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從眾錄》~ 卷七 (3)
卷七 (3)
1. 鶴膝風
喻嘉言曰:鶴膝風者,即風寒濕之痹於膝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且未可治其膝,先養其氣血,使肌肉滋榮,後治其膝可也。此與治偏枯之症大同小異。急溉其未枯者,使氣血流行而復榮。倘不知此,但麻黃、防風等散風之藥,鮮不全枯者。故治鶴膝風而急攻其痹,必並其足痿而不用矣。
白話文:
喻嘉言說:鶴膝風,就是風寒濕邪阻痹於膝關節的病證。病情進展中,膝關節的骨頭日漸增大,上下肌肉日漸枯萎,治療時,不可急於治療膝關節,應先調養氣血,使肌肉得到滋養,再治療膝關節,這樣才能奏效。這和治療偏枯證相似。急救尚未枯萎處,使氣血運行,以恢復生機。倘若不知這個道理,只用麻黃、防風之類的祛風藥物,那麼病人大多會變得整條腿枯萎,無法使用。所以,治療鶴膝風而急於攻治其阻痹,必定會導致膝以下部位痿弱而不能用。
大防風湯
治邪襲足三陰,腿膝疼痛,及痢後脛膝痛,鶴膝風、附骨疽症,但赤熱焮腫者禁用。
白話文:
大防風湯用於治療邪氣侵犯足三陰經導致的腿膝疼痛,以及痢疾後小腿和膝蓋疼痛、鶴膝風、附骨疽等症狀。但如果出現紅腫熱痛的情況,則不宜使用。
四君子湯去茯苓,加肉桂、附子、黃耆、牛膝、杜仲、熟地、白芍、川芎、羌活、防風。
白話文:
四君子湯去除茯苓,加入肉桂、附子、黃耆、牛膝、杜仲、熟地、白芍、川芎、羌活、防風。
五積散(方見《附方》)
治少陰傷寒,及外感風寒,胸滿惡食,嘔吐腹痛,寒熱往來,腳氣冷秘,寒疝寒瘧等症。
白話文:
五積散可以治療少陰經的傷寒症狀,以及外感風寒所引起的胸部脹滿、不欲飲食、嘔吐、腹痛、忽冷忽熱、腳氣冰冷便秘、寒冷引起的疝氣和瘧疾等病症。
孫心典按:鶴膝風多是虛寒,腳氣多是濕熱。一補一攻,治法各判。然腳氣有腎氣素虛,氣喘小腹痹者,腎氣丸必不可緩。鶴膝赤熱焮腫者,二妙散、桂枝芍藥知母湯亦必所需,此活法也。
白話文:
孫心典說:鶴膝風多是虛寒引起的,腳氣多是濕熱引起的,所以治療方法也不一樣。但是,如果是腎氣素虛、氣喘小腹痹的腳氣,服用腎氣丸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是鶴膝赤熱焮腫的,就需要使用二妙散和桂枝芍藥知母湯,這是靈活運用治療方法的道理。
二妙散
治濕熱痿症。
黃柏,蒼朮(去皮,鹽水炒)
水煎服。
白話文:
二妙散
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痿症。
黃柏,蒼朮(去掉皮,用鹽水炒過)
用水煎煮後服用。
三氣湯,桂枝芍藥知母湯(俱見《金匱》)
見睍膏(《種福堂》)
白話文:
三氣湯
三氣湯的組成包括:人參、黃耆、白朮。
功用: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表虛不固,自汗、惡風、倦怠、氣短、口渴等症。
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芍藥知母湯的組成包括:桂枝、芍藥、知母。
功用:清熱涼血,養陰益肝。
主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崩漏、頭痛、眩暈、心悸、失眠等症。
專治風寒濕骨節痛,歷節痛風,痿痹麻木不仁,鶴膝風,偏頭風,漏肩風等症。並治跌撲閃挫等傷,陰證無名腫毒,已破爛者勿貼,小兒孕婦勿貼。
白話文:
專門治療風寒濕引起的骨節疼痛,關節疼痛,麻痺無知覺,膝蓋疼痛,偏頭痛,肩胛骨疼痛等症狀。還治療跌打損傷,不明原因的腫脹,已經破裂的傷口不要貼,兒童和孕婦不要貼。
活短頭髮(曬乾,二兩,用壯年人剃下者),大黃,靈仙,雄鼠糞(各一兩),川烏,草烏,劉寄奴(各八錢),土鱉(大者二十個),羌活,獨活,紅花,當歸,蛇床子,蒼朮,生南星,生半夏,白芥子,桃仁(各一兩)
上十八味,俱切碎。
白話文:
двух季節
第一季節
第二 сезон
第三季節
第四季節
第五季節
第五季節
第五季節
第五季節
第五季節
第三季節
第四季節
第二季節
第二季節
第二季節
第二季節
第四季節
第二季節
第三季節
第三季節
第三季節
第一季節
第二季節
第三季節
第二季節
第五季節
第五賽季
第五賽季
第五賽季
第三賽季
第三賽季
第四賽季
第三賽季
樟冰(一兩),甘松,山奈,花椒,豬牙皂,山甲(炙,研),蓽拔(以上各三錢,不必去油,同乳香炙熱,同眾藥研細),乳香,白芷(各五錢)
上十味,研極細末。
白話文:
樟腦(一兩),甘草、山奈、花椒、豬牙皁、穿山甲(焙後研磨)、拔(以上各三錢,不必去除藥物油脂,和乳香一起焙烤,然後將所有藥物磨成細粉),乳香、白芷(各五錢)。
鮮菸葉汁(一斤,松香六兩收,曬乾),鮮商陸根汁(一斤,松香六兩收),鮮鬧羊花汁(半斤,松香三兩收),鮮艾葉汁(半斤,松香三兩收),白鳳仙花汁(半斤,松香三兩收),生薑汁(半斤,松香三兩收),韭汁(半斤,松香三兩收),蔥汁(半斤,松香三兩收),大蒜(四兩,松香二兩收)
白話文:
取新鮮菸葉汁一斤,加入松香六兩,曬乾備用。同理,取新鮮商陸根汁一斤,松香六兩;新鮮鬧羊花汁半斤,松香三兩;新鮮艾葉汁半斤,松香三兩;新鮮鳳仙花汁半斤,松香三兩;新鮮生薑汁半斤,松香三兩;新鮮韭汁半斤,松香三兩;新鮮蔥汁半斤,松香三兩;大蒜四兩,松香二兩。
用足秤,秤麻油三斤四兩,先將頭髮入油,熬至半炷香,再將前藥入油。熬至焦黃色,不可太枯,即濾去渣。入前松香熬化,再將絲綿濾去渣。再熬至油麵起核桃花紋,先加入極細密陀僧四兩,再徐徐加入西硫黃末一斤。投此二味時,務須慢慢灑入,不可太多太驟。以滴水成珠,離火待溫,然後摻入細藥攪勻。
白話文:
使用足秤,秤三斤四兩的麻油,先將頭髮放入油中,熬煮半炷香的時間,再將前面的藥材放入油中。熬煮至焦黃色,但不能太枯,然後濾去藥渣。加入前面的松香熬化,再用絲綿濾去藥渣。繼續熬煮,直到油的表面出現核桃花紋,先加入四兩非常細膩的密陀僧,然後慢慢加入一斤的西硫磺末。加入這兩種藥材時,一定要慢慢灑入,不能太多太快。直到滴水成珠,離開火源等待溫度降低後,再加入細藥攪拌均勻。
瓷器收貯,熬時須用桑枝不住手攪,青布攤貼。每張淨藥重四錢,臨時加肉桂末五釐、細辛末二釐。
白話文:
收存陶瓷器,煎熬時必須用桑枝不停攪拌,並用青布貼在容器上。每張淨藥重四錢,臨用時加上肉桂末五釐、細辛末二釐。
2. 腳氣
東垣云:「腳氣實由水濕,然有二焉。南方卑濕,清濕襲虛,則疾起於下,此是外感;北方常食膻乳,又飲酒太過,脾胃有傷,不能運化,水濕下流,此內而至外者也。」
白話文:
東垣說:「腳氣病確實是由水濕造成的,但是有兩個原因。南方地勢低窪潮濕,清涼的濕氣侵襲虛弱的地方,那麼疾病就會從下面開始,這是外感因素;北方人經常食用羶味大的肉類和乳製品,又有飲酒過多的習慣,脾胃受到損害,不能夠運化水濕,水濕向下流動,這就是內傷而導致外感的腳氣病。」
腳氣有乾溼不同。如兩脛腫大,名濕腳氣,是為壅疾,不宜驟補,宜雞鳴散疏通其下,不使其壅;若壅既成者,宜砭去惡血,然後服藥,如兩脛不腫,或頑痹、或攣急、或緩縱,名乾腳氣,宜四物湯加牛膝、木瓜、蒼朮、黃柏、肉桂、澤瀉之類主之。二症雖不宜驟補,而三陰受病,上氣喘急,及上入少腹不仁,急宜八味丸補火以利水。
白話文:
腳氣症狀的分類有乾性與濕性之別。如果兩條小腿腫大,稱為濕腳氣,這是因為氣血瘀滯而引起的疾病,不適合一下子就服用溫補藥,應該選用雞鳴散來開通氣血,以防止瘀滯加重。如果已經出現了瘀滯的症狀,應該先用針灸或拔罐來除去淤積的血液,然後再服用藥物治療。如果兩條小腿沒有腫脹,但有四肢麻木不靈、肌肉攣縮或軟弱無力等症狀,叫做乾腳氣,可以選用四物湯加牛膝、木瓜、蒼朮、黃柏、肉桂、澤瀉之類藥物來治療,主治疾病的性質屬陽虛、寒滯、氣血虧虛。這兩種腳氣症狀都不適合一下子就服用溫補藥,但如果三陰經(脾、腎、肝)受病,導致氣喘急促,或出現小腹不仁,需要立即服用八味丸來溫補腎陽,起到利尿的作用。
外以礬石一兩,酸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之。丹溪以白芥子、白芷等分末,薑汁調敷之。
腳氣症,小腹頑痹不仁,不過三五日,即令嘔吐,名腳氣入心,死症。
白話文:
外用明礬一兩、酸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後浸泡患處。丹溪用白芥子、白芷等分研末,用薑汁調和敷用。
治腳氣入心,仲景用腎氣丸通膀胱之氣,安其腎水,不使攻心。巢氏用風引湯,取石性易於下達,勝其濕熱,不使攻心。二方皆為救危之神劑,一治腎氣之虛,一治濕熱之盛,宜憑症擇用之。
白話文:
治腳氣病入心,仲景使用腎氣丸通膀胱之氣,安其腎水,不使攻心。巢氏使用風引湯,取石性藥物容易流走下降,以勝過濕熱,不使攻心。這兩種方劑都是救危之神劑,腎氣丸用於治療腎氣之虛,風引湯用於治療濕熱之盛,應該根據症狀選擇合適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