又感覺沉重,又說:關脈出現濡脈,表示身體虛寒,脾氣虛弱,容易有下焦的疾病。應該服用赤石脂湯、女萎丸等藥,也可以針灸關元穴來補養。
尺脈摸起來軟弱無力,表示身體怕冷,肌肉和骨頭疏鬆不相連。
尺脈是診斷下焦狀況的。尺部出現濡脈,表示下焦陽氣衰弱,所以怕冷。《黃帝內經》說:足少陰經氣衰竭,骨頭就會枯萎。少陰經,是冬天的脈象,潛藏而溫養骨髓,所以骨髓不溫暖,就會和骨頭分離。骨頭和肌肉不相親近,肌肉就會鬆軟無力。肌肉鬆軟無力,牙齒會變長而枯槁,頭髮沒有光澤。頭髮沒有光澤,表示骨頭已經開始衰敗。在戊日病情會加重,在己日可能會死亡,這是土氣剋制水氣的緣故。
根據《脈經》的記載:尺脈摸起來濡軟,表示血少,身體發熱又怕冷。又說:尺脈濡軟,如果小便困難。應該服用瞿麥湯、白魚散等藥,也可以針灸關元穴來瀉除邪氣。《千金翼方》說:腳無法收縮,是因為得了風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