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回本書目錄

1. 卷七

2. 泄瀉

泄瀉之症有五,而總不離於濕。初起只以平胃散加豬苓、澤瀉治之,他方皆不逮也。又有五更天將明時,必洞瀉一二次,名曰脾腎泄,難治。蓋以腎旺於亥子,今腎大虛,閉藏失職,故五更之時而特甚也。亦謂之脾者,以泄瀉之時,一定不移,五行之土,猶五常之信也,四神丸加味主之。

大抵初瀉與瀉之未甚,宜利水,次補脾;久瀉大瀉,宜補腎,以胃關煎、八味丸之類為主,兼服補中益氣湯,以升其下陷之氣。蓋以腎為胃關,二便開合,皆腎所主也。

白話文:

腹瀉的病症有五種,但總歸離不開濕氣的問題。剛開始發作時,只要用平胃散加上豬苓、澤瀉來治療,其他方劑都比不上。還有一種情況是,每天清晨快天亮時,一定會腹瀉一到兩次,這種稱為脾腎泄,很難治療。這是因為腎氣在亥時和子時最旺盛,現在腎氣大虛,失去了閉藏的功能,所以到了清晨時就會特別嚴重。之所以說它和脾有關,是因為腹瀉的時間固定不變,就像五行中的土一樣,有著固定的信義。這種情況,可以用四神丸加減藥味來治療。

大體來說,剛開始腹瀉或者腹瀉還不嚴重的時候,應該用利水的方法,接著再補脾;腹瀉很久或者腹瀉很嚴重的時候,應該補腎,可以用胃關煎、八味丸之類的方劑為主,同時服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下陷的氣。這是因為腎是胃的關卡,大小便的開合都由腎來主導。

3. 脈息

宜沉細,忌浮大。

加味平胃散

蒼朮(二錢,炒),炙草,陳皮(各一錢),豬苓,厚朴(薑汁炒),澤瀉(各一錢五分),生薑(三片)

水煎服。

如頭痛發熱惡寒者,外感風寒也,加紫蘇二錢,川芎、防風各一錢。

如傷食飽悶脹痛等症,加山楂、麥芽之類;大醉之後,更加乾葛二錢。

如腹痛不休,脈細手足冷,中寒也,加乾薑二錢,肉桂、吳萸各一錢。

如脈洪數有力,口中熱,舌紅,腹痛時作時止,小便短澀,火瀉痛也,加木通一錢、乾葛一錢五分;若兼腸垢裡急後重,再加黃連一錢、白芍三錢。如暑月水瀉口渴,小便不利,加滑石三錢研末。如瀉而腹痛不止,為土傷木賊,加酒白芍三錢、防風一錢。

如服前藥不能效者,是脾腎虛寒,宜加補骨脂、炒扁豆、白朮各二錢、吳萸八分、乾薑一錢以溫之;如滑脫不止,再加訶子、肉豆蔻一錢五分,罌粟殼一錢以澀之。

四神丸(方見《時方》)

鄉前輩林公諱祖成,加白朮八兩、罌粟殼二兩、肉桂一兩,醋調炒米粉為丸,名六神丸,治同。再加杜仲四兩、茯苓四兩,名固腎啟脾丸。自注云:久服此丸,俾脾元足而營衛運,斯分消之力旺,腎元足而開合神,斯固攝之權行。

溫補脾腎元氣主方(《林公傳》)

杜仲(二錢),人參,白朮(各五分),茯苓,肉豆蔻(去油,各一錢),補骨脂,砂仁(各五分),五味(二分)

水煎,空心午前服。小腹隱痛,加肉桂五分;小便不利,加澤瀉一錢。

胃關煎

治大瀉將脫,久瀉不止。

熟地(三四五七錢),白朮(二三錢),乾薑(一二錢,炒),吳萸(五七分),炙草(一錢),扁豆(炒,研),山藥(炒,各二錢)

水煎服。

按:以上為治瀉之恆法。又有變通活法,不可不知。

如久瀉服溫補及固澀之藥不止,或愈而復作,或既愈,次年又應期而作,俱是痼積未除,宜通因通用之法,《本事》溫脾湯主之。又有感秋金燥氣,始則咳嗽,久則往來寒熱,泄瀉無度,服溫補藥更甚,或完穀不化,有似虛寒,而不知肺中之熱,無處可宣,急奔大腸,食入則不待傳化而直出,食不入則腸中之垢,亦隨氣奔而出,是以瀉利無休也。宜以黃芩、地骨皮、甘草、杏仁、阿膠潤肺之藥,兼潤其腸,則源流俱清。

寒熱咳嗽泄瀉,一齊俱止矣。又有瀉久亡陰,過服香燥之品,發熱口渴,微喘汗出,煩躁,陰氣虛盡,陽氣不能久留,宜急養其陰,以阿膠、地黃、門冬等類,熬膏三四斤,日服十餘次。半月藥盡遂效,另制補脾藥末善後,痊愈。此喻嘉言之驗案也。

溫脾湯(《本事方》見《時方》)

主治痼冷在腸胃間,泄瀉腹痛。宜先取去,然後調治,不可畏虛以養病也。

《千金》溫脾湯(方見《實在易》)

治積久熱痢赤白。

生薑瀉心湯,治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甘草瀉心湯

下後痞益甚,日利數十行,穀不化,此非熱結,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便硬也。

半夏瀉心湯

嘔而發熱,心下滿而不痛。

黃芩湯

太陽少陽合病自利者。

若嘔者,加生薑一錢五分、半夏一錢,名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黃連湯

胸中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者。

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以和表裡。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下利,醫復吐下之,食入口即吐。

此方治嘔家夾熱,不利於香、砂、橘、半者,服此如神。昔張石頑先生借治脾胃虛寒、腸有積熱之泄,甚效。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此仲景治汗後腹脹滿之方也。張石頑借治瀉後腹脹滿,甚效。

石頑治總戎陳孟庸,瀉利腹脹作痛,服黃芩、白芍之類,脹急愈甚。其脈洪盛而數,按之則濡,此濕熱傷脾胃之氣也。與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二劑痛止,脹減而泄利未已。與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二劑瀉止,而飲食不思,與半夏瀉心湯二劑而安。

葛根黃芩黃連湯(各見《傷寒》)

此湯仲景治桂枝症,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喘而汗出之症。今借治表邪未解,腸胃俱熱之瀉,甚效。

按:君氣質輕清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肅之芩連,以止汗而除喘;又加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後納諸藥。解肌之力緩,清中之氣銳,又與補中逐邪者殊法矣。

鍋粑蓮肉散

治老幼脾瀉久不愈神方。

飯鍋粑(四兩,淨末),蓮肉(四兩,去心,淨末),白糖(四兩)

上共和勻。每服三五匙,一日三次,食遠服。

丹礬蠟榴丸

治一切久瀉,諸藥不效,宜服止丸。

黃丹,枯礬,黃蠟(各一兩),石榴皮(八錢,炒研)

將蠟溶化小銅勺內,再以丹、礬、榴皮三味細末,乘熱為丸,如豆大,空心服五丸。兼治紅痢,用清茶下,白痢用薑湯下。

鍋粑松花散

治白瀉不止神效方。

飯鍋粑(二兩),松花(二兩,炒),蠟肉骨頭(五錢,烘脆)

共為末,砂糖調,不拘時服。

火腿紅曲散(各見《種福堂》)

治脾泄。

陳火腿骨(煅存性研末),紅曲

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砂糖調陳酒送下。

白話文:

[脈搏]

脈搏應該是深沉而細緻的,如果變得浮淺且強大,則是不好的徵兆。

加味平胃散

包含炒過的蒼朮二錢,炙草、陳皮各一錢,豬苓、薑汁炒的厚朴、澤瀉各一錢五分,以及三片生薑。加水煎煮服用。

如果出現頭痛、發燒、怕冷等症狀,可能是風寒外感,需添加紫蘇二錢,川芎、防風各一錢。

如果是消化不良導致的飽脹疼痛,可以加入山楂、麥芽等;大醉後,需再添加乾葛二錢。

如果腹部持續疼痛,脈細且手腳冰冷,可能是中寒,需添加乾薑二錢,肉桂、吳茱萸各一錢。

如果脈搏洪大且有力,口乾舌紅,腹痛時發時停,小便短少且排尿困難,可能是火熱所致,需添加木通一錢、乾葛一錢五分;如果伴有腸道問題,再加黃連一錢、白芍三錢。

如果是夏季水瀉且口渴,小便不通暢,需添加滑石三錢。

如果瀉肚伴隨腹痛不止,是脾胃受損,需添加酒煮白芍三錢、防風一錢。

如果上述藥物效果不佳,可能是脾腎虛寒,需添加補骨脂、炒扁豆、白朮各二錢、吳茱萸八分、乾薑一錢來溫暖身體;如果仍然瀉肚不止,再添加訶子、肉豆蔻一錢五分,罌粟殼一錢來止瀉。

四神丸(參考《時方》)

前輩林祖成,添加白朮八兩、罌粟殼二兩、肉桂一兩,用醋調和炒米粉製成丸藥,命名為六神丸,治療效果相同。再添加杜仲四兩、茯苓四兩,命名為固腎啟脾丸。他註釋說長期服用此丸藥,可以讓脾臟健康,營養運轉正常,腎臟健康,控制能力良好。

溫補脾腎元氣主方(出自《林公傳》)

包括杜仲二錢,人參、白朮各五分,茯苓、去油的肉豆蔻各一錢,補骨脂、砂仁各五分,五味二分。加水煎煮,在空腹上午前服用。如果小腹隱痛,需添加肉桂五分;如果小便不通暢,需添加澤瀉一錢。

胃關煎

治療瀉肚瀕臨脫水,或是長時間瀉肚不停。

包括熟地三至七錢,白朮二至三錢,炒過的乾薑一至二錢,吳茱萸五至七分,炙草一錢,炒過並研磨的扁豆,炒過的山藥各二錢。加水煎煮服用。

接下來的部分主要描述了瀉肚的治療原則,以及在某些情況下需要調整治療方案的方法。例如,如果瀉肚持續不斷,即使服用溫補和固澀的藥物也無法停止,或者病情時好時壞,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疾病存在,並且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此外,如果瀉肚是由肺部熱氣引起的,可以使用黃芩、地骨皮、甘草、杏仁、阿膠等藥物潤肺和潤腸。如果瀉肚是因為失血或服用太多燥熱藥物,導致發熱、口渴、喘息、出汗和煩躁,可能需要使用阿膠、地黃、門冬等藥物滋養陰液。另外,如果瀉肚是由於腸胃寒涼或熱氣過剩引起的,可以使用不同的湯藥進行治療,例如溫脾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半夏瀉心湯、黃芩湯、黃連湯、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葛根黃芩黃連湯等。這些湯藥可以根據病情的不同特點選擇使用,例如,溫脾湯適用於腸胃寒涼引起的瀉肚,生薑瀉心湯適用於心下痞硬、幹噎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的症狀,甘草瀉心湯適用於胃虛引起的瀉肚,半夏瀉心湯適用於胃虛、心下痞硬、嘔吐等症狀,黃芩湯適用於太陽少陽合併病引起的自利,黃連湯適用於胸中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的症狀,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適用於下利、食入口即吐的症狀,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適用於汗後腹脹滿的症狀,葛根黃芩黃連湯適用於表邪未解、腸胃俱熱引起的瀉肚。

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藥方,例如鍋粑蓮肉散、丹礬蠟榴丸、鍋粑松花散和火腿紅曲散等,適用於不同類型的瀉肚。鍋粑蓮肉散適用於老幼脾瀉久不愈的神方,丹礬蠟榴丸適用於各種久瀉且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鍋粑松花散適用於白瀉不止的神效方,火腿紅曲散適用於脾瀉。這些藥方通常由特定的材料組成,例如鍋粑蓮肉散由飯鍋粑、蓮肉和白糖組成,丹礬蠟榴丸由黃丹、枯礬、黃蠟和石榴皮組成,鍋粑松花散由飯鍋粑、炒過的松花和烤脆的蠟肉骨頭組成,火腿紅曲散由陳火腿骨和紅曲組成。這些藥方通常需要按照特定的比例和方法製備,例如將材料磨成粉末,混合均勻,用砂糖調味,或者將材料放入銅勺內熔化,然後趁熱加入其他材料製成丸藥。這些藥方通常需要在特定的時間服用,例如空腹或飯後,並且需要按照特定的劑量和次數服用,例如每日三次,每次三五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