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居中

《痰火點雪》~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取腎腧穴法

令患人垂手正立,於平正木石之上,目無斜視,身無偏欹,去身上衣服,用切真杖從地,至臍中央截斷,卻回杖子於背上,當脊骨中杖盡處,即十四柱命門穴也。以墨記,卻用稈心取同身三寸,摺作一寸五分,兩頭即腎腧穴也。

白話文:

讓病人雙手自然下垂,站立在平坦的木板或石頭上,眼睛不要斜視,身體不要傾斜。脫去身上的衣服,拿一根長度真實的木棍,從地面量到肚臍中央,將木棍截斷。再把木棍放到背後,木棍的末端對著脊椎骨,這個位置就是第十四椎的命門穴。用墨水做記號。然後用稻草的莖部取出身長的三寸,對折成一寸五分長度,這對折後兩端的位置就是腎俞穴。

2. 取肺腧法

當脊下第三椎骨下凹中,以墨點記,各開一寸五分是穴。

白話文:

找到背部第三個胸椎棘突下方的凹陷處,用墨點標記,然後在這個墨點左右兩側各開一寸五分的地方,就是肺腧穴。

3. 取膻中法

胸前平乳當中一穴。

白話文:

胸部正面,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有一個穴道。

4. 取足三里穴法

足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大筋內宛宛中。

白話文:

足三里穴有兩個,位置在膝蓋下方三寸,脛骨外側邊緣的凹陷處。

5. 取合谷穴法

合谷二穴,在虎口岐谷之間陷中。

白話文:

合谷穴有兩個,位置在手掌虎口處,大拇指與食指間,兩骨頭相交會的凹陷處。

6. 論點穴

《千金》云: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斟量,准而折之,又以肌肉文理節解縫會宛陷之中是,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爾。又云:或身短而手長,或身長而手短,成胸腹長,指胸腹短,或大或小,又不可以一概而論也。

凡點穴法,皆要平正,四體無使歪斜,灸時恐穴不正,徒壞好肉爾。若坐點則坐灸,臥點則臥灸,立點則立灸,反此,一動則不得真穴矣。凡灸先陽後陰,先上後下,先少後多,皆宜審之。

白話文:

《千金方》說:人有年老和年少之分,體型有高有矮,皮膚有肥有瘦,這些都需要仔細思考、衡量,準確地加以調整。穴位的位置,應該在肌肉紋理、關節和縫隙交會的凹陷處,用手按壓,病人會感到舒適。像這樣仔細、安詳、用心地探求,才能找到正確的穴位。

《千金方》又說:有的人身體短而手長,有的人身體長而手短,有的人胸腹長而手指短,有的人胸腹短而手指長,有的人體型大,有的人體型小,這些都不可以一概而論。

凡是點穴的方法,都要保持身體平正,四肢不要歪斜。針灸的時候,如果穴位不準確,只會傷害好的肌肉。如果是坐著點穴就坐著針灸,躺著點穴就躺著針灸,站著點穴就站著針灸,反過來,身體只要一動,就找不到真正的穴位了。凡是針灸,要先灸陽經後灸陰經,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少量灸再多量灸,這些都應該仔細考慮。

7. 論艾炷大小

黃帝曰:灸不分三。是謂徒炷務大也,小弱也,乃小作之。凡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不過壯炷如雀糞大。經曰:凡灸,欲艾炷根下廣三分,使正氣不能遠達,病未能愈,則是炷欲大,惟頭與四肢欲小耳,但去風邪而已。

白話文:

黃帝說:艾灸不分情況都用同樣大小的艾炷,這是不對的。如果一味追求艾炷大,會灼傷皮膚;如果艾炷太小,力量又不足。所以要根據情況調整艾炷大小。一般來說,七天以上到一歲的嬰兒,艾炷的大小不要超過麻雀糞便那麼大。經典上說:艾灸時,艾炷底部的寬度要達到三分,如果艾熱不能有效地傳達到病灶深處,病就不能好,這就是說艾炷應該大一些;只有頭部和四肢部位的艾炷可以小一些,主要是用來驅除風邪。

8. 論壯數多少

《千金》云:凡言壯數者,若丁壯病根深篤,可倍於方數,老少怯弱,可減半。扁鵲灸法,有至百壯千壯。曹氏從治,有百壯大,十壯小,品方亦然。惟《明堂經》多雲:針入六分,灸三壯,更無餘論,故後人不準,惟因病之輕重而增損之。凡灸頭頂,止於七壯,積至七七壯止。

如人若治風,則灸上星前頂百會,皆至一百壯,腹皆宜灸五百壯,若鳩尾巨闕亦不宜灸多,多則四肢細而無力,又足三里穴,乃云多至三二百壯,心腧不灸。若中急,灸至百壯,皆視其病輕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說,而又不可不擇一說也。《內經》只云:若是禁灸穴,明堂亦許灸一壯至三壯,恐未盡也。

所謂五百壯千壯,豈可一日而盡?必三五七日,以至三年五年,以盡其數,乃可得也。

白話文:

《千金方》說:所謂的「壯數」,如果是身體強壯的人,病根又很深,可以比原定的次數多一倍;如果是老人、小孩或體質虛弱的人,則可以減少一半。扁鵲的灸法,有灸到一百壯、甚至一千壯的說法。曹氏的治療方法,也有灸一百壯大的、十壯小的,開藥方也是這樣。只有《明堂經》大多說:針刺入六分深,灸三壯,沒有其他的說法,所以後代的人沒有依據,只能根據病情的輕重來增減。一般來說,灸頭頂,最多只能灸七壯,累積灸到七七四十九壯就停止。

如果有人要治療風病,就要灸上星穴、前頂穴、百會穴,都可以灸到一百壯;腹部可以灸到五百壯;但像鳩尾穴、巨闕穴就不適合灸太多,灸太多會導致四肢細弱無力;還有足三里穴,據說可以灸到三百壯左右;心腧穴則不宜施灸。如果情況緊急,可以灸到一百壯,這些都必須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不可以固執於一種說法,但也不能不選擇一種說法。《內經》只說,如果是禁止施灸的穴位,《明堂經》也允許灸一到三壯,這恐怕不夠完整。

所謂的五百壯、一千壯,怎麼可能一天就灸完呢?一定要分三五七天,甚至三年五年,才能灸完這個數量,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效果。

9. 論忌避

《千金》云:欲行針灸,必先知本人行年宜忌,尻神及人神所在,不與禁忌相干則可。故男忌除,女忌破,男忌戊,女忌己,又所謂血支血忌之類。凡醫者,不能知此避忌,若逢病人厄會,男女氣怯,下手至困,達人智士豈拘於此?若夫急難之際,卒暴之疾,命在須臾,宜速治之,況泥於禁忌,已淪於鬼神,豈不誤哉!但一日止忌一時,如子午八法,不拘禁忌。若忌未形之病,雖擇良日,服藥針灸當也。

亦宜架天時日,正午以後乃可灸,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及早,恐人氣虛,有眩暈之咎,急卒亦不可拘。若值大風大雨雷電,宜暫停之,且待晴明灸之可也。

白話文:

《千金方》說:要進行針灸,必須先了解施術者本身的流年宜忌,以及臀部神靈和人神所在的位置,只要不與禁忌相衝突就可以。所以,男子忌諱「除」日,女子忌諱「破」日,男子忌諱「戊」日,女子忌諱「己」日,還有所謂的「血支」、「血忌」之類的禁忌。凡是醫生,如果不能了解這些禁忌,萬一遇到病人正逢厄運,或是男女氣虛體弱時,下手治療就會遇到困難。但對於通達事理的智者來說,難道會拘泥於這些禁忌嗎?至於遇到緊急危難的時候,突然發生的急病,性命危在旦夕,應該趕快治療,怎麼能拘泥於禁忌呢?這樣就等於迷信鬼神了,難道不是耽誤病情嗎!不過,一天之中只會忌諱一個時辰,例如子午八法針灸,就不必拘泥於禁忌。如果只是預防還沒發生的疾病,即使選擇良辰吉日,服用藥物或針灸都是可以的。

也應該配合天時,在正午之後才可以進行艾灸,這是因為陰氣尚未產生,艾灸的效果最好。在上午或清晨,恐怕人體氣虛,容易有頭暈的毛病,緊急情況也不必拘泥於此。如果遇到大風、大雨、雷電的天氣,應該暫停艾灸,等到天氣晴朗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