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生死症及脈法

身不熱者輕,身熱者重,發熱不休者死。能食者輕,不能食者重,絕食者死。發嘔者死。直腸自下者死。久痢忽大下結糞者死。小兒出痘後即發痢者死。婦人新產即發痢者死。澀為血少,尺微厥逆,滑大主積,浮弦急死,沉細無害。

白話文:

身體不熱的人病情較輕,身體發熱的人病情較重,若發熱不退則有生命危險。能進食的人病情較輕,無法進食的人病情較重,完全不進食則會危及生命。嘔吐的人有生命危險。直腸突然排出的人有生命危險。長期痢疾後突然大量排便結塊的人有生命危險。小孩在水痘後立即出現痢疾的人有生命危險。剛生完孩子的婦女出現痢疾的人有生命危險。大便乾結代表血液偏少,脈象浮而微弱則有逆行的可能,脈象滑而強烈則主要是有積滯,脈象浮而緊急則有生命危險,脈象沉細則無害。

2. 痢疾續論

次男元犀按:近傳治痢有三禁。一曰發汗。蓋以下利一傷其津液,發汗再傷其津液,津液去則胃氣空,而下出之濁氣,隨汗勢而上入胃中,遂成脹滿難治。二曰利水。蓋以痢疾裡急後重,滯痛難忍,若前陰過利,而後陰愈澀,而積滯之物欲下甚難。三曰溫補。蓋以痢為濕熱所傷,得溫則以火濟火,恐致腐腸莫救。

白話文:

次子元犀評論說:最近流傳治痢疾有三大禁忌。一戒發汗。因為痢疾本身就傷及津液,再發汗則二次傷津,津液耗盡,胃氣空虛,本該往下排出的大便,隨著汗液往上進入胃中,因此導致腹脹難治。二戒利水。因為痢疾患者裡急後重,疼痛難忍,若之前陰利尿過多,後陰更加阻塞,積存的大便更難排出。三戒溫補。因為痢疾是濕熱所致,如果用溫熱藥物治療,就像以火助火,恐怕腸子腐爛,無法挽救。

得補則截住邪氣,多致流連難愈。此三者,時醫傳授之心法也。然亦有不可泥者。《醫學真傳》曰:凡痢疾初起,發熱不休,非肌表有邪,即經絡不和。溫散而調營衛,外邪一解,其痢自松。若概以為熱,開手即用寒涼,多有陷入變劇者不少。故喻嘉言所謂下痢必從汗,先解其外,後調其內。

白話文:

如果能適當地治療截斷邪氣,否則會導致痢疾難以治癒。這三種治療方法是當時醫生傳授的心得。但也有不能拘泥的情況。《醫學真傳》說:凡是痢疾初起,發熱不止,並不是肌表有邪氣,而是經絡不協調。溫暖、發散,調節營衛,外邪一解,痢疾自然就會緩解。如果一概認為是熱證,急於使用寒涼之藥,很可能導致病情加重。所以喻嘉言說痢疾一定要從發汗開始,先解除了外邪,再調理內部。

首用辛涼以解其表,次用苦寒以清其里,一二劑愈矣。(用治痢之方再加發表之藥)失於表者,外邪但從里出,不死不休,故雖百日之遠,仍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之於外,則死症可活,危症可安。人參敗毒散主之。(服後逼其暫時燥,熱頃之邪從表出熱自解矣。)此可見發汗是治痢之要法也。

白話文:

首先使用辛寒的藥物來解表,然後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清裡,一兩劑就能痊癒。(用治療痢疾的方劑再加發表的藥物)如果表症沒有治好,外邪就會從裡而發,不死不休,所以即使過了一百天,仍然可以使用逆流挽舟的方法,把邪氣引出體外,這樣死症可以轉活,危症可以轉安。人參敗毒散就是主治這種情況的藥方。(服藥後,會暫時感到燥熱,頃刻之間,邪氣從表而出,熱也就自動解除了。)由此可見,發汗是治療痢疾的重要方法。

又喻嘉言有急開支河一法。謂熱邪之在裡者,奔逼於大腸,必鬱於膀胱。膀胱結熱,則氣不化而小便短赤。不可用逆挽,宜從其小便而順導之。然而水出高源,尤宜用辛涼之藥,清肺之化源。《金匱》有下利肺癰者,紫參湯主之。(通因通用)。氣利,訶藜勒散主之。(通以下涎液,消宿食,破結氣,澀以固腸脫,通塞互用之意也。

白話文:

這裡借用嘉言的一種急開支河的方法來解釋。認為熱邪在體內,奔向大腸,必定鬱結在膀胱。膀胱結熱,則氣不能化生小便,小便就會短赤。不能用逆向牽引的方式治療,應該順著小便的排泄方向引導它。然而,水從高處流出,更應該使用辛涼的藥物,清肺之化源。《金匱》中記載了治療下利肺癰的紫參湯。(通因通用)。氣利,可以使用訶藜勒散治療。(通以下涎液,消宿食,破結氣,澀以固腸脫,通塞互用的意思。

)亦見利水非古人之所忌也。至於溫補法,詳於《景岳全書》。如佐關抑扶二煎,非溫劑乎?胃關煎非補劑乎?雖矯枉之說,不能無偏,亦堪為肆用芩連楂樸者之救弊也,誰曰治痢有三禁乎?

白話文:

而且還可見得清利水濕也是古人不忌諱的方法。至於溫補法的運用,詳見於《景嶽全書》。像佐關抑扶二煎,不是溫和的藥劑嗎?胃關煎不是補益的藥劑嗎?即使是矯枉過正的說法,還是有可取之處,也可以當成是治療痢疾服芩連楂樸的人的補救措施,有誰說痢疾的治療有三大禁忌呢?

喻嘉言曰:又有驟受暑濕之毒,水穀傾囊而出,一晝夜七八十行,大渴引水自救,百杯不止。此則腸胃為熱所攻,頃刻腐爛。更用逆挽之法,迂矣!遠矣!每從《內經》「通因通用」之法,大黃、黃連、甘草,一晝夜連進三五十杯,俟其利止渴緩,乃始乎調於內,更不必挽之於外。蓋邪如決水轉石,乘勢出盡,勿可挽也。

白話文:

喻嘉言說:還有忽然受到暑濕之毒,水穀(食)全部吐瀉而出,一天一夜排出七八十次,非常口渴,喝水來挽救,喝了一百杯水都停不下來。這是由於腸胃被熱氣攻擊,很快腐爛。再用逆挽(止瀉)的方法,就太迂迴、太遙遠了!我每次都遵循《內經》「通因通用」的方法,用大黃、黃連、甘草,一天一夜連續服用三五十杯,等到瀉下停止,口渴緩解,才開始從內部調理,更不必從外部挽救。因為邪氣就像決堤的水沖轉石頭,趁著勢頭全部排出去,不可阻擋。

又曰:治瘧之法,當從少陽而進退其間。進而從陽,則從少陽為表法固矣。乃痢疾之表亦當從於少陽。蓋水穀之氣,由胃入腸,疾趨而下,始焉少陽生髮之氣不伸,繼焉少陽生髮之氣轉陷。故泛而求之三陽,不若專而求之少陽。俾蒼天清淨之氣,足以升舉水土物產之味,自然變化精微,轉輸有度,而無下利奔迫之苦矣。況兩陽明經所藏之津液,既已下泄,尤不可更發其汗,當從少陽用和法,全非發汗之意。

白話文:

他又說:治療瘧疾的方法,應該從少陽著手,並在少陽經的範圍內進行加減調整。向陽的方向進展,則從少陽作為表證的治療方法是肯定的。因此,痢疾的表證也應該從少陽著手。因為水穀之氣,由胃進入腸道,疾速向下運行,開始時是少陽生髮之氣不伸展,接著是少陽生髮之氣轉為陷落。所以,廣泛地尋找三陽經的病因,不如專門探求少陽經的病因。使蒼天清淨之氣,足以升舉水土物產的滋味,自然而然地變化精微之氣,輸布有度,而沒有腹瀉奔迫的痛苦了。況且兩條陽明經所藏的津液,已經向下洩漏,更不可以再發汗,應該從少陽經著手,採用和解的方法,完全不是發汗的意思。

津液未傷者,汗出無妨;津液既傷者,皮間微微得潤,其下陷之氣已舉矣。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方見《金匱》)

白話文:

津液未受損傷的人,出汗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津液已經受損,那麼皮膚只需微微濕潤,下陷的氣就已經得到了提升。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方劑見於《金匱要略》)

喻嘉言曰:此方乃少陽經半表半裡之的劑。原方用半夏之辛溫,半兼乎表;今改用栝蔞之涼苦,半兼乎里。退而從陰,則可進而從陽,不勝其任矣。但不必更求他藥,惟於柴胡增一二倍用之,尤為進之之法也。

白話文:

喻嘉言說:「此方是少陽經半表半裡的方劑。原方用半夏辛溫,半兼表;今改用栝蔞涼苦,半兼裡。退而從陰,則可進而從陽,已經不勝任了。但不必再求他藥,只要將柴胡增加一到二倍用量,這是進一步的方法。」

人參敗毒散(方見《時方》)

喻嘉言曰:活人此方,全不因病痢而出。但余所為逆挽之法,推重此方,蓋借人參之大力,而後能逆挽之耳。

胃關煎(見泄瀉)

佐關煎(《景岳》)

治生冷傷脾,瀉痢未久者,宜此湯。此胃關煎之佐也。

白話文:

喻嘉言說:救治病人靠這個方子,完全不是因為病痢而用。但我所用的逆挽之法,特別重視這個方子,是因為藉助人參的強大力量,才能逆挽病情。

胃關煎(見泄瀉)

佐關煎(《景岳全書》)

治療因吃生冷食物而傷脾胃,導致瀉痢不久的患者,適合用這個湯藥。這是胃關煎的輔助方。

厚朴(炒),陳皮(各一錢,炒),山藥,扁豆,豬苓,澤瀉(各三錢),乾薑(二三錢,炒),肉桂(一二錢),甘草(七分,炙)

白話文:

厚朴(炒後),陳皮(各一錢重,炒後),山藥、扁豆、豬苓、澤瀉(各三錢重),乾薑(二到三錢重,炒後),肉桂(一到二錢重),甘草(七分重,炙過)

水煎服。如腹痛者,加木香、吳萸之類;泄甚者,加故紙、肉蔻之類。

抑扶煎(《景岳》)

治暴傷生冷,致成瀉痢。初起血氣未衰者,此胃關煎表裡藥也。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肚子痛,可以加入木香、吳茱萸等藥材;如果腹瀉嚴重,可以加入故紙、肉蔻等藥材。這個藥方名叫「抑扶煎」,出自《景岳全書》,專門治療因暴食生冷食物引起的腹瀉。對於初期血氣未衰的患者來說,這個藥方可以同時調理脾胃,達到表裡兼顧的效果。

厚朴,陳皮,烏藥(各一錢五分),豬苓,澤瀉,炮乾薑(各二錢),吳茱萸(五七分),甘草(一錢,炙)

白話文:

  • 厚朴:15 克

  • 陳皮:15 克

  • 烏藥:15 克

  • 豬苓:20 克

  • 澤瀉:20 克

  • 炮乾薑:20 克

  • 吳茱萸:7 克

  • 甘草:10 克(炙甘草)

水煎服。

斗門秘傳方方(見《時方》)

治毒痢。臟腑撮痛,膿血赤白,或下血片,日夜不息,及噤口惡痢他藥所不能治者,立見神效。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服用。

出自《鬥門秘傳方》(見於《時方》)

治療毒性痢疾。症狀包括腹部劇烈疼痛、排出物中帶有紅白膿血,或者排出血塊,日夜不斷,以及因病人口不能進食而其他藥物無法治癒的嚴重痢疾,此方能立即見到神奇效果。

附子丸(《聖濟總錄》),治洞泄寒中,注下水穀,或痢赤白,食已即出,食物不消。(春傷熱風,邪氣流連,至長夏發為洞泄。陰生於午,至未為甚,長夏之時脾土當旺,脾為陰中之至陰,故陰氣盛。陰氣既盛則生內寒而洞泄矣。)

白話文:

附子丸(出自《聖濟總錄》),治療洞泄寒中,導致水穀下注,或痢疾赤白,食物剛吃就拉出來,食物不消化。(初春傷了熱風,病邪留連體內,到了長夏發作成為洞泄。陰氣生於中午,到了未時最盛,長夏時節脾土應該旺盛,脾為陰中的至陰,所以陰氣盛。陰氣盛了就產生內寒而洞泄了。)

附子,烏梅肉(各一兩,炒),川連(二兩,炒),乾薑(一兩半,炒)

白話文:

附子、烏梅肉(各一兩,炒)、川連(二兩,炒)、乾薑(一兩半,炒)

蜜丸桐子大。米飲下二十丸。

通聖散(《聖濟總錄》)

治血痢腹痛,日夜無度。

大棗,烏梅(各三枚),甘草(三錢),乾薑(一錢五分)

水煎服。

和中散(《聖濟總錄》)

治冷熱痢,腹痛裡急。

白話文:

治療血痢腹痛,日夜不停的,可用通聖散。通聖散的藥方是:大棗、烏梅各三枚,甘草三錢,乾薑一錢五分,水煎服。

治療冷熱痢,腹痛裡急的,可用和中散。和中散的用法是:用蜜丸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

附子(一錢四分,赤痢減半),川連(一錢四分,白痢減半),乳香(一分五釐)

白話文:

  • 附子(12公克,赤痢減半,約6公克):具有溫腎壯陽、回陽救逆、散寒除濕等功效。

  • 川連(12公克,白痢減半,約6公克):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瀉等功效。

  • 乳香(1.5公克):具有活血止痛、消散腫塊、行氣止痛等功效。

共為末,米飲湯下。未止,用青皮再下二服。

黑豆湯(《聖濟》)

治赤白痢,服藥不止。

黑豆(炒,去皮,四兩),甘草(二兩)

用綿裹,入湖水煎二杯,分二服。

白話文:

如果服用藥物後痢疾仍然沒有停止,可以用黑豆湯治療。將黑豆炒熟去皮,取四兩,甘草二兩,用棉布包裹,放入湖水中煎煮,煮成兩杯,分兩次服用。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可以用青皮再服用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