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癇症續論

王叔和主陽蹺、陽維、陰維、督脈,詳載《脈經》及《李瀕湖奇經考》,宜參觀之。

張石頑云:晝發灸陽蹺,宜補中益氣湯加益智。夜發灸陰蹺,宜六味丸加鹿膠。

薛氏云:凡有此症,欲發未發前二三日,先宜看耳後高骨間,有青筋紋,抓破出血,可免其患。

張石頑云:癇症之發,由腎中龍火上升,而肝家雷火相從挾助也。惟有肝風,故作搐搦,則通身之脂液逼迫而上,隨逆而吐出於口也。陰氣虛不能寧謐於內,則附陽而上升,故上熱而下寒。陽氣虛,不能周衛於身,則隨陰而下陷,故下熱而上寒。

當歸承氣湯(《秘傳方》)

治男婦痰迷心竅,逾牆越壁,胡言亂語。

當歸尾(一兩),大黃(酒洗),芒硝,枳實,厚朴(各五錢),炙甘草(三錢)

水三杯,煎八分服。

溫膽湯

絡氏《內經拾遺》云:癲狂之由,皆是膽涎沃心,故神不守舍,理宜溫膽,亦治癇病。

即二陳湯加鮮竹茹,枳實各二錢,或調飛礬分半。

磁朱丸(方見《時方》),治癲、狂、癇如神。

白話文:

王叔和認為陽蹺脈、陽維脈、陰維脈、督脈與癲癇有關,這些詳細記載在《脈經》和《李瀕湖奇經考》中,建議可以參考閱讀。

張石頑說:癲癇白天發作的,可以灸陽蹺脈,並服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益智仁。癲癇晚上發作的,可以灸陰蹺脈,並服用六味丸加上鹿膠。

薛氏說:凡是有這種病症的,在發作前兩三天,可以先觀察耳朵後面的高骨之間,是否有青色的血管紋路,將其抓破出血,就可以避免發病。

張石頑說:癲癇發作,是由於腎中的虛火向上竄升,而肝的火也跟著一起幫助,才會產生肝風,導致抽搐。全身的脂液因此被逼迫向上,隨著逆氣從口中吐出。體內陰氣虛弱,無法平靜下來,就會依附陽氣向上浮升,所以會出現上熱下寒的情況。陽氣虛弱,無法在全身防衛,就會隨著陰氣下陷,所以會出現下熱上寒的情況。

當歸承氣湯(出自《秘傳方》)

可以用來治療男女因為痰迷心竅,導致行為異常,胡言亂語的情況。

藥材組成:當歸尾(一兩)、大黃(用酒洗過)、芒硝、枳實、厚朴(各五錢)、炙甘草(三錢)

用法:用水三杯煎煮至八分服用。

溫膽湯

絡氏在《內經拾遺》中說:癲狂的原因,都是由於膽汁和痰涎擾亂心神,導致神志不清,應該溫養膽氣。此方也可以治療癲癇。

藥材組成:就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上鮮竹茹、枳實各二錢,或者加入明礬粉末一半的量一起服用。

磁朱丸(藥方出自《時方》),治療癲狂、癲癇效果非常好。

2. 疝氣

疝氣,睪丸腫大,牽引小腹而痛。丹溪云:專屬肝經。景岳云:病名疝氣,以治疝必先治氣也。蓋寒有寒氣,熱有熱氣,濕有濕氣,逆有逆氣,俱當兼用氣藥也。

長孫男心典按:雖有寒、水、筋、氣、血、狐、㿗七疝之名,其治法不外溫經散寒,除濕行氣,活血、導火、軟堅為主。《別錄》云:以五苓散加木通、川楝子、橘核、木香統治之,實為簡捷可從。若苦楝子丸,及三層茴香散,為久患不愈者立法。《千金翼》洗方,為暴痛欲死者立法,不可不知。癥瘕,即婦人之疝也。

白話文:

疝氣,指的是睪丸腫大,並且會牽引著小腹產生疼痛。朱丹溪認為,這病症專屬於肝經的問題。張景岳則說,病名雖為疝氣,但治療疝氣必須先從調整氣開始。因為寒氣會導致寒疝,熱氣會導致熱疝,濕氣會導致濕疝,氣逆也會導致疝氣,所以都應該搭配使用理氣的藥物。

長孫男心典認為:雖然有寒疝、水疝、筋疝、氣疝、血疝、狐疝、㿗疝這七種疝氣的名稱,但治療方法不外乎是溫通經絡以驅散寒氣,排除濕氣並運行氣機,活絡血脈、引導火氣下行、軟化堅硬的腫塊。《名醫別錄》記載:用五苓散加上木通、川楝子、橘核、木香來統治各種疝氣,確實是很簡便而可遵循的方法。如果使用苦楝子丸或是三層茴香散,則是用於治療久病不癒的疝氣。而《千金翼方》中的外洗方,則是針對疝氣劇烈疼痛到快要死的人所設計的治療方法,這些都是我們必須了解的。至於癥瘕,就是婦女的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