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虛喘方

加味六君子湯

治肺脾虛寒,痰嗽氣喘。

人參,白朮(炒),茯苓,半夏(各二錢),陳皮,甘草(炙),乾薑(各一錢),細辛(八分),五味(七分)

水煎服。

參附湯

治元氣虛脫,手足逆冷,汗出不止,氣短欲絕。

愚按:此上中下俱脫之症。若中焦脾氣脫者,以白朮一兩代人參,名朮附湯;上焦肺氣脫者,以炙黃耆一兩代人參,名耆附湯,但黃耆輕浮,必加麥冬三錢,五味一錢以納之;下焦腎氣脫者,以熟地黃一兩代人參。但熟地性滯,非痰所宜,且功緩,非急症所倚,須加茯苓四錢導之,方為穩當。

觀仲景茯苓甘草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真武湯三方,皆以茯苓為君,皆治汗出不止。蓋以汗之大泄,必引腎水上泛,非茯苓不能鎮之。此以平淡之藥,用為救逆之品,仲景之法,所以神妙也。

黑錫丹

治脾胃虛冷,上實下虛,奔豚,五種水氣,中風痰潮危症。

喻嘉言曰:凡遇陰火逆沖,真陽暴脫,氣喘痰鳴之急證,舍此再無他法之可施。予每用小囊佩帶隨身,恐遇急症不及取藥,且欲吾身元氣溫養其藥,藉手效靈,厥功歷歷可紀。

徐靈胎曰:鎮納元氣,為治喘必備之藥,當蓄在平時,非一時所能驟合也。

六味丸(方各見《時方》)

治腎陰虛不能納氣者,加麥冬五錢、五味一錢。

腎氣丸(方見《金匱》)

治腎陽虛不能納氣。

全真一氣湯(《馮氏錦囊》)

治上焦虛熱,下焦虛冷,此方清肅在上,填實在下之法。

熟地(一兩),人參(一二三錢或一兩另燉調復),麥冬,牛膝(各二錢),冬白朮(炒,三錢),五味(七分),附子(一錢,須重用)

水煎服。

枸杞湯(方見《時方》)

治氣短。

貞元飲(見《三字經》)

余推景岳制方之意,以氣為陽,血為陰。大汗亡血,產後及熱病之後,血虛則氣無附麗。孤陽無主,時見喘促,故以此飲濟之緩之。其要旨在「濟之緩之」四字,今人順口讀過,便致許多誤事。蓋陰血枯竭,最喜熟地之濡潤以濟之,猶恐濟之不及濟,故加當歸以助其濟之之力;呼吸氣促,最宜甘草之大甘以緩之,猶恐緩之不能緩,故用至二三錢,以成其緩之之功。

熟地(三五錢至一兩),當歸,炙草(各二三錢)

水煎服。

長孫男心典按:氣為夫,血為妻。無妻夫必蕩,自然之勢也。此方補血為主,使氣有歸附,漸漸而平,緩劑也。今人於真陽暴脫、氣喘痰湧危症,不知議用附子湯、真武湯及黑錫丹等藥,而以貞元飲投之,則陰霾沖天,痰涎如湧,頃刻死矣。

此方入經,不能入腎,不可不知。

真武湯

治水氣咳嘔,小便不利,四肢腫,腹痛。

次男元犀按:以上治喘等方,多主水飲。因仲景云「短氣皆屬飲」一語,悟出無數方法,藥到病瘳,指不勝屈。方知取法貴上也。

白話文:

[虛喘方]

加味六君子湯

治療因肺和脾虛弱寒冷引起的咳嗽、痰多、氣喘。

藥材組成:人參、炒白朮、茯苓、半夏(各八克),陳皮、炙甘草、乾薑(各四克),細辛(三克),五味子(二點八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

參附湯

治療元氣嚴重虛脫,導致手腳冰冷、大量出汗不止、呼吸急促瀕臨死亡的狀況。

我認為,這是上、中、下三焦都虛脫的症狀。如果中焦脾氣虛脫,就用一兩白朮代替人參,稱為「朮附湯」。如果是上焦肺氣虛脫,就用一兩炙黃耆代替人參,稱為「耆附湯」,但黃耆藥性輕浮,必須加入十二克麥冬和四克五味子來幫助收斂。如果是下焦腎氣虛脫,就用一兩熟地黃代替人參,但熟地性滯,不適合有痰的人,而且藥效較慢,不適用於急症,必須加入十六克茯苓來引導,這樣用藥才穩妥。

觀察仲景的茯苓甘草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真武湯這三方,都是以茯苓為主藥,都是治療汗出不止。因為大量出汗,必定會引發腎水上泛,只有茯苓才能鎮攝。這是用平淡的藥材,用來治療危急重症的佳例,仲景的用藥方法真是神奇。

黑錫丹

治療脾胃虛弱寒冷,導致上部實熱、下部虛寒,以及奔豚、五種水腫病和中風痰多等危急症狀。

喻嘉言說:凡是遇到陰火上逆、真陽暴脫,出現呼吸急促、痰鳴等危急症狀,除了這個藥沒有其他方法可用。我習慣用小袋子裝著隨身攜帶,以防遇到急症來不及取藥,而且想要藉由我自身的元氣來溫養藥性,幫助藥效發揮,其功效屢次都得到驗證。

徐靈胎說:鎮攝元氣是治療氣喘的必要藥物,平時就要儲備,不是臨時可以湊合而成的。

六味丸(藥方出自《時方》)

治療腎陰虛導致無法納氣的,可以加入二十克麥冬和四克五味子。

腎氣丸(藥方出自《金匱》)

治療腎陽虛導致無法納氣。

全真一氣湯(出自《馮氏錦囊》)

治療上焦虛熱、下焦虛寒,此方具有清降上部虛熱、充實下部虛寒的功效。

藥材組成:熟地黃(四十克),人參(四到十二克或四十克另燉調服),麥冬、牛膝(各八克),炒白朮(十二克),五味子(二點八克),附子(四克,必須重用)。

用水煎煮後服用。

枸杞湯(藥方出自《時方》)

治療呼吸短促。

貞元飲(出自《三字經》)

我推測張景岳制定此方的用意,是認為氣屬於陽,血屬於陰。大量出汗導致失血,或產後以及熱病之後,血虛就會導致氣無所依附。孤陽沒有歸宿,就會時常出現氣喘的狀況,所以用這個藥方來緩解。重點在「緩解」兩個字,現在的人順口讀過,反而導致許多誤事。當陰血枯竭,最需要熟地黃的滋潤來緩解,還擔心緩解不及時,所以加入當歸來加強滋潤的作用。呼吸急促,最需要甘草的甘甜來緩解,還擔心緩解不能到位,所以用到八到十二克,以達到緩解的效果。

藥材組成:熟地黃(十二到四十克),當歸、炙甘草(各八到十二克)。

用水煎煮後服用。

長孫男心典按:氣是丈夫,血是妻子。沒有妻子的丈夫必定放蕩,這是自然現象。這個方子主要以補血為主,讓氣有所歸附,逐漸平息,屬於緩慢的藥劑。現在的人遇到真陽暴脫、氣喘痰多的危急重症,不知道用附子湯、真武湯或黑錫丹等藥,反而用貞元飲來治療,就會導致陰邪上逆,痰涎湧出,很快就會死亡。

這個藥方只能入經,無法入腎,這一點必須了解。

真武湯

治療水氣引起的咳嗽嘔吐、小便不利、四肢水腫、腹痛。

次男元犀按:以上治療氣喘的藥方,大多是針對水飲。因為仲景說過「呼吸短促都屬於水飲」這句話,啟發了無數的治療方法,藥到病除的案例不勝枚舉。由此可知,學習古人醫理,最重要的就是取法高明的精髓。

真武是北方水神。用它來命名藥方,是希望藉此來鎮攝水邪。附子辛熱,可以強壯腎的元陽,使水有所歸屬;白朮溫燥,可以健脾,使水有所制約;附子搭配生薑的辛散,在補水的同時兼有散水的作用;白朮與茯苓的淡滲,在制水的同時兼有利水的作用;尤其巧妙的是芍藥的苦寒,可以收斂上逆的真陽。芍藥是春天的花朵,到了夏天就會枯萎,借用它的性味,可以快速使陽氣回歸陰。

附子湯(藥方出自《傷寒論》)

這個方子就是真武湯,只是去掉了生薑並加入了人參,主要作用是補陽、鎮陰。差別只在一味藥和用量略有不同。學習古人的書籍,一定要在這裡用心研究,才能獲益。

《金匱要略》說:呼吸短促有微量的水飲,應當從小便排出,可以用苓桂甘術湯治療,腎氣丸也可以用。

喻嘉言說:水飲邪氣阻礙呼吸,所以導致呼吸短促。但呼吸變化非常微小,不容易辨別。如果是呼氣短促,是心肺之陽氣有阻礙,宜用苓桂朮甘湯來通陽,陽氣通暢,膀胱的氣竅就會通利;如果是吸氣短促,是肝腎之陰氣有阻礙,宜用腎氣丸來通陰,陰氣通暢,少陰的關竅就會開啟。

按:呼吸短促,需要分辨呼氣和吸氣,這裡的含義非常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