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瘧症

瘧疾不離少陽。少陽為半表半裡,邪居表裡之界。入與陰爭則寒,出與陽爭則熱。爭則病作,息則痛止。止後其邪仍據於少陽之經。淺則一日一作,深則二日一作,更深則三日一作。雖有別經,總以少陽為主。故仲景以弦字該本症之脈,蓋於治法只一小柴胡湯。熱多煩渴,加知母、花粉;寒多身疼,加乾薑桂枝

白話文:

瘧疾總離不開少陽經。少陽經是半表半裡的經脈,邪氣停留在外表和裡面的交界處。如果邪氣深入與陰氣相爭則會引起寒症,如果邪氣外出與陽氣相爭則會引起熱症。相爭就會發作,停止相爭疼痛就會停止。停止之後邪氣仍然停留陽少經上。症狀較輕的,一天發作一次,症狀較重的,兩天發作一次,再嚴重一點的,三天發作一次。雖然還有其他經脈的病症,但總是以少陽經的病症為主。所以仲景用「弦」字來概括這個病的脈象,治療方法只用小柴胡湯。發熱嚴重煩渴,加知母、花粉;寒症嚴重身體疼痛,加乾薑、桂枝。

治之得法。一二服可愈。朱丹溪云: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正;有汗要無汗,補正為主,帶散邪。大抵於小柴胡湯中無汗,麻黃可加二錢,即三解湯意也。有汗,桂枝、酒芍可各加二錢,即柴胡桂枝湯意也;如三五作不休,即於前方加常山三錢,一服即愈。俗謂常山截瘧,用之太早,則截住邪氣而成他病。

白話文:

治療瘧疾的方法得當,一兩副藥就可以治癒。朱丹溪說:沒有汗的人應該要出汗,以散邪為主,兼顧補益正氣;有汗的人應該要不出汗,以補益正氣為主,兼顧散邪。總的來說,在小柴胡湯中沒有汗的人,可以加麻黃二錢,這也就是三解湯的用意。有汗的人,可以加桂枝、酒芍各二錢,這也就是柴胡桂枝湯的用意;如果瘧疾發作三天到五天都不停止,就可以在原來的方劑中加入常山三錢,一服藥就可以治癒。俗話說常山截瘧,用得太早,就會截住邪氣而變成其他疾病。

不知常山祛痰湧吐,從陰達陽之藥,正所以鼓邪氣外出,何截之有?

余每合穿山甲金銀花三味,取其通達經絡,又以人參當歸白朮何首烏之類,擇用一二兩為君。於瘧未出時,服之多愈。至於方書分定名色,多歧僅惑。而所應別者,如單寒無熱為牡瘧,宜理中湯理陰煎柴胡主之;單熱無寒為痹瘧,或先熱後寒為熱瘧,宜白虎湯加桂枝主之;勞役飢飽過度為勞瘧,宜補中益氣湯加柴胡主之;受山嵐瘴氣為瘴瘧,宜藿香正氣散平胃散加柴胡主之;久瘧心腹有塊者,名瘧母,以鱉甲飲主之。只此數症,略宜分別,究亦不離少陽一經也。

白話文:

我經常把穿山甲、金銀花這三味藥合起來服用,因為它們能夠疏通經絡。再加入人參、當歸、白朮、何首烏等藥材,選擇一二兩作為君藥。在瘧疾發作前服用,大多數都能治癒。至於方書中對症狀的劃分,分歧很多,容易讓人困惑。需要分別對待的,比如只有寒而沒有熱的,稱為牡瘧,宜用理中湯、理陰煎加柴胡為主藥;只有熱而沒有寒的,稱為痹瘧,或先熱後寒的,稱為熱瘧,宜用白虎湯加桂枝為主藥;勞累飢飽過度而引起的,稱為勞瘧,宜用補中益氣湯加柴胡為主藥;受到山嵐瘴氣而引起的,稱為瘴瘧,宜用藿香正氣散、平胃散加柴胡為主藥;久瘧之後心腹有硬塊的,稱為瘧母,宜用鱉甲飲為主藥。只此數症,略作分別,究其根本,也不離少陽一經。

若瘧痢交作,只以小柴胡湯疏少陽之氣,則陷者自舉。加花粉三錢,滋陽明之液,則滯者自通。或即以此湯送香連丸一錢五分,挾虛者,以補中益氣湯柴胡煎,送香連丸二錢。此薛立齋先生之心法也。

白話文:

如果瘧疾和痢疾同時發作,只用小柴胡湯疏散少陽之氣,那麼陷住的症狀自然會消除。加入花粉三錢,滋養陽明之液,那麼滯留的症狀自然會消散。或者直接用這個湯劑送服香連丸一錢五分,如果是虛弱體質的人,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把柴胡的用量加倍,煎好後,送服香連丸二錢。這個方法是薛立齋先生的心法。

小柴胡湯(方見《傷寒》)

男元犀按:凡服治瘧藥,宜瘧未至前三時服,或煎兩服。一服於瘧期五鼓時服,留一服於瘧未至前二時服,最妙。凡治瘧藥,古法必露一宿,以瘧為暑邪,暑氣得露而消也。又近醫以初瘧,忌用人參、白朮、茯苓,此說本之嵩崖尊生。余雖不滿,亦當從眾。今即照嵩崖,去人參加青皮一錢五分。

白話文:

男元犀說:凡是服用治療瘧疾的藥物,應該在瘧疾發作前三個小時服用,或者煎兩服藥,一服在瘧疾發作的凌晨五鼓時服用,另一服在瘧疾發作前兩小時服用,這樣效果最好。凡是治療瘧疾的藥,古代的方法是必須在夜裡放一晚,因為瘧疾是由暑邪引起的,暑氣在夜裡露水就會消散了。而且近期的醫家認為,在初次發作瘧疾時,忌用人參、白朮、茯苓,這個說法是根據嵩崖的《尊生》這本書而來的。我雖然不滿意這個說法,但也應該遵循大多數人的意見。現在就按照嵩崖的說法,去掉人參,加入青皮一錢五分。

寒多加乾薑、桂枝各二錢;熱多加知母、花粉各二錢,或加黃連石膏。本方去人參,加常山、草果、知母、檳榔川貝母各二錢,名清中驅瘧飲。大意以無痰不成瘧,此方為治症之總方也,然亦多效。

白話文:

如果症狀以寒症為主,則增加乾薑、桂枝,各兩錢。如果症狀以熱症為主,則增加知母、花粉,各兩錢。或者增加黃連、石膏。這個方子要去除人參,增加常山、草果、知母、檳榔、川貝母,各兩錢。取名為「清中驅瘧飲」。總體而言,瘧疾的發病是與痰有關的,這個方子是治療瘧疾症狀的總方,雖然有不少療效。

鱉甲

鱉甲(三錢,醋炙),白朮(炒),黃耆川芎,酒白芍,檳榔,草果(煨),厚朴陳皮甘草(各一錢),生薑(三片),棗肉(三枚),烏梅(一枚)

白話文:

  • 鱉甲(三錢,用醋炙過):補益陰血,滋補肝腎,清熱涼血,消腫止痛。

  • 白朮(炒):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

  • 黃耆:補氣益元,健脾益肺,生津止渴。

  • 川芎: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祛風通絡。

  • 酒白芍:養血補陰,柔肝止痛,斂陰補虛。

  • 檳榔:行氣導滯,破氣消積,殺蟲止痢。

  • 草果(煨):溫中止瀉,健脾燥濕,消食化積。

  • 厚朴: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消食化積。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甘草(一錢):補益氣血,調和諸藥。

  • 生薑(三片):溫中止瀉,散寒發汗,解表止咳。

  • 棗肉(三枚):補益氣血,潤燥生津。

  • 烏梅(一枚):斂陰止汗,生津止渴。

水煎服。

又有久瘧流連不愈,及三陰瘧三日一作者,當分五臟之虛,而施溫補。宜以景岳何人飲休瘧飲常服。瘧作之期,或加少陽藥一二味,及常山、穿山甲、附子、金銀花之類,以通經絡。或用人參一兩、生薑一兩,濃煎服之。此不截之截法也。家貧者,以冬白朮一二兩代之;血虛者,以當歸一兩代之。

白話文:

還有些人患瘧疾,長期不能痊癒,並且有三日一發作的三陰瘧疾,應當首先分清是哪個臟腑虛弱,然後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平時可以服用景嶽何人飲、休瘧飲。在瘧疾發作的時候,可以適當加入少陽藥一兩味,以及常山、穿山甲、附子、金銀花等藥物,用於疏通經絡。或者用人參一兩、生薑一兩,煎濃服下。這個方法就是截瘧法的一種。家裡比較窮的,可以用冬白朮一二兩代替人參;血虛的人,可以用當歸一兩代替人參。

瘧雖有五臟之分,而久瘧證治法,只以補脾為主。蓋以土為萬物之母,五臟六腑皆受蔭焉。況瘧為少陽之邪,戊己之土,久受甲木之克,扶弱抑強之法,權實操於醫者,宜於六君子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諸方,加之意焉。

白話文:

儘管瘧疾可分為五臟之別,但治療久瘧的方法,只以補脾為主。這是因為土為萬物之母,五臟六腑皆受其滋養。況且瘧疾是由少陽之邪引起的,土屬戊己之土,長久受到甲木的剋制,扶弱抑強的方法,權衡輕重全在醫生。因此,宜在六君子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方劑中加入一些藥物。

何人飲

何首烏(一兩,不見鐵或生用),人參(二三錢或一兩),陳皮(一二錢,虛者不用),煨生薑(二三錢)

水煎服。

休瘧飲

何首烏(四錢或一兩),人參(二三錢),白朮(三錢炒),當歸(三錢),炙甘草(一錢)

陰陽水煎服。

又久瘧不愈,必求之腎。如腎水不足,熱多者以六味丸加味主之;腎火不足,寒多者以八味丸加味主之。

白話文:

如果患有經久不愈的瘧疾,一定要檢查是否和腎臟有關。如果腎水不足,熱量聚集,就用六味丸加上其他藥物來治療;如果腎火不足,寒冷過多,就用八味丸加上其他藥物來治療。

《高鼓峰醫案》云:余治一人三陰瘧不愈,令吞八味丸,服人參養榮湯,冬至日再加附子一錢,至半夜汗出而愈。(汗出者陽回之兆,亦邪解之徵也。愈於冬至日者以陽生而陰退也。)

白話文:

《高鼓峯醫案》記載:我曾經治療過一位三陰瘧一直沒能痊癒的患者,讓他服用八味丸,再服人參養榮湯,在冬至那天再加一錢附子,到了半夜出汗就好了。(汗出是陽氣回升的徵兆,也是邪氣消散的徵兆。冬至那天痊癒是因為陽氣生長而陰氣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