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慎柔

《慎柔五書》~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師訓第一

治梅核氣,用四七湯加人參一錢、乾薑三分、細辛二分、桂芍一錢、半夏一錢,此皆下氣散痰溫中升陽之劑。非細辛之升陽,上焦無陽,則痰氣焉能得動。(此症因憂鬱而成者,因稟賦不足傷於房室與勞倦而成者,十居八九,與痰何涉?即以為痰,亦是燥痰,未可用辛燥也。此非喉中多一物,乃其處無血溫養,木而不仁,遂如有別物附之。

由於任脈血虛不周於上,督脈氣虛不交於前,氣血兩脫於上也。下焦燥盛者,龜、鹿大劑急施,久服或可挽回,兼溏泄者萬無生理。)

凡癆疰病,須用金銀藤葉煎湯藥。如肺虛,加保元、五味子;心脾虛,歸脾湯。六脈俱有火而虛,八珍;脾肺虛,補中;腎脈洪大,地黃湯。

凡病久嘔,用補脾下氣之藥,其中須用當歸錢許,以潤下枯。蓋氣在上,久而不下,下無津液,故用潤之。然脾胃虛而嘔者,又忌當歸。(肝熱與中焦濕熱為患者並忌之。)

五月火月,六月濕月,火旺則生濕,二者相併,肺金受克,則熱傷氣,而痿倦之疾作矣。故設清暑益氣之法。黃耆助肺,人參助元氣,甘草瀉心火,則元氣復而肺氣清;濕熱盛而胃氣不清,故加蒼朮;濕熱在中而飲食不化,故加陳皮、青皮以開胸膈,加神麯以助消飲食;小便赤澀,加澤瀉以去下焦之濕;口渴,加葛根以解肌熱,又能接胃家津液上潤;胃家濕熱盛,則腎水受克,加黃柏以救腎水;濕熱盛則陽道遏而身熱,加升麻以升陽,又走表以益陽;而門冬清心,五味斂肺,恐濕熱傷肺故耳。

五苓散為四、五、六月時令之藥,(五苓散非可常服之藥,令人畏發散而喜利小便,其禍甚大。蓋人之病,從毛竅來者十九,即從呼吸入者,亦借發散之功以鼓動陽氣,俾得吐故納新。若利小便,必病從下而上及飲酒飲水得之者可耳!過用即傷膀胱元氣,三焦下陷不可復元矣,曾屢見之。)蓋濕熱盛,則三焦氣不清,上咳中滿下瀉等症作矣。

豬苓清上焦,茯苓清中焦,澤瀉清下焦,恐濕熱盛而不化,故用白朮以健脾。然陽氣不到,則濕不去,譬如日所不照處,地不易干,用官桂之辛升至表,引表之陽氣入里,里得陽氣,而濕即行矣。此方可升可降可吐。欲吐,先煎前散冷服,次飲熱湯一碗,即吐;欲利小便,溫飲;欲發汗,熱飲。

時至初秋,陽氣下墜,因夏初之濕熱,尚在胸中,而有痞滿不寬之症,須用不換金正氣散以去濕,濕去則金清,金清則降下之令復,譬如主人久不在家,家中穢汙所塞,須掃除穢汙心俟主人回之意。

截瘧方,用白朮五錢,當歸三錢,陳皮二錢,雄丁香五枚,烏梅三枚,母丁香四枚。水一大碗,浸露一宿,五更,去渣取汁溫服。蓋凡久瘧則內傷,五臟俱虛,內起火,發熱。火所畏者水也,以水浸藥,略溫服之,則火見水而火退矣,火退則諸藥皆能成功。白朮補脾,當歸潤肝,陳皮消痰,丁香溫胃,烏梅斂肺潤下,其病痊矣。

白話文:

師訓第一

關於梅核氣的治療:

治療梅核氣(感覺喉嚨有異物梗塞)的病症,可以使用四七湯,並加入人參一錢、乾薑三分、細辛二分、桂芍一錢、半夏一錢。這些藥材都是能夠疏導氣機、化痰、溫養中焦、升提陽氣的藥物。特別是細辛的升陽作用,如果上焦陽氣不足,痰氣就無法運行。

(這個病症大多是因為憂鬱、體質虛弱、縱慾過度或過於勞累所導致,與痰濕的關係不大。就算認為是痰,也是屬於乾燥的痰,不適合使用辛辣燥熱的藥物。這並非喉嚨真的多出東西,而是因為那個部位氣血虛弱,沒有得到溫養,導致經脈麻木不仁,才會有異物附著的感覺。

這是因為任脈氣血虛弱,無法向上濡養,督脈陽氣虛弱,無法與任脈在胸前交會,導致氣血兩虛而脫離上焦。對於下焦燥熱的人,要立即使用大劑量的龜板、鹿角等滋陰補腎的藥材,長期服用或許可以改善,但如果還伴隨腹瀉,那就很難治療了。)

關於勞疰病的治療:

凡是患有勞疰病(類似現代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必須使用金銀藤的葉子煎煮藥湯服用。如果是肺虛,要加入保元湯和五味子;如果是心脾虛弱,要使用歸脾湯。如果六脈都有虛火,要使用八珍湯;如果是脾肺虛弱,要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腎脈洪大,要使用地黃湯。

關於久病嘔吐的治療:

凡是久病嘔吐的,要使用健脾降逆的藥物,其中必須加入少量當歸,約一錢左右,用來滋潤乾枯的腸道。因為氣機上逆,久久不能下降,導致下焦津液不足,所以要使用滋潤的藥物。然而,如果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的嘔吐,則要忌用當歸。(如果患者有肝熱或中焦濕熱的問題,也要忌用當歸。)

關於五、六月疾病的治療:

五月是火氣旺盛的月份,六月是濕氣旺盛的月份,火旺會導致濕氣產生,兩者相結合,會使肺金受到損傷,導致熱邪傷氣,出現身體疲憊無力的病症。因此,需要採用清暑益氣的治療方法。使用黃耆來補益肺氣,人參來補益元氣,甘草來瀉心火。這樣可以恢復元氣,使肺氣清暢。濕熱過盛會導致胃氣不清,因此要加入蒼朮;如果濕熱停留在中焦,導致飲食難以消化,要加入陳皮、青皮來疏通胸膈,加入神麯來幫助消化;如果小便赤澀,要加入澤瀉來去除下焦的濕氣;如果口渴,要加入葛根來解除肌肉的熱邪,又能接引胃部的津液向上滋潤;如果胃部濕熱過盛,導致腎水受到損傷,要加入黃柏來保護腎水;如果濕熱過盛導致陽氣鬱滯,出現身體發熱的現象,要加入升麻來升提陽氣,並且使陽氣發散到體表,增強陽氣的功能;同時要用麥門冬來清心火,用五味子來收斂肺氣,防止濕熱損傷肺部。

關於五苓散的使用:

五苓散適合在四、五、六月時節使用。(五苓散不是可以長期服用的藥物,會讓人畏懼發散而喜歡利小便,這樣做的危害很大。一般來說,人得病,有十分之九是從毛孔而入,就算從呼吸道進入的病邪,也要藉由發散的方法來鼓動陽氣,使身體可以吐故納新。如果只是一味地利小便,只能治療因為飲酒或飲水過多而導致的疾病!過度使用會損傷膀胱的元氣,導致三焦下陷,難以恢復,這種情況屢見不鮮。)五苓散適合在濕熱過盛,導致三焦氣機不暢,出現咳嗽、胸悶腹脹、腹瀉等症狀時使用。

豬苓可以清除上焦的濕熱,茯苓可以清除中焦的濕熱,澤瀉可以清除下焦的濕熱。為了防止濕熱過盛而難以化解,要加入白朮來健脾。然而,如果陽氣不能到達,濕邪就無法去除,就像太陽照不到的地方,地面不容易乾燥一樣。因此要使用官桂的辛味來升提陽氣到體表,並將體表的陽氣引到體內,體內有了陽氣,濕邪自然就會消散。這個方劑可以升,可以降,也可以吐。如果想要催吐,要先將藥煎好放涼服用,然後再喝一碗熱湯,就可以吐出來;如果想利小便,要溫服;如果想發汗,要熱服。

關於初秋疾病的治療:

到了初秋時節,陽氣開始下降,由於夏天殘留的濕熱還停留在胸中,導致胸悶不舒暢,這時需要使用不換金正氣散來去除濕邪。濕邪去除後,肺氣自然清暢,肺氣清暢後,氣機下降的功能就會恢復,就像主人不在家很久,家中被汙穢堆積一樣,需要先清除汙穢,等候主人回來一樣。

關於截瘧方的使用:

截瘧方,可以使用白朮五錢、當歸三錢、陳皮二錢、公丁香五枚、烏梅三枚、母丁香四枚。用一大碗水浸泡一夜,在五更時分,去除藥渣,取汁溫服。一般來說,長久患瘧疾會導致內傷,五臟虛弱,體內會產生虛火,導致發熱。火最怕水,用水浸泡藥物,稍微加溫服用,火遇到水就會消退,火退之後,其他藥物才能發揮作用。白朮可以補脾,當歸可以滋潤肝臟,陳皮可以化痰,丁香可以溫胃,烏梅可以收斂肺氣、潤澤下焦,這樣病症自然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