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從眾錄》~ 卷二 (4)
卷二 (4)
1. 脈息
宜浮滑,忌短澀。
景岳曰:微弱細澀者,陰中之陽虛也;浮大弦芤,按之全虛者,陽中之陰虛也。微弱者順而易醫,浮空者險而難治。
白話文:
景嶽說:脈象微弱而澀滯的,是陰中陽氣虛弱的緣故;脈象浮大而弦急,按壓卻全無力道的,是陽中陰氣虛弱的緣故。脈象微弱者,病勢順暢而容易治療,脈象浮大而空虛者,病勢危險而難以治療。
2. 哮症
《聖濟總錄》曰:呷嗽者,咳而胸中多痰,結於喉間,與氣相系,隨其呼吸,呀呷有聲,故名呷嗽。宜調順肺經,仍加消痰破飲之劑。
白話文:
《聖濟總錄》中記載:呷嗽,是指咳嗽時胸中有大量痰液,卡在喉嚨裡面,跟呼吸相連,隨著呼吸,發出「呷、呷」的聲音,因此稱為呷嗽。治療時,應調順肺經,再加入化痰、利尿的藥物。
次男元犀按:痰飲咳嗽喘證,俱宜參看。
射干丸,(方見前用)
治久呷嗽,喉中作聲,發即偃臥不得。
杏仁丸(《聖濟》)
治呷嗽有聲。
白話文:
次男元犀說:痰飲咳嗽喘證,都要參考這兩種藥方。射干丸,(配方前面已經說過)治久咳,喉嚨有聲音,一發作就躺下喘不過氣。杏仁丸(出自《聖濟總錄》),治有聲音的咳嗽。
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一兩),大黃(蒸),牙硝(熬,各五錢)
白話文:
杏仁去皮尖端,炒熟;甘草炙制,各一兩;大黃先蒸後用;牙硝熬製,各五錢。
共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薑湯送下二十丸。
紫菀杏仁煎(《聖濟》)
治肺臟氣積,呷嗽不止,因肺虛損,致勞疾相侵,或胃冷膈上熱者。
白話文: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空腹時用姜湯送服二十丸。
紫菀杏仁煎(出自《聖濟總錄》)
用於治療肺部氣積,咳嗽不止的情況,適用於肺虛導致的身體虛弱和疾病相互影響,或是胃部感覺冷而膈上感覺熱的症狀。
紫菀,酥(各二兩),貝母,薑汁(各三兩),大棗(去皮核,半斤),五味,人參,茯苓,甘草,桔梗,地骨皮(洗,各一兩),白蜜(一斤),生地汁(六兩)
共末,與蜜生地汁同煎,器盛三五次,成飴煎,仰臥含化一匙,日二服。
白話文:
紫菀、酥(各二兩)、貝母、薑汁(各三兩)、大棗(去皮核,半斤)、五味、人參、茯苓、甘草、桔梗、地骨皮(洗,各一兩)、白蜜(一斤)、生地汁(六兩)。
3. 驚悸
有所觸而動曰驚,無所觸而動曰悸,凡怔忡瞤惕,皆其類也。高鼓峰曰:此心血少也。起於腎水不足,不能上升,以致心火不能下降。大劑歸脾湯去木香,加麥冬、五味、枸杞,吞都氣丸,(楊乘六云:治怔忡大法。無逾此旨。)如怔忡而實,挾包絡一種有餘之火,兼痰者,則加生地、川貝母、黃連之類以清之。
白話文:
受到什麼刺激而感到心悸,叫做「驚」;沒受到什麼刺激而感到心悸,叫做「悸」,凡是怔忡慌恐,瞤然警惕不安的症狀,都屬於這類病症。高鼓峯說,這是心血不足所致。心血不足是由於腎水不足,不能上升,導致心火不能下降。可以服用大劑量的歸脾湯,去掉木香,加入麥冬、五味子、枸杞子,吞服都氣丸。(六陽真人楊乘六說,治療怔忡病,這些方法都是最有效最好的。)如果怔忡症比較嚴重,且合併有包絡積熱、痰液的症狀,那麼就可以加入生地、川貝母、黃連之類的藥物來清熱化痰。
胡念齋曰:雖緣心血不足,然亦有胃絡不能上通者,有脾脈不能入心者,有宗氣虛而虛里穴動者,有水氣凌心者,有奔豚上乘者,治法不甚相遠。惟水氣與奔豚,當另法治之。
白話文:
胡念齋說:雖然是因心血不足,但也可能有胃絡不通的問題,有脾脈不能進入心的問題,有宗氣虛而虛裏穴動的問題,有水氣凌心的問題,有奔豚上乘的問題,治療方法並不十分接近。只有水氣和奔豚,應該另用方法治療。
孫男心典按:水氣凌心,輕則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以泄之,重則用茯苓甘草湯安之,再重則用真武湯鎮之。奔豚用桂枝湯加桂主之,或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白話文:
孫男心典注釋:水氣積聚在胸中,嚴重的就會影響到心臟,輕微時,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來使其排出,嚴重的,應用茯苓甘草湯來鎮定,更嚴重的,就用真武湯來鎮壓。奔豚,用桂枝湯加上桂枝來治療,或者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治療。
4. 脈息
不論浮沉遲數虛實大小,最忌促結代數。
5. 方藥
桂枝加桂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白話文:
桂枝加桂湯:
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茯苓、生薑、柴胡、黃耆
此藥方中含有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茯苓、柴胡、黃耆等藥物,具有溫經散寒、解表發汗的作用,可治療外感風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肌肉痠痛等症狀。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生薑、半夏、陳皮、炙甘草
此藥方中含有茯苓、桂枝、甘草、大棗、生薑、半夏、陳皮、炙甘草等藥物,具有健脾益氣、補益心神的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氣短乏力、心悸失眠、食慾不振等症狀。
王晉三曰:腎氣奔豚,治宜泄之制之。茯苓、桂枝通陽滲泄,保心氣以御水凌。甘草、大棗補土以制水泛,甘瀾水緩中而不留,入腎而不著,不助水邪,則奔豚臍悸之勢緩。是湯即茯苓甘草湯。惡生薑性升而去之。其義深切矣。
白話文:
王晉三說:腎氣奔豚,治療時應當發散和抑制它。茯苓和桂枝能通陽、滲泄,保護心氣以抵禦水液上犯。甘草和大棗能補土以抑制水液泛濫,甘瀾水緩中而不留,進入腎臟而不停留,不助水邪,奔豚臍悸之勢就會緩和。這個湯劑就是茯苓甘草湯。惡生薑性升,所以將它去掉。這個道理是很深刻的。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見《金匱》)
真武湯(方見《傷寒》)
都氣丸
即六味丸加五味子一兩。(見《實在易》。)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記載的小半夏加茯苓湯,傷寒論中的真武湯,以及實在易中記載的都氣丸,都氣丸是由六味丸加上一兩五味子組成。
歸脾加梔子丹皮湯方(見《時方》。)
即歸脾湯加山梔、丹皮(各一錢)。
白話文:
歸脾湯加梔子、丹皮的方劑(出自《時方》。)
6. 血症
朱丹溪云:血隨火而升降。凡治血症,以治火為先,然實火、虛火,燈燭之火,龍雷之火,不可不辨。
白話文:
朱丹溪說:血液會隨著體內的火氣上升或下降。治療血症時,首先要處理的是火氣問題,但是必須要區分實火和虛火,就像燈燭的火和龍雷的火是不同的,不能不加以辨別。
何謂實火?外受風寒,鬱而不解,醞釀成熱,以致大吐大衄,脈浮而洪,或帶緊,宜用蘇子降氣湯,加荊芥、茜草根、降真香、玉竹之類以解散之。如風寒鬱而不解,以成內熱,或陽臟之人,素有內火,及酒客蘊熱、大吐大衄、脈洪而實、或沉而有力,宜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以涼瀉之。四生丸雖是止血通套藥,然止血之中,兼有去瘀生新之妙,所以可用。
白話文:
什麼叫做實火?外感風寒,鬱結而不能解散,積聚成熱,以致大吐大衄(大吐血、大流鼻血),脈搏浮起而洪盛,或兼帶緊迫,應該使用蘇子降氣湯,加上荊芥、茜草根、降真香、玉竹之類的藥物來解散寒鬱。如果風寒鬱結而不解散,以致形成內熱,或者是陽盛體質的人,本來就有內火,以及酒客蘊積熱氣,大吐大衄,脈搏洪盛而有力,或沉著而有力,應該使用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來清涼瀉火。四生丸雖然是止血的通用藥物,但止血的同時,兼具祛除瘀血、生長新血的功效,所以可以用。
今人於此症,不敢用大苦大寒之品,而只以止血套藥,如黑梔子、白芨末、百草霜、三才湯加藕節之類。似若小心,其實姑息容奸,釀成大禍。(止血而不去瘀,則瘀血停滯,而為發熱咳嗽皮肉甲錯,成乾血勞症。仲景所以有䗪蟲、水蛭、虻蟲、大黃之治法。)蓋此症火勢燎原,車薪之火,非一杯之水所可救。
白話文:
現在的人治療這種疾病,不敢用大苦大寒的藥,而只用一些止血固定的藥物,如黑梔子、白芨末、百草霜、三才湯加藕節之類。雖然好像很小心,但實際上是姑息養奸,釀成大禍。(只止血而不去瘀,那麼瘀血就會停滯在體內,而引起發熱、咳嗽、皮肉甲錯,形成乾血勞症。所以仲景會用䗪蟲、水蛭、虻蟲、大黃等藥物治療。)因為這種疾病就像火勢燎原,就像車薪之火,不是一杯水就能撲滅的。
芩、連、梔、柏及大黃之類,補偏救弊,正在此時。俟火勢一平,即以平補溫補之藥維之,所謂有膽由於有識也。凡此之類,俱宜釜下抽薪,而釜中之水,無沸騰之患矣。
白話文:
芩草、連翹、梔子、柏樹皮和大黃等藥物,在火勢過旺時使用,可以起到糾正偏頗、挽救弊病的作用。等到火勢平息後,再使用平補、溫補的藥物來維持身體的平衡,這就好比有勇氣的人是因為有智慧一樣。凡是這類情況,都應該像釜下抽薪一樣,釜中的水自然就不會沸騰了。
四生丸
蘇子降氣湯
白話文:
四生丸
蘇子降氣湯
何謂虛火?勞役飢飽過度。東垣謂之內傷,以補中益氣湯主之。思慮傷脾,倦怠少食,肌肉瘦削,怔忡不寐,薛立齋以歸脾湯主之。東垣云:火與元氣不兩立。元氣進一分,則火退一分,所謂參、耆、甘草為瀉火之良藥是也。此症吐血咳血,必積漸而來,以至盈盆盈斗,脈必洪大,而重按指下全空,必以前湯及當歸補血湯,峻補其虛,虛回而血始止。況血脫益氣,古訓昭然。
白話文:
什麼是虛火?是指過度勞累、飢飽不調引起的火熱症狀。東垣認為這是內傷,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思慮過度傷了脾胃,導致倦怠、食慾不振、肌肉消瘦、心悸失眠,薛立齋用歸脾湯來治療。東垣說:火與元氣是不能並存的。元氣增加一分,火就會退去一分,所以人參、黃耆、甘草是瀉火良藥。患這種病吐血、咳血,一定是逐漸積累而來的,以至於血量多到可以用盆子裝滿,脈搏一定洪大,而重按指下卻毫無抵抗感,必須以前面提到的湯藥和當歸補血湯,大力補益虛弱的元氣,虛火退下去,血才能止住。況且血脫的時候更要益氣,這是古訓中明確提出的。
脫血盈盆盈斗,若用柔潤之藥,凝滯經絡,鮮克有濟。必以氣分大補之品,始可引其歸經,此余屢試屢驗之法也。又有脈細小而手足寒冷,腹痛便滑,此虛寒之症,《仁齋直指》所謂陽虛陰必走是也,以理中湯加木香、當歸主之。若泥於諸血屬火之說,而用涼血止血套藥,止而復來,必致不起,可不慎哉。
補中益氣湯
歸脾湯
白話文:
如果失血過多,血液溢滿盆鬥,則適用於柔潤之藥,可能會瘀滯經絡,難以奏效。必須使用氣分大補之品,才能引導血液歸經,這是屢試不爽的方法。如果脈搏細小,手足寒冷,腹痛便溏,這是虛寒之症,正如《仁齋直指》中所說的陽虛則陰必走,可以用理中湯加木香、當歸為主。如果執著於諸血屬火的說法,使用涼血止血的套方,則疾病可能會反覆發作,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不可不慎。
次男元犀按:白芍易木香,是高鼓峰法,以建中湯得來,妙不可言。或加五味五分,麥冬二錢,血不止,加梔子、茜草各一錢。
當歸補血湯
白話文:
次子元犀補充說:白芍可以代替木香,這是高鼓峯的治療方法,是從建中湯推演而來的,妙不可言啊。或者加上五味子五分,麥冬二錢,如果是血不止,則加上梔子、茜草各一錢。
以上三方,宜因症加減。如血不止,外以白芨三錢、藕節三錢。研末,以藥汁送下三錢即止。蓋凡藥必由胃而傳化諸經,而此散能直入肺竅而止血也。或另用童便送下四錢亦妙。
白話文:
以上三種藥方,應該根據症狀加減使用。如果出血不止,可以外用白芨三錢、藕節三錢。研磨成粉末,用藥汁送服三錢就可以止血。這是因為,所有的藥物都必先經過胃部,然後才能傳化到各個經絡,而這種散劑可以直接進入肺部,達到止血的效果。或者也可以用童便送服四錢,效果也很好。
何謂燈燭之火?人身陰陽,曰水曰火,水火之宅,俱在兩腎之中。如先天不足,腎水素虛,又兼色欲過度,以竭其精,水衰則火亢,必為咳嗽、吐血、咳血等症。其脈浮虛而數、或澀而芤。外症乾咳骨蒸,口舌生瘡,小便赤短。如燈燭之火,油盡而自焚。治之之法,忌用辛熱,固不待言。
白話文:
什麼是「燈燭之火」?人體的陰陽,稱之為水與火,水火之宅,都位於兩腎之中。像是先天不足,腎水精虛,又再加上色慾過度,以致精竭,水衰則火亢,必定會出現咳嗽、吐血、咳血等症狀。其脈象浮虛且數,或澀而芤。外在症狀有乾咳骨蒸、口舌生瘡、小便赤短。就如同燈燭之火,油盡而自焚。治療的方法,忌用辛熱之藥,這是不用說的。
即苦寒之品,亦須切戒。蓋以腎居至陰之地,若用寒涼,則孤陰不生。而過苦之味,久而化火,俱非陰虛症所宜也。須用甘潤至靜之品,補陰配陽。趙養葵云:燈燭之火,雜一滴水則滅。(指苦寒之物。)惟以六味丸養之以膏油。余每於水虛火亢之重症,用大補陰丸,多收奇效。
大補陰丸(方各見《時方》)
白話文:
對於體質虛寒的人,即使是苦寒的藥材也必須謹慎使用。因為腎臟位於人體最陰寒的部位,如果再服用寒涼的藥物,就會導致陰氣過剩,而無法生出陽氣。而過於苦澀的藥物,久而久之會化成火氣,這都不適合陰虛體質的患者。應該服用甘潤平和的藥物,以補陰配陽。趙養葵說:燈燭之火,只要滴入一滴水就會熄滅。(比喻苦寒的藥物。)只有用六味丸以膏油滋養它。我經常在水虛火旺的重症患者中使用大補陰丸,收效奇佳。
此方滋陰降火,能治六味丸所不能治之症。勿以知柏之苦寒而疑之也,余向亦不能無疑,後讀《名醫方論》,極有發揮,遂信用之。
白話文:
此方滋陰降火,能夠治療六味丸都無法治療的疾病。不要因為知柏的藥性苦寒就懷疑它,我曾經也不能免於懷疑,後來讀了《名醫方論》,它對知柏有很好的說明,因此我終於相信這個藥方了。
何謂龍雷之火?腎中相火不安其位,以致煩熱不寧,舌燥口渴,為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其脈兩寸洪大,過於兩關。兩關洪大,過於兩尺,浮按洪大,重按濡弱如無。宜用景岳鎮陰煎、馮氏全真一氣湯、七味丸、八味丸主之。蓋龍雷之火,得雨而愈熾,惟桂附辛熱之藥,可以引之歸原,所謂同氣相求是也。
白話文:
何謂龍雷之火?腎中相火不安於它原本的位置,以至於煩熱不安,舌頭乾燥口渴,導致吐血、咳血、鼻出血等症狀。脈象兩寸洪大,超過兩關。兩關洪大,超過兩尺,浮按洪大,重按微弱如無。適合使用景嶽鎮陰煎、馮氏全真一氣湯、七味丸、八味丸治療。因為龍雷之火,受到雨水反而更加熾烈,只有桂枝附子辛熱的藥物,可以將其引導歸於原本的位置,所謂的同氣相求就是這個意思。
鎮陰煎(《景岳》)
治陰虛於下,格陽於上,則真陽失守,血隨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脈細脫,手足厥冷,危在頃刻。
白話文:
鎮陰煎(《景岳》)
用於治療下部陰虛,陽氣被阻隔在上部,導致真陽無法固守,血液隨之溢出,引起大量嘔血或鼻血,六脈細弱幾乎消失,手腳冰冷,情況非常危急。
熟地(一二兩),牛膝,澤瀉(各二錢),附子,肉桂,炙草(各一錢)
白話文:
熟地黃(12克),牛膝,澤瀉(各2克),附子,肉桂,甘草(各1克)
水煎,溫服。如熱甚喉痹,以水浸冷服。此方使孤陽有歸,則血自安。
八味丸(方見《時方》)
去附子名七味丸。
全真一氣湯(馮氏)
滋陰降火之神方。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如果喉嚨痛得很厲害,可以用冷水浸泡後冷服。這個方子可以讓孤立的陽氣有所歸宿,從而使血液安定。
八味丸(方劑見於《時方》)
去掉附子就叫做七味丸。
全真一氣湯(馮氏)
這是一個滋養陰液、降低虛火的神奇方劑。
熟地(一兩),冬白朮(人乳拌,蒸曬,二三錢),麥冬(三錢),附子(一錢),牛膝(二錢),五味(八分),人參(二、三錢或七八錢,用開水別燉調入),水煎服。
白話文:
熟地黃(一兩)、冬季採收的蒼朮(用人乳拌勻、蒸熟後曬乾,二至三錢)、麥冬(三錢)、附子(一錢)、牛膝(二錢)、五味子(八分)、人參(二至三錢,或七八錢,用開水另煎後再調入),水煎服。
咳血、唾血、吐血,方書分別肺胃等症,何庸陋之甚也。凡吐血、衄血、下血,一切血症,俱不必瑣分。惟認其大綱,則操縱自如。
白話文:
古文:咳血、唾血、吐血,方書分別肺胃等症,何庸陋之甚也。
吐血、唾血、咳血,醫書上分別歸類到肺和胃等疾病,這是多麼無知和膚淺啊。
古文:凡吐血、衄血、下血,一切血癥,俱不必瑣分。惟認其大綱,則操縱自如。
其實所有類型的吐血、流鼻血、便血等血證,都不必細分。只要把握住其總綱,就能夠靈活運用治療方法。
下血之方甚多。火盛者,以苦參子九粒,或十四粒,去殼取仁、勿破,以龍眼肉包好,開水送下甚效。又於血症諸方中,擇其應用者,再加槐花、地榆各三錢、黃芩一錢為使。
白話文:
治療血便的方法有很多種。如果是因為火盛引起的,可以用九粒或十四粒苦參子,去殼取仁(不要弄破),用龍眼肉包裹好,用開水送服,非常有效。還可以在血癥類的各種方劑中,選擇適用的方劑,再加入槐花、地榆各三錢、黃芩一錢作為輔助藥物。
下血症屬火固多,而虛寒亦復不少。宜以景岳壽脾煎,或聖朮煎加黑薑服之。又常服黑地黃丸甚妙。
白話文:
下血癥多屬於火熱引起的,但也有一些是由虛寒引起的。如果屬於火熱引起的,可以用景嶽壽脾煎或聖朮煎加黑薑服用。如果屬於虛寒引起的,則可以經常服用黑地黃丸。
仲景以先便後血為遠血,用黃土湯。先血後便為近血,用赤小豆當歸散,神驗。
白話文: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把血便先於便血者稱為遠血,應當服用黃土湯。血便在便血之後的稱為近血,應該服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藥到病除。
黃土湯
治下血,並治吐血衄血如神。
赤小豆散(方各見《金匱》)
治下血,先血後便為近血。
白話文:
黃土湯可以治療下血,並且對於吐血和鼻血也有很好的療效。
赤小豆散(配方詳見《金匱要略》)
適用於治療下血,如果血液先於大便排出則被稱為近血。
又婦人血崩方,不外惜紅煎加減。如未效,即宜大溫大補,黃耆、白朮可用二、三兩,附子可用至三五錢,方效。(惜紅煎見婦人門。)
白話文:
治療婦女血崩的方劑,不出惜紅煎的加減變化。如果沒有效果,就應該使用大溫大補的藥物,黃耆、白朮可以使用二到三兩,附子可以使用到三到五錢,才能見效。(惜紅煎的方劑請參閱婦科的章節。)
又男婦尿血,(不痛為尿血,痛為血淋。)以六味湯加血餘灰一兩,煎好,入生藕汁服。亦有氣虛者,當歸補血湯為主。挾熱者,加竹葉、梔子主之。挾寒者,加附子主之。
白話文:
男性女性尿中帶血,(無疼痛為尿血,有疼痛為血淋。)以六味湯加上血餘灰一兩,煎煮好後,加入生藕汁服用。若有氣虛的人,以當歸補血湯為主。夾帶熱證的人,添加竹葉、梔子為主。夾帶寒證的人,添加附子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