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回本書目錄

1. 卷四

2. 痙、厥、癲、狂、癇、癱瘓

厥者,從下逆上之病也。(《傷寒論》厥以手足厥冷而言。陽厥用四逆散,陰厥用四逆湯。此主《內經》暴厥者不知與人言,及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之旨與《傷寒》不同。)痙者,強直反張之象也。癇者,猝然昏僕,筋脈瘛瘲,口角流涎,或作牛馬豬羊雞之聲,後人分為五癇是也。

(病有間斷故名為癇。)癲者,或歌或哭,如醉如癡,其候多靜而常昏。狂者,語言狂妄,少臥不飢,其候多躁而常醒。癱瘓者,病在筋骨,左癱右瘓,將成廢人。六症醫書分治,其實一厥陰盡之。治得其要,只取數方,捷如影響。蓋厥陰屬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居,厥陰之氣一逆,則諸氣皆逆。

氣逆則火發,火發則風生。風生則必挾木勢而害土,土病則聚液而成痰,其歸併於心也。心氣大虛,而不能御之,或從陽化而為狂,或從陰化而為癲。心氣尚未全虛,受其所凌則昏倒,正氣一復而遂瘥。其症有作有止,則為癇。其逆行於內也。或乘腎氣之虛,則為喑痱而為腎厥。

或因煩勞以擾其陽,陽亢陰虧而為煎厥;或怒火載血上行,氣血亂於胸中,相薄而厥逆,則為薄厥。或因怫鬱不解,陽氣不能四達,手足與身俱冷,(中風身溫,中氣身冷。)則為氣厥。或陽騰絡沸,則為血厥。或因穢濁蒙神,亂其陰陽之氣,則為屍厥。或於飽食之後,適有感觸,胃氣不行,陽並於上,則為食厥。

時見吐蛔,則為蛔厥。濕痰上逆,則為痰厥。以及陽衰而陰湊之,令人五指至膝上皆寒,則為陰厥。陰衰而陽湊之,令人足下熱,熱甚則循三陰上逆,則為熱厥。其發見於外也,風火迅發,病起於驟然,手足抽掣,角弓反張。或從實化,為無汗之剛痙。或從虛化,為有汗之柔痙。

《內經》云:諸暴強直,支痛軟戾,裡急筋縮,皆屬於風。醫者可於此而驗風邪之體假焉。土為木克,則聚液而成痰,痰挾風而流注,則左癱而又右瘓。《左傳》云:風淫末疾。醫者可於此而知風邪之流極焉。凡此六者,症各不同,其源則一。餘隻以烏梅丸益厥陰之體,以宣厥陰之用。

又以風引湯治厥陰風火,痰涎幻變錯雜之病。舉凡治剛痙,用葛根湯,柔痙用桂枝加栝蔞根湯。痙之表症急者,用小續命湯以攻表,痙之裡症急者,用承氣湯以攻裡之類而不效。治寒厥用六物附子湯,熱厥用六味湯,薄厥用蒲黃湯,煎厥用玉女煎、龍薈丸,氣厥用八味順氣湯,血厥用白薇湯,屍厥用蘇合香丸,食厥用加味平胃散,蛔厥用掃蟲煎,腎厥用地黃飲子,痰厥用瓜蒂散之類而不效。治狂用白虎湯、生鐵落飲、涼膈散、滾痰丸。

治癲用定志丸、天王補心丹、導痰湯及獨參湯加竹瀝、薑汁之類而不效。治癇用龍薈丸、丹礬丸、五癇丸及紫河車丸之類而不效。治癱瘓用二妙散及舒筋保肝散之類而不效者。種種方藥,無不對症,對症而猶不效,其故何也?蓋緣未嘗求於厥陰一經,而信服烏梅丸、風引湯二方神妙也。

二方本於仲景,而喻嘉言獨得其旨,但引而不發,淺學人捫索不來,至葉天士則引伸觸類,妙義無窮。若風火犯於上者,(此風火二字即上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之義,勿誤解為外來風火。)不免凌金爍液,用麥門冬湯及瓊玉膏,為補金柔製法。若風火犯於中而為嘔為脹者,用六君子湯去朮加木瓜、薑、芍之類,及附子粳米湯加人參,為補脾凝肝法。若風火震動心脾,而為悸為消者,用甘麥大棗湯合龍、牡之屬,為緩其急、鎮其逆法。

若少陽相火,挾厥陰風木之威,而乘巔搖絡者,用羚羊、鉤藤、元參、連翹之劑,為熄風清絡法。若肝膽厥陰化風旋逆者,用龍膽、蘆薈、木通、青黛之類,為苦降直折法。若本臟自痛,而體用失和者,以椒、梅、桂、芍之類,為寒暄各得法。若因母臟之虛,而擾及子臟之位者,用三才配合龜甲、磁朱,及復脈湯去薑、桂,入雞子黃之屬,為安攝其子母法。至於痿厥之治,(厥陰病風旋陽冒神迷則為厥;陽明病絡空四末不用則為痿。

)尤覺神奇,取血肉介類,改湯為膏,謂其力厚重實,填隙止厥最速。凡此之類,雖不明用烏梅丸、風引湯成方,而細味其旨,無一不從此二方神悟出來。甲寅歲,余在吳航書院掌教,嘗與學徒講論,以「讀於無字處,文到有神時」,二句為舉業妙諦,而學醫者,亦必到此境地,方許出而論證也。

白話文:

這些詞彙指的是[抽搐、厥逆、癲癇、精神失常、癲癇性癱瘓]等病症。

厥逆是指一種由下向上逆轉的病態,特徵為四肢冰冷。陽厥使用四逆散治療,陰厥則使用四逆湯。《內經》中描述的暴厥,患者無法正常與人交談,血氣混亂上衝,這與《傷寒論》中的厥逆不同。

抽搐表現為身體僵硬和反弓的現象。癲癇則特徵為突然昏迷倒地,肌肉痙攣,口角流出口水,甚至會發出像動物的聲音,後來被區分為五種癲癇。

癲病患者可能唱歌或哭泣,行為如醉漢般糊塗,通常病情平靜但持續存在。精神失常的患者說話胡言亂語,睡眠少且不會感到飢餓,他們的情緒多躁動且保持清醒。癱瘓是由於筋骨疾病,導致身體某側癱瘓,最終可能成為殘疾。

這六種病症在醫書中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但實際上都與厥陰經有關。治療得當,只需幾種藥方,效果立竿見影。厥陰經與風木相關,與少陽經的相火同在。一旦厥陰之氣逆亂,其他氣機也會跟著逆亂。

氣逆導致火發,火發又產生風。風生則會帶動木氣,傷害脾胃,脾胃受損則會積聚痰液,這一切都歸結於心臟。如果心氣大虛,無法控制這種狀況,可能會轉化為精神失常,或者轉化為癲病。

心氣尚未完全虛弱,受到幹擾就會昏迷倒地,一旦正氣恢復就會好轉。這種情況有時發作,有時停止,就是癲癇。如果風火之氣在體內逆行,可能會趁腎氣虛弱時侵襲,導致聲音嘶啞和腎厥。

也可能因為過度勞累,擾亂陽氣,導致陽亢陰虧,形成煎厥;或者怒火導致血氣上沖,胸部混亂,氣血交錯,造成薄厥。或者由於抑鬱情緒無法釋放,陽氣無法遍佈全身,手腳和身體冰涼,這就是氣厥。或者因為血液沸騰,導致血厥。或者由於污濁之物矇蔽神智,打亂陰陽之氣,導致屍厥。或者在飽餐後,胃氣不暢,導致食厥。

偶爾會出現嘔吐蛔蟲,這是蛔厥。濕痰上衝,導致痰厥。或者因為陰氣湧現,使手指到膝蓋以上的部位冰涼,這是陰厥。或者因為陽氣衰弱,導致足底發熱,熱氣沿三陰經上升,形成熱厥。這些病症在外表現為風火迅速爆發,突然發病,手腳抽搐,身體僵硬。可能形成無汗的剛抽搐,也可能形成有汗的柔抽搐。

《內經》說:所有突然發生的強直、肢體疼痛、腹部緊急、筋骨收縮等症狀,都屬於風邪。醫生可以從這裡驗證風邪的特性。如果脾胃受木氣剋制,就會積聚痰液,痰液攜帶風邪流動,導致左半身癱瘓,右半身也隨之癱瘓。《左傳》提到:風邪過盛會導致末梢病變。醫生可以從這裡瞭解風邪的極端影響。以上六種病症雖然各不相同,但根源卻相同。

我僅使用烏梅丸來增強厥陰經的本質,以及宣發厥陰經的功能。同時,我還使用風引湯來治療厥陰風火,以及痰涎引起的複雜病症。對於剛抽搐,使用葛根湯;柔抽搐使用桂枝加栝蔞根湯。如果抽搐的表面症狀嚴重,使用小續命湯來治療表面症狀;如果抽搐的內部症狀嚴重,使用承氣湯來治療內部症狀。然而,如果這些方法都無效,該如何處理?

治療寒厥使用六物附子湯,熱厥使用六味湯,薄厥使用蒲黃湯,煎厥使用玉女煎和龍薈丸,氣厥使用八味順氣湯,血厥使用白薇湯,屍厥使用蘇合香丸,食厥使用加味平胃散,蛔厥使用掃蟲煎,腎厥使用地黃飲子,痰厥使用瓜蒂散。然而,如果這些方法都無效,該如何處理?

治療精神失常使用白虎湯、生鐵落飲、涼膈散和滾痰丸。治療癲病使用定志丸、天王補心丹、導痰湯以及獨參湯加竹瀝和薑汁。治療癲癇使用龍薈丸、丹礬丸、五癲丸以及紫河車丸。治療癱瘓使用二妙散和舒筋保肝散。然而,如果這些方法都無效,該如何處理?

各種藥方都已經針對症狀進行治療,但是即使對症,仍然無效,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沒有從厥陰經的角度來尋找答案,並相信烏梅丸和風引湯這兩種藥方的神妙之處。

這兩種藥方源自張仲景,而喻嘉言獨自領悟了其中的深意,他只是提及但未深入闡述,初學者難以理解。到了葉天士,他進一步發展了這些理論,妙義無窮。

如果風火上犯,(這裡的風火二字指的是厥陰風木和少陽相火,不要誤解為外來風火。)可能會傷害肺金和津液,使用麥門冬湯和瓊玉膏,作為補肺柔潤的方法。如果風火侵襲中焦,導致嘔吐和脹滿,使用六君子湯去掉白朮,加入木瓜、薑和白芍,以及附子粳米湯加入人參,作為補脾凝肝的方法。如果風火震動心脾,導致心悸和消瘦,使用甘麥大棗湯合龍骨、牡蠣等,作為緩急鎮逆的方法。

如果少陽相火,攜帶厥陰風木的威力,侵犯頭部和絡脈,使用羚羊角、鉤藤、玄參、連翹等藥物,作為熄風清絡的方法。如果肝膽厥陰化風旋轉逆亂,使用龍膽草、蘆薈、木通、青黛等,作為苦降直折的方法。如果本臟自身疼痛,功能失調,使用花椒、烏梅、肉桂、白芍等,作為寒熱調節的方法。如果母親臟器虛弱,影響到兒子臟器的位置,使用三才配合龜甲、磁石、硃砂,以及復脈湯去掉薑、肉桂,加入雞蛋黃等,作為安撫母子臟器的方法。

至於痿厥的治療,(厥陰病風旋陽氣矇蔽神智會導致厥逆;陽明病絡脈空虛四肢無力會導致痿縮。)尤其顯得神奇,選擇血肉介類,將湯劑改為膏劑,因為它們的力量厚實,能迅速填補空缺,阻止厥逆。所有這些方法,雖然沒有明確使用烏梅丸和風引湯的配方,但如果細味其意,無一不是從這兩種藥方的神妙中啟發而來。

我在甲寅年,在吳航書院擔任教師,曾經和學生討論,認為"在無字處讀書,文章達到有神境界"這兩句話是學業的妙訣,而學習醫學的人,也必須達到這樣的境界,才能真正開始診治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