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診脈

浮緩而滑,沉緩而長(皆可治);弦澀短小。(為難治)

大半夏湯(方見《金匱》)

啟膈飲(方見《實在易》)

三一承氣湯(方見《時方》)

按:久病與羸敗之人,前方未免太峻。余用麻仁丸及高鼓峰新方代之。高鼓峰悟王損庵治膈用大黃之妙,融會一方,頗為穩當。方用熟地五錢,當歸、白芍、桃仁、麻仁各三錢,微微潤之。其形體如常,即以前方內加大黃一二錢,以助血藥。

加減左歸飲

(經云:腎乃胃之關,關門不利,升降息矣。關門即氣交之中天之樞也,故腎旺則胃陰充,胃陰充則能食。)

《己任篇》曰:膈症一陽明盡之。予治荊溪潘爾修之膈,用左歸飲去茯苓,加生地、當歸兩大劑而便潤食進;又十劑而兩便如常,飲食復舊。蓋以左歸飲中有甘草,則直走陽明,以和其中。且當歸、生地合用,則能清胃火以生其陰。胃陰上濟則賁門寬展,故飲食能進;胃陰下達則幽門、闌門皆滋潤,故二便如常。

去茯苓者,恐其分流入坎,不若專顧陽明之效速也。

和中暢衛湯

紫蘇梗(五分),香附(醋炒),神麯(炒),沙參(各一錢),桔梗,連翹(去子尖,各六分),木香(四分),蒼朮,撫芎,貝母(各八分),砂仁(三分),生薑(三片)

水煎服。

易思蘭自注云:香附、蘇梗,開竅行氣;蒼朮健中;貝母開鬱痰;連翹散六經之火;撫芎發肝木之困;神麯行脾之郁;木香逐氣流行;桔梗升提肺氣;沙參助正氣而不助火,此方提上焦之火邪,乃「火鬱發之」之義也。然徒用此方,而不兼補下之藥,雖能解散於一時,其火無水制,必然復生,而痞滿噎膈之疾,恐尤甚於前也。

愚按:《內經》云,膈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可見此病多起於鬱結不舒,胃氣不能敷布所致,張雞峰所謂神思間病是也。方中雖是解鬱套藥,而分兩多寡、氣味配合,似有獨得之妙。又與八味丸間服,所以多效。喻嘉言資液救焚湯,與八味丸間服,亦是此意。但救焚湯大涼大降,流於奇險,不如此湯之平易近人也。

五噎丸(《千金》)

治胸中久寒,嘔逆妨食,結氣不消。

乾薑,蜀椒,吳茱萸,桂心,北細辛(各一兩),人參,白朮(各二兩),橘皮,茯苓(各一兩五錢),附子(一枚,炮)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酒服十五丸,日三服,漸加至三十丸。

五膈丸(《千金》)

治飲食不得下,手足冷,上氣喘息。

麥門冬(三兩),甘草(二兩),蜀椒(炒,去汗),遠志肉,桂心,細辛,乾薑(炮,各一兩),附子(一枚,炮),人參(二兩)

上為末,煉白蜜丸彈子大。先食噙一丸,細細嚥之。喉中胸尚熱,藥丸稍盡。再噙一丸,日三、夜二服,七日愈。

張石頑曰:二丸同用參附椒辛薑桂之類。一以肝氣上逆,胃氣不下而嘔噎,故用萸、橘以疏肝降逆,苓、術以健脾通津;一以腎氣不蒸,肺胃枯槁而不納,故用冬草以滋肺和胃,遠志以補火生土。又嘔噎而藥食可進者,頻與小丸調之;膈塞而飲食不納者,時用大丸噙之。其立法之詳若此,可不辨而忽諸。

吳茱萸湯(方見《傷寒》)

理中湯(丸方見《傷寒》)

連理丸(理中丸加黃連)

八味丸(方見《時方》)

又考隔食反胃,及嘔吐粒米不入之症,多系七情不遂,激動其氣,氣亂載血上逆,菀積於中,胃氣阻隔,用生鵝血乘熱飲之。取其生氣未離,以血攻血,直透關鑰,引宿積之瘀,一湧而出,而胸脅豁然。此法詳於《蘇東坡瑣錄》,前輩金淳還公,即韓慕廬東坦,俱已驗效,推之生鴨血、生黃牛血,亦可用。

西洋藥酒方(《錦囊秘授》)

治隔食翻胃,一切痢疾水瀉等症,立驗。

紅豆蔻(去殼),肉豆蔻(麵裹煨用,粗紙包壓,去油),白豆蔻(去殼),高良薑(切片,炒),甜肉桂(去皮),公丁香(各研淨細末,戥准五分)

先用上白冰糖四兩,水一飯碗,入銅鍋內煎化,再入雞子清二個,煎十餘沸,入好燒酒一斤,離火置穩便處,將藥末入銅鍋內打勻,以火點著燒酒片刻,隨即蓋鍋火滅,用紗羅濾去渣,入瓷瓶內,用冷水去火氣,隨量少飲之。

繆仲淳秘傳膈噎膏

人參濃汁,人乳,牛乳,梨汁,蔗汁,蘆根汁

龍眼濃汁

上七味各等分,加薑汁少許,隔湯熬成膏子。下煉蜜,徐徐頻服之,其效如仙丹。

貝母糖酒方

好陳酒(一斤),冰糖(十兩),貝母(去心),砂仁,木香,陳皮(各二錢)

上咀片,入瓷瓶內。箬葉紮緊,上放米一撮。煮以米熟為度,每日清晨服一大杯。

糖薑餅

用糖坊內上好糖糟一斤、生薑四兩,先將糖糟打爛,和姜再搗做小餅。曬乾,放瓷瓶內,置灶煙櫃上。每日清晨,將餅一枚泡滾水內,少停飲湯。

八汁湯

治噎食。

生藕汁,生薑汁,雪梨汁,蘿蔔汁,甘蔗汁,白果汁,蜂蜜,竹瀝

上各一盞和勻,飯上蒸熟,任意食。

牛羊人乳汁

治翻胃膈氣,此證必起於腸枯血燥,大便三四日一次。糞如馬慄,若如羊屎者不治,口常吐白沫者不治。

牛乳、羊乳、人乳,不拘分重,總宜常服,為生血潤腸之妙藥。

白話文:

[診脈]的部分翻譯如下:

脈象浮緩而滑,或沉緩而長,這兩種情況都是可以治療的;但如果脈象呈現弦澀短小,那就表示病情較為棘手,治療上會比較困難。

大半夏湯啟膈飲、_三一承氣湯_的方子可以參考《金匱》、《實在易》、《時方》。

對於長期患病或身體虛弱的人,上述的方子可能太過強烈。我會使用麻仁丸以及高鼓峯的新方作為替代。高鼓峯深諳王損庵用大黃治療膈的妙處,他所融合的方子非常穩妥。方中使用熟地五錢,當歸、白芍、桃仁、麻仁各三錢,用來微微滋潤身體。如果病人的體態正常,可以在原方中加入大黃一二錢,以增強藥物的效果。

_加減左歸飲_的使用是基於腎與胃的關係,腎功能旺盛能使胃陰充足,胃陰充足則能正常進食。

《己任篇》提到,我用左歸飲去茯苓,加上生地、當歸兩大劑,讓病人排便順暢,食慾恢復。連續服用十劑後,排便恢復正常,飲食也回到以往狀態。因為左歸飲中含有甘草,可以直接滋養陽明胃,使中焦和諧。當歸、生地合用,能清除胃火,滋養胃陰。胃陰上濟,賁門擴張,因此食物可以順利吞嚥;胃陰下達,幽門、閭門都得到滋潤,因此排便正常。

不使用茯苓,是因為擔心其水分會流入腎臟,不如專注滋養陽明胃的效果快。

_和中暢衛湯_的組成成分為紫蘇梗、香附、神麯、沙參、桔梗、連翹、木香、蒼朮、撫芎、貝母、砂仁、生薑,用水煎服。

香附、蘇梗可以開竅行氣;蒼朮健脾;貝母開鬱痰;連翹散六經之火;撫芎發肝木之困;神麯行脾之鬱;木香逐氣流行;桔梗提升肺氣;沙參助正氣而不助火。這個方子可以去除上焦的火邪,符合「火鬱發之」的原則。但單純使用這個方子,不結合補下藥,雖然可以暫時疏散,但沒有水來制約火,火勢必然復生,使得痞滿噎膈的病情可能比之前更嚴重。

《內經》認為,膈塞閉絕,上下不通,是因情緒鬱結不舒導致胃氣無法正常運作所致。方中雖然是解鬱的常用藥,但其用量比例和配伍方式,似乎有獨特的妙處。與八味丸交替服用,效果更佳。喻嘉言的資液救焚湯,與八味丸交替服用,也有同樣的考量。但救焚湯性質偏涼,作用劇烈,不如這個方子平易近人。

五噎丸五膈丸吳茱萸湯理中湯連理丸、_八味丸_等方子可以參考《千金》、《傷寒》、《時方》。

對於反胃、嘔吐粒米不入的情況,多是由於情緒波動導致氣血混亂,胃氣受阻。可以使用生鵝血趁熱飲用,利用其生氣未離,以血攻血,穿透關鑰,引出積存的瘀血,使胸脅豁然開朗。這個方法詳細記載在《蘇東坡瑣錄》中,前輩金淳還公和韓慕廬東坦都已驗證其效果。同樣的方法也可以應用於生鴨血、生黃牛血。

_西洋藥酒方_可以治療隔食反胃、各種痢疾水瀉等症狀,效果立竿見影。

_繆仲淳祕傳膈噎膏_由人參濃汁、人乳、牛乳、梨汁、蔗汁、蘆根汁、薑汁等成分組成,隔湯熬成膏狀,加入煉蜜,頻繁服用,效果如仙丹。

貝母糖酒方糖薑餅八汁湯、_牛羊人乳汁_等方子也提供了不同的治療選擇,用於改善噎食、反胃、腸枯血燥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