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慎柔

《慎柔五書》~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師訓第一

露一宿以收清陽之氣,五更服者,子一陽生,至寅三陽足矣。(久瘧可用,初瘧再加散邪之藥。)

凡右關浮緩,此陽氣在上,中已虛寒,主肚疼之疾,秋來主有瘧痢。蓋內已虛寒,受邪已深,至秋,陽氣下降入腹,而正氣已旺,宿邪不能容,故發此二疾。邪輕則瘧,重則痢,皆正旺而邪退故也。

瘧疾,二尺細,此下焦寒也,溫下則瘧可以去矣。不然,亦成脹。

凡豁大脈,久病按下尚渾渾一條,此陰陽未離,猶可治之。若下無一條,開在兩邊,此陰陽已離,法不可治。此脈常主作瀉,蓋豁大陽虛不能固下,而陰與陽不相合,故下不禁而作瀉也。(臥病日久,不宜此脈,若帶病作勞,身燥、氣促而脈散者,未可徑汗之。)

凡久病人,脈大小、洪細、沉浮、弦滑,或寸浮尺沉,或尺浮寸沉,但有病脈,反屬可知。如久病浮中沉俱和緩,體倦者決死。且看其面色光潤,此精神皆發於面,決難療矣。(此條論死脈極驗,體倦二字著眼,此時大率神清音朗而長臥不能反側也。)

凡肝脈細,餘脈和緩,周慎齋用補中湯加枸杞即愈,以枸杞補肝故也。凡寸脈大,陽邪勝,則病者亂而言神;陰脈勝,則病者亂而言鬼。病重藥宜輕宜少,只以固中劑三四味,漸漸取效。(只言陽邪陰邪未晰,氣在血上多言神,亢吉散凶;血在氣上多言鬼,郁吉陷凶。亢、郁可治,散、陷脫也。)

大抵吐極難醫,瀉極難醫。

凡久病,左尺浮大,宜補肺氣,須保元加白芍、白茯苓之類,蓋金能生水之義。

大抵病在上,宜求之下;在下,宜求之上。凡用藥,有用味留氣者,須熱飲為妙。倘有畏服熱藥者,以水灑藥面上,即氣收在內,是留氣也。

凡四時之令,皆有寒熱溫涼,有及時來者,謂之正令。譬如春宜溫而反寒,謂之不及;春宜溫而先熱,謂之太過。宜溫而寒,用香蘇散解之。如當春得正令,夏初反復嶛峭,其春初之令未除也,猶宜香蘇散解之。倘春遇極溫,即為太過,則口渴、舌燥之症見矣。第發熱而不惡寒者,謂之溫病。

此溫令之過,治有溫病條說具。四時各有時令之病,各有時令之過,咸以此類推之。

若夏時四、五、六月正當夏令,而寒凜凜猶春初之意,香蘇猶不免耳。若當時小便赤、口渴等症見,此時令症也,宜五苓、清暑益氣、十味香薷之類治之。若當時不熱,至秋七、八月天氣暑熱,人患前症,仍以前湯治之。是治其不及之症,而調其不及之候也。

譬如春天正令,三月溫和,偶或風寒大作,即有感冒傷風寒之症。若五、六月正令大熱,偶或大雨,遍地塵熱之氣,為寒雨逼入人家,即為受暑之症,宜清暑益氣湯解之。

凡診老人及病人,六脈俱和緩而浮,二、三年間當有大病或死,何也?脈浮則無根,乃陽氣發外而內盡陰火也。(陽衰於外,陰竭於內,即洪緩而按之無一條者也,最忌喘促、瀉利與徹夜不眠、飲食日減、四肢無力等證。)急用保元或建中服之,則陽氣收於內,即反見虛脈,或弦或澀,此真脈也,宜照脈用保元助脾之劑,脈氣待和,病亦尋愈,壽有不可知者。

白話文:

師訓第一

晚上睡覺時,要稍微裸露身體,以吸收清晨的陽氣。如果在凌晨五點左右(卯時)服用藥物,那是因為「一陽初生」,到早上三點到五點(寅時)時,陽氣就充足了。(這個方法適用於久病瘧疾,如果是剛開始的瘧疾,還需要加入驅散邪氣的藥物。)

如果右關脈象呈現浮而緩的狀態,表示陽氣浮在上方,而中焦已經虛寒,這通常會導致肚子疼痛。到了秋天,可能會發生瘧疾或痢疾。這是因為體內虛寒,邪氣侵入較深,到了秋天,陽氣下降進入腹部,而正氣也相對旺盛,無法容忍體內的舊邪,所以才會爆發這兩種疾病。邪氣較輕則為瘧疾,較重則為痢疾,都是因為正氣旺盛而邪氣退散的緣故。

瘧疾的脈象是兩尺脈細弱,這表示下焦虛寒,溫補下焦就能夠治好瘧疾,不然的話,也會變成腹脹。

如果脈象寬大,久病之下按壓仍感覺到是一條渾濁的脈,這表示陰陽之氣尚未分離,還有治癒的希望。如果按壓下去,脈象消失,散開在兩邊,則表示陰陽已經分離,無法醫治。這種脈象通常會導致腹瀉,因為陽氣虛弱無法固守下焦,陰陽不協調,所以才會腹瀉不止。(臥床很久的病人不宜出現這種脈象,如果帶病勞作,身體燥熱、呼吸急促而且脈象散亂,不可輕易用發汗的方式治療。)

對於久病的人,脈象的大小、洪細、沉浮、弦滑,或是寸脈浮而尺脈沉,或是尺脈浮而寸脈沉,只要有病脈出現,都還能夠判斷病情。如果久病之人,脈象浮、中、沉都呈現平和而緩慢,身體疲倦,這就表示病入膏肓,難以治癒。而且觀察到病人的面色光潤,這表示精神外洩於面部,難以救治。(這條關於死脈的描述非常準確,尤其是「體倦」這兩個字非常關鍵,這時病人大多神智清醒、說話清晰,卻只能長期臥床,無法翻身。)

如果肝脈細弱,其他脈象平和而緩慢,周慎齋醫師會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枸杞來治療,這是因為枸杞可以補肝。如果寸脈強大,陽邪旺盛,病人就會胡言亂語,說些神話;如果陰邪旺盛,病人就會胡言亂語,說些鬼怪。病情嚴重時,用藥宜輕宜少,只需要使用三、四味藥來鞏固中氣,慢慢就會見效。(這裡說的陽邪陰邪還不夠清楚,氣在血的上面,大多會說神話,亢奮是吉利的徵兆,散開是凶險的徵兆;血在氣的上面,大多會說鬼話,鬱積是吉利的徵兆,陷落是凶險的徵兆。亢奮和鬱積可以治療,散開和陷落表示氣脫。)

一般來說,嘔吐到極致很難治好,腹瀉到極致也很難治好。

如果久病的人,左尺脈浮大,應該補益肺氣,必須使用保元湯加白芍、白茯苓之類的藥物,這是因為金能生水的原理。

總的來說,疾病發生在上方,就要向下尋求治療;疾病發生在下方,就要向上尋求治療。凡是使用藥物,如果有需要保留藥氣的,最好用熱水服用。如果有人害怕服用熱藥,可以將水灑在藥面上,這樣藥氣就會收斂在內,達到留氣的效果。

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都有寒、熱、溫、涼的區別,如果氣候變化符合時令,就是正常的節氣。比如春天應該溫暖卻反而寒冷,就表示不及;春天應該溫暖卻提早炎熱,就表示太過。如果春天應該溫暖卻寒冷,可以用香蘇散來疏解。如果春天符合時令,到了初夏卻突然轉為寒冷,表示春天寒冷的氣候還沒有消除,仍然可以用香蘇散來疏解。如果春天過於溫暖,就表示太過,會出現口渴、舌燥的症狀。如果發熱卻不畏寒,就屬於溫病。

這是因為溫熱氣候過於旺盛所導致,關於溫病的治療方法,在溫病條目中詳細說明。一年四季都有各自時令的疾病,也有各自時令的過與不及,都可以用這些道理來推論。

如果夏天四、五、六月正值夏季,卻感覺寒冷像初春一樣,仍然要用香蘇散來治療。如果同時出現小便發紅、口渴等症狀,這就屬於時令病,應該用五苓散、清暑益氣湯、十味香薷飲之類的藥物來治療。如果當時不熱,到了秋天七、八月天氣炎熱,人們卻出現之前的症狀,仍然可以用之前的藥方來治療,這是治療不及的病症,並且調整不及的氣候。

比如春天正值溫和的三月,偶爾刮起寒風,就會出現感冒傷風的症狀。如果五、六月正值炎熱,偶爾下大雨,潮濕的暑熱之氣就會被寒雨逼入室內,就會出現中暑的症狀,應該用清暑益氣湯來疏解。

凡是診斷老人和病人,如果六脈都呈現平和而浮的狀態,兩三年內會有大病或死亡,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脈浮表示沒有根基,是陽氣向外發散而體內陰火耗盡的表現。(陽氣衰弱於外,陰氣耗竭於內,也就是脈象洪緩卻按壓不到脈搏的情況,最忌諱出現喘促、腹瀉和徹夜不眠、飲食減少、四肢無力等症狀。)應該立即使用保元湯或建中湯來服用,讓陽氣收斂於體內,這時脈象就會轉為虛弱的脈象,或是弦脈、或是澀脈,這才是真正的脈象。應該根據脈象使用保元湯等幫助脾胃的藥物,等到脈氣平和,病也就會痊癒,壽命也有可能因此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