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從眾錄》~ 卷五 (1)
卷五 (1)
1. 膈症反胃
膈者,阻隔不通,不能納穀之謂也。又謂之隔言,病在胸膈之間也。上焦出胃上口主納,中焦並胃中主腐化,下焦別迴腸主濟泌。此症三焦失職,百無一生。丹溪指為胃脘乾枯,以四物湯入牛羊乳、竹瀝、韭汁之類主之;薛氏指為怫鬱傷肝,肝木剋土,以左金丸、逍遙散、六君子湯、歸脾湯、六味丸、八味丸之類,隨症間服;易思蘭本此法以治氣膈,晨吞八味丸百粒,暮服暢衛湯,開導其上,滋補其下,多效;趙氏以此病多得之五旬以上,腎水既干,陽火偏盛,煎熬津液,三陽熱結,則前後閉澀,下既不通,必反於上,直犯清道,上衝吸門,須以六味丸料大劑煎飲,久服可挽十中之一二。然以余觀之,膈症既成,終無治法。
白話文:
膈症,是指隔膜不通暢,不能進食穀物。又稱隔言,疾病位於胸膈之間。上焦由胃的上口負責納入食物,中焦由胃中部負責消化食物,下焦由迴腸負責排泄食物。此症三焦失職,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
- 丹溪認為膈症是胃脘乾枯所致,使用四物湯加入牛羊乳、竹瀝、韭汁等藥材治療。
- 薛氏認為膈症是由於鬱悶傷肝,肝木剋土所致,使用左金丸、逍遙散、六君子湯、歸脾湯、六味丸、八味丸等藥材,根據症狀交替服用。
- 易思蘭沿用此法治療氣膈,早上吞服八味丸一百粒,晚上服用暢衛湯,以宣通上焦,滋補下焦,療效顯著。
- 趙氏認為此病多發於五十歲以上的人羣,腎水虧虛,陽火偏盛,煎熬津液,三陽熱結,則前後閉塞,下焦不通,必然反流於上焦,直接侵犯清道,上衝吸門,需要使用大劑量的六味丸煎服,長期服用可挽救十分之一二的人。
然而,在我看來,膈症一旦形成,就沒有治癒的方法了。
問曰:既無治法,豈真坐視其亡耶?
白話文:
薛氏认为膈症是由于郁闷伤肝,肝气克制脾胃所致,他使用左金丸、逍遥散、六君子汤、归脾汤、六味丸、八味丸等药物,根据患者症状交替服用。易思兰沿用此法治疗气膈,早上服用八味丸一百粒,晚上服用畅卫汤,以宣通上焦,滋补下焦,疗效显著。赵氏认为此病多发于五十岁以上的人群,肾水亏虚,阳火偏盛,耗损津液,导致三阳热结,上下不通,必然反流到上焦,直接影响呼吸道,需要使用大剂量的六味丸煎服,长期服用或许能挽救一部分患者。然而,在我看来,膈症一旦形成,就很难治愈了。
有人问:既然没有治疗方法,难道真的只能眼睁睁看着病人死去吗?
修圓曰:即欲服藥,亦不過盡人事而已。吾鄉老醫某,只守程氏啟膈飲一湯,始服頗效,久亦增病。然而痰火鬱氣阻逆於上者,亦借為引導也。《已任篇》專取陽明,以左歸飲加生地、當歸,亦所以開賁門、(此門開則能納食)幽門、(此門開則小便利。)闌門、(此門開則大便潤。
白話文:
修圓說:即使想要服藥,也不過盡人事而已。我家鄉有一位老中醫,只守護著程氏啟膈飲一帖方劑,剛開始服用頗有效果,但是時間久了也會增加疾病。然而,痰火鬱氣阻逆在上面的人,也可以藉此作為引導治療。《已任篇》專門選取陽明經,用左歸飲加入生地、當歸,也是為了打開賁門(此門打開就能吃東西)、幽門(此門打開就能小便順暢)、闌門(此門打開就能大便通暢)。
)之法也。此數方之意,皆仿於仲景大半夏湯用甘瀾蜜水之法,而不知仲景取半夏以升降陰陽,借人參以重生津液,復得蜜之滋潤,灌溉流通,而阻隔之患乃免。程氏以半夏耗液為禁,豈知仲景麥門冬湯及此方之微旨哉!
白話文:
仲景的治療方法,取法於《黃帝內經》中「少陽為病,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的理論。這些處方的大多數都仿照了仲景的大半夏湯,使用甘瀾蜜水的方法,但是他們不知道仲景用半夏來升降陰陽,借用人參來重新生成津液,加上蜂蜜的滋潤,灌溉流通,阻隔的疾病就消失了。程氏以半夏耗液為禁,難道不知道仲景在麥門冬湯和這個方子中的精妙用意嗎?
張石頑云:古人指噎膈為津液乾枯,故水液可行,乾物梗塞,為枯在上焦。余竊疑之,若果津液枯槁,何以食才下咽,涎隨上湧乎?故知膈咽之間,交通之氣不得降者,皆衝脈上行逆氣所作也。惟氣逆,故水液不得居潤下之常,隨氣逆湧耳。
白話文:
張石頑說:古人認為噎膈是津液乾枯造成的,所以水液可以運行,乾燥的東西梗塞在上面,使之不通。但我私下懷疑,如果津液真的枯竭了,怎麼剛把食物吞下去,唾液就跟著往上湧呢?因此,膈咽之間,交通的氣得不到下降,都是衝脈之氣上行逆行所造成的。只有氣逆,水液才能脫離潤澤下行的常態,隨氣往上湧。
若以津枯而用潤下之劑,豈不反益其邪乎?宜六君子湯加減,挾寒,脈遲細者,加肉桂、附子;挾熱脈數滑者,加枳實、黃連;若噎而聲不出者,加五味子、竹茹;喉中有一塊,食物不下者,痰氣也,加海石、訶子;膈間作痛,多是瘀血,加歸尾、桃仁、韭汁、童便,甚者加大黃微利之。《千金》五噎丸、五膈丸,亦可擇用。
白話文:
如果出現津液枯竭而使用瀉下藥物,豈不是反而加重了邪氣嗎?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加減,如果伴有寒證,脈搏遲緩細小,加肉桂、附子;如果伴有熱證,脈搏數快滑利,加枳實、黃連;如果咽喉阻塞,聲音不出,加五味子、竹茹;如果喉嚨裡有一塊東西,食物無法吞嚥,這是痰氣引起的,加海石、訶子;隔間疼痛,多是瘀血,加歸尾、桃仁、韭汁、童便,病情嚴重者加大黃稍微瀉一下。另外,《千金方》中的五噎丸、五膈丸,也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按:張石頑主於衝脈上逆,誠千古灼見。亦從仲景大半夏湯悟出。然必謂潤下之劑反益其邪,是因其涎沫之多,而狃於見症之陋習也。衝脈不治,取之陽明。故仲景以半夏降衝脈之逆,即以白蜜潤陽明之燥,加人參以生既亡之津液。石頑此論,得其半而遺其半也。蓋人之胃中,疊積如膏脂者,謂之胃陰。
今因沖氣上逆,日嘔出黏涎,即日亡其胃陰,尚得謂滋潤之劑宜屏絕乎!余所以不敢阿好也。
白話文:
註解:張石頑強調的是衝脈逆上,這真是千古卓見。同時也是從仲景的《大半夏湯》悟出來的。但是有人一定會認為潤下劑反而會加重這種元氣,是因為流涎多的症狀,囿於以見症為根據的陋習。衝脈不治,就治療陽明經。因此仲景用半夏來降低衝脈的逆氣,這就用白蜜來潤澤陽明經的燥熱,再加人蔘來生出已經消失的津液。石頑的這一理論,領悟了一半,而遺漏了一半。因為人的胃中,堆積得像油脂一樣,就叫胃陰。
《人鏡經》曰:《內經》云:三陽結謂之膈。蓋足太陽膀胱經水道不行,手太陽小腸經津液枯涸,足陽明胃經燥糞結聚,所以飲食拒而不入,縱入太倉,還出喉嚨,人之腸胃一日一便,乃常度也。今膈食之人,五七日不便,陳物不去,新物不納,俗醫強分為五膈十噎,支派既多,並喪其實,標本不明,是以火里煨薑,湯中煮桂。胡椒未已,蓽拔繼之;丁香未已,豆蔻繼之。
白話文:
《人鏡經》說:《內經》中說:三陽經相結稱之為膈。蓋指足太陽膀胱經水道不通暢,手太陽小腸經津液枯竭,足陽明胃經燥糞結成塊,所以飲食拒絕進入,即使勉強進入太倉(胃),也會嘔吐出來。一般人腸胃一天排便一次,這是正常的。但是,患了隔食症的人,五六天才排便一次,陳舊的食物不去,新的食物不能進,庸醫們強行將膈食症分成五膈十噎,分支太多,都失去了真實的病情,標本不明,因此他們用火煨薑,湯中煮桂皮。胡椒還沒吃完,就接著用蓽拔;丁香還沒吃完,就接著用豆蔻。
雖曰和胃,胃本不虛;雖曰溫脾,脾本不寒。此病之所以日盛也。法當用三一承氣湯節次微下之,後用芝麻飲啜之,陳腐去而腸胃潔,癥瘕盡而榮衛昌,飲食自進矣。
按:此法雖偏,而百無一生之症,急用之尚有餘望,否則逡巡觀望,何濟於事。
白話文:
雖然說要調理胃,但胃本身並不虛弱;雖然說要溫暖脾臟,但脾臟本身並不寒冷。這類疾病之所以日益嚴重,是因爲胃腸中有很多陳腐宿垢,妨礙了衝任二脈氣血的正常運行。治療方法應當用三一承氣湯逐漸緩和地將這些陳腐宿垢瀉下來,然後用芝麻飲慢慢地吞服。這樣,陳腐宿垢就會被清除,腸胃就會潔淨,癥結瘀滯就會消失,氣血就會旺盛,患者自然就會想吃飯了。
反胃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初患者尚可治。王太僕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遵趙氏法,以六味丸治膈症,是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以八味丸治反胃,是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而自愚論之,食入反出,脾失其消穀之能,胃失其容受之能,宜理中湯溫脾,加麥芽以暢達一陽之氣。與參朮消補同行,土木不害,而脾得盡其所能。
白話文:
反胃症,早晨吃的食物在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食物在早上吐出來。初期患者還可以治療。王太僕說:食物不能消化吸收,是火旺盛的緣故;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是火虛弱的緣故。遵照趙氏的方法,用六味丸治療胸隔症,是滋陰降火的藥物,以制約陽熱之邪;用八味丸治療反胃,是益火溫陽的藥物,以消除陰寒之邪。然而我自己認為,食物吃下去又吐出來,是脾臟失去消化食物的功能,胃臟失去容納食物的功能,應該用理中湯溫補脾胃,加入麥芽以疏通陽氣。與人參和白朮一起服用,土和木兩種五行不互相妨礙,脾臟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
或吳茱萸湯溫胃,借吳萸以鎮納厥陰之逆氣,合參棗甘溫相濟,震坤合德,而胃得盡其所能。而猶恐中土大寒,溫補太緩,以乾薑、吳萸、附子、蓽拔,蜜丸,俾火化之速;復恐燥熱上僭,傷上焦絪縕之氣,以沙參、白朮、茯苓、麥芽、五穀蟲、甘草、白蔻仁為末,厚裹於外,又以硃砂六一散為衣,使溫和之藥,在外先行於土,而辛熱之藥,由中焦以直達命門,熟腐水穀。續以八味丸收其全功。
白話文:
- 吳茱萸湯:以吳茱萸為主要藥物,用來溫暖胃部,利用吳茱萸的鎮靜作用來平息厥陰的逆氣,搭配人參和紅棗,利用甘溫相濟的作用,使胃部能夠發揮最大的功用。
- 乾薑、吳茱萸、附子、蓽拔:這些藥物混合成蜜丸,以加速溫暖的效果。
- 沙參、白朮、茯苓、麥芽、五穀蟲、甘草、白蔻仁:將這些藥物磨成粉末,厚厚地包在蜜丸的外面,再用硃砂六一散包在外層。這樣可以讓溫和的藥物先在外層作用,而辛熱的藥物則直接到達命門,促進水穀的消化和吸收。
- 八味丸:服用八味丸可以收全功,將整個療程的治療效果鞏固下來。
白話文:
乾薑、吳茱萸、附子、蓽拔這些藥材混合製成蜜丸,能快速溫暖身體。沙參、白朮、茯苓、麥芽、五穀蟲、甘草、白蔻仁則研磨成粉末,厚厚地包裹在蜜丸外層,最外層再用硃砂六一散包覆。這樣設計讓溫和的藥物先發揮作用,而辛熱的藥物則直接到達命門,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最後,服用八味丸,能將整個療程的治療效果鞏固,達到最佳效果。
若病熱之甚,第以八味丸緩服,未免迂闊矣。(張石頑云:有陽虛不能統運嘔逆便秘,用人參大黃附子攻之即通;瘀血在膈,阻滯氣道而成者,用抵當丸作芥子大,吞二錢。但飲熱湯及食椒薑,輒呃者,有瘀血也。)
白話文:
如果病情十分虛熱,僅用八味丸慢慢服食,未免太過迂闊了。(張石頑說:有陽虛不能疏通,導致嘔吐便祕,用人參、大黃、附子攻之即可通暢;瘀血在膈,阻滯氣道而形成的,用抵當丸做成芥子大小,吞服二錢。只是喝熱湯及吃辛辣之物,就打嗝的人,便有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