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居中

《痰火點雪》~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診壽數

戴氏曰:脈必滿十動,出自《難經》。而《脈訣》五臟歌,皆以四十五動為準,乖於經旨。柳氏曰:古以動數候脈,是吃緊語,須候五十動,乃知至數缺失,今人指到脘臂,即云見了,夫曰五十動,豈彈指間事耶?故學者,當診脈、問證、聽聲、觀色,斯備四診而無失。

五十不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臟絕,四年之後多亡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應。十動一止一年殂,更觀氣色兼形證。

兩動一止三四日,三四動止應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無失。

白話文:

戴氏說:脈搏一定要跳滿十次,這是出自《難經》的說法。《脈訣》中的五臟歌,都以四十五次跳動為標準,這與《難經》的宗旨相違背。柳氏說:古人用脈搏跳動的次數來判斷病情,這是很重要的。必須等到脈搏跳動五十次,才能知道脈搏次數是否不足。現在的人,手指一摸到病人的手腕或手臂,就說已經診到脈了。所謂要等到脈搏跳動五十次,難道是彈指之間就能完成的事嗎?所以學習醫術的人,應當診察脈搏、詢問病情、聽聲音、觀察氣色,這樣才能完備四診而不會有疏失。

如果脈搏跳動五十次以上而且沒有停頓,表示身體沒有疾病。如果在五十次以內有停頓,就能知道病情嚴重程度。如果脈搏跳動四十一次就停頓一次,代表有一個臟腑的功能已經衰竭,大概四年之後會有生命危險。如果脈搏跳動三十一次就停頓一次,大概三年後會有生命危險。如果脈搏跳動二十一次就停頓一次,大概二年後會有生命危險。如果脈搏跳動十次就停頓一次,大概一年後就會死亡。還要再觀察病人的氣色和身體狀況,才能更準確判斷。

如果脈搏跳動兩次就停頓一次,大概三、四天會有生命危險。如果脈搏跳動三、四次就停頓一次,大概六、七天會有生命危險。如果脈搏跳動五、六次就停頓一次,大概七、八天會有生命危險。依此規律推算,就能準確判斷病情,不會有失誤。

2. 五臟六腑用藥氣味補瀉

肝膽(溫補涼瀉,辛補酸瀉。),心小腸(熱補寒瀉,酸補甘瀉。),肺大腸(涼補溫瀉,酸補辛瀉。),腎膀胱(寒補熱瀉,苦補咸瀉。),脾胃(溫熱補寒涼,瀉各從其宜,甘補苦瀉。),三焦命門同心。

張元素曰: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故云安穀則昌,絕谷則亡。水去則營散,谷消則衛亡,神無所居,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氣和,營衛乃行,常有天命。

白話文:

肝膽(用藥的氣味溫和可以補益,寒涼可以瀉除,辛味可以補益,酸味可以瀉除。)心和小腸(用藥的氣味燥熱可以補益,寒涼可以瀉除,酸味可以補益,甘味可以瀉除。)肺和大腸(用藥的氣味寒涼可以補益,溫熱可以瀉除,酸味可以補益,辛味可以瀉除。)腎和膀胱(用藥的氣味寒涼可以補益,燥熱可以瀉除,苦味可以補益,鹹味可以瀉除。)脾和胃(用藥的氣味溫熱可以補益寒涼,瀉除則根據情況選用,甘味可以補益,苦味可以瀉除。)三焦和命門的功能與心臟相似。

張元素說:五臟之間是互相平衡的,一個臟器不平衡,就用它所能剋制的臟器來平衡它,所以說能攝取食物就能昌盛,斷絕食物就會滅亡。水分流失則營養會耗散,食物消化不良則衛氣會消亡,精神無所依託,所以血不可以不滋養,衛氣不可以不溫煦,血溫和、氣調順,營養和衛氣才能運行,這其中有著自然的道理。

3. 五臟五味補瀉

肝,苦急,急食甘緩之。(甘草),以酸瀉之,(赤芍藥),實則瀉其子。(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虛則補其母。(地黃、黃柏)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以甘瀉之,(甘草、黃耆),實則瀉其子。(甘草),欲軟,急食鹹以軟,(芒硝),以咸補之,(澤瀉),虛則補其母。(生薑)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以苦瀉之,(黃連),實則瀉其子。(桑白皮),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炙甘草),以甘補之,(人參),虛則補其母。(炒鹽)

肺,苦氣逆,急食苦以泄之,(訶子),以辛瀉之(桑白皮),實則瀉其子。(澤瀉),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酸補之,(五味子),虛則補其母。(五味子)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黃柏、知母),以咸瀉之,(澤瀉),實瀉其子。(芍藥),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柏),虛則補其母。(五味子)

張元素曰:凡藥之五味,隨五臟所入而為補瀉,亦不過因其性而調之。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緩,苦主堅,咸主軟。辛能散結潤燥,致津液通氣,酸能收緩斂散,甘能緩急調中,苦能燥濕堅軟,咸能軟堅,淡能利竅。李氏曰:甘緩咸收,苦燥辛散,咸軟淡滲,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變者也。

其或補或瀉,則因五臟四時而迭相施用者也,溫涼寒熱四時之本性也,其於五臟補瀉亦迭相用也。此特潔古張氏因《素問》飲食補瀉之義,舉數藥以為例耳,學者宜因意而充之。

白話文:

五臟五味補瀉

肝臟,如果出現急速的病症,就趕快吃甘味的藥來緩和它(像是甘草),用酸味的藥來瀉它(像是赤芍藥)。如果肝臟是實證,就瀉它的子(像是甘草)。如果肝氣想要發散,就趕快吃辛味的藥來散它(像是川芎),用辛味的藥來補它(像是細辛)。如果是肝虛,就補它的母(像是地黃、黃柏)。

心臟,如果病症是緩慢的,就趕快吃酸味的藥來收斂它(像是五味子),用甘味的藥來瀉它(像是甘草、黃耆)。如果心臟是實證,就瀉它的子(像是甘草)。如果心氣想要柔軟,就趕快吃鹹味的藥來軟化它(像是芒硝),用鹹味的藥來補它(像是澤瀉)。如果是心虛,就補它的母(像是生薑)。

脾臟,如果感覺濕重,就趕快吃苦味的藥來燥濕(像是白朮),用苦味的藥來瀉它(像是黃連)。如果脾臟是實證,就瀉它的子(像是桑白皮)。如果脾氣想要緩和,就趕快吃甘味的藥來緩和它(像是炙甘草),用甘味的藥來補它(像是人參)。如果是脾虛,就補它的母(像是炒鹽)。

肺臟,如果出現氣逆,就趕快吃苦味的藥來宣洩它(像是訶子),用辛味的藥來瀉它(像是桑白皮)。如果肺是實證,就瀉它的子(像是澤瀉)。如果肺氣想要收斂,就趕快吃酸味的藥來收斂它(像是白芍藥),用酸味的藥來補它(像是五味子)。如果是肺虛,就補它的母(像是五味子)。

腎臟,如果感覺乾燥,就趕快吃辛味的藥來潤澤它(像是黃柏、知母),用鹹味的藥來瀉它(像是澤瀉)。如果腎是實證,就瀉它的子(像是芍藥)。如果腎氣想要堅固,就趕快吃苦味的藥來堅固它(像是知母),用苦味的藥來補它(像是黃柏)。如果是腎虛,就補它的母(像是五味子)。

張元素說:藥的五味,會根據它們進入的臟腑而產生補瀉的作用,其實也只是根據藥性的不同來調整的。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辛味主散,酸味主收,甘味主緩和,苦味主堅固,鹹味主柔軟。辛味可以散開結聚、潤澤乾燥,使津液流通、氣機暢通;酸味可以收斂、緩和發散;甘味可以緩和急迫、調和中焦;苦味可以燥濕、堅實軟弱;鹹味可以軟化堅硬;淡味可以通利竅道。李氏說:甘味緩和,鹹味收斂,苦味燥濕,辛味發散,鹹味軟化,淡味滲濕,這是五味的基本特性,是不會改變的。

至於使用補法或瀉法,則是根據五臟和四季的不同來交替使用的。溫涼寒熱是四季的基本特性,它們在五臟的補瀉中也是交替使用的。這只是張元素引用《素問》中飲食補瀉的道理,舉出一些藥物作為例子而已,學習的人應該根據這些道理來擴充理解。

4. 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肝藏血屬木,膽火寄於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諸風眩運僵仆,強直瘋癇,兩脅腫痛,胸脅滿痛,嘔血,小腹疝痛,痃瘕,女人經病。

標病:寒熱瘧,頭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閉,頰腫筋攣卵縮,丈夫㿗疝,女人少腹腫痛,陰病。

白話文:

肝臟儲藏血液,五行屬木,膽的火氣寄居在其中,肝臟主導血液的運行、眼睛的視力、筋骨的活動、呼吸的順暢和情緒的發怒。

肝臟的根本病症:會出現各種因風邪引起的眩暈、頭暈目眩、肢體僵硬仆倒、身體強直、癲癇發作、兩側脅肋腫脹疼痛、胸脅脹滿疼痛、嘔吐帶血、小腹疝氣疼痛、腹部腫塊、女性月經不調等問題。

肝臟的枝末病症: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瘧疾、頭痛、吐口水、眼睛紅腫、臉色發青、容易發怒、耳朵聽不見聲音、臉頰腫脹、筋脈拘攣、陰囊收縮、男性疝氣、女性小腹腫痛、陰部疾病等問題。

5. 有餘瀉之

瀉子,甘草

行氣,香附,芎藭,瞿麥,牽牛,橘皮

行血,紅花,鱉甲,桃仁,莪朮,京三稜,穿山甲,大黃,水蛭,虻蟲,蘇木,牡丹皮

鎮驚,雄黃,金箔,硃砂,真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銀箔,鉛丹,龍骨,石決明

搜風,羌活,荊芥,薄荷,槐子,蔓荊,白花蛇,蟬蛻,防風,皂角,烏頭,白附子,殭蠶,獨活

白話文:

瀉子,用甘草。

行氣,用香附、川芎、瞿麥、牽牛子、橘皮。

行血,用紅花、鱉甲、桃仁、莪朮、京三稜、穿山甲、大黃、水蛭、虻蟲、蘇木、牡丹皮。

鎮驚,用雄黃、金箔、硃砂、珍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銀箔、鉛丹、龍骨、石決明。

搜風,用羌活、荊芥、薄荷、槐子、蔓荊子、白花蛇、蟬蛻、防風、皂角、烏頭、白附子、殭蠶、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