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從眾錄》~ 卷三 (8)
卷三 (8)
1. 診法
脈浮弦起於風,濡弱起於濕,洪數起於熱,遲澀起於寒。沉而伏,毒在筋骨也;指下澀澀不調,毒在血分也。夏暑腳膝冷痛,其脈陽濡陰弱,濕溫也。腳氣多從暑濕得之。
白話文:
脈象浮而弦,通常是風邪引起的;脈象濡而弱,多半是濕邪造成的;脈象洪大而數快,通常是熱邪引起的;脈象遲緩而澀滯,多半是寒邪造成的。脈象沉在深處甚至摸不太到,表示毒邪侵入到筋骨之中;指下感覺脈象澀滯不流暢,表示毒邪侵入到血液之中。夏天中暑後出現腳和膝蓋冷痛,其脈象呈現陽脈濡緩而陰脈虛弱,這是濕熱的溫病。腳氣大多是因為暑濕引起的。
2. 論冷熱不同
問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熱?答曰:足有三陰三陽。寒中三陽,所患必冷;暑中三陰,所患必熱,故有表裡冷熱。冷熱不同,熱者療以冷藥,冷者療以熱藥。以意消息之,脾受陽毒即熱頑,腎受陰濕即寒痹。
白話文:
問:為什麼生病的人會有寒症和熱症的區別呢?
答:因為腳上有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如果寒邪侵犯了三陽經,那所患的病就一定是寒症;如果暑邪侵犯了三陰經,那所患的病就一定是熱症,所以疾病才會有表裡寒熱的區別。寒症和熱症不一樣,熱症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寒症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根據病情來斟酌用藥,如果脾臟受到陽性的毒邪侵襲就會產生熱性的頑疾,如果腎臟受到陰性的濕邪侵襲就會產生寒性的痹症。
3. 論腫不腫
凡有人久患腳氣,不自知別。於後因他病發動,療之得瘥。後直患嘔吐,而復腳弱。余為診之,乃告為腳氣。病者曰:「我平生不患腳腫,何因名為腳氣?」不肯服湯。余醫以為初發,狐疑之間,不過一旬而死。故腳氣不得拘定以腫為候。有腫者,亦有不腫者。其以小腹頑痹不仁者,腳多不腫。
小腹頑後不過三五日,即令人嘔吐者,名腳氣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凡患腳氣到心難治,以其腎水克心火故也。
白話文:
有的人長期患有腳氣病,自己卻沒有察覺。之後因為其他疾病發作,經過治療痊癒。後來卻直接出現嘔吐,而且腳又變得無力。我為他診斷,判斷是腳氣病。病人說:「我這一生都沒有腳腫,為什麼說我是腳氣呢?」不肯吃藥。其他醫生以為是初次發作,在疑惑之間,病人不到十天就過世了。因此,腳氣病不能只看腳有沒有腫來判斷,有腫的,也有不腫的。那些小腹麻木、沒有感覺的,腳大多不會腫。
小腹麻木後,如果三五天內就開始嘔吐的,稱為腳氣入心,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亡。一般來說,腳氣病侵犯到心臟是很難治療的,因為是腎水剋制心火的緣故。
4. 腳氣腫滿
病源,此繇風濕毒氣搏於腎經。腎主水,今為邪所搏,則腎氣不能宣通,水液不傳於小腸,致水氣擁溢腑臟,浸漬皮膚,故腫滿也。
千金翼溫腎湯,主腰脊膝腳浮腫不遂方。
茯苓,乾薑,澤瀉(各二兩),桂心(三兩)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
又療腳氣初發,從足起至膝,脛腫骨疼者方。
烏牛尿一服一升,日二服,腫消止。羸瘦者二分尿、一分牛乳,合煮,乳結乃服之。
又方,生豬肝一具細切,以淡蒜齏食之令盡。分再食之。
崔氏療腳氣遍身腫方
大豆(二大升),桑白皮(一握切),檳榔(十四枚),茯苓(二兩)
上四味,和老酒二升煎服。
療腳氣滿小便少者方
檳榔(四升),大豆(三升),桑白(一升)
水煎。
徐玉枳實散
宜春秋服,消腫利小便,兼補療風虛冷脹不能食方。
枳實(半斤,炙),桂心(一尺),茯苓,白朮(各五兩)
上四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手腳痠痛兼微腫方
烏麻(五升,微熬,研碎)
上一味,以酒一升,漬一宿,隨多少飲之。
唐侍中療苦腳氣攻心,此方正散腫氣極驗。
檳榔(七枚),生薑(二兩),橘皮,吳萸,紫蘇,木瓜(各一兩)
水三升,煎服。
腳氣上氣入腹腫方
野椒根一升,酒二升,投安瓶中,泥頭溏,火燒得一沸,然後溫服。
常山甘草湯方
常山(三兩),甘草(一兩)
若寒熱,日三服。
寒甚陰傷者,腎氣衰微者。
鹿茸,淮山藥,紅棗(各三兩),地黃,黃耆,茯苓,丹皮(各二兩),川附(半斤),澤瀉(一兩)
水煎服。
千金風引湯
療兩腳疼痹腫,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癰腫方。
麻黃(二兩,去節),吳萸,秦艽,桂心,人參,細辛,乾薑,防己,川芎,甘草,附子(各一兩),石膏(二兩),杏仁(六十枚),白朮(三兩),茯苓(二兩),生蒜,桑枝(各一斤),鳳仙(二兩)
上諸味杵末,用麻油五斤,將藥浸入油內,春五夏三,秋七冬十。候日數已足,入潔淨大鍋內,慢火熬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用布袋濾去渣,將油稱准。每油一斤,封定黃丹六兩,用桃柳枝不時攪之,以黑如漆亮如鏡為度。滴入水內成珠,用布攤貼。(隨時貼此膏應用麝香一分敷在患處)
風引湯(方見《金匱》)
雞鳴散(方見《時方》)
治腳氣第一品藥,不問男女可服。如感風濕流注,腳痛不可忍,筋脈腫者,並宜服之。加鹿茸者,其效如神。
白話文:
腳氣腫滿
病因:這種病是風濕毒氣侵犯腎經所致。腎臟主管水分,現在被邪氣侵襲,導致腎氣無法正常運行,水分無法輸送到小腸,造成水液在體內積聚,溢滿臟腑,滲入皮膚,所以會腫脹。
千金翼溫腎湯:主治腰背、膝蓋、腳部浮腫,活動不便。 藥方:茯苓、乾薑、澤瀉各二兩,桂心三兩。 用法:以上四味藥切碎,用水六升煮至二升,分三次服用。
另外,對於腳氣剛發作,從腳開始腫到膝蓋,小腿腫痛、骨頭疼痛的,有以下方法:
- 用烏牛尿一升,每日服用兩次,腫脹會消退。如果身體虛弱,可以用二份牛尿,一份牛奶混合煮沸後服用。
- 將新鮮豬肝切碎,用淡蒜醬佐食,分兩次吃完。
崔氏治腳氣全身腫脹的藥方: 藥方:大豆兩大升,切碎的桑白皮一把,檳榔十四枚,茯苓二兩。 用法:以上四味藥,用老酒二升煎煮後服用。
治療腳氣腫滿、小便少的藥方: 藥方:檳榔四升,大豆三升,桑白一升。 用法:用水煎煮。
徐玉枳實散: 適合在春秋季節服用,可以消腫、利尿,同時補虛,治療風邪、虛寒導致的腹脹、食慾不振。 藥方:枳實半斤(炙烤過),桂心一尺,茯苓、白朮各五兩。 用法:以上四味藥研磨成粉末,每次用酒送服一小勺,每日三次。
手腳痠痛、輕微腫脹的藥方: 藥方:黑芝麻五升(稍微炒過,研碎)。 用法:用酒一升浸泡黑芝麻一晚,隨意飲用。
唐朝侍中治療腳氣攻心的藥方,此方消腫效果很好: 藥方:檳榔七枚,生薑二兩,橘皮、吳茱萸、紫蘇、木瓜各一兩。 用法:用水三升煎煮後服用。
腳氣上逆,氣入腹部導致腫脹的藥方: 藥方:野花椒根一升,酒二升。 用法:將花椒根放入瓶中,用泥封住瓶口,用火燒至沸騰,然後溫服。
常山甘草湯: 藥方:常山三兩,甘草一兩。 用法:如果出現寒熱症狀,每日服用三次。
對於寒症嚴重、陰虛受損、腎氣衰弱的人,可以使用以下藥方: 藥方:鹿茸、淮山藥、紅棗各三兩,地黃、黃耆、茯苓、丹皮各二兩,川附子半斤,澤瀉一兩。 用法:用水煎煮後服用。
千金風引湯: 治療兩腳疼痛麻木、腫脹,或麻木無知覺、抽筋拘攣、不能行走、癰腫。 藥方:麻黃二兩(去節),吳茱萸、秦艽、桂心、人參、細辛、乾薑、防己、川芎、甘草、附子各一兩,石膏二兩,杏仁六十枚,白朮三兩,茯苓二兩,生蒜、桑枝各一斤,鳳仙二兩。 用法:將以上藥物搗成粉末,用麻油五斤浸泡,春季五天,夏季三天,秋季七天,冬季十天。浸泡時間足夠後,將藥物放入乾淨的大鍋中,用小火熬至藥渣枯浮上來為止。停止加熱,稍等片刻,用布袋濾掉藥渣,將油稱重。每斤油加入六兩黃丹,用桃柳枝不停攪拌,直到油變成黑色,像漆一樣光亮,滴入水中能成珠狀。用布攤平塗抹患處。(使用時可以將麝香一分敷在患處)
風引湯:(藥方見《金匱要略》)
雞鳴散:(藥方見《時方》) 雞鳴散是治療腳氣的首選藥物,男女老少都可以服用。如果因風濕導致腳痛難忍、筋脈腫脹,服用此藥效果很好。如果加入鹿茸,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