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居中

《痰火點雪》~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火病泄瀉

泄瀉之證有五,脾、胃、大腸、小腸、大瘕是也。然溯其源,大概脾病濕漬所致,約其治,無乃健脾滲濕為先。若夫痰火病,此則屬脾腎兩虛,何也?蓋腎衰不能攝,脾弱不能運,脾氣虛,則闌門之氣亦虛,是以不能泌別清濁,致水液渣滓,混入大腸。故或溏而或泄也。法當君以實土,臣以益水,佐以清金,使以兜澀。

所謂實土,土者,白朮、白芍、山藥是也。所謂益水者,故紙、五味是也。所謂清金者,五味、二冬、沙參是也。所謂兜澀者,訶子、肉蔻、蓮肉、芡實是也。蓋腎氣實則自能攝,脾氣實則自能運,金氣清肅,自能施化矣。雖有外寒內熱,飲食積滯,但宜解散消導,不可妄攻。

蓋攻邪則妨正,恐觸滑滑之熱,即未易遏。

愚謂泄瀉一症,為亡陰脫液之肇端,痰火病此,猶敗葉經霜,鮮不凋墜,何也?以陰虛故動火,而復以亡其陰,則清陽之氣益陷,相火之焰益炎,下而窘迫,上而咽痛,諸證蜂起矣。當此之際,欲實土則妨肺,欲清金則礙脾,醫者能不掣其肘乎?姑以敦土清金之品,末之為丸,徐徐緩服,此無伐天和之意,班固曰:有病不醫得中工,正此謂耳。

白話文:

腹瀉的病症有五種,分別是脾、胃、大腸、小腸和大瘕(一種大腸疾病)。然而追溯它的根源,大概是脾臟虛弱導致濕氣積聚所引起的。要治療它,應該以健脾祛濕為首要方法。至於痰火引起的腹瀉,這就屬於脾腎兩虛的範疇。為什麼呢?因為腎臟衰弱不能固攝,脾臟虛弱不能運化,脾氣虛弱,導致闌門(指腸道末端)的氣機也虛弱,因此不能分辨清楚清濁,導致水液和食物殘渣混合進入大腸,所以會出現稀便或者腹瀉。治療的原則應該以健脾實土為主,以補益腎水為輔,用清肺潤燥的藥物來佐助,再用收斂固澀的藥物來加強效果。

所謂的健脾實土,指的是白朮、白芍、山藥這些藥物。所謂的補益腎水,指的是補骨脂、五味子這些藥物。所謂的清肺潤燥,指的是五味子、麥冬、天冬、沙參這些藥物。所謂的收斂固澀,指的是訶子、肉豆蔻、蓮子肉、芡實這些藥物。當腎氣強盛時,自然能固攝;當脾氣強盛時,自然能運化;當肺氣清肅時,自然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即使有外感寒邪、內生熱邪、或者飲食積滯,也應該以疏散、消導為主,不能妄用攻伐的方法。

因為攻伐邪氣會損害正氣,反而會觸動滑膩的熱邪,使病情更加難以控制。

我認為腹瀉這種病症,是陰液虧損和元氣脫失的開始。痰火引起的腹瀉,就像是經歷霜打的敗葉,很少有不枯萎凋謝的。為什麼呢?因為陰液虛弱會導致虛火妄動,而陰液的進一步虧損,會使清陽之氣更加下陷,虛火更加旺盛,導致下腹部窘迫難受,上部咽喉疼痛,各種症狀接踵而至。在這個時候,想要健脾實土反而會妨礙肺的功能,想要清肺潤燥又會阻礙脾的功能,醫生怎麼能不感到左右為難呢?可以先用健脾實土、清肺潤燥的藥物,將它們製成藥丸,慢慢地服用,這樣就沒有過度干擾身體自然的平衡。班固說:「有病而不急於治療,反而能得到中等水平的醫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 泄瀉主方

治痰火諸症悉具,倏而大便或溏或泄,此脾腎之氣兩虛,不能統攝運行,或由飲食內傷,風寒外襲,衝動其勢,宜以此方主之。

山藥(微炒,一錢),人參(高麗者,五分),黃耆(蜜炒,一錢),白朮(土炒,一錢),白茯苓(去皮,一錢),陳皮(留白,八分),熟地黃(一錢),白芍(煨,一錢),甘草(炙,五分),五味子(二十粒),貝母(一錢),麥門冬(去心,一錢)

上十二味,生薑三片,大棗五枚,濃煎,趁熱徐徐緩服,不宜驟下。

若果傷穀食,但加炒麥芽少許,以消導之,然麥芽亦能軟便,不可過多。

若傷肉食,少加山楂。

若傷麵食,少加神麯。

若因風寒直犯太陰,腹痛泄瀉,本劑減地黃、麥門冬,加炒乾姜一二分熱服,外用炒鹽帛裹熨之,更宜少飲湯水。

凡痰火之證,最宜便實,一見便溏,即當警省,用藥亦須提防。如本劑有知母,味苦性寒,潤下沉降,便軟便溏者,宜去之。不得已而用者,亦須薑汁熟炒。當歸味雖甘溫,然亦潤下利便,用須減半。生熟地黃性寒滯泥,亦須薑汁蒸過。天門冬性味苦寒潤利,便溏者亦須去之。

其梔、連、芩、柏,並屬苦寒,脾腎虛者,大所忌也。按:魏氏曰:凡泄瀉宜用丸藥,蓋土惡濕而喜燥,即用湯劑,亦須濃煎少服,蓋湯者蕩也。脾虛者所忌,以服下即行,不能久駐胃中故爾。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各種痰火引起的病症,這些病症會導致突然腹瀉或大便稀溏。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脾腎之氣虛弱,無法正常運化和統攝,或者是由於飲食不當、內傷,又或者是感受風寒等外邪侵襲所導致。這種情況適合用這個方子來治療。

藥方組成:

  • 炒過的淮山藥(一錢)
  • 高麗人參(五分)
  • 蜜炒過的黃耆(一錢)
  • 土炒過的白朮(一錢)
  • 去皮的白茯苓(一錢)
  • 留白的陳皮(八分)
  • 熟地黃(一錢)
  • 煨過的白芍(一錢)
  • 炙甘草(五分)
  • 五味子(二十粒)
  • 貝母(一錢)
  • 去心的麥門冬(一錢)

用法: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加入三片生薑、五枚大棗,用水濃煎,趁熱慢慢喝下,不宜一次性快速服用。

飲食注意事項:

  • 如果是因為吃太多穀物導致的,可以加入少量炒過的麥芽來幫助消化,但麥芽有軟便的作用,不宜過量。
  • 如果是因為吃太多肉類導致的,可以加入少量山楂。
  • 如果是因為吃太多麵食導致的,可以加入少量神曲。
  • 如果是因為風寒直接侵犯太陰經導致腹痛腹瀉,藥方中要減少熟地黃和麥門冬的用量,加入一到兩分的炒乾薑熱服,並用炒鹽包敷在腹部來溫暖身體,同時少喝湯水。

注意事項: 凡是屬於痰火的病症,最好大便成形,一旦出現大便稀溏,就要警惕,用藥也要小心。例如本方中的知母,味道苦、性寒,有潤下和使藥性下沉的作用,容易導致大便軟爛或腹瀉,這種情況就要去掉知母。如果不得已要用,也必須用薑汁炒過。當歸雖然味甘性溫,但也具有潤下通便的作用,使用時需要減半。生熟地黃性寒又容易使藥性停滯,也需要用薑汁蒸過。天門冬性味苦寒又潤滑,大便稀溏的人也要去掉。 黃芩、黃連、黃柏、梔子等藥物都屬苦寒,脾腎虛弱的人要避免使用。 魏氏認為,凡是腹瀉都應該用丸藥,因為脾喜燥惡濕。即使服用湯藥,也要濃煎少量服用,因為湯藥容易蕩滌腸胃。脾虛的人要避免使用,因為湯藥服下後很快就會排出,不能在胃中停留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