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居中

《痰火點雪》~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緊脈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指,如轉索無常數,如切繩,如紉單線。又曰:緊乃熱,如為寒束之脈,故急數如此,要有神氣。《素問》謂之急,《脈訣》言寥寥入尺來,崔氏言如線,皆非緊狀,或以浮緊為弦,沉緊為牢,亦近似耳。又曰:舉如轉索如切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

主病,緊主諸痛,為寒,喘咳,風癇冷痰,浮緊表寒,沉緊裡寒,人迎緊盛傷寒,氣口緊盛傷食,關主心腹疼痛,尺主陰冷奔豚疝病。又曰:浮緊中惡,沉緊咳嗽。

白話文:

緊脈的脈象是搏動有力,左右彈擊手指,像轉動的繩索一樣沒有固定的規律,又像切割繩子,或是像紉縫單線一樣。也有人說,緊脈是熱性的表現,因為脈象被寒邪束縛,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急速的脈象,但必須要保有元氣。在《素問》中稱之為「急脈」,《脈訣》則說是脈氣微弱地進入尺部,崔氏說緊脈像線一樣,這些都並非是緊脈的真正狀態。有人認為浮取的緊脈是弦脈,沉取的緊脈是牢脈,這些說法也只是接近而已。還有人說,緊脈的脈象舉指時像轉動繩索,又像切割繩子,脈象因此得名為「緊」,總是因為寒邪入侵作亂,內在會引起腹痛,外在會引起身體疼痛。

緊脈主要對應的疾病是各種疼痛,還有寒症、喘咳、風癇、冷痰等。浮取的緊脈代表體表受寒,沉取的緊脈代表體內受寒。人迎脈(頸部動脈)的緊脈明顯,表示是傷寒;氣口脈(手腕動脈)的緊脈明顯,表示是飲食積滯。寸關脈的關脈位置出現緊脈,表示心腹疼痛;尺脈位置出現緊脈,表示是陰寒引起的奔豚或疝氣等疾病。還有人說,浮取的緊脈代表中邪,沉取的緊脈代表咳嗽。

2.

實脈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愊愊然,愊愊,緊實貌。《脈訣》言:如繩應指來,乃緊脈,非實也。又曰: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常愊愊強,熱蘊三焦成壯火,通腸發汗始能康。又曰:實脈浮沉有力強,緊如彈索轉無常,須知牢脈掣筋骨,實大微弦更帶長。

主病,實脈為陽火鬱盛,發狂譫語,吐頻頻,為陽毒,或傷食大便不通,或氣痛。寸實主面赤生風,咽痛舌強,骨中氣寒。關主脾熱腹滿,尺主腹腰腸間痛而不通。經曰:血實脈實,曰脈實者,水穀為病。曰氣來實強,是為大過。《脈訣》言尺實,小便不禁,與脈尺實,小腹痛,小便難之證相反。潔古不知其謬,以為虛寒用薑、附,愈誤矣。

白話文:

實脈的脈象,不論浮取或沉取都能摸到脈搏寬大而長,帶有輕微的弦脈感,按下去感覺脈搏很有力,好像在跳動。「愊愊」是形容脈搏緊實的樣子。《脈訣》說:「脈搏像繩子一樣彈在手指上,這是緊脈,不是實脈。」又說:「不論浮取或沉取都能摸到寬大而長的脈搏,按下去感覺脈搏強而有力,沒有固定的節律,這是因為熱邪積聚在三焦,形成強烈的火熱之象,需要通利腸道、發汗才能恢復健康。」又說:「實脈不論浮取或沉取都感覺脈搏有力而強,像彈繩一樣來回跳動沒有規律,要知道牢脈會牽引筋骨,而實脈是寬大、帶有輕微的弦脈感且長。」

實脈所主之病,是陽火過盛,導致精神狂亂、胡言亂語,頻繁嘔吐,這是陽毒的表現;或者因為飲食積滯導致大便不通,或者氣機阻滯而疼痛。寸脈的實脈,主面色赤紅、生風、咽喉疼痛、舌頭僵硬、骨頭裡感到寒冷。關脈的實脈,主脾熱、腹部脹滿。尺脈的實脈,主腹部、腰部、腸道之間疼痛且不通暢。《黃帝內經》說:「血實脈實,所謂脈實,是因為水穀飲食的病變所導致。如果氣機來勢強盛,這就屬於太過的狀態。」《脈訣》說尺脈實,主小便失禁,這與脈象尺部實,主小腹疼痛、小便困難的說法相反。李杲(金元時期醫家,號潔古老人)不了解其中的錯誤,認為是虛寒而使用生薑、附子來治療,這就更錯了。

3.

長脈不大不小,迢迢若如循長竿末梢為平,如引繩,如循長竿,曰病。又曰:長有三部之長,一部之長,在時為春,在人為肝,心肝長,神強氣壯,腎脈長,蒂固根深。經曰:長則氣治,皆言平脈也。又曰:過於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弦脈與長爭較遠,良工尺度自能量,實牢弦緊,皆兼長脈。

主病,長脈迢迢大小勻,反常為病似牽繩,若非陽毒癲癇病,即是陽明熱勢深,大都長主有餘之病。

白話文:

長脈的脈象,不粗也不細,感覺是悠長地延伸,像在摸著長竹竿的末梢一樣,這是平脈的表現。如果感覺像拉繩子,又像摸著長竹竿,這就表示生病了。

另外,長脈有三部分都長的,也有一部分長的。整體來說,長脈對應的時令是春天,對應人體的臟腑是肝臟。如果心脈和肝脈都長,代表精神強健、氣血旺盛;如果腎脈長,代表根基穩固。醫書上說:「脈象長則氣機調暢」,都是在說平脈的狀態。

又說,脈象超過它原本的位置,就稱為長脈。脈象雖然像弦,但又不是真正的弦脈,弦脈的感覺是滿而繃緊。弦脈和長脈有所不同,有經驗的醫師能自行判斷。總之,脈象如果是實、牢、弦、緊等,都兼有長脈的特性。

長脈主病的方面,如果脈象悠長均勻,但不是正常的脈象,感覺像是牽著繩子一樣,這就是生病了。若不是陽毒或癲癇之類的病,就是陽明經的熱邪很深。大致上來說,長脈通常主有餘之病。

4.

洪脈指下極大,來盛去衰。洪脈在卦為離,在時為夏,在人為心。《素問》謂之大,亦曰鉤。滑氏曰:來盛去衰,如鉤之曲,上覆而下,應血脈來去之象,象萬物敷布下垂之狀。詹氏謂如環珠者非也。《脈訣》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發汗通陽,俱非洪脈所宜,蓋謬也。李氏曰: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湧湧應夏時,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陽散火莫狐疑。

又曰: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愊愊堅。

主病,脈洪陽盛血應虛,相火炎炎熱病居,脹滿胃翻須早治,陰虛泄痢可愁如,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脈洪時金不堪,肝火內虛關內察,腎虛陰火尺中看。又曰:洪主陽盛陰虛之病,泄痢失血久嗽者,忌之。經曰:形瘦脈大,多氣者死。又曰:大則病進。

白話文:

洪脈的脈象摸起來非常大,來勢強盛,去勢衰弱。洪脈在《易經》中對應離卦,在四季中對應夏天,在人體中對應心臟。《黃帝內經》稱它為「大」或「鉤」。滑氏認為,洪脈來勢強盛,去勢衰弱,像鉤子的彎曲,上端覆蓋而下垂,符合血脈來去的形象,也像萬物舒展開來向下垂落的樣子。詹氏認為洪脈像環狀的珠子是不對的。《脈訣》說,洪脈適合在季夏出現,如果在秋冬季節用發汗來疏通陽氣,都不是洪脈應該出現的情況,這應該是錯誤的。李氏說,脈象來時強盛,去時衰弱,充滿指尖,像湧泉一樣,這是夏天應該出現的脈象。如果出現在春秋冬季,可能是陽氣升發、火氣散發的現象,不要懷疑。

還有人說,洪脈來時拍打有力,去時衰弱,來時強盛,像波浪一樣。如果想知道實脈的差異,可以感覺按下去時的弦長和堅實程度。

洪脈主要對應的疾病是,陽氣過盛,血可能不足,相火過於旺盛,容易有熱病。脹滿、胃氣上逆等情況要及早治療,陰虛引起的泄瀉或痢疾需要注意。寸脈出現洪脈,代表心火上炎;肺脈出現洪脈,代表肺金無法承受;關脈出現洪脈,代表肝火內虛;尺脈出現洪脈,代表腎虛陰火旺盛。還有人說,洪脈主要對應陽氣過盛陰液不足的疾病,泄瀉、失血、久咳的人,要特別注意。經典醫書說,形體消瘦而脈象粗大,多為氣脫將死的現象。還說,脈象變大,代表病情加重。

5.

微脈極細而軟,按之如欲絕,若有若無,細而稍長。《素問》謂之小,氣血微則脈微。又曰:輕診可見,按之欲絕者,微也。往來如線而常有者,細也。仲景曰: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縈縈如蛛絲細者,陰氣衰,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主病,氣血微兮脈亦微,惡寒發熱汗淋漓,胃為勞極諸虛候,女作崩中帶下醫。寸微氣促或心驚,關脈微時脹滿形,尺部見之精血弱,惡寒消痹痛呻吟。又曰:微主久虛血弱之病,陽微惡寒,陰微發熱。《脈訣》云:崩中日久成白帶,漏下多時骨木枯。

白話文:

脈象非常細小且柔軟,按下去感覺好像要斷絕,似有似無,細但稍微長一些。《素問》稱之為「小脈」,認為是氣血虛弱時的脈象。又說:輕輕觸摸就能感覺到,按下去好像要斷絕的,就是微脈;像線一樣來回跳動但一直存在的,就是細脈。張仲景說:脈象像羹湯上的油脂一樣輕微漂浮的,是陽氣虛弱;脈象像蜘蛛絲一樣細微的,是陰氣衰弱。長久生病出現這種脈象,代表病情危險;突然生病出現這種脈象,代表還有生存的希望。

主要病症:氣血虛弱時,脈象也會呈現微弱,會怕冷、發燒、流很多汗,是因胃氣過度勞損導致的各種虛弱症狀,女性則可能出現崩漏(大量出血)或白帶過多的情況。寸脈微弱時可能會有呼吸急促或心悸的現象;關脈微弱時會有腹脹的感覺;尺脈微弱時則代表精血不足,會怕冷、四肢麻木、疼痛呻吟。另外又說:微脈主要代表久病虛弱、血液不足的病症,陽氣虛弱會怕冷,陰氣虛弱會發熱。《脈訣》說:崩漏(大量出血)日久會變成白帶過多,長期漏血不止會導致骨骼和肌肉枯槁。

6.

動乃數脈,見於上下,無頭無尾如豆,厥厥動搖。仲景曰:陰陽相摶,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此三焦傷也。成無己曰:陰陽相摶則虛者動,故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龐氏曰:關前三分為陽,關後三分為陰,當關之位,半陰半陽,故動由虛見。又曰: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圓,其源本是陰陽戰,虛者補之勝者安。

《脈訣》言尋之似有,舉之還無,不離其處,不往不來,兩關數見,含糊謬妄,殊非動脈。詹氏言其形數動,如鉤如毛者尤謬。

主病,動脈專司痛與驚,汗因陽動熱因陰,或為泄痢拘攣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白話文:

翻譯:

脈象的「動」是指脈搏跳動頻率較快,脈象出現的位置忽上忽下,摸起來沒有明顯的頭尾,像豆子一樣,微微顫動搖晃。張仲景認為,這是因為體內陰陽二氣互相搏擊所導致的,所以稱之為「動」。陽氣躁動就會出汗,陰氣躁動則會發熱、身體卻感覺寒冷怕冷,這是三焦功能受損的表現。成無己認為,陰陽相搏是因為虛弱所致,所以陽氣虛弱就會導致陽動,陰氣虛弱則會導致陰動。龐氏認為,關脈前三分屬陽,關脈後三分屬陰,關脈本身則是陰陽各半,所以「動」的脈象是由虛證引起的。還說,動脈跳動搖晃且頻率快,脈象位於關脈,摸起來像沒有頭尾的圓豆子,其根本原因是陰陽二氣互相爭鬥,虛弱時應當補益,強盛時則要使其平和。

《脈訣》中說,動脈摸起來好像有,提起手來卻又感覺不到,它不離開原來的位置,也不會流動,兩關脈都摸到這種快速跳動的脈象,這純粹是模糊不清的錯誤說法,絕對不是動脈。詹氏說動脈形狀快速跳動,像鉤子或毛髮一樣,更是謬誤。

動脈主要代表的病症是疼痛和驚悸,出汗是因為陽氣躁動,發熱是因為陰氣躁動。也可能出現腹瀉、痢疾、肌肉攣縮等病症。男子可能出現遺精,女子可能出現崩漏。

7.

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扁鵲曰:牢而長者,肝木也。仲景曰:寒則牢堅,有牢固之象。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脈訣》不言形狀,但言尋之則無,按之則有,云脈入皮膚辨息難,又以牢為死脈,皆孟浪謬誤。李氏曰:弦長實大脈牢堅,牢位長居沉伏間,革脈芤弦自牢起,革虛牢實要詳看。

主病,寒則牢堅里有餘,腹心寒痛木乘脾,疝氣癥瘕何愁也,失血陰虛卻忌之。又曰:牢主寒實之病,木實則為痛。扁鵲云:軟為虛,牢為實,失血者,脈宜沉細,反浮大而牢者死。虛病見實脈死。《脈訣》言骨間疼痛,氣居於表。池氏以為腎傳於脾,皆謬妄不經之說。

白話文:

牢脈的脈象,感覺好像沉在底下又好像浮在表面,實際上是脈搏寬大且長,並帶有輕微的弦硬感。扁鵲說:脈象牢固且長的,代表是肝的木氣過盛。張仲景說:身體寒冷時,脈象會變得牢固堅硬,有牢不可破的感覺。沈氏認為:牢脈的位置是好像沉在底下又好像浮在表面,而脈體則呈現寬大、弦硬且長的樣子。《脈訣》這本書沒有描述牢脈的形狀,只是說尋找時感覺不到,按下去才感覺到,並說脈搏在皮膚下難以辨識,還把牢脈當作是死脈,這些都是草率且錯誤的觀點。李氏則說:脈象弦硬、長且寬大,堅固有力的就是牢脈,牢脈的位置多在沉脈和伏脈之間,革脈、芤脈、弦脈都是從牢脈變化而來,判斷時要注意革脈是虛的而牢脈是實的。

牢脈所主的疾病,通常是身體寒冷且內部有實邪,會導致腹部或心臟部位的寒痛,以及肝木之氣過盛而影響到脾胃功能。疝氣、癥瘕等疾病也屬於牢脈主治的範圍。但如果是失血或陰虛的狀況,就忌諱出現牢脈。也有人說:牢脈主要代表寒實的疾病,肝木之氣過盛就會導致疼痛。扁鵲認為:脈象軟弱代表虛,牢固則代表實。失血的病人,脈象應該是沉細的,如果反而出現浮大且牢固的脈象,就代表病情危重。虛弱的病出現實脈是死症。《脈訣》認為牢脈代表骨間疼痛,病氣在體表,池氏認為是腎氣傳到脾臟所導致的,這些都是荒謬不實的說法。

8.

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渙漫不收,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多來少去,或去多來少,渙漫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又曰: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戴氏曰: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平脈也。心脈軟散怔忡,肺脈軟散汗出,肝脈軟散溢飲,脾脈軟散胻腫,病脈也。

若腎脈軟散,諸病脈代散,死脈也。《難經》曰:散脈獨見則危。柳氏曰:散為氣血俱虛,根本脫離之脈,產婦得之生,孕婦得之墮。李氏曰:散脈無拘散漫然,濡來浮細水中綿,浮而遲大為虛脈,芤脈中空有兩邊。

主病,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飲左關應散漫,右關軟散胻胕腫,散居兩尺魂應斷。

白話文:

散脈的脈象是寬大而鬆散,只在表面而沒有深入裡層,呈現渙散而不凝聚的狀態,沒有規律和約束,脈搏跳動的次數不整齊,有時快來慢去,有時慢來快去,整體鬆散而不收斂,就像楊花飄散的樣子。

另一種說法是:散脈像楊花一樣散漫地飛舞,來去沒有定數,難以整齊。如果產婦出現散脈是生產的徵兆,孕婦出現散脈是流產的預兆,久病之人出現散脈則不必醫治了。

戴氏認為: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這是正常的脈象。如果心脈呈現軟弱而鬆散的脈象,會出現心悸;肺脈軟弱而鬆散,會出現汗出;肝脈軟弱而鬆散,會出現體內積水;脾脈軟弱而鬆散,會出現下肢水腫,這些都是病態的脈象。

如果腎脈呈現軟弱而鬆散的脈象,各種疾病出現脈搏不規則或散亂的現象,這是死亡的脈象。《難經》說:單獨出現散脈是很危險的。柳氏認為:散脈是氣血都虛弱,根本脫離的脈象,產婦出現這種脈象是生產,孕婦出現這種脈象是流產。李氏認為:散脈不受拘束而散漫,就像濡脈一樣輕柔而細微,像水中的棉絮,如果脈搏浮而遲緩寬大,就是虛脈;如果脈搏中間空虛兩邊有脈,就是芤脈。

主治疾病:左手寸脈出現散脈,主心悸;右手寸脈出現散脈,主汗出;左手關脈出現散脈,主體內積水;右手關脈出現軟散的脈象,主下肢浮腫;散脈出現在兩尺部位,則代表魂魄即將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