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從眾錄》~ 卷一 (9)
卷一 (9)
1. 虛癆續論
戊申秋闈後,抑鬱無聊,取《內經》、《金匱》等書,重加研究,參之平時所目擊之症,如何而愈,如何而劇而死,大有所悟。知虛癆之病,死於病者少,死於藥者多。侃侃不阿,起立齋,景岳於今日,當亦許為直友也。請略陳方治於下,以為耳食治虛癆者,腦後下一針。
白話文:
戊申年秋季科舉考試後,我感到心情鬱悶,百無聊賴,於是拿出《黃帝內經》、《金匱要略》等醫書,重新加以研究,並參考平時我親眼所見的各種病症,觀察它們是如何痊癒、如何加重甚至死亡的,因此有了許多領悟。我了解到虛勞這種疾病,真正死於疾病本身的人很少,反而死於用藥不當的人很多。如果像李東垣、張景岳這樣正直不阿的醫學前輩還在世,他們也會認可我這個直言不諱的朋友吧。我現在將治療虛勞的方法簡略地陳述如下,希望能給那些只聽信傳聞、隨意用藥治療虛勞的人,敲響警鐘。
2. 脈法
《要略》曰:脈芤者為血虛,沉遲而小者為脫氣,脈大而無力為陽虛,數而無力為陰虛,脈大而芤為脫血,平人脈大為勞,虛極亦勞;脈微細者盜汗,寸弱而軟為上虛,尺軟澀為下虛;尺軟滑疾為血虛,兩關沉細為胃虛。
《脈經》曰:脈來軟者為虛,緩者為虛,微弱者為虛,弦者為中虛,細而微小者,氣血俱虛。
景岳脈法可取之句,無論浮沉大小,但漸緩則漸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數甚者,病必危;若以弦細而再加緊數,則百無一生矣。
白話文:
《要略》說:脈象呈現空虛的芤脈,是血虛的表現;脈象沉、遲又細小,是氣脫的表現;脈象大而無力,是陽虛的表現;脈象快而無力,是陰虛的表現;脈象大而中間空虛,是大量失血的表現;平常人脈象大,是勞累的表現,虛弱到極點也會出現勞累的脈象;脈象微細,是盜汗的表現;寸脈虛弱而柔軟,是上部虛弱;尺脈柔軟而澀滯,是下部虛弱;尺脈柔軟而滑利快速,是血虛的表現;兩寸關脈都呈現沉細的脈象,是胃氣虛的表現。
《脈經》說:脈象來勢柔軟,是虛弱的表現;脈象遲緩,是虛弱的表現;脈象微弱,是虛弱的表現;脈象像琴弦一樣繃緊,是中間部位虛弱的表現;脈象細小而微弱,是氣血都虛的表現。
景岳的脈法中可取用的觀點是,無論脈象是浮、沉、大、小,只要逐漸緩慢下來,就表示有生機;如果脈象繃緊得厲害,病情一定會很嚴重;如果脈象快速得厲害,病情就會很危險;如果脈象又繃緊又細小,還加上快速,那就幾乎沒有活命的機會了。
3. 方治
六味地黃丸
此方大旨,補水以制相火。
先祖選嚴公曰:補水以制相火,為相火有餘而言也。若命門真火不足,不能蒸化脾胃,若服六味丸,則濕痰愈多,宜八味丸常服。
虛癆之由,多由於吐血與咳嗽。夫吐血咳嗽,豈盡致勞,治之不得法,斯勞根於此,鋤之不能去矣。吐血起於驟然,是多風寒失汗,逼而上越為大吐。一吐即止者,不必治之。(汗即血,血即汗,夾汗而見血,風寒從血解也。宜靜養,勿藥可愈。)不止者,用麻黃人參芍藥湯治之。
若脈細而沉遲,按之無力,乃直中寒症,敗其元陽,陽虛陰必走,故為大吐,(或大衄)四肢微厥,宜理中湯,加當歸、木香治之,或鎮陰煎降之。此一定之法也。又有素性偏陽,外受酷暑,內傷椒姜爆炙而致血者,宜白虎湯、三黃解毒湯之類。鼎下抽薪,而水無沸騰之患。
又法以地黃汁半升煎三沸,入生大黃末一寸匕,調和,空腹服之,日三服,即瘥,此秘法也。今人一見吐血症,即用六味加黑梔、藕節、白茅根、血餘炭、阿膠之類,姑息養奸,必變咳嗽而成癆。
凡咳嗽初起,多因風寒。《經》云:皮毛者,肺之合也。予每見今人患此症,不知解肌,遽投六味。(若加麥冬五味之類為禍更烈。)是閉門逐寇也,必變成癆。
崔氏八味丸
(此方在仲景之前,仲景收入《金匱要略》中,故名金匱腎氣丸),大旨溫腎臟,逐水邪。
此方《金匱要略》凡五見:一見於第五篇,云,治腳氣上入小腹不仁;再見於第六篇,云,治虛勞腰痛,小便不利;三見於第十二篇,云,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腎氣丸主之;四見於第十三篇,云治男子消渴,小便及多,飲一斗,小便亦一斗;五見於第二十二篇,云,治婦人轉胞不得溺,但利小便則愈。觀此五條,皆瀉少腹膀胱之疾為多。
蓋腎者,水臟也。凡水病皆歸之,故用茯苓、澤瀉、山藥利水之藥。水過利而腎虛惡燥,故又用熟地、萸肉、丹皮等滋斂之藥。又水為寒邪,故用附子、肉桂等助陽通痹之藥,相濟而相成,總以通腎利小便為主,此八味丸之正義也。薛氏、趙氏借用之,以為補火,亦不甚切當。
若小便多者大忌之。
小建中湯
本文云:虛癆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
喻嘉言曰:急建其中氣,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但用稼穡作甘之本味,而酸辛鹹苦,在所不用,舍此別無良法也。
黃耆建中湯
即前方加黃耆一兩半。氣短胸滿者,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
《千金》療男女因積冷氣滯,或大病後不復常,若四肢沉重,骨肉痠疼,吸吸少氣,行動喘之,胸氣滿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乾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脅滿腹脹,頭重不舉,多臥少起,甚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致瘦弱,五臟氣竭,則難復常。六脈俱不足,虛寒之氣,小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黃耆建中湯。
白話文:
[方治]
六味地黃丸
此方主要功效是滋陰補腎,以抑制相火(指命門之火過旺)。古人嚴公認為,此方是針對相火過盛的情況。但如果命門真火不足,不能溫煦脾胃,服用六味地黃丸反而會導致濕痰增多,此時應該服用八味丸。
虛勞多因吐血和咳嗽引起。吐血咳嗽,若治療方法不當,病情就會持續惡化。吐血若是突然發作,多半是風寒外邪導致汗液不足,邪氣上犯而引起大吐血。如果只吐一次就止住了,不必治療。(汗液和血液關係密切,夾雜著汗液的出血,是風寒之邪從血液中排出。只要靜養,不用藥也能痊癒。)如果吐血不止,則需服用麻黃人參芍藥湯治療。
如果脈象細弱沉遲,按之無力,這是陽氣虛衰,元陽受損的寒證,陽虛則陰寒外露,所以會大吐血(或大出血),四肢冰冷,此時應服用理中湯,再加入當歸、木香,或用鎮陰煎治療。這是確定的治療方法。也有一些人原本陽氣偏盛,又遭遇酷暑,或內傷辛辣炙烤之物而致吐血,則應服用白虎湯、三黃解毒湯等清熱解毒之藥。這就好比從鼎下抽掉柴火,就不會再沸騰了。
還有一個秘方:取生地黃汁半升煎三次,加入生大黃末一寸匕(約一湯匙),調勻後空腹服用,一日三次,即可痊癒。現在很多人一見到吐血就用六味地黃丸加黑梔子、藕節、白茅根、血餘炭、阿膠等藥物,這屬於姑息養奸的做法,病情必定會轉為咳嗽,最終發展成虛勞。
咳嗽初期多由風寒引起。《內經》說:皮膚毛髮是肺的外部表現。我經常看到,現在的人患了咳嗽,不先疏散風寒,就服用六味地黃丸(如果再加麥冬、五味子等藥物,危害更大),這是閉門打狗的做法,必然會導致病情加重轉為虛勞。
崔氏八味丸
(此方在張仲景之前就已存在,張仲景將其收入《金匱要略》,故名金匱腎氣丸)主要功效是溫補腎陽,祛除水濕。
此方在《金匱要略》中出現五次:一次治腳氣上衝小腹,感覺麻木;一次治虛勞腰痛,小便不利;一次治短氣,略有水腫,應該從小便排出水分,腎氣丸可以主治;一次治男子消渴,小便很多,喝下一斗水,小便也排出約一斗;一次治婦女妊娠期間子宮下移不能排尿,只要利尿就能痊癒。從這五個例子來看,此方多用於治療小腹膀胱方面的疾病。
腎臟是主水之臟,所有水濕病症都歸屬於腎,所以此方使用茯苓、澤瀉、山藥等利水藥物。但水液過度排出會導致腎虛燥熱,所以又加入熟地、茱萸肉、丹皮等滋陰斂補之藥。此外,水濕常常由寒邪引起,因此再用附子、肉桂等溫陽通痺的藥物,使藥物相互配合,總體以溫補腎陽,通利小便為主,這就是八味丸的藥理。薛氏、趙氏也借用此方,認為是補火,這並不十分準確。
小便過多者忌用此方。
小建中湯
此方主治虛勞,裡急腹痛,心悸出血,夢遺,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
喻嘉言認為:此方主要功效是溫補脾胃中氣,使飲食增加,津液充足,從而滋養血液,生精填髓,恢復真陰不足。只用具有益氣健脾功效的藥物,而不用酸、辛、鹹、苦等味藥物,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方法了。
黃耆建中湯
就是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再加黃耆一兩半。氣短胸悶者,加生薑;腹脹者,去掉大棗,加茯苓一兩半;治療肺虛損傷者,補氣的同時加半夏三兩。
《千金要方》記載,此方用於治療男女因寒邪積滯,或大病之後體虛不復,出現四肢沉重,骨肉酸痛,呼吸短促,活動即喘,胸悶氣急,腰背疼痛,心悸,咽乾唇燥,面色蒼白,或飲食無味,脅肋脹滿,頭重難抬,嗜睡懶動,病程長者可達數年,短者也有百日,逐漸消瘦,五臟氣虛,難以恢復正常。六脈皆虛弱,虛寒之邪導致小腹拘緊,形體消瘦,百病纏身,這就是黃耆建中湯的適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