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又簡易方

荔香散

治心痛甚效,婦人尤效,服數次可以除根。

荔枝核(一兩二錢炒),木香(七錢不見火)

共研末。米湯或開水,或酒下二錢。

皂角散

治胃脘劇痛,百藥不效,服此即止。

牙皂(去子弦炒紫焦研末)

每服一錢,燒酒送下。此可偶服,不可常服。

遊山方

治胃脘痛多效。

草果,元胡索,五靈脂(醋炒),沒藥(炒,各二錢)

共研末,酒調下二,三錢。

掃蟲煎(景岳)

治蟲上攻胸腹作痛。

青皮,吳萸,茴香(各一錢),檳榔,烏藥(各一錢五分),細榧肉(三錢),烏梅(二枚),甘草(八分),硃砂,雄黃(各五分)

水煎,入雄黃、硃砂末調服。先啖肉脯,少頃服藥。

靈脂厚朴散

治心頭痛,欲死不可忍者。

靈脂,良薑,厚朴(薑汁炒)

上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一錢,醋湯下即止。

黑棗胡椒散(各見《種福堂》)

治心口胃脘痛。

用大黑棗去核,每個中間入胡椒七粒,仍將棗包好,炭火上煅焦黑存性,研末。每服四分,陳酒送下三四服,必愈。加木香、枳殼、紅花、當歸、五靈脂少許,更妙。

黑棗丁香湯(《種福堂》)

治胃寒嘔吐,並治寒瘧。

大黑棗七枚去核,每個納入丁香一粒,煮爛,去丁香,將棗連湯空心服。七天見效。

白話文:

荔香散

治療心痛非常有效,對婦女尤其有效,服用幾次可以根治。 荔枝核(一兩二錢,炒過),木香(七錢,不要經過火炒)。 一起磨成粉末。用米湯或開水,或酒送服二錢。

皂角散

治療胃部劇烈疼痛,各種藥都沒效時,服用此藥就能止痛。 牙皂(去除籽和筋,炒至紫黑色並磨成粉末)。 每次服用一錢,用燒酒送服。這個藥只能偶爾服用,不能經常服用。

遊山方

治療胃脘疼痛多數有效。 草果、元胡索、五靈脂(醋炒)、沒藥(炒過,各二錢)。 一起磨成粉末,用酒調和送服二到三錢。

掃蟲煎(景岳的方子)

治療蟲上攻到胸腹引起的疼痛。 青皮、吳茱萸、茴香(各一錢),檳榔、烏藥(各一錢五分),細榧肉(三錢),烏梅(二枚),甘草(八分),硃砂、雄黃(各五分)。 用水煎煮,放入雄黃、硃砂末調和後服用。先吃點肉脯,過一會兒再服藥。

靈脂厚朴散

治療心頭劇痛,痛到難以忍受,快要死了一樣。 靈脂、良薑、厚朴(用薑汁炒過)。 以上各藥等份,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醋湯送服即可止痛。

黑棗胡椒散(都記載在《種福堂》這本書)

治療心口和胃脘疼痛。 用大黑棗去掉核,每個裡面放入七粒胡椒,再將棗子包好,放在炭火上燒烤至焦黑,保留藥性,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分,用陳酒送服,服用三四次,一定會好。如果加入少許木香、枳殼、紅花、當歸、五靈脂,效果會更好。

黑棗丁香湯(《種福堂》的方子)

治療胃寒引起的嘔吐,也治療寒性瘧疾。 大黑棗七枚,去掉核,每個裡面放入一粒丁香,煮爛,去掉丁香,將棗子連湯一起空腹服用。七天可以見效。

2. 腹中上下諸痛

腹中上下諸痛,寒熱虛實,皆能致之。溫清消補,及發表攻裡諸法,皆所以止痛,故止痛無定方也。今因《醫學真傳》部位分析清楚,亦是認證之捷徑,故全錄之。噫!《金匱》諸法,何等精詳,十載研窮,致譏迂闊。今亦窮而知返也。然古聖賢章程,終不敢廢,編中所錄,雖曰從時,亦從純而不從拜乎上之道也。

白話文:

腹部上下的各種疼痛,不論是寒症、熱症、虛症、實症,都有可能導致。用溫熱、清涼、消積、補益,以及發汗、攻下等各種方法,都是為了止痛,所以止痛並沒有固定的方子。現在因為《醫學真傳》對疼痛部位分析得很清楚,也是一個認識病症的快捷方法,所以我全部抄錄下來。唉!《金匱要略》中的各種方法,是多麼精確詳盡,我花了十年鑽研,卻被譏笑迂腐。現在也算窮困而知返了。然而古代聖賢的規範,終究不敢廢棄,我編寫的內容,雖然說是順應時代,也是遵從純粹的醫理,而不是盲目崇拜古人的道理。

3. 心痛續論

心為君主而藏神,不可以痛。今云心痛,乃心包之絡,不能旁通於脈故也。(心痛有論有方,今因全錄高士宗此論,存之以備參考。《種福堂良方》有丹參一兩、檀香、砂仁各一錢煎服。)

心脈之上,則為胸膈。胸膈痛乃上焦失職,不能如霧靄之溉,則胸痹而痛。薤白、蔞仁、貝母、豆蔻之藥,可以開胸痹以止痛。

兩乳之間,則為膺胸。膺胸痛者,乃肝血內虛,氣不充於期門,致衝任之血,不能從膺胸而散則痛。當歸、白芍、紅花、銀花、續斷、木香之藥,可和氣血而止痛。

有中脘作痛,手不可近者。夫手不可近,乃內外不和,外則寒氣凝於皮毛,內則垢濁停於中脘,當審其體之虛實而施治。莫若以燈草當痛處,爆十餘點,則寒結去而內外通,便不痛矣。

有中脘之下,當陽明胃土之間,時痛時止者,乃中土虛而胃氣不和。若行血消泄之劑服之過多,便宜溫補。但以手重按之,則痛稍平,此中土內虛,虛而且寒之明驗也。(宜香砂理中湯。)

乳下兩旁,胸骨盡處痛者,乃上下陰陽不和,少陽樞轉不利也。傷寒病中每多此痛,當助其樞轉,和其氣血,上下通調則愈矣。(宜小柴胡湯加味。)

大腹痛者,乃太陰脾土之部。痛在內而緩,坤土虛寒也。痛兼內外而急,脾絡不通也。蓋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從經隧而外出於絡脈。今脾絡滯而不行,則內外皆痛。《太陽篇》云: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此先補益於內,而後樞轉於外也。

臍旁左右痛者,乃衝脈病。衝脈當臍左右,若為寒氣所凝,其衝脈之血,不能上行外達,則當臍左右而痛。當用血分之藥,使胞中之血通達肌表,若用氣藥無裨也。(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

臍下痛者,乃少陰水臟。太陽水府,不得陽熱之氣以施化,致陰寒凝結而痛。少陰虛寒,當用附子、肉桂以溫之。太陽水府虛寒,亦當用附子、桂枝以溫之。蓋太陽與少陰,相為表裡,互為中見者也。(亦有火逼膀胱不通而痛者。)小腹兩旁,謂之少腹。少腹痛者,乃厥陰肝臟之部,又為胞中之血海。

蓋胞中之水,主於少陰,而胞中之血,主於厥陰也。痛者,厥陰肝氣,不合胞中之血而上行也。肝臟不虛者,當疏通以使之上。肝臟虛者,當補益以助其下。蓋厥陰不從標本,從中見少陽之氣,使厥陰上合乎少陽,則不痛矣。

兩旁季脅痛者,肝氣虛也。(宜暖肝煎。)兩脅之上痛者,少陽之氣不和也。(宜小柴胡去參棗加牡蠣、青皮之類。景岳云:腎虛羸弱之人多胸脅間隱隱作痛,此肝腎精虛不能化氣,氣虛不能生血而然,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疏通,少則壅滯。使不知培補氣血但以行滯通經則愈行愈虛鮮不殆矣。

)又高士宗云:所痛之部,有氣血陰陽之不同,若概以行氣消導為治,漫云通則不痛。夫通則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為通,則妄矣。

白話文:

心臟是君主之官,主導精神活動,本不應該疼痛。現在說的心痛,其實是心包絡的脈絡不通,無法與其他脈絡相連導致的。(關於心痛,有相關的理論和處方,這裡完整收錄高士宗的論述,以供參考。《種福堂良方》中記載,可服用丹參一兩、檀香、砂仁各一錢煎煮的藥方。)

心脈的上方是胸膈。胸膈疼痛是因為上焦功能失調,無法像霧氣一樣滋養身體,導致胸部氣血阻塞而疼痛。可以使用薤白、蔞仁、貝母、豆蔻等藥物,開通胸部阻塞,緩解疼痛。

兩乳之間的位置是膺胸。膺胸疼痛是因為肝血不足,氣血無法充盈到期門穴,導致衝脈和任脈的血液不能從膺胸散開而疼痛。可以使用當歸、白芍、紅花、銀花、續斷、木香等藥物,調和氣血,緩解疼痛。

有時中脘部位會疼痛,而且不能用手觸摸。這種不能觸摸的情況,是因為體內外不協調。外部是寒氣凝結在皮膚毛孔,內部是污濁的東西停留在中脘。應該仔細判斷身體的虛實情況來治療。最好是用燈草點燃後輕輕燙在疼痛的地方十幾下,這樣可以驅散寒氣,使內外氣機通暢,疼痛就會消失。

有時中脘下方,在陽明胃土的部位,會時而疼痛時而停止,這是因為中土虛弱,胃氣不調和。如果過多服用活血消積的藥物,應該改用溫補的方法。用手重按壓時,疼痛會稍微減輕,這明顯是中土內虛,而且虛寒的表現。(應該服用香砂理中湯。)

乳房下方兩側,胸骨盡頭的地方疼痛,是因為上下陰陽不和,少陽樞機運轉不順暢。傷寒病中常常會出現這種疼痛,應該幫助它恢復樞機運轉,調和氣血,上下氣機通暢了就會痊癒。(應該服用加味的小柴胡湯。)

大腹疼痛,是太陰脾土的部位出了問題。如果疼痛在內部,而且緩慢,是坤土虛寒的表現。如果疼痛兼有內外,而且急迫,是脾絡不通暢。脾臟的大絡脈叫做大包,它從經脈分支而出,進入絡脈。現在脾絡阻塞不通暢,就會導致內外都疼痛。《傷寒論》說:傷寒病,陽脈澀滯,陰脈弦急,就應該腹部急痛,先用小建中湯治療。如果沒有好轉,再用小柴胡湯,這是先補益內部,然後再疏通外部。

肚臍旁邊左右疼痛,是衝脈的問題。衝脈在肚臍的左右,如果被寒氣凝結,衝脈的血液就不能向上向外流通,就會在肚臍左右疼痛。應該使用活血的藥物,使胞中的血液能夠通達肌膚表面,如果使用行氣的藥物就沒有效果。(應該服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

肚臍下方疼痛,是少陰腎臟的問題。太陽膀胱,得不到陽熱之氣的溫化,導致陰寒凝結而疼痛。少陰虛寒,應該用附子、肉桂來溫補。太陽膀胱虛寒,也應該用附子、桂枝來溫補。因為太陽和少陰互為表裡,互相影響。(也有因為火氣逼迫膀胱,導致小便不通而疼痛的情況。)小腹兩側,叫做少腹。少腹疼痛,是厥陰肝臟的部位,也是胞中的血海。

胞中的水,屬於少陰管轄,胞中的血,屬於厥陰管轄。疼痛是因為厥陰肝氣不和,導致胞中的血液不能正常上行。如果肝臟不虛,應該疏通氣機使它正常上行。如果肝臟虛弱,應該補益它,幫助血液下行。厥陰不直接從標本入手,而是從中間的少陽之氣著手,使厥陰與少陽和諧相處,就不會疼痛了。

兩側肋骨下方疼痛,是肝氣虛弱。(應該服用暖肝煎。)兩側肋骨上方疼痛,是少陽之氣不調和。(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大棗,加入牡蠣、青皮之類的藥物。張景岳認為:腎虛羸弱的人常常會感到胸脅之間隱隱作痛,這是肝腎精血虧虛,不能化生氣血,導致氣血不足造成的。人體的氣血,就像水源一樣,充足就通暢,不足就淤塞。如果不知道培補氣血,只知道疏通經絡,就會越疏通越虛弱,非常危險。)

高士宗還說:疼痛的部位,有氣、血、陰、陽的不同,如果一概用行氣消導的方法來治療,只是簡單地認為「通則不痛」,那是不對的。「通則不痛」是正確的道理,但是「通」的方法各有不同。調和氣來調和血,調和血來調和氣,這是一種「通」。使下行的氣向上行,使中間堵塞的氣向旁邊疏通,這也是一種「通」。虛弱的就補益它使之通暢,寒冷的就溫暖它使之通暢,這些都是「通」的方法。如果一定要用下瀉的方法來達到通的效果,那就太妄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