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火點雪》~ 卷三 (10)
卷三 (10)
1. 濡
濡脈極軟而浮細,如帛在水中,輕手相得,按之無力,如水上浮漚,謂如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隨手沒之象,《脈訣》按之似有,舉之還無,是微脈,非濡也。又曰:濡形浮細按須輕,水面浮綿力不禁,病後產中猶有藥,平人若見是無根。浮細而如綿曰濡,沉細如綿曰弱,浮而極細曰微,沉而極細不斷曰細。
主病,濡主亡血陰虛,丹田髓已虧,盜汗血崩,濕氣侵脾,寸濡主陽微自汗,關主氣虛,尺主傷精脫血寒甚,法宜溫補,大都濡主血虛之病,又為傷濕。
白話文:
濡脈的脈象非常柔軟而浮在表面,而且很細,就像絲綢放在水中一樣。輕輕觸摸可以感覺到,但稍微用力按壓就感到無力,像水面上漂浮的泡沫,又像是絲綢浮在水面上,用重手按壓,它就隨之消失的樣子。《脈訣》說,濡脈按起來似乎有,但提起手指就感覺不到,這是微脈,不是濡脈。還有一種說法是:濡脈的形狀是浮在表面而且細,按壓時只需輕輕觸摸,像水面上漂浮的棉絮,承受不住力道。這種脈象在病後或產後、身體還殘留藥力時會出現。如果健康的人出現這種脈象,就表示身體虛弱、沒有根基。脈象浮在表面而且細軟如棉絮的稱為濡脈,脈象沉在裡面而且細軟如棉絮的稱為弱脈,脈象浮在表面而且非常細的稱為微脈,脈象沉在裡面而且非常細但持續不斷的稱為細脈。
濡脈主要表示身體氣血虧虛,陰液不足,以及丹田精髓已經虧損的情況。也可能出現盜汗、血崩、濕氣侵犯脾臟等症狀。寸脈出現濡脈,主要表示陽氣虛弱、自汗;關脈出現濡脈,主要表示氣虛;尺脈出現濡脈,主要表示精血受損、脫血且寒氣很盛。治療原則應以溫補為主。總體來說,濡脈主要表示血虛的病症,也可能是受濕邪侵襲的表現。
2. 弱
極軟而沉,按之乃得,舉手全無。又曰:弱乃濡之沉者。《脈訣》言黎氏譬如浮漚,皆是濡,非弱也。《素問》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為久病,病後老弱見之順,平人少年見之逆。又曰: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主病,弱脈主陰氣虛,陽氣衰,惡寒發熱,筋骨痿軟,多驚多汗,精神減少,法當益氣調營。寸主陽虛,關主胃弱脾衰,尺主陽陷陰虛。又曰:弱主氣虛之病,仲景曰:陽陷入陰,故惡寒發熱。又曰:弱主筋,沉主骨,陽浮陰弱,血虛筋急。柳氏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氣虛。
白話文:
脈象極其柔軟且沉在深處,要用力按壓才摸得到,稍微抬手就感覺不到。也有人說,弱脈是濡脈中比較沉的。像是《脈訣》中提到的,有人把弱脈比喻成水面的浮沫,但那其實是濡脈,不是弱脈。《素問》提到:脈象弱而滑,代表有胃氣;脈象弱而澀,代表是長久疾病。病後或年老體弱的人出現弱脈是順應身體的表現,一般健康年輕人出現弱脈則是不好的現象。另外也有說:弱脈摸起來無力且柔軟,細而沉在深處,沒有浮起來的感覺,這是因為陽氣陷入陰氣之中,代表精血虛弱,老年人出現這種脈象尚可,年輕人出現就要擔心了。
弱脈主要代表陰氣虛弱、陽氣衰弱,常見症狀有怕冷發熱、筋骨無力、容易驚嚇、多汗、精神不濟,治療原則應該是補氣養血。寸脈出現弱脈代表陽氣虛弱,關脈弱代表胃氣虛弱、脾臟衰退,尺脈弱代表陽氣陷落、陰氣虛弱。也有人說,弱脈主要代表氣虛的疾病。《傷寒論》提到: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所以會怕冷發熱。還有人說,弱脈主筋,沉脈主骨,陽氣浮在表面而陰氣衰弱,代表血虛導致筋脈拘急。柳氏認為:氣虛則脈象弱,寸脈弱代表陽虛,尺脈弱代表陰虛,關脈弱代表胃氣虛弱。
3. 虛
遲大而軟,按之無力,隱指豁豁然空。崔氏曰:形大力薄,其虛可知。《脈決》言尋之不足,舉之有餘,止言浮脈,不見虛狀。楊氏曰:狀似柳絮,散慢而遲。滑氏言:散大而濡皆散脈,非虛也。又曰: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谷空,莫把芤虛為一例,芤遲浮大似慈蔥。又曰:虛脈浮大而遲,按之無力,芤脈浮大,按之中空,芤主脫血,虛主血虛。
主病,脈虛身熱,主傷暑自汗,怔忡驚悸,陰虛發熱,法當養營益衛。寸主血不營心,關主腹脹少食,尺主骨蒸痹痿,傷精脫血。經曰:血虛脈虛,氣來虛微為不及,病在內,曰:久病脈虛者死。
白話文:
脈象呈現遲緩、寬大但柔軟,按下去感覺無力,隱約感覺空空蕩蕩的。崔氏認為,雖然脈象看起來有力,但實際力量很薄弱,這就是虛的表現。《脈訣》說,按脈時感覺不足,舉起時感覺有餘,只說到浮脈,沒有說明虛脈的狀況。楊氏認為,虛脈的形狀像柳絮,鬆散而遲緩。滑氏認為,脈象散大而濡軟都是散脈,不是虛脈。他又說,舉脈時感覺遲緩寬大,按下去感覺鬆軟,脈象沒有邊際,像空蕩的山谷,不要把芤脈和虛脈混為一談,芤脈的脈象是遲緩、浮大,像空心的蔥。還說,虛脈的特點是浮大而遲緩,按下去無力,芤脈的特點是浮大,按下去中間是空的,芤脈主要表示失血,虛脈主要表示血虛。
虛脈主要對應的疾病有:脈象虛弱但身體發熱,主要是因為中暑引起的自汗、心悸、驚恐不安、陰虛發熱,治療時應該滋養營血、增強衛氣。寸脈虛弱表示心血不足,無法濡養心臟;關脈虛弱表示腹脹、食慾不振;尺脈虛弱表示骨蒸(類似潮熱)、痺症、痿症,以及損傷精血、失血過多。醫書上說:血虛則脈虛,氣來虛弱表示氣虛,是內在的疾病,也說:久病脈象虛弱的人,病情危險。
4. 細
細脈小人於微,而常有,細直而軟,若絲線之應指,《素問》謂之小,王氏言如莠蓬,狀其柔也。《脈訣》言往來極微,是微反大於細矣,與經相背又曰:細來累累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
主病,細主血弱氣衰,諸虛百損,七情六極,非濕侵腰腎,則傷精汗血。寸主嘔吐,關主膨脹,胃虛,尺主丹田冷。泄痢遺精,陰血耗奪。《脈經》言細為血少氣衰,有此證則順,否則逆,故吐衄脈得沉細者生,憂勞過度者,脈亦細。
白話文:
細脈的脈象,就像非常細微的線,但又經常可以摸到,它細而直且柔軟,像絲線在指下跳動。《黃帝內經》說它像「小」的脈象,王叔和說它像莠草的莖,形容它的柔軟。而《脈訣》說它跳動非常細微,這樣看來,反而把微脈說得比細脈更大了,這和經典說法有點矛盾。另外又說:「細脈來時一絲絲,指下感覺沉而持續,春夏時年輕人遇到這種脈象不利,而秋冬時老年體弱者遇到反而比較適合。」
細脈主要代表氣血虛弱、身體虛損,或是因為七情六慾過度而導致的疾病,不是濕氣侵犯腰腎,就是精血耗損。寸脈出現細脈,主要代表想嘔吐;關脈出現細脈,代表腹脹、胃虛;尺脈出現細脈,代表丹田虛冷,可能會有泄瀉、遺精等症狀,或是因為陰血大量耗損。
《脈經》認為細脈是血少氣衰的表現,有這種脈象如果對應到上述的症狀,就代表病情順利;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卻出現細脈,就代表病情不妙。所以,吐血、流鼻血的病患如果摸到沉細的脈象,通常是好轉的跡象。另外,過度憂慮勞累的人,脈象也會變得細弱。
5. 結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脈訣》言:或來或去,聚而卻還,與結無關。仲景有累累如循長竿曰陰結,藹藹如車蓋曰陽結。《脈經》又有如麻子動搖,旋引旋收,聚散不常者曰結,主死。此三脈名同實異也。又曰: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勝欲亡陽,浮為氣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主病,結脈主血凝氣滯,老痰結滯內積,外癰腫疝。又曰:結主陰盛之病,越人曰:結甚則積甚,結微則積微,浮結外有痛積,伏結內有積聚。
白話文:
結脈的脈象是跳動緩慢,而且會不時停頓一下又繼續跳動。《脈訣》說的,有時出現有時消失,聚集一下又散開的,這種脈象跟結脈無關。張仲景提到的,像一節一節摸著長竹竿一樣的脈象,稱為陰結;像車蓋一樣覆蓋的脈象,稱為陽結。《脈經》又記載,像麻子一樣會動搖,一會兒拉長一會兒收縮,聚散不定的脈象,稱為結脈,這種脈象代表病情危重。這三種脈象都叫結脈,但實際上指的是不同的情況。
還有一種說法是,結脈是跳動緩慢而且不時停頓一下,代表陰氣過盛陽氣衰弱快要消亡的徵兆。如果脈象浮在表面,表示是氣滯;如果脈象沉在裡面,表示有積聚。治療時要根據情況決定發汗還是瀉下。
結脈主要對應的病症是血液凝滯、氣機阻滯、老痰積結、內有積聚,以及外有癰腫、疝氣等疾病。結脈還代表體內陰氣過盛的病症。《越人》說,結脈越明顯,體內的積聚就越嚴重;結脈越不明顯,積聚就越輕微。如果結脈浮在表面,表示體外有疼痛的積聚;如果結脈沉在裡面,表示體內有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