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火點雪》~ 卷三 (13)
卷三 (13)
1. 五味偏勝
岐伯曰:五味入胃,各歸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白話文:
岐伯說:五種味道進入胃中,各自有它們喜歡的地方。酸味先進入肝,苦味先進入心,甜味先進入脾,辛味先進入肺,鹹味先進入腎。長時間這樣會增加人體的氣,這是自然的變化,氣增長時間久了,則會導致早逝。
王冰曰: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故各從其臟之氣久則從化,故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苦化也。餘味仿此氣不已,則臟氣偏勝必有偏絕,臟有偏絕必有暴夭,是以藥不具五味不備四氣而久服之。雖暫獲勝,久必致夭,故絕粒服餌者,不暴亡,無五味資助也。
白話文:
王冰說:藥物進入肝臟可溫補,進入心臟可溫熱,進入肺臟可清肺,進入腎臟可溫補,進入脾臟可至陰。四氣併用,既增藥物的味道,也益氣補氣。故各種藥物若長期服用,則會遵循臟腑之氣轉變。比如長期服用黃連、苦參,反而會從苦轉熱。其餘味道同此道理,若臟腑之氣不均衡,則臟腑之氣偏勝,進而導致暴夭。所以,藥物如果不具備五味、四氣,就不宜長期服用。若五味、四氣不足,只治一時之症,無法持久,長期服用必會導致生命危險。同樣地,過量服用藥品的人,不會突然死亡。這是因為五味無法資助身體所致。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陽劑剛勝積若燎原為消狂癰疽之屬,則天癸竭而營涸,陰劑柔勝積若凝水為洞泄寒中之病,則真火微而衛散,故大寒大熱之藥,當從權用之,氣平而止有所偏助,令臟氣不平,夭之由也。
白話文:
《易經》上說:陰陽調和稱為道,偏陰偏陽則稱為疾病。陽氣過盛,就像燎原大火一樣,會導致消渴、癰疽等疾病,這時天癸竭盡,營血枯竭;陰氣過盛,就像凝結的水一樣,會導致洞泄、寒中之病,這時真火微弱,衛氣散亂。所以,大寒大熱的藥物,應該酌情使用,如果氣血平和,卻偏重於某一方,就會導致臟氣不平和,是夭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