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痰飲

王節齋曰: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余又從而續之曰:「痰之成,氣也,貯於肺。(俗云:治痰先治氣,謂調其肺氣,使之清肅下行也。又云: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此六語,堪為痰病之綱領。大抵脾肺分其虛實,腎臟辨其水火。肺實者,肺有邪也。

白話文:

王節齋說:痰的根源在於水,而水是從腎臟產生的。痰的活動是由濕氣引起的,而濕氣是由脾臟掌管的。而我補充說:「痰的形成與氣的關係很大,痰儲存在肺中。」(俗話說:治療痰病要先治療氣,也就是調整肺氣,使之清爽而下行。又說:脾是產生痰的根源,肺是儲存痰的器官。)這六句話可以作為痰病的綱領。總的來說,痰病的虛實是由脾肺決定的,而痰病的水火是由腎臟決定的。肺實者,是指肺中有邪氣。

若非寒邪,即火邪。寒邪,六安煎、小青龍湯。火邪,清肺飲、清燥救肺湯治之。肺虛者,本臟自虛,治節不行,而痰聚之。或從脾以治之,為扶土生金之法。或從腎以治之,為補子救母之法。蓋肺,天也,脾,地也,地氣上升,則天氣下降。肺,天也,腎,水也,天體不連地而連水。

白話文:

如果不是由寒氣引起的,那就是由熱氣引起的。若是寒氣造成的,可以使用六安煎、小青龍湯等藥物來治療。如果是熱氣造成的,可以用清肺飲、清燥救肺湯等中藥來治療。如果肺臟虛弱,就會導致肺部本來的功能不能正常運行,而痰液就會積聚在肺部。此時,可以從脾臟方面入手,採用「扶土生金」的方法來治療。也可以從腎臟方面入手,採用「補子救母」的方法。因為肺臟是「天」,脾臟是「地」,地氣上升,天時就會下降。肺臟是「天」,腎臟是「水」,天體不和大地相連,但與水相連。

《內經》云:其本在腎,其末在肺,以明水天一氣也。脾土太過,氣滯鬱熱而生痰,宜王節齋化痰丸主之。脾土不及,氣虛不運,食少化遲而生痰者,宜六君子湯、理中湯加半夏、茯苓、枳實主之。腎具水火,趙養葵曰:非水泛為痰,則水沸為痰,但當分有火無火之異耳。腎虛不能制水,則水不歸源,上氾濫為痰,是無火也,故用八味丸以補腎火。

白話文:

《內經》上說:痰的根本在腎,痰的末端在肺,這是因為水和天融合成一氣。脾土太過,氣滯鬱熱而生痰,宜用王節齋化痰丸為主藥。脾土不及,氣虛不運,食少化遲而生痰者,宜用六君子湯、理中湯加半夏、茯苓、枳實為主藥。腎具水火,趙養葵說:痰不是水氾濫而成的,就是水沸騰而成的,但要注意有火和無火的區別。腎虛不能制水,則水不歸源,上氾濫為痰,這是沒有火的,所以用八味丸來補腎火。

陰虛火動,則水沸騰,動於腎者,猶龍火之出於海,龍興而水附;動於肝者,猶雷火之出於地,疾風暴雨,水隨波湧而為痰,是有火也,故用六味丸補水以配火,此不治痰之標,而治痰之本也。然則有火之痰,與無火之痰,何以辨之,曰:無火者,純是清水,有火者,中有重濁白沫為別耳。

白話文:

當身體虛弱,火熱亢盛時,腎水沸騰,就像龍火從海中升起,水會隨龍而動;當肝火旺盛時,就像雷火從地中冒出,狂風暴雨,水隨著波浪翻騰而形成痰液,這是因為體內有火熱,所以可以使用六味丸來補益腎水,以平息火熱,這種治法不是治療痰液的表面症狀,而是治癒痰液的根本原因。那麼,如何區分有火和無火的痰呢?無火之痰,純粹是清水;有火之痰,則含有濃重混濁的白色泡沫,這是兩者之間的區別。

長孫男心典按:痰起於腎,而動於脾,聚於肺,分之則有上中下之殊,合之則一以貫之也。痰者,水也,治腎是使水歸其壑,治脾是築以防堤,治肺是導水必自高源也。

化痰丸(方見《三字經》)

白話文:

齒列不齊,腎虛,脾虛。

王節齋曰:古人用大棗為治痰通用,所以實脾燥濕,治其標也,然以之治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則固是矣。若夫痰因火上,肺氣不清,咳嗽時作,及老痰鬱痰,結成黏塊,凝滯喉間,吐咯難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於上焦,肺氣被郁,故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為火熏蒸,凝濁鬱結而成,歲月積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此方開其鬱,降其火,清潤肺金,而消凝結之痰,緩以治之。

白話文:

王節齋說:古代人用大棗來治療痰症,這是因為大棗能健脾燥濕,治療痰症的症狀,不過,用大棗來治療濕痰、寒痰、痰飲、痰涎,這當然是正確的。但是,如果痰是因上焦有火、肺氣不清所引起的,咳嗽時作,或是老痰鬱痰,結成黏稠的塊狀,凝結在喉嚨之間,吐出或咳出困難。這類痰症,都是因為火邪往上炎,燻蒸到上焦,肺氣被鬱結,所以肺氣中隨著氣而上升的津液,受到火的燻蒸,凝結鬱結而成,日積月累,根深蒂固,所以稱為老痰或鬱痰。這個處方可以打開鬱結,下降火氣,清潤肺金,消融凝結的痰液,緩慢地治療。

六味丸八味丸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各見《時方》)

理中丸(方見《傷寒》)

清肺飲

白話文:

六味丸、八味丸、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皆見《時方》)

貝母(去心),桔梗,橘紅,茯苓,甘草,桑白皮,杏仁

水煎服。

白話文:

貝母(去掉心):味苦性寒,歸肺經,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常用於肺熱咳嗽、痰多氣喘等症。

桔梗:味苦辛性微溫,歸肺、胃經,具有宣肺止咳、祛痰排膿的功效,常用於肺熱咳嗽、痰多氣喘、胸悶氣短等症。

橘紅:味辛性溫,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常用於肺氣鬱結、咳嗽痰多、胸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

茯苓:味甘性平,歸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常用於水腫、尿少、脾虛泄瀉、心悸失眠等症。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健脾、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常用於脾虛泄瀉、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

桑白皮:味苦性寒,歸肺、肝經,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肝明目的功效,常用於肺熱咳嗽、痰多氣喘、目赤腫痛等症。

杏仁:味苦性溫,歸肺、大腸經,具有潤肺止咳、平喘化痰、通便潤腸的功效,常用於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大便祕結等症。

仲景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後人不明四飲之義,加留飲為五飲,不知留飲即痰飲也。)

白話文:

仲景說:

1.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

素來身體強壯的人,現在消瘦了,水分在腸間流通,有淅淅瀝瀝的聲音,這叫做“痰飲”。

2.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

飲水後,水分流到肋骨下面,咳嗽或吐痰的時候都會引發疼痛,這叫做“懸飲”。

3.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

水分在體內流行,聚集於四肢,應該出汗的時候卻不出汗,身體疼痛沉重,這叫做“溢飲”。

4.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咳嗽逆氣,呼吸困難,氣短到無法平臥,形體像腫脹一樣,這叫做“支飲”。

(後人不明四飲的含義,又增加“留飲”為“五飲”,不知“留飲”其實就是“痰飲”。)

次男元犀按:仲景《金匱要略》,分辨詳盡,方治神奇,學者宜細心體認。今為初學立法,難以語上,不得不俯以從時,而尋其簡要,只四字可以蔽其義,曰:微甚虛實。微甚者,以病勢而言;虛實者,以病人之身體而言也。飲之微者,小青龍驅之於外,真武湯鎮之於內,再以倍術丸以燥之,五苓散以利之,桂苓朮甘湯以化之,可以收功矣。

白話文:

元犀按:仲景《金匱要略》,把病人的病情和狀況分析得很詳細,開的藥方很有效,很神奇。學者應該仔細體會理解。現在為初學者制定治療原則,難以談論到更高的境界,不得不降低標準順應時勢,尋求簡要的辦法,只要四個字就可以概括它的意義,那就是微甚虛實。微甚指的是病勢,虛實指的是病人的身體狀況。病勢微弱的,用小青龍湯把它驅散到外邊,用真武湯鎮壓在裡面,再用倍術丸把它乾燥,用五苓散把它利導,用桂苓朮甘湯把它消化,那麼就可以奏效了。

飲之甚者,邪伏於背俞高處,內與中氣相通,外與表氣相接,故邪動即大隊俱起,勢如伏兵,此當表裡並治,宜小青龍湯,又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湯治之。又當上下分治,喘不能息,氣閉上也。宜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腹滿腸間有水,氣閉於下也,宜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主之。

白話文:

飲酒過量,邪氣伏於後背俞穴處,內與中氣相通,外與表氣相接,所以邪氣一動,就大面積發作起來,勢頭如同伏兵,這種情況應該表裡同時治療,可用小青龍湯,也可以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湯來治療。又應該上下分治,喘息不止,呼吸不暢是氣閉在上。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來治療。腹部脹滿,腸間有水,氣閉在下。可以用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來治療。

如飲甚內痛,必用十棗湯之峻,方可搗其巢穴,此治飲之大略也。又當察其人之虛實,以為用藥輕重緩急之准。

白話文:

就像喝了東西胃很痛,一定要用十棗湯這種猛烈的藥,才能摧毀病痛的源頭,這是治療胃痛的大原則。同時也要觀察病人的體質虛實,作為用藥輕重緩急的依據。

葉天士曰:飲為陰邪,非離照當空,氛霧焉能退避。若以地黃、五味陰藥,附和其陰,則陰霾沖逆肆空,飲邪滔天莫制,宜附子、人參、茯苓、大棗配生薑汁,除陰維陽為妙。

次孫男心蘭按:葉天士此論,為飲症之虛者而言。

白話文:

葉天士說:飲水為陰邪,如果沒有陽光照射,陰霾和霧氣就會揮之不去。如果使用地黃、五味子等陰性藥物來配合治療,那麼陰霾將會更加嚴重,飲水之邪也會更加猖狂,難以控制。因此,應當使用附子、人參、茯苓、大棗配上生薑汁,以消除陰邪,增強陽氣為妙。

又仲師云:微飲氣短,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此二句可為治虛飲之法。

白話文:

仲景又說:稍微飲酒就容易感冒,可以用苓桂朮甘湯來治療,用腎氣丸來治療也可以。這兩句話可以作為治療虛飲的方法。

仲景治痰飲咳嗽諸方,列喘症門,宜細心研究。

倍術丸

白朮(炒二兩),桂心,乾薑(炒,各一兩)

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加至三十五丸,食前服。

小青龍湯五苓散(方各見《傷寒》)

木防己湯(方見《金匱》)

開三焦水結,通上中下之氣屬虛者。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水邪實結,愈而復發。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

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

白話文:

张仲景治疗痰饮咳嗽的方剂,都列在喘症这一部分,值得仔细研究。

倍术丸:白术(炒,二两),桂心,干姜(炒,各一两),蜜丸,桐子大小,每次服二十丸,米饮送服,最多可以加至三十五丸,饭前服用。

小青龙汤、五苓散(方剂见《伤寒论》),木防己汤(方剂见《金匮要略》)都是用来治疗三焦水结,疏通上中下三焦之气,适合虚证。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用来治疗水邪实结,容易反复发作。

防己椒目葶藶大黄丸,用来治疗腹胀口干舌燥,肠间有水气。

程氏曰:防己、椒目導飲於前,清者從小便而出,大黃、葶藶推飲於後,濁者從大便而下,此前後分消,則腹滿減而水飲行,脾氣轉而津液生矣。

白話文:

程氏說:防己、椒目導引飲水在前面,清的從小便排出,大黃、葶藶推動飲水在後面,濁的從大便排出,這是前後分開消解,那麼腹滿就會減少,水飲就會運行,脾氣就會轉化,津液就會生成了。

腎氣丸

苓桂朮甘湯

治胸脅支滿目眩,並治飲邪阻滯心肺之陽,令呼氣短。

甘遂半夏湯

治飲邪流連不去,心下堅滿。

白話文:

腎氣丸

苓桂術甘湯

用於治療胸部和脅部脹滿、頭暈目眩,以及飲邪阻礙心肺陽氣導致的呼吸短促。

甘遂半夏湯

用於治療飲邪停留不去,造成心下部位堅硬脹滿。

程氏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決水飲,結者散之,用半夏散痰飲,甘遂之性直達,恐其過於行水,緩以甘草、白蜜之甘,堅以芍藥之苦,雖甘草、甘遂相反,而實以相使,此苦堅甘緩,約之之法也。《靈樞經》曰:約方猶約囊,斯之謂歟?

白話文:

程姓的醫師說:說到滑利使水可以行走的,用甘遂來決洩水飲;說到結聚堅硬使之散開的,用半夏來散痰飲。甘遂的藥性直通腸胃,恐怕它太過於行水,所以用甘草、白蜜的甘味來緩和它,用芍藥的苦味來堅收它。甘草、甘遂雖然藥性相反,但實際上是互相作用,這種苦堅甘緩的方法,就像《靈樞經》所說的:「約方猶約囊」,是這個意思嗎?

尤氏曰:甘草與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蓋欲其一戰而留飲盡去,因相激而相成也,白芍、白蜜不特安中。亦緩毒藥耳。

白話文:

尤氏說:甘草和甘遂性質相反,但一起使用,是為了讓它們相互作用,把飲邪全部驅除。白芍、白蜜不僅能安定中焦,也能緩解毒藥的毒性。

十棗湯

治懸飲內痛,亦治支飲。

大青龍湯

治溢飲之病屬經,表屬熱者,宜此涼發之。

澤瀉湯

白話文:

十枣汤可以治疗悬饮内痛,也可以治疗支饮。大青龙汤可以治疗溢饮之病,如果属于经络问题,并且表症属于热性,那么就应该用这种寒凉发散的药方。泽泻汤可以治疗水肿。

支飲雖不中正,而迫近於心,飲邪上乘清陽之位,其人苦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旋轉而乍見眩黑也,宜此湯主之。

白話文:

支飲雖然不是中正之氣,但它逼近於心臟,飲邪上乘清陽之位,使人頭昏目眩。冒,是指昏昏沉沉,神志不清,像是被什麼東西蒙蔽了一樣;眩,是指眼睛旋轉,眼前發黑。適用於治療此症的湯劑。

厚朴大黃湯

治支飲胸滿。(支飲原不中正,飲盛則偏者,不偏故直驅之從大便出。)

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支飲不得息。

小半夏湯(各方見《金匱》)

治心下支飲,嘔而不渴。

茯苓飲(《外臺》)

治積飲既去,而虛氣塞滿其中,不能進食,此證最多,此方最妙。

白話文:

厚朴大黃湯用於治療支飲導致胸悶的症狀。支飲本來就不正常,積聚的飲液多了,就會偏向一邊,不偏向的話,就會直接從大便排出。

葶藶大棗瀉肺湯用於治療支飲導致呼吸困難的症狀。

小半夏湯用於治療心下積聚的支飲,伴隨嘔吐卻不渴的症狀。

茯苓飲用於治療積飲消退後,虛氣塞滿胸腹,導致不能進食的症狀。這種症狀很常見,茯苓飲是治療這種症狀最有效的方子。

茯苓,人參,白朮(各一錢五分),枳實(一錢),橘皮(一錢二分五釐),生薑(二錢)

白話文:

茯苓、人參、白朮(各7.5公克),枳實(5公克),橘皮(6.25公克),生薑(10公克)

水二杯,煎七分服,一日三服。

《三因》白散方(見《三字經》)

梨藕汁膏

治痰嗽諸虛,奇驗如神。

白話文:

用水兩杯,煎煮至七分滿服用,一天服用三次。

《三因》中的白散方(見於《三字經》)

梨藕汁膏

治療各種虛症引起的咳嗽,效果神奇。

梨汁,藕粉,蘿蔔汁,生薑,人乳,白糖,砂糖,童便(各四兩)

白話文:

  • 梨汁:4 兩

  • 藕粉:4 兩

  • 蘿蔔汁:4 兩

  • 生薑:4 兩

  • 人乳:4 兩

  • 白糖:4 兩

  • 砂糖:4 兩

  • 童便:4 兩

將八味放瓷瓶內,用炭火熬煎至一斤為止,每日空心百滾湯調下四五錢,服完即愈,能常服則精神強健,永無虛損。

白話文:

將八味藥物放入瓷瓶內,使用炭火熬製,直到藥液熬成一斤為止。每天空腹時,將藥液加入四五錢的滾燙熱水中調勻,服下後即可痊癒。如果能經常服用,精神會更加強健,身體也不會虛弱衰敗。

款冬冰糖湯

小兒吼嗽,並大人咳嗽方。

款冬花(三錢),晶糖(五錢)

將二味放茶壺內,泡湯當茶吃,自然漸愈。

海浮石滑石散

治小兒天哮,一切風濕燥熱,咳嗽痰喘,並治大人等症。

白話文:

款冬冰糖湯

適用症狀: 適用於小兒咳嗽,以及大人咳嗽。

配方: 款冬花(3錢),冰糖(5錢)

用法: 將款冬花和冰糖放入茶壺中,泡水當茶喝,自然逐漸痊癒。

海浮石滑石散

適用症狀: 治小兒哮喘,以及一切因風濕燥熱引起的咳嗽、痰喘,也適用於大人相同的症狀。

海浮石,飛滑石,杏仁(各四錢),薄荷(二錢)

白話文:

海浮石、飛滑石、杏仁(各 24 公克),薄荷(12 公克)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用百部煎湯調下。

人參冬梨方

治痰火骨蒸,吐血,不足之證,重十服八服即愈。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非常細的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百部煎煮的湯來調和後服用。

人參冬梨方

可以用來治療因痰火引起的骨蒸、咳血等症狀,體質虛弱的人服用十次到八次即可痊癒。

人參,天冬,麥冬(各一錢五分),茯苓(五分),杏仁(二枚,去皮尖),紅棗(二枚,去核),蓮子(六枚,去皮心),人乳(二匙),白蜜(三匙),大甜梨(一個,削刀挖去心)

白話文:

人參、天冬、麥冬(各七十五克),茯苓(二十五克),杏仁(十二克,去皮尖),紅棗(十二克,去核),蓮子(三十六克,去皮心),人乳(十二毫升),白蜜(十八毫升),大甜梨(一個,用刀挖去核)

將前藥制碎,納梨內,仍以梨蓋蓋之,用綿紙封固,飯上蒸熟,日間吃其藥,臨臥吃此梨。

青黛蛤粉丸

治咳嗽吐痰,面鼻發紅者,一服即愈,其效如神。

青黛(水飛極細,曬乾,再研,用三四錢),蛤粉(三錢)

二味煉蜜為丸,如指頭大,臨臥口噙三丸。

枇杷蜜湯

治痰火。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放進梨子裡,用梨子的皮蓋好,再用棉紙封緊,放到米飯上蒸熟。白天吃藥,睡前吃梨子。

青黛蛤粉丸用來治療咳嗽吐痰、臉和鼻子發紅的症狀,一劑就能治好,效果非常神奇。青黛要用水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曬乾後再研磨,用3-4錢,蛤粉3錢,兩種藥材用蜂蜜煉成丸子,大小像指頭一樣,睡前含服三粒。

枇杷蜜湯則是用來治療痰火。

用枇杷五十葉,去毛,水五十杯,煎至五六杯,再重湯燉至三四杯,每藥三茶匙,冬蜜一茶匙調下。

白話文:

  1. 取 50 片枇杷葉,去除葉毛。

  2. 用 50 杯水煎煮枇杷葉,直到水煎至五六杯。

  3. 再將煎煮後的藥汁重新加熱,直到藥汁濃縮到三四杯。

  4. 每服用三次茶匙的藥汁,加入一茶匙的冬蜜攪拌服用。

薑糖湯(各方見《種福堂》)

治老人上氣喘嗽,不得臥。

生薑汁(五兩),黑砂糖(四兩)

用水煎二十沸,時服半匙,漸漸咽之。

五味子湯

治傷燥,咳唾中有血,牽引胸脅痛,皮膚乾枯。

白話文:

薑糖湯用來治療老年人上氣喘嗽,無法平躺的症狀。將五兩生薑汁和四兩黑砂糖一起用水煎煮至二十沸,每次服用半匙,慢慢咽下。

五味子湯則用來治療燥傷導致的咳嗽帶血、胸脅疼痛、皮膚乾燥的病症。

五味子(五分,研),桔梗,甘草,紫菀茸,竹茹,桑根皮,續斷(各一錢),生地(二錢),赤小豆(一撮)

上九味,水煎空心服,《秘旨》加白蜜一匙。

白話文:

五味子(研磨成粉末,五分),桔梗、甘草、紫菀茸、竹茹、桑根皮、續斷(各一錢),生地(二錢),赤小豆(一小撮)

長孫男心典按:赤豆易生扁豆五錢,囫圇不研,最能退熱補肺,但有寒熱往來忌之。去續斷、赤豆、地黃,加葳蕤、門冬、乾薑、細辛,亦妙。

白話文:

長孫男心典註解:赤小豆容易生長,扁豆五錢,整粒不研磨,最能退熱補肺,但是如果有寒熱交替的症狀就要避免食用。去掉續斷、赤小豆、地黃,加入葳蕤、門冬、生薑、細辛,也很有效。

麥門冬湯(各見《千金》)

治大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脹滿上氣,羸瘦,五心煩熱,渴而便秘。

白話文:

麥門冬湯可以治療大病之後,火氣上炎影響到肺部,導致咳嗽時帶有血絲,胸腔和膈肌部位感到脹滿且呼吸不暢,身體消瘦,手掌、腳掌及胸口感覺煩躁熱感,口渴並且大便乾燥難解的情況。

麥冬(二錢,去心),桔梗,桑根皮,半夏,生地,紫菀茸,竹茹(各一錢),麻黃(七分,去根節),甘草(五分,炙),五味子(十粒,研),生薑(一片)

上十一味,水煎,空心服。

白話文:

麥冬(二錢,去掉中間的芯),桔梗,桑根皮,半夏,生地黃,紫菀茸,竹茹(各一錢),麻黃(七分,去掉根和節),甘草(五分,烤過的),五味子(十粒,研磨成粉),生薑(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