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脈息

宜實大,忌沉細。漸緩則漸愈,漸數則漸甚。若數而弦緊,及見牢革促代諸脈,難治。

葛根湯(方見《傷寒》)

小續命湯(方見《時方》)

風引湯(方見《金匱》)

桂枝加栝蔞湯(方見《金匱》)

原方加栝蔞,分兩倍於桂芍。

六物附子湯

治寒厥。

附子,肉桂,防己(各二錢),炙草(一錢),白朮,茯苓(各一錢五分),水煎服。

六味湯(方見《時方》)

白虎湯(方見《傷寒》)

麥門冬湯(方見《金匱》)

白薇湯(《本事》)

人平居無疾苦,忽如死人,氣過血遠,陰陽復通,移時方寤,名曰血厥,婦人多有之。

白薇,當歸(各二錢),人參,甘草(炙,各五分)

水二杯,煎一杯,溫服。

蒲黃湯

治薄厥。

蒲黃(一兩),清酒(十六盞熱沃之)

溫服。

八物順氣湯

治氣厥。

白芷,臺烏藥,青皮,陳皮(各一錢),人參(七分),茯苓,白朮(各一錢五分),炙草(七分),

水煎服。

地黃飲子(方見《時方》)

平胃散(方見《時方》)

玉女煎(見頭痛)

瓜蒂散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俱見《傷寒》)

附子粳米湯(方見《金匱》)

三才湯(見咳嗽)

涼膈散(方見《時方》),或加膽南星、石菖蒲,見中見。

舒筋保肝散

治左癱右瘓,筋脈拘攣,身體不遂,腳腿少力,乾溼腳氣,及濕滯經絡,久不能去,宣導諸氣。

木瓜(五兩),萆薢,五靈脂,牛膝(酒浸),續斷,白殭蠶(炒),松節,芍藥,烏藥,天麻,威靈仙,黃耆,當歸,防風,虎骨(酒炒,各一兩)

上用無灰酒一斗,浸上藥二七日,緊封扎,日足,取藥焙乾,搗為細末。每服二錢,用浸藥酒調下,酒盡,用米湯調下。

喻嘉言曰:此治風濕搏結於筋脈之間,凝滯不散,阻遏正氣不得通行之方。

滾痰丸(方見《時方》)

治一切實痰異症,孕婦忌服。

生鐵落飲(方見《三字經》)

治狂妄不避親疏。

定志丸(《千金》)

治言語失倫,常常喜笑發狂。

人參,茯苓(各三兩),石菖蒲,遠志(甘草湯泡,去骨,一兩)

上四味為末、蜜丸梧子大,飲服七十丸,亦可作湯服。血虛加當歸、有痰加半夏、橘皮、甘草、生薑。

五癇丸

治五癇。

硃砂,真珠(各二錢),水銀,雄黃(各五分),黑鉛(一兩五錢,用水銀煅,結成砂)

研末,蜜煉丸,如麻子大。小兒每服三、四丸,大人加倍。煎金銀花、薄荷湯送下。

紫河車丸

癲癇多由母腹中受驚,積久失調,一觸而發,遂成此症。此先天受病,故用河車丸,以人乳送下,取同氣相求之義。時賢加當歸、人參各二兩,硃砂五錢,此方如龍骨、龜版、石菖蒲,皆可加入。

紫河車(一具,用米泔洗去血,生搗),禾米蒸熟,曬乾研末,為丸梧子大。空心每服五十丸,人乳送下。

當歸龍薈丸(方見《時方》)

治肝經實火,大便秘結,小便澀滯,或胸膈疼痛,陰囊腫脹。凡屬肝經實火,皆宜用之。(葉天士云:動怒驚觸,致五志陽越,莫制狂亂,不避親疏,非苦降之藥,未能清爽其神識也。)

丹礬丸(張石頑)

治五癇甚效。

黃丹(一兩),白礬(二兩)

銀罐中煅通紅,為末。入臘茶一兩,不落水豬心血為丸,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送下,久服其涎自便出。服一月後,更以安神藥調之。

甘麥大棗湯(葉天士加減方)

治厥發醜寅,陽明少陽之陽震動。

生地,天冬,阿膠,雞子黃,生龍骨,小麥

水煎服。本方原只小麥、大棗、甘草三味,治婦人臟躁,悲哀欲哭。

葉天士方

治驚恐,陽升風動,宿癇遂發,吐痰嘔逆,不言,絡脈失利也。

羚羊角,石菖蒲,膽星,遠志,連翹,鉤藤,天麻,橘紅,水煎服。

小半夏湯加白糯米

葉天士云:衝脈乃陽明所屬,陽明虛則失闔,厥氣上犯莫遏。《內經》治肝不應,當取陽明,制其侮也。暫用通補入府,取乎府以通為補之義。

葉天士藥膏方

案云:嘗治顧某陰絡空隙,內風掀然鼓動而為厥。余用鹹味入陰和陽,介類有情之潛伏,頗見小效。但病根在下深遠,湯劑輕浮,焉能填隙,改湯為膏,取藥力味重以填實之,亦止厥一法。

鮮鱉甲,龜版,豬脊髓、羊骨髓,生地,天冬,阿膠,淡菜,黃柏,熬膏,早服七錢,午服四錢。

烏梅丸(方見《傷寒》)

統治厥陰諸症,厥熱相間,及蛔厥久利。

柯韻伯曰:六經惟厥陰難治,其本陰而標熱,其體風木,其用相火。《內經》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從,隨所利而行之,調其中氣,使之和平,是治厥陰法也。仲景立方,皆以辛甘、甘涼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方用之者,以厥陰主肝木耳。《洪範》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

《內經》曰:木主酸,酸入肝,君烏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黃連瀉心以除痞,佐黃柏滋腎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腎者肝之母,用椒、附以溫腎,則火有所歸,而肝得所養,是固本也。肝欲散,用細辛、乾薑之辛散,以遂其所欲也。肝藏血,用桂枝、當歸之溫潤,所以引其歸經也。

寒熱雜用,則氣味不和,故佐以人參調其中氣,以苦酒浸烏梅,同氣相求,蒸之米下,資其穀氣,加蜜為和,少與而漸加之,緩以治其本也。仲景此方,本為厥陰諸症之法,叔和編於吐蛔條下,令人不知有厥陰之主方,觀其用藥,與諸症符合,豈止吐蛔一症耶。

白話文:

[脈象] 理想的脈象應該是實大有力,避免的是沉細弱的脈象。脈象如果逐漸變得緩慢,代表病情正在好轉;反之,如果脈象逐漸變得急促,則顯示病情正在惡化。若是脈象既快又緊繃,或是出現堅牢、革脈、促脈、代脈等異常脈象,治療上將會較為困難。

葛根湯(方載於《傷寒論》)

小續命湯(方載於《時方》)

風引湯(方載於《金匱要略》)

桂枝加栝蔞湯(方載於《金匱要略》) 原方中加入栝蔞,其份量比桂枝和芍葯加倍。

六物附子湯 用於治療寒厥。

附子、肉桂、防己(各6克),炙草(3克),白朮、茯苓(各4.5克),用水煎煮服用。

六味湯(方載於《時方》)

白虎湯(方載於《傷寒論》)

麥門冬湯(方載於《金匱要略》)

白薇湯(《本事方》) 人平時無病無痛,忽然像死了一樣,氣息微弱,血流緩慢,這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過一段時間後才恢復意識,這種情況稱為血厥,女性比較容易出現。

白薇、當歸(各6克),人參、炙甘草(各1.5克) 用水煎煮兩杯,濃縮至一杯,溫熱後服用。

蒲黃湯 用於治療薄厥。

蒲黃(30克),清酒(256毫升,加熱後倒入) 溫熱後服用。

八物順氣湯 用於治療氣厥。

白芷、臺烏藥、青皮、陳皮(各3克),人參(2.1克),茯苓、白朮(各4.5克),炙草(2.1克), 用水煎煮服用。

地黃飲子(方載於《時方》)

平胃散(方載於《時方》)

玉女煎(見頭痛)

瓜蒂散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均載於《傷寒論》)

附子粳米湯(方載於《金匱要略》)

三才湯(見咳嗽)

涼膈散(方載於《時方》),可酌情添加膽南星、石菖蒲。

舒筋保肝散 用於治療左側偏癱、右側麻木,筋脈拘縮,身體活動不便,腳腿乏力,乾濕腳氣,以及濕氣滯留在經絡中,久久無法消散,幫助疏通氣血。

木瓜(150克),狗脊、五靈脂、牛膝(酒浸)、續斷、白殭蠶(炒)、松節、芍葯、烏藥、天麻、威靈仙、黃耆、當歸、防風、虎骨(酒炒)(各30克) 使用無灰酒1公升,浸泡以上藥材14天,封口扎緊,時間到後,取出藥材晾乾,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6克,用泡藥的酒調服,酒用完後,可用米湯調服。

喻嘉言說:這是一個用來治療風濕在筋脈間凝結,阻礙正氣流通的方子。

滾痰丸(方載於《時方》) 用於治療各種實性痰症,懷孕婦女忌用。

生鐵落飲(方載於《三字經》) 用於治療狂躁不分親疏。

定志丸(《千金方》) 用於治療言語無序,常無緣由地大笑或狂躁。

人參、茯苓(各90克),石菖蒲、遠志(用甘草湯浸泡,去心,30克) 以上四種藥材研磨成粉,製成蜜丸,大小如梧桐籽,每次服用70粒,也可煎湯服用。若血虛可加當歸,若有痰可加半夏、橘皮、甘草、生薑。

五癇丸 用於治療五癇。

硃砂、珍珠(各6克),水銀、雄黃(各1.5克),黑鉛(45克,用水銀煅燒,結成砂) 研磨成粉,製成蜜丸,大小如麻籽。兒童每次服用3-4粒,成人則加倍。用金銀花、薄荷湯送服。

紫河車丸 癲癇多因母體懷孕時受驚嚇,長期失調,一旦觸發即發病,因此用紫河車丸,用人乳送服,取其同氣相求之意。時賢加當歸、人參各60克,硃砂15克,此方如龍骨、龜版、石菖蒲,皆可加入。

紫河車(1個,用米泔水洗淨血跡,生搗),禾米蒸熟,曬乾研末,製成梧桐籽大的丸。空腹時每次服用50粒,用人乳送服。

當歸龍薈丸(方載於《時方》) 用於治療肝經實火,大便乾燥,小便不暢,或胸膈疼痛,睪丸腫脹。凡屬肝經實火,皆適用此方。(葉天士說:因憤怒、驚嚇導致五志之陽亢進,無法控制而狂亂,不分親疏,非苦降之藥,無法使其神智清醒。)

丹礬丸(張石頑) 用於治療五癇,效果顯著。

黃丹(30克),白礬(60克) 在銀罐中煅燒至通紅,研磨成粉。加入臘茶30克,未沾水的豬心血製成丸,大小如綠豆,外層裹硃砂。每次服用30粒,用茶湯送服,長時間服用,痰液自然排出。服用一個月後,再以安神藥調理。

甘麥大棗湯(葉天士加減方) 用於治療在醜寅時刻發作的厥病,是陽明和少陽的陽氣震動。

生地、天冬、阿膠、雞蛋黃、生龍骨、小麥 用水煎煮服用。原方只有小麥、大棗、甘草三種藥材,用於治療婦女臟躁,悲傷哭泣。

葉天士方 用於治療驚恐,陽氣上升,風動,舊疾發作,嘔吐,不能言語,絡脈受損。

羚羊角、石菖蒲、膽星、遠志、連翹、鉤藤、天麻、橘紅 用水煎煮服用。

小半夏湯加白糯米 葉天士說:衝脈屬於陽明,陽明虛弱則閉塞,厥氣上沖無法抑制。《內經》治療肝病,應取陽明,以抑制其侮。暫時使用通補的方法,進入腑臟,取其通補之意。

葉天士藥膏方 據記載:曾治療顧某的陰絡空隙,內風掀起,形成厥病。我使用鹹味以調和陰陽,介類有情之物潛伏,效果明顯。但病根深遠,湯劑輕浮,如何填補空隙?於是改湯為膏,取藥力味道厚重以填補空隙,也是一種止厥的方法。

鮮鱉甲、龜版、豬脊髓、羊骨髓、生地、天冬、阿膠、淡菜、黃柏 熬成膏,早上服用21克,中午服用12克。

烏梅丸(方載於《傷寒論》) 統治厥陰諸症,寒熱交替,以及蛔蟲引起的長期腹瀉。

柯韻伯說:六經中唯有厥陰最難治療,其本質為陰而表面為熱,其體質為風木,其作用為相火。《內經》雲:必須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從,根據有利的方向行事,調整中氣,使之和諧,這是治療厥陰的原則。仲景的方子,皆以辛甘、甘涼為主,不使用酸收之品,但此方卻使用了,因為厥陰主管肝木。《洪範》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

《內經》曰:木主酸,酸入肝,以烏梅的大酸為主藥,是伏其所主。配合黃連瀉心以除痞,輔以黃柏滋腎以除渴,先其所因。腎是肝的母親,使用椒、附溫腎,讓火有所歸,肝得到滋養,這是固本。肝欲散,使用細辛、乾薑的辛散,以滿足其需求。肝藏血,使用桂枝、當歸的溫潤,引導其歸經。

寒熱藥物混用,則氣味不協調,因此輔以人參調節中氣,以苦酒浸泡烏梅,同氣相求,放在米下蒸煮,借其穀氣,加蜂蜜調和,少量開始逐漸增加,緩慢治療根本。仲景此方,本是為厥陰諸症的治療方法,叔和編入吐蛔條目下,讓人不知道有厥陰的主方,看其用藥,與各症狀相符,豈止吐蛔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