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柔五書》~ 卷三 (4)
卷三 (4)
1. 虛損誤藥之辨
凡得勞心、嗜欲、七情、飲食、縱酒、飢飽過度,此內傷也。初不自覺,久則成患,以致身熱、頭痛、惡寒。或因微熱,脫換衣服,腠理不密,易感風寒,症類傷寒,實非傷寒。醫不明此,驟用麻黃、紫蘇、荊芥大發其汗,熱未退,仍以寒涼瀉火之劑,下陷清氣,濁氣轉升,故食下腹滿,又大下之,故中愈不足,以致汗多亡陽,下多亡陰,陽耗散,死不旋踵,實醫殺之耳。
傷寒發表,汗透而愈。內傷寒熱,間作不齊,發熱而微汗至頸或臍而還,(臍字誤,仲景:劑頸而還。劑,際也。謂汗僅在頭,齊頸而下無汗也。)口不知味,似瘧非瘧,或兼泄瀉,醫與諸傷寒藥,不愈。如是者,名曰內傷。
雜病多端,汗而又熱,熱而又汗,亦頭痛發熱,或自語煩躁,不思飲食,遍身骨痛者,用補中益氣加羌活;或泄瀉而熱不退,此陽虛也,補中加附子;頭痛甚,加蔓荊子、川芎;或無汗而熱不退,亦補中;或咳嗽痰中帶紅,亦補中。此病裡虛不足,反用汗下清利,死可待矣。
內傷病中,有泄瀉、嘔吐、腹脹疼痛、咳嗽、清涕,四君加和中散,無有不效。
元氣藏於腎中,靜則為水,動則化而為火。腎者肝之母也,元氣足則肝子足以承乎心。心為主,神明出焉,元氣不足,心神失養,相火抗拒,脾土受虧,金衰木旺,諸臟皆病矣。惟胃氣不絕,用藥力以培之,庶可冀幸萬一。生脈散加參、耆或保元之類是也。但見潮熱,宜補中。
火熾,宜發,用升陽散火湯。虛而不瀉,宜血分中補氣,保元加滋陰。若瀉發睏熱,宜氣分中補血,保元、四君加芍藥。瀉則加松花。如自汗,乃陽氣虛,加附子。內似火爍,胸中嘈痛,白朮一錢,黃連一分,陳皮二分,神麯為丸細小。臨臥時嚼碎,津嚥下三十丸,三日愈,則止。
久瀉傷腎,用保元兼四神丸。或腹脹,和中散並補中。脈見平和,而病不愈,乃藥力未至,不可改換。倘不愈,又脈見細數、緊數,皆邪脈變異,更兼嘔吐,不祥之兆也。又口失滋味,不思飲食,不可誤作胃絕,是內有虛火,當滋生元氣,不可以燥劑動火。蓋總以脾胃為主,脾胃四季皆擾,常自不足,傷寒言陽明有餘,因火邪鬱於胃中,故瀉胃中之火耳。
虛損由於內傷證,與外感相似。外感頭疼、發熱、惡寒,其脈浮數有力,宜汗解而愈,從表入里,脈洪大,大便燥,宜和解通利之。內傷亦頭痛、發熱、惡寒,其脈緊數無力,宜補中加羌、防。元氣一足,邪氣自散。羌活領太陽經而出,前證俱退矣。不效,再一劑,自然見汗,乃愈。
庸醫不知此理,仍用發表,汗至頸而還,一旦發似瘧,作瘧治之,又似痢,作痢治之,更加發熱,庸醫無措手處矣。傷寒脈洪大有力,內傷豁大,似洪而無力,亦大便結燥,仍用清涼汗下解散之法,大傷脾胃,則肺已虧矣。咳嗽吐痰,或吐紅痰,又作陰虛火動治之。脾土一損,雜病多端,潮熱似痢似瘧,且脾虛不能統血,而吐血之症成矣。
白話文:
凡是因勞心過度、沉迷慾望、情緒波動、飲食失調、酗酒、過飢或過飽等原因造成的,都屬於內傷。最初可能沒有感覺,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疾病,導致身體發熱、頭痛、怕冷。有時因為稍微發熱,就脫換衣服,使皮膚毛孔不緊密,容易感受風寒,症狀看起來像傷寒,但實際上不是傷寒。如果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就貿然使用麻黃、紫蘇、荊芥等藥物來大量發汗,熱沒有退,又用寒涼瀉火的藥物,導致清氣下陷,濁氣反而上升,所以吃東西會腹脹,再用瀉藥,導致身體更加虛弱,造成出汗過多而耗損陽氣,瀉下過多而耗損陰液,陽氣耗散,很快就會死亡,實際上是被醫生害死的。
傷寒發汗治療,只要汗透出來就會痊癒。內傷引起的寒熱,會間歇性地發作,發熱時微微出汗到脖子或肚臍就停止(註:這裡的「臍」字應為「際」,意指汗僅在頭部,到脖子就沒有汗了),口中無味,像瘧疾又不像瘧疾,有時還會伴隨腹瀉,如果醫生使用治療傷寒的藥物,則不會好轉。像這樣的情況,就叫做內傷。
各種雜病很多,有的會出汗後又發熱,發熱後又出汗,也會出現頭痛發熱,或自言自語、煩躁不安、不想吃飯,全身骨頭疼痛,這種情況要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羌活;如果腹瀉而發熱不退,這是陽虛,要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附子;頭痛得很厲害,要加上蔓荊子、川芎;如果沒有汗而發熱不退,也要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咳嗽痰中帶血,也要用補中益氣湯。這種疾病是身體內部虛弱不足,如果反而用發汗、瀉下、清利的方法治療,很快就會死亡。
內傷的疾病中,如果出現腹瀉、嘔吐、腹脹疼痛、咳嗽、流清鼻涕等症狀,用四君子湯加上和中散,就會有效。
元氣藏於腎中,靜止時表現為水,活動時則化為火。腎是肝的母親,元氣充足,肝就會強健,能夠支持心臟。心臟是主導,神智由此產生,元氣不足,心神就會失去滋養,相火會反抗,脾土會受損,金衰弱而木旺盛,各個臟腑都會生病。只有胃氣不絕,用藥物來培補它,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可以使用生脈散加上人參、黃耆,或是保元湯之類的方劑。只要出現潮熱,就應該用補中益氣湯。
如果火氣旺盛,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使用升陽散火湯。如果虛弱但不腹瀉,應該在補血的同時補氣,使用保元湯加上滋陰的藥物。如果腹瀉、感到睏倦發熱,應該在補氣的同時補血,使用保元湯、四君子湯加上芍藥。如果腹瀉,就加上松花。如果自汗,是陽氣虛弱,要加上附子。如果身體內部像火燒一樣,胸中嘈雜疼痛,可以使用白朮一錢、黃連一分、陳皮二分,加上神麯做成小丸。睡覺前嚼碎,用口水吞下三十丸,三天就會好,好轉後就停止服用。
長期腹瀉會損傷腎臟,要使用保元湯加上四神丸。如果腹脹,要使用和中散加上補中益氣湯。如果脈象平和,但是病卻沒有好轉,是藥力還沒到,不要隨意更換藥方。如果病沒有好轉,而且脈象出現細數、緊數,都是邪氣變異的脈象,再加上嘔吐,就是不祥之兆。如果口中無味,不想吃飯,不要誤以為是胃氣衰竭,而是內部有虛火,應該滋養元氣,不可以吃燥熱的藥物來助長火氣。總而言之,要以脾胃為主,脾胃在四季都容易受到干擾,常常不足。傷寒說陽明有餘,是因為火邪鬱積在胃中,所以要瀉胃中的火。
虛損是由於內傷引起的,症狀與外感相似。外感會頭痛、發熱、怕冷,脈象是浮數有力,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病邪從表入里,脈象會洪大,大便乾燥,應該用和解通利的方法來治療。內傷也會頭痛、發熱、怕冷,脈象是緊數無力,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羌活、防風。元氣充足,邪氣自然會消散。羌活可以引導太陽經的邪氣排出,之前出現的症狀就會消失。如果沒有效果,再服一劑,自然就會出汗,病就會好轉。
庸醫不明白這個道理,仍然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汗出到脖子就停了,有時會像瘧疾一樣發作,就當作瘧疾來治療,又像痢疾,就當作痢疾來治療,再加上發熱,庸醫就束手無策了。傷寒脈象洪大有力,內傷脈象虛大,好像洪大但是無力,也會出現大便乾燥,如果仍然用清涼解熱、發汗、瀉下的方法,就會嚴重損傷脾胃,導致肺也虧虛。出現咳嗽吐痰,或吐血痰,又當作陰虛火動來治療。脾土一旦受損,就會出現各種雜病,潮熱像痢疾又像瘧疾,而且脾虛不能統攝血液,就會出現吐血的症狀。
如果因為火盛,導致脾陰不足,出現血枯的症狀,也不可以使用滋陰的藥物,應該用救陰的方法。這是陰從陽生,陽從陰長的道理。可以使用人參、白朮、蓮子、五味子、甘草、白茯苓之類的藥物。如果噁心,要加上乾薑;如果不想吃飯,要加上砂仁;如果胸中氣滯,要加上陳皮;如果腹瀉,要去掉陳皮;如果出汗過多,要加上白朮、黃耆;如果怕冷,要加上肉桂;如果吐血,要去掉桂。
如果腹瀉而吃各種藥都不見效,而且胃虛弱而難以接受藥物,可以使用陳年臘肉骨灰、陳年米鍋巴,各三分,炒松花一分,用米糊做成丸子,人參根據病情輕重虛實使用,煎湯送服六、七十丸。這種方法救活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