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從眾錄》~ 卷二 (3)
卷二 (3)
1. 痰飲
飲之甚者,邪伏於背俞高處,內與中氣相通,外與表氣相接,故邪動即大隊俱起,勢如伏兵,此當表裡並治,宜小青龍湯,又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湯治之。又當上下分治,喘不能息,氣閉上也。宜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腹滿腸間有水,氣閉於下也,宜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主之。
如飲甚內痛,必用十棗湯之峻,方可搗其巢穴,此治飲之大略也。又當察其人之虛實,以為用藥輕重緩急之准。
葉天士曰:飲為陰邪,非離照當空,氛霧焉能退避。若以地黃、五味陰藥,附和其陰,則陰霾沖逆肆空,飲邪滔天莫制,宜附子、人參、茯苓、大棗配生薑汁,除陰維陽為妙。
次孫男心蘭按:葉天士此論,為飲症之虛者而言。
又仲師云:微飲氣短,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此二句可為治虛飲之法。
仲景治痰飲咳嗽諸方,列喘症門,宜細心研究。
倍術丸
白朮(炒二兩),桂心,乾薑(炒,各一兩)
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加至三十五丸,食前服。
小青龍湯,五苓散(方各見《傷寒》)
木防己湯(方見《金匱》)
開三焦水結,通上中下之氣屬虛者。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水邪實結,愈而復發。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
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
程氏曰:防己、椒目導飲於前,清者從小便而出,大黃、葶藶推飲於後,濁者從大便而下,此前後分消,則腹滿減而水飲行,脾氣轉而津液生矣。
腎氣丸
苓桂朮甘湯
治胸脅支滿目眩,並治飲邪阻滯心肺之陽,令呼氣短。
甘遂半夏湯
治飲邪流連不去,心下堅滿。
程氏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決水飲,結者散之,用半夏散痰飲,甘遂之性直達,恐其過於行水,緩以甘草、白蜜之甘,堅以芍藥之苦,雖甘草、甘遂相反,而實以相使,此苦堅甘緩,約之之法也。《靈樞經》曰:約方猶約囊,斯之謂歟?
尤氏曰:甘草與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蓋欲其一戰而留飲盡去,因相激而相成也,白芍、白蜜不特安中。亦緩毒藥耳。
十棗湯
治懸飲內痛,亦治支飲。
大青龍湯
治溢飲之病屬經,表屬熱者,宜此涼發之。
澤瀉湯
支飲雖不中正,而迫近於心,飲邪上乘清陽之位,其人苦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旋轉而乍見眩黑也,宜此湯主之。
厚朴大黃湯
治支飲胸滿。(支飲原不中正,飲盛則偏者,不偏故直驅之從大便出。)
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支飲不得息。
小半夏湯(各方見《金匱》)
治心下支飲,嘔而不渴。
茯苓飲(《外臺》)
治積飲既去,而虛氣塞滿其中,不能進食,此證最多,此方最妙。
茯苓,人參,白朮(各一錢五分),枳實(一錢),橘皮(一錢二分五釐),生薑(二錢)
白話文:
痰飲很嚴重的時候,邪氣會潛伏在背部的俞穴高處,內部與身體的中心氣機相通,外部與表面的氣機相連。所以一旦邪氣發動,就會像埋伏的軍隊一樣一齊發作。這時候應該表裡一起治療,適合用小青龍湯,也可以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湯來治療。另外,還要上下分治。呼吸困難,喘不過氣,這是氣機閉塞在上的情況,適合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來治療。如果腹部脹滿,腸道間有水,這是氣機閉塞在下的情況,適合用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來治療。
如果痰飲積聚嚴重,導致內部疼痛,就必須使用藥性猛烈的十棗湯,才能夠徹底清除病灶。這些是治療痰飲的大概方法。另外,還要觀察病人的體質是虛還是實,來決定用藥的輕重緩急。
葉天士說:痰飲是陰邪,如果沒有陽氣照耀,就無法消散。如果用生地黃、五味子等滋陰藥來幫助陰邪,那陰邪就會逆行而上,肆虐無忌,導致痰飲更加嚴重難以控制。應該用附子、人參、茯苓、大棗配生薑汁,來去除陰邪,扶助陽氣,這是最好的方法。
孫男心蘭認為:葉天士的這段論述,是針對痰飲虛證而言的。
另外,仲景說:如果只有輕微痰飲導致氣短,可以使用苓桂朮甘湯來治療,也可以用腎氣丸。這兩句話可以作為治療虛性痰飲的方法。
仲景治療痰飲咳嗽的許多方子,都放在喘症門中,應該仔細研究。
倍術丸
白朮(炒過,二兩),桂心,乾薑(炒過,各一兩)
將藥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可以增加到三十五丸,飯前服用。
小青龍湯、五苓散(方子都記載在《傷寒論》中)
木防己湯(方子記載在《金匱要略》中)
能打開三焦的水液鬱結,疏通上、中、下的氣機,適用於虛證。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適用於水邪結實,病癒後又復發的情況。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
適用於腹部脹滿,口乾舌燥,腸道間有水氣的情況。
程氏說:防己、椒目引導痰飲從前方排出,使清液從小便排出;大黃、葶藶推動痰飲從後方排出,使濁液從大便排出。這樣前後分消,腹脹就會減輕,水飲運行順暢,脾氣就會恢復正常,產生津液。
腎氣丸
苓桂朮甘湯
可以治療胸脅脹滿,頭暈目眩,也可以治療痰飲阻滯心肺陽氣,導致呼吸短促的情況。
甘遂半夏湯
適用於痰飲停留不去,導致心下堅硬脹滿的情況。
程氏說:對於停留的痰飲,要用藥使它運行,用甘遂來決開水飲;對於結聚的痰飲,要用藥使它消散,用半夏來散開痰飲。甘遂的藥性是直達病灶的,恐怕它過於瀉水,所以用甘草、白蜜的甘味來緩和藥性,用芍藥的苦味來堅定藥力。雖然甘草和甘遂藥性相反,但是在這裡卻能相互配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這就是用苦味來堅定,用甘味來緩解,相互制約的方法。《靈樞經》說:用藥就像用囊袋一樣,就是這個意思吧?
尤氏說:甘草和甘遂藥性相反,但是卻一起使用,是因為想要使藥力一次發揮作用,將停留的痰飲完全去除,它們相互激發,相互成就。白芍、白蜜不僅可以安撫中焦,還可以緩解藥物的毒性。
十棗湯
可以治療懸飲導致的內痛,也可以治療支飲。
大青龍湯
可以用於治療水飲溢出經絡,表證屬於熱證的情況,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清涼發散。
澤瀉湯
支飲雖然不正,但是卻迫近於心臟,痰飲邪氣向上侵擾清陽之位,病人會感到昏暈眩冒。昏冒是指頭昏腦脹,神志不清,好像有東西遮蔽了一樣;眩暈是指眼睛旋轉,看東西時常感到眩黑。這種情況適合用這個方子來治療。
厚朴大黃湯
可以治療支飲導致的胸悶。(支飲原本不正,水飲過盛就會偏斜,不偏斜的時候,就直接驅趕水飲從大便排出。)
葶藶大棗瀉肺湯
可以治療支飲導致的呼吸困難。
小半夏湯(各方都記載在《金匱要略》中)
可以治療心下有支飲,嘔吐卻不口渴的情況。
茯苓飲(《外臺秘要》中)
可以治療積聚的痰飲已經去除,但是虛氣卻充滿其中,無法進食的情況。這種情況很多,這個方子效果很好。
茯苓,人參,白朮(各一錢五分),枳實(一錢),橘皮(一錢二分五釐),生薑(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