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從眾錄》~ 卷三 (6)
卷三 (6)
1. 診法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脈陽緊陰數為吐,陽浮而數亦吐。寸緊尺澀,胸滿而吐,寸口脈數者吐,緊而澀者難治。緊而滑者吐逆。脈弱而嘔,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病人慾嘔吐者,不可下之,嘔吐大痛,吐出色如青菜色者危。
旋覆代赭石湯(方見《傷寒》)
治胃虛,噫氣不除。
進退黃連湯(見《實在易》)
黃連(薑汁炒),乾薑(炮),人參(人乳拌蒸),半夏(薑製,各一錢五分),桂枝(三錢),大棗(二枚)
進法:用本方上三味俱不制,水三茶杯,煎一杯,溫服。退法:不用桂枝,黃連減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腹服崔氏八味丸三錢,半飢服煎劑耳。
吳茱萸湯
治胃氣虛寒,乾嘔、吐涎沫,頭痛。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各見《傷寒》)
柯韻伯云:凡嘔家夾熱,不利於香砂橘半者,服此方而晏知。
長孫男心典按:食入即吐,不使少留,乃火炎之象,故苦寒倍於辛熱,不名瀉心者,以瀉心湯專為痞硬立法耳。要知寒熱相結於心下,而成痞硬,寒熱相阻於心下,而成格逆,源同而流異也。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一錢五分)
水煎溫服。
橘皮竹茹湯
治胃虛呃逆。
中焦氣虛,則下風木得以上乘,穀氣因之不宜,變為呃逆。用橘皮升降中氣,人參、甘草補益中焦,生薑、大棗宣散逆氣,竹茹以降膽木之風熱耳。
橘皮乾薑湯
治乾嘔吐逆,吐涎沫而止噦。
白話文:
診斷方法:
如果身體上部有脈搏,下部卻沒有脈搏,這個人如果想吐卻吐不出來,就會有生命危險。脈象如果是陽脈緊實、陰脈細數,代表會嘔吐;陽脈浮動而且頻數,也代表會嘔吐。寸脈緊實、尺脈澀滯,代表胸悶想吐;寸口脈頻數代表會嘔吐,緊實又澀滯則難以治療。脈象緊實又滑利,代表會吐逆。脈象虛弱且嘔吐,小便又頻繁,身體微微發熱,出現四肢冰冷的情況,就難以治療。病人想嘔吐的時候,不可以攻下,嘔吐劇烈疼痛,吐出來的東西顏色像青菜一樣,那就很危險。
旋覆代赭石湯(方子出自《傷寒論》)
治療胃虛弱,打嗝不止的情況。
進退黃連湯(出自《實在易》)
黃連(用薑汁炒過),乾薑(炮製過),人參(用人乳拌過蒸熟),半夏(用薑製過,各一錢五分),桂枝(三錢),大棗(二枚)。
進法:使用這個方子的時候,前面三味藥都不需要炮製,用水三茶杯煎成一杯,溫服。退法:不用桂枝,黃連減半,或者加入肉桂五分,像上面一樣把每味藥都炮製熟,煎服方法相同。只是空腹時先服用崔氏八味丸三錢,半飢餓的時候再服用煎劑。
吳茱萸湯
治療胃氣虛寒,乾嘔、吐口水,頭痛。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出自《傷寒論》)
柯韻伯說:凡是嘔吐的人如果夾雜有熱,不適合用香砂橘半這些藥,服用這個方子就會很快見效。
長孫男心典按:食物吃進去就吐出來,一點都留不住,是火氣旺盛的表現,所以苦寒的藥物用量大於辛熱的藥物,這個方子不叫做瀉心湯,是因為瀉心湯主要是治療痞硬的病症。要知道寒熱在心下交結,就會形成痞硬;寒熱在心下阻礙,就會形成格逆,雖然源頭相同,但是病症發展的方向卻不同。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一錢五分)
用水煎煮後溫服。
橘皮竹茹湯
治療胃虛弱引起的呃逆。
中焦氣虛,那麼下部的風木之氣就會上逆,導致穀物之氣不能順利運行,就變成呃逆。用橘皮來調暢中氣的升降,人參、甘草補益中焦,生薑、大棗宣散逆氣,竹茹用來降膽木的風熱。
橘皮乾薑湯
治療乾嘔吐逆,吐口水,而且停止打嗝。
2. 補論
《金匱》云: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欲吐者,陰邪在上也。若下之,不惟逆其陽氣,反傷無故之陰,變害莫測,豈獨反胃而已。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胃素有熱,食復入之,兩熱相沖,不得停留。用大黃下熱,甘草和胃。張石頑云:仲景既云欲吐者不可下,又用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逆之使下,則必憒亂益甚,既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當逆折之使下,故用大黃。
大黃甘草湯(方見《金匱》)
治食已即吐。
通草橘皮湯(《千金》),治傷寒胃熱嘔吐。
通草(二錢),橘皮(一錢五分),粳米(一合),生蘆根汁
水煎熱服。去通草、橘皮,加竹茹、生薑汁,《千金》名蘆根飲子。治傷寒後嘔噦、反胃、乾嘔。
丹溪云:凡嘔家禁用服栝蔞、桃仁、萊菔子、山梔。一切有油之物,皆犯胃作吐。景岳云:嘔家亦忌蒼朮,以其味不醇而動嘔也。
茯苓半夏湯
沈芊綠雲:食已心下痛,隱隱不可忍,吐出痛方止,證名食痹。吐食,宜此湯主之。
麥芽,茯苓,半夏,白朮,神麯,橘皮,天麻,生薑(各等分),水煎服。
麥天湯,亦主之。
麥冬,天麻,茯苓,白朮,半夏,陳皮,神麯,生薑(各等分),水煎服。
白話文:
《金匱要略》說:病人想吐的時候,不可以使用瀉下的藥物。
想吐,是因為陰邪之氣在上方。如果用瀉下的藥物,不僅會使陽氣逆亂,反而會傷害到原本沒有問題的陰氣,造成的危害難以預料,豈止是反胃而已。
吃完東西就吐,可以用大黃甘草湯來治療。
胃裡本來就有熱,吃進食物後,熱氣更加衝突,食物無法停留。用大黃來瀉掉熱氣,甘草來調和胃氣。張石頑說:仲景既然說想吐的人不能用瀉下藥,又用大黃甘草湯治療吃完就吐,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想吐,病邪在上面,順勢讓它吐出來是可以的。如果逆向用瀉下藥,會使情況更加混亂嚴重。已經吐了,卻一直吐個不停,只有升沒有降,應該反向導引使它下降,所以用大黃。
大黃甘草湯(方子見《金匱要略》)
治療吃完東西就吐。
通草橘皮湯(出自《千金方》),治療傷寒引起的胃熱嘔吐。
通草(二錢)、橘皮(一錢五分)、粳米(一合)、生蘆根汁。
用水煎煮後熱服。去掉通草、橘皮,加入竹茹、生薑汁,《千金方》中稱之為蘆根飲子。治療傷寒過後引起的嘔噦、反胃、乾嘔。
丹溪說:凡是容易嘔吐的人,禁止服用栝蔞、桃仁、萊菔子、山梔。一切含有油脂的食物,都會刺激胃而引起嘔吐。景岳說:容易嘔吐的人也忌諱服用蒼朮,因為它的味道不純,容易引起嘔吐。
茯苓半夏湯
沈芊綠說:吃完東西後,心下感到隱隱作痛,難以忍受,吐出來後疼痛才會停止,這種症狀稱為食痹。吐出食物,適合用這個湯來治療。
麥芽、茯苓、半夏、白朮、神麯、橘皮、天麻、生薑(各等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麥天湯,也可以用來治療這種情況。
麥冬、天麻、茯苓、白朮、半夏、陳皮、神麯、生薑(各等分),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