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從眾錄》~ 卷三 (6)
卷三 (6)
1. 診法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脈陽緊陰數為吐,陽浮而數亦吐。寸緊尺澀,胸滿而吐,寸口脈數者吐,緊而澀者難治。緊而滑者吐逆。脈弱而嘔,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病人慾嘔吐者,不可下之,嘔吐大痛,吐出色如青菜色者危。
白話文:
如果上部的脈搏出現,而下部的脈搏沒有,這個人如果應該要嘔吐卻沒有嘔吐,就會死亡。脈象陽氣緊,陰氣數旺,表示會嘔吐,陽氣浮現而數旺也會嘔吐。寸脈緊,尺脈澀,胸中滿悶就要嘔吐,寸口脈數的人會嘔吐,脈緊而澀的人難以治療。脈緊而滑的人會嘔吐逆亂。脈弱而嘔吐,小便頻數或量多,身體微熱,出現厥逆的人難以治療。病人想嘔吐時,不可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嘔吐劇烈疼痛,吐出來的東西顏色像青菜色的人很危險。
旋覆代赭石湯(方見《傷寒》)
治胃虛,噫氣不除。
進退黃連湯(見《實在易》)
白話文:
旋覆代赭石湯(方見《傷寒論》)
用於治療胃虛弱,呃逆不止的情況。
進退黃連湯(見《實在易》)
黃連(薑汁炒),乾薑(炮),人參(人乳拌蒸),半夏(薑製,各一錢五分),桂枝(三錢),大棗(二枚)
白話文:
黃連(以薑汁炒過),乾薑(經過炮製),人參(用人乳拌過,並蒸熟),半夏(用薑汁製過,各一錢五分),桂枝(三錢),大棗(兩枚)
進法:用本方上三味俱不制,水三茶杯,煎一杯,溫服。退法:不用桂枝,黃連減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腹服崔氏八味丸三錢,半飢服煎劑耳。
白話文:
服用方法:使用本方上三種藥材都不經過炮製,用水三茶杯,煎成一杯,溫服。停藥方法:不用桂枝,黃連減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炮製熟後, 煎服方法相同。但空腹服用崔氏八味丸三錢,半飢服用煎劑即可。
吳茱萸湯
治胃氣虛寒,乾嘔、吐涎沫,頭痛。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各見《傷寒》)
柯韻伯云:凡嘔家夾熱,不利於香砂橘半者,服此方而晏知。
白話文:
吳茱萸湯用於治療胃氣虛寒,伴隨乾嘔、吐口水、頭痛的症狀。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適用於嘔吐伴有內熱,不適合用香砂橘半湯的患者,服此方後效果顯著。
長孫男心典按:食入即吐,不使少留,乃火炎之象,故苦寒倍於辛熱,不名瀉心者,以瀉心湯專為痞硬立法耳。要知寒熱相結於心下,而成痞硬,寒熱相阻於心下,而成格逆,源同而流異也。
白話文:
長孫男心典註解:
食物吃了就吐出來,不讓它稍微停留,這是心火亢盛的徵象,所以苦寒藥的用量要加倍於辛熱藥,之所以不叫瀉心湯,是因為瀉心湯專門用來治療痞硬之症。一定要知道,寒熱之邪交結於心下,就會形成痞硬,寒熱之邪互相阻隔於心下,就會形成格逆。它們的根源相同,但表現不同。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一錢五分)
水煎溫服。
橘皮竹茹湯
治胃虛呃逆。
白話文: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1.5錢)
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橘皮竹茹湯
用來治療胃虛引起的呃逆。
中焦氣虛,則下風木得以上乘,穀氣因之不宜,變為呃逆。用橘皮升降中氣,人參、甘草補益中焦,生薑、大棗宣散逆氣,竹茹以降膽木之風熱耳。
橘皮乾薑湯
治乾嘔吐逆,吐涎沫而止噦。
白話文:
中焦氣虛,則下風木得以上乘,穀氣因之不宜,變為呃逆。
- 中焦:中焦是指脾胃,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
- 氣虛:氣虛是指中焦的氣血不足,不能正常運化水穀。
- 下風木:下風木是指肝氣鬱結,肝氣犯胃,引起呃逆。
- 谷氣:谷氣是指脾胃運化水穀產生的營養物質。
- 呃逆:呃逆是指一種突然的、不自主的、短促的呼吸運動,伴隨著「呃」的聲音。
橘皮升降中氣,人參、甘草補益中焦,生薑、大棗宣散逆氣,竹茹以降膽木之風熱耳。
- 橘皮:橘皮具有理氣健胃、化痰止咳的功效,可以升降中氣。
- 人參:人參具有補氣益血、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可以補益中焦。
- 甘草:甘草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補益中焦。
- 生薑: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瀉的功效,可以宣散逆氣。
- 大棗: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可以宣散逆氣。
- 竹茹:竹茹具有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以降膽木之風熱。
因此,本方藥物可以通過升降中氣、補益中焦、宣散逆氣、以降膽木之風熱來治療中焦氣虛引起的呃逆。
2. 補論
《金匱》云: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欲吐者,陰邪在上也。若下之,不惟逆其陽氣,反傷無故之陰,變害莫測,豈獨反胃而已。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金匱》提到:病人想嘔吐的時候,不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
想要嘔吐,是因為陰邪在上。如果使用了瀉下的方法,不僅會違背陽氣的運行,還會傷害無辜的陰液,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危害,不僅僅是反胃那麼簡單。
對於吃了東西就立刻嘔吐的情況,應該用大黃甘草湯來治療。
胃素有熱,食復入之,兩熱相沖,不得停留。用大黃下熱,甘草和胃。張石頑云:仲景既云欲吐者不可下,又用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逆之使下,則必憒亂益甚,既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當逆折之使下,故用大黃。
大黃甘草湯(方見《金匱》)
治食已即吐。
白話文:
胃裡本來就有熱氣,又吃東西進去,兩熱相沖,食物在胃裡停留不住。用大黃來瀉熱,甘草來和胃。張石頑說:仲景說想要嘔吐的不能用瀉藥,但又用大黃甘草湯來治療吃了東西就嘔吐的病,這是為什麼呢?他說:想要嘔吐,是病在上面,順著這個勢頭讓它吐出來是可以的。如果反過來讓它向下瀉,那麼病情一定會更加嚴重。已經吐了之後,如果吐得不止,只有升沒有降,這時就要反過來讓它向下瀉,所以用大黃。
通草橘皮湯(《千金》),治傷寒胃熱嘔吐。
白話文:
通草橘皮湯(出自《千金方》),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胃熱嘔吐。
通草(二錢),橘皮(一錢五分),粳米(一合),生蘆根汁
白話文:
通草(6公克),橘皮(4.5公克),粳米(60公克),生蘆根汁
水煎熱服。去通草、橘皮,加竹茹、生薑汁,《千金》名蘆根飲子。治傷寒後嘔噦、反胃、乾嘔。
白話文:
將藥材用沸水煮熟後,趁熱服用。去掉通草、橘皮,加入竹子和生薑汁,這帖藥在《千金方》中被稱為蘆根飲子。用於治療傷寒後的嘔吐、反胃、乾嘔等症狀。
丹溪云:凡嘔家禁用服栝蔞、桃仁、萊菔子、山梔。一切有油之物,皆犯胃作吐。景岳云:嘔家亦忌蒼朮,以其味不醇而動嘔也。
白話文:
丹溪說:凡是嘔吐的人,禁用栝蔞、桃仁、萊菔子、山梔。一切有油的食物,都會刺激胃部引起嘔吐。景嶽說:嘔吐的人也忌諱蒼朮,因為它的味道不純正,會引起嘔吐。
茯苓半夏湯
沈芊綠雲:食已心下痛,隱隱不可忍,吐出痛方止,證名食痹。吐食,宜此湯主之。
白話文:
吃完飯後心窩疼痛,隱隱作痛難以忍受,吐出食物後疼痛才會停止,這種症狀稱為食痹。對於這種情況,適合使用茯苓半夏湯來治療。
麥芽,茯苓,半夏,白朮,神麯,橘皮,天麻,生薑(各等分),水煎服。
白話文:
麥芽、茯苓、半夏、白朮、神曲、橘皮、天麻、生薑(各等份)搗碎,水煎服
麥天湯,亦主之。
麥冬,天麻,茯苓,白朮,半夏,陳皮,神麯,生薑(各等分),水煎服。
白話文:
麥天湯也可以用來治療。
配方包括:麥冬、天麻、茯苓、白術、半夏、陳皮、神曲、生薑(每種藥材用量相等),用水煎煮後服用。
3. 呃逆
景岳曰:呃逆症,謂其呃之連聲,無不由於氣逆。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一曰寒呃,二曰熱呃,三曰虛脫之呃。寒呃者,頭痛,惡寒,發熱,脈緊,外寒可散。宜二陳湯倍加生薑、陳皮主之。腹痛,口中和,手足冷,脈微,內寒可溫,以理中湯、四逆湯加丁香、砂仁主之,去其蔽抑之寒,而呃止矣。火呃者,口渴煩躁,三焦之火可清,以黃芩湯加半夏,竹葉石膏湯加薑汁主之。
白話文:
景嶽說:打嗝的症狀,就是連續不斷地打嗝,這都是由於氣往上逆造成的。而打嗝的主要原因,也只有三種:一是寒呃,二是熱呃,三是虛脫之呃。
寒呃:患者頭痛,惡寒,發熱,脈搏緊,外在的寒氣可以驅散。適合用二陳湯,加入雙倍的生薑和陳皮來治療。如果是腹痛,口中和暖,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內在的寒氣需要溫暖,可以用理中湯或四逆湯,加入丁香和砂仁來治療,去除體內的寒氣,打嗝就會停止。
熱呃:患者口渴煩躁,三焦之火需要清熱,可以用黃芩湯加入半夏,竹葉石膏湯加入薑汁來治療。
潮熱狂亂,腹滿便硬,陽明實火可下,以三承氣湯主之;火勢未甚者,只以安胃飲主之,去其衝上之火,火靜則氣自平而呃止矣。惟虛脫之呃,或以大病之後,或以虛羸之極,或以虛損誤攻而致呃逆者,當察其中虛,速宜補脾,以六君子湯、理中湯加丁香、柿蒂、白豆蔻主之;察其陰虛,速宜補腎,以六味湯、八味湯加紫石英主之,歸氣飲最妙;虛甚者,必須大劑補元煎加丁香、白豆蔻主之。然實呃者,不難治。
白話文:
潮熱狂亂,腹脹便祕,屬於陽明實火的,可以使用承氣湯治療;火勢不那麼嚴重的,只要用安胃飲治療,去除衝上來的火氣,火氣平息了,呃逆自然就停止了。只有虛脫引起的呃逆,比如大病之後,或者體虛到了極點,或者虛弱受損誤用攻伐藥物而導致呃逆的,應該察明其中虛弱的原因,趕快補脾,用六君子湯、理中湯加丁香、柿蒂、白豆蔻治療;察明是陰虛引起的,趕快補腎,用六味湯、八味湯加紫石英治療,歸氣飲最好;虛弱嚴重的,必須用大劑量的補元煎加丁香、白豆蔻治療。但是實呃,並不難治。
惟元氣敗竭者,乃最危之候也。更有傷寒之呃者,仍當於傷寒門閱之。張石頑曰:平人飲熱湯,及食椒薑即呃者,此胃中有寒痰死血也。死血用韭汁童便下越鞠丸。虛人用理中湯加蓬朮、桃仁。痰加茯苓、半夏。呃逆皆是寒熱錯亂,二氣相搏使然。故治亦多用寒熱相兼之劑,觀丁香柿蒂散,可以知其義矣。
白話文:
只有元氣衰竭,纔是最危險的時刻。還有患有傷寒而呃逆的,仍應從傷寒的角度去查看。張石頑說:普通人喝熱湯,或吃辣椒生薑就呃逆的,這是胃中有寒痰和死血。死血應使用韭菜汁和童便加入越鞠丸來治療。虛弱的人應使用理中湯加入蓬朮和桃仁。痰多的人應加入茯苓和半夏。呃逆都是寒熱互相混亂,兩種氣互相衝擊所造成的。所以治療時也多半使用寒熱相兼的藥劑,看丁香柿蒂散就可以知道這個道理了。
丁香柿蒂散
治呃逆通劑。
丁香,柿蒂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開水送下。
安胃散(景岳)
治胃火上衝,呃逆不止。
白話文:
丁香柿蒂散是治療打嗝的藥方。
將丁香和柿蒂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開水送服。
安胃散(出自景岳)
用來治療胃火上升引起的持續性打嗝。
陳皮,山楂,麥芽(各五分),木通,澤瀉,黃芩,石斛(各一錢),水煎,食遠服。如胃火熱甚,加石膏
歸氣飲(景岳)
治氣不順,呃逆嘔吐,或寒中脾腎等症。
白話文:
陳皮、山楂、麥芽(各五分),木通、澤瀉、黃芩、石斛(各一錢),加水煮成湯劑,飯後服用。如果胃火熱得很嚴重,再加上石膏。
熟地(三五錢),茯苓,扁豆(各二錢),乾薑(炮),丁香,陳皮(各一錢),藿香(一錢五分),炙草(八分)
白話文:
熟地(17.5克),茯苓,扁豆(各10克),乾薑(炮製過),丁香,陳皮(各5克),藿香(7.5克),炙草(4克)
水煎服。中氣寒甚,加製附子。肝腎寒者,加吳茱萸、肉桂,或加當歸。
羌活附子湯
治胃冷呃逆。
白話文:
水煎服用。如果中氣虛寒特別嚴重,可以添加製作過的附子。肝腎虛寒的人,可以添加吳茱萸、肉桂,或者添加當歸。
附子,羌活,茴香(各一錢),乾薑(四分),木香(二分)
白話文:
附子、羌活、茴香(各五公克),乾薑(二公克),木香(一公克)
為末,入鹽一撮,水煎。微溫服。
丁香煮散(與《局方》不同),治胃反嘔逆,呃噦泄瀉。
白話文:
磨成粉末,加入一小撮鹽,用水煎煮。稍微溫熱時服用。
丁香煮散(與《局方》不同),用於治療胃部不適引起的嘔吐、呃逆和腹瀉。
丁香(三十七粒),建蓮肉(去心,二七粒,上二味另煎,去滓),生薑(七片),黃秫米(半盞),水一碗半,煮熟。去薑藥啜粥。
白話文:
丁香(三十七粒),建蓮子(去掉蓮子心,二十七粒。以上兩味藥材另外煎煮,去掉渣滓),生薑(七片),黃小米(半碗),水一碗半,煮熟。去掉薑藥,喝粥。
半夏生薑湯,(方見《金匱》),治呃逆欲死。
刀豆子散
治病後呃逆不止。
刀豆子燒存性。滾水調服二錢,即止。
白話文:
半夏生薑湯,用來治療呃逆到快要無法忍受的情況。
刀豆子散
用於病後呃逆不停。
將刀豆子燒至存性,用滾水調服兩錢,呃逆即可停止。
元紅散,(各見《種福堂》),治呃逆不止。荔枝七個,連皮燒存性,為末。百滾湯調服,立止。
白話文:
元紅散(詳細製法請參考《種福堂》),用於治療呃逆不止。取七個荔枝,連皮一起燒至微焦,但不能燒成灰,研成粉末。用滾燙的開水調服,呃逆立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