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血症

即苦寒之品,亦須切戒。蓋以腎居至陰之地,若用寒涼,則孤陰不生。而過苦之味,久而化火,俱非陰虛症所宜也。須用甘潤至靜之品,補陰配陽。趙養葵云:燈燭之火,雜一滴水則滅。(指苦寒之物。)惟以六味丸養之以膏油。余每於水虛火亢之重症,用大補陰丸,多收奇效。

大補陰丸(方各見《時方》)

此方滋陰降火,能治六味丸所不能治之症。勿以知柏之苦寒而疑之也,余向亦不能無疑,後讀《名醫方論》,極有發揮,遂信用之。

何謂龍雷之火?腎中相火不安其位,以致煩熱不寧,舌燥口渴,為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其脈兩寸洪大,過於兩關。兩關洪大,過於兩尺,浮按洪大,重按濡弱如無。宜用景岳鎮陰煎、馮氏全真一氣湯、七味丸、八味丸主之。蓋龍雷之火,得雨而愈熾,惟桂附辛熱之藥,可以引之歸原,所謂同氣相求是也。

鎮陰煎(《景岳》)

治陰虛於下,格陽於上,則真陽失守,血隨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脈細脫,手足厥冷,危在頃刻。

熟地(一二兩),牛膝,澤瀉(各二錢),附子,肉桂,炙草(各一錢)

水煎,溫服。如熱甚喉痹,以水浸冷服。此方使孤陽有歸,則血自安。

八味丸(方見《時方》)

去附子名七味丸。

全真一氣湯(馮氏)

滋陰降火之神方。

熟地(一兩),冬白朮(人乳拌,蒸曬,二三錢),麥冬(三錢),附子(一錢),牛膝(二錢),五味(八分),人參(二、三錢或七八錢,用開水別燉調入),水煎服。

咳血、唾血、吐血,方書分別肺胃等症,何庸陋之甚也。凡吐血、衄血、下血,一切血症,俱不必瑣分。惟認其大綱,則操縱自如。

下血之方甚多。火盛者,以苦參子九粒,或十四粒,去殼取仁、勿破,以龍眼肉包好,開水送下甚效。又於血症諸方中,擇其應用者,再加槐花、地榆各三錢、黃芩一錢為使。

下血症屬火固多,而虛寒亦復不少。宜以景岳壽脾煎,或聖朮煎加黑姜服之。又常服黑地黃丸甚妙。

仲景以先便後血為遠血,用黃土湯。先血後便為近血,用赤小豆當歸散,神驗。

黃土湯

治下血,並治吐血衄血如神。

赤小豆散(方各見《金匱》)

治下血,先血後便為近血。

又婦人血崩方,不外惜紅煎加減。如未效,即宜大溫大補,黃耆、白朮可用二、三兩,附子可用至三五錢,方效。(惜紅煎見婦人門。)

又男婦尿血,(不痛為尿血,痛為血淋。)以六味湯加血餘灰一兩,煎好,入生藕汁服。亦有氣虛者,當歸補血湯為主。挾熱者,加竹葉、梔子主之。挾寒者,加附子主之。

白話文:

對於治療血症,使用苦寒的藥物要非常謹慎。因為腎臟是陰氣最盛的地方,如果使用寒涼的藥物,會使陰氣更加虛弱而無法產生。而味道過於苦的藥物,長時間服用會化為火氣,這都不適合陰虛的病症。應該使用甘甜滋潤、性情平和的藥物,來補益陰氣,調和陰陽。趙養葵曾說過,就像蠟燭的火焰,只要滴上一滴水就會熄滅(這裡比喻苦寒的藥物),只有用六味丸這種滋養的藥物才能使其恢復。我常常在治療陰虛火旺的重症時,使用大補陰丸,效果非常好。

大補陰丸(藥方在《時方》中可見)

這個方子能夠滋養陰液、降低虛火,可以治療六味丸無法治療的疾病。不要因為其中含有知母、黃柏等苦寒藥材就懷疑它,我以前也曾懷疑過,後來讀了《名醫方論》後,看到對這個藥方的詳細解釋,才開始信任並使用它。

什麼是「龍雷之火」呢?指的是腎中的相火不安於其位,導致煩躁發熱、口乾舌燥,甚至會出現吐血、咳血、流鼻血等症狀。這種情況的脈象特點是,兩寸的脈搏洪大有力,超過兩關的脈象;兩關的脈象洪大有力,超過兩尺的脈象。輕輕按脈會感覺脈搏洪大,重按則會感覺脈搏細軟無力。治療應該使用景岳的鎮陰煎、馮氏的全真一氣湯、七味丸、八味丸等方劑。這是因為龍雷之火就像遇到雨水就會更加旺盛一樣,只有用桂附等辛熱的藥物,才能引導火歸於其本源,這就是所謂的「同氣相求」。

鎮陰煎(出自《景岳全書》)

這個藥方可以治療陰虛於下,導致陽氣上亢的症狀,這種情況會造成真陽虛弱,血隨之溢出,導致大量吐血、流鼻血,脈搏細微無力,手腳冰冷,病情非常危急。

藥方組成:熟地(37.5-75克),牛膝、澤瀉(各7.5克),附子、肉桂、炙甘草(各3.75克)。用水煎煮,溫服。如果發熱嚴重,咽喉腫痛,可以冷卻後服用。這個方子的作用是使虛浮的陽氣回歸本位,這樣血就會自然安定下來。

八味丸(藥方在《時方》中可見)

去掉附子的八味丸,就叫做七味丸。

全真一氣湯(馮氏的方子)

這個方子是滋養陰液、降低虛火的神奇藥方。

藥方組成:熟地(37.5克),冬白朮(用人乳拌過,蒸曬,7.5-11克),麥冬(11克),附子(3.75克),牛膝(7.5克),五味子(3克),人參(7.5-11克或26-30克,用開水另外燉好後加入)。用水煎煮服用。

對於咳血、唾血、吐血等症狀,醫書上會區分為肺、胃等不同的病症,實在是太過淺陋了。凡是吐血、流鼻血、便血等一切出血症狀,都不必過於細緻地區分。只要把握住治療的大方向,就可以靈活運用藥物。

治療便血的方子有很多。如果是由於火熱引起的,可以使用苦參子九粒或十四粒,去除外殼取出果仁,不要弄破,用龍眼肉包好,用開水送服,效果很好。也可以在治療血症的各種方劑中,選擇適合病情的方子,再加入槐花、地榆各11克,黃芩4克作為輔助藥物。

雖然便血多數是由於火熱引起的,但也有不少是屬於虛寒的。治療虛寒引起的便血,可以使用景岳的壽脾煎或聖朮煎,加入黑薑服用。也可以經常服用黑地黃丸,效果非常好。

張仲景認為,先有便血後有糞便的屬於遠血,應該使用黃土湯;先有糞便後有便血的屬於近血,應該使用赤小豆當歸散,這兩種方法都非常靈驗。

黃土湯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便血,對於吐血和流鼻血也有神奇的療效。

赤小豆散(藥方在《金匱要略》中可見)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便血,尤其是先有糞便後有便血的近血症狀。

此外,對於婦女的血崩症狀,治療原則不外乎是在惜紅煎的基礎上進行加減。如果效果不佳,就應該使用大溫大補的方法,黃耆、白朮可以用到75-112克,附子可以用到18-20克,才能有效。

另外,對於男女尿血(無痛的為尿血,有痛的為血淋),可以使用六味湯加入血餘灰37.5克,煎好後,加入生藕汁服用。如果屬於氣虛引起的,應該以當歸補血湯為主。如果兼有熱象,應該加入竹葉、梔子來治療。如果兼有寒象,應該加入附子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