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慎柔

《慎柔五書》~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醫勞歷例第二

凡虛損,三四月,脈雖數,尚和緩,六七至。若逢春夏火令,津液枯槁,腎水正行死絕之鄉,肺絕脾燥,無有不死者。若秋冬,火令已退,金水正旺,脈雖數,可治也。然使病者,骨立、喉啞、喉痛、寒熱、脈細數、肚疼作瀉,亦不治。

如前症求治,初用補劑,病當反重,何也?病已延至三四月,服藥已多,其不效者,必過用寒涼,病者五臟愈虛,邪火愈熾,初用補劑,或數帖,或一二十帖,邪火一退,反覺頭眩、噁心、骨疼、腳痠、神氣昏懶、不思飲食。(亦有宣肺疏肝健脾滋腎反見火大者,初為涼劑遏其真陽下伏,接用振陽安陰法即愈,以根氣尚穩也。

)倘脈不細數,而帶和緩,急用保元、四君大劑連服之,便安寢半日或一日,睡覺即精神頓爽。再一劑,再寢,飲食漸增,則可治矣。倘脈細如絲,肚飽昏憒,即屬難治。

凡虛損病久,脈雖和緩,未可決其必療。蓋久病之人,元氣虛弱,脈氣和緩者,假氣也。(真氣渙散,不能鼓動而怠緩也。)過七、八月,間服補劑,病得漸減,此生機也。或延至十一月,一陽初動,陽氣漸升,內氣空虛,無以助升發之機,則變憎寒壯熱。(久病忽見寒熱如新感者,乃生死關頭也。

得微汗而體輕氣旺,為陽氣振;或微汗,或不汗熱退而體重氣弱,為陽氣脫;或肢困不能反側,或胸痹飲食日減,是皆奇經已敗之絕證。)服補藥十餘帖,寒熱漸退,猶可延捱,調理至二三月不變,得生矣,否則不治。緣春木旺,脾肺久病氣衰,不能敵時令矣。

嘗醫新病,或痢或雜病,初時有邪,脈浮數。用按脈病藥數劑,數脈即退,病亦向安。再數劑,即倦,脈反覺浮數,此時不可謂尚有邪也。蓋邪退而神氣初轉,故浮,只宜保元湯養元氣。浮數之脈,得微汗而退,此乃陽氣升,元神足,而邪自退之法也。倘不識此,仍以祛邪之藥治之。精神日損,肌肉日消,久之變為虛勞矣。

凡病遇時節則變換不定,或又加者,蓋遇時節,則天地之氣或升或降,而人身之氣亦應之,病者精氣尚充,猶能與時令相應。若元氣久虛之人,無以助升降之氣,上升則頭眩、嘔噦,下降則足熱、身寒,反為氣候所牽,而身不能為之主矣。(病隨節氣而動者,氣敗也;隨月之盈虧而動者,血敗也。

故重病朔望有加即不治。本文是專指升降太過,更有當升不得升,當降不得降,身氣與天地參差者,其實亦是一般機括。)

脾胃病,十分虛,死於初春,亦有望春而死者;八分虛,死於孟春;五、六分虛,死仲春。及醫之不得其當者,雖原無死道,而業已醫壞,至季春不能挨矣。清明前後二、三日,尤為不爽。肺腎病,起於春,十分虛,死於初夏,亦有望夏而死者;八分虛,死於仲夏,六分虛,死於季夏。

白話文:

大凡虛損的病症,在三、四月時,即使脈搏跳動較快,但還算平和,大概每分鐘跳六、七次。如果遇到春夏火氣旺盛的季節,身體的津液會枯竭,腎水正處於衰竭的狀態,肺部衰弱、脾臟乾燥,這樣的情況幾乎沒有能活下來的。如果是在秋冬季節,火氣衰退,金水旺盛,即使脈搏跳動快,還是可以治療的。但如果病患已經瘦骨嶙峋、聲音嘶啞、喉嚨疼痛、發冷發熱、脈搏細弱且跳動快、肚子痛又腹瀉,那也是無法醫治的。

如果先前有上述症狀來求診,剛開始使用補藥,病情反而會加重,為什麼呢?因為疾病已經拖到三、四月了,吃了很多藥都沒效,肯定是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導致病患的五臟更加虛弱,邪火更加旺盛。剛開始使用補藥,可能吃幾帖、或者一二十帖後,邪火消退,反而會覺得頭暈、噁心、骨頭疼痛、腳痠軟、精神萎靡、不想吃飯。(也有些情況是,使用補藥後,反而出現肺氣不暢、肝氣鬱結、脾虛腎虛而火氣更大的情況,這是因為剛開始用涼藥壓制了真陽之氣,使之向下潛伏,接下來用溫陽安陰的方法就會痊癒,因為病患的根本之氣還算穩固。)

如果脈搏不細弱且跳動快,而是比較緩和,要趕緊用保元湯、四君子湯等大劑量的藥連續服用,病人就會安穩地睡半天或一天,睡醒後就會精神煥發。再服一劑,再睡,食慾就會慢慢增加,這樣就可以治好。如果脈搏細如絲線,肚子脹滿且昏昏沉沉,就屬於難以治療的情況了。

大凡虛損的病拖久了,即使脈搏看起來緩和,也不能就斷定一定能治好。因為久病的人,元氣虛弱,脈搏緩和是虛假的現象。(真正的元氣已經渙散,不能推動脈搏,所以才顯得怠慢緩和。)過了七、八月,間斷地服用補藥,病情能漸漸減輕,這是還有生機的表現。或者拖到十一月,一陽之氣開始萌動,陽氣逐漸上升,但體內氣虛,沒有辦法幫助陽氣升發,就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久病的人突然出現發冷發熱,像剛得病一樣,這是生死關頭。)

如果稍微出汗,身體感覺輕鬆有力,這是陽氣振奮;如果稍微出汗或者不出汗,但發熱消退,身體卻沉重乏力,這是陽氣脫失;如果肢體困倦不能翻身,或者胸悶、食慾一天天減少,這些都是奇經已經衰敗的絕症。服用補藥十幾帖後,發冷發熱漸漸消退,還可以勉強延續生命,調理到二、三月如果病情沒有變化,就可以活下來,否則就無法醫治。因為春天木氣旺盛,脾肺久病氣虛,無法抵抗時令的影響了。

我曾經治療過新發的疾病,像是痢疾或雜病,剛開始發病時有邪氣,脈搏浮躁且跳動快。用對症的藥物服用幾劑後,脈搏的快速跳動就會減退,病情也會趨於好轉。再服用幾劑,病人就會感到疲倦,脈搏反而又變得浮躁且跳動快。這時不能說還有邪氣,是因為邪氣已經退去,而神氣剛剛開始恢復,所以脈搏才會浮起,這時只能用保元湯來調養元氣。浮躁且跳動快的脈搏,只要稍微出汗就會減退,這是陽氣上升,元神充足,邪氣自然退散的方法。如果不能辨識這種情況,仍然用祛邪的藥物來治療,精神就會日益衰弱,肌肉也日漸消瘦,久而久之就會變成虛勞的病症。

凡是疾病遇到時節就會發生變化,有時會加重,這是因為遇到時節,天地的氣息有升有降,而人身體的氣息也會隨之應和。如果病患的精氣還充足,還能夠與時令相應。如果元氣已經虛弱很久的人,就沒有辦法幫助升降之氣,上升時就會頭暈、嘔吐,下降時就會腳熱、身體發冷,反而被氣候所牽制,身體無法自主。(病情隨著節氣變化而動,是氣衰敗的表現;隨著月亮的盈虧而動,是血衰敗的表現。所以重病在朔日和望日病情加重,就是無法醫治的表現。這段文字主要是指升降過度,還有當升不升,當降不降,身體的氣息與天地不協調的情況,其實也是類似的道理。)

脾胃疾病,虛弱到十分的程度,會在初春死去,也有可能在盼望春天到來時就死去;虛弱到八分的程度,會在孟春死去;虛弱到五、六分的程度,會在仲春死去。如果醫治不得當,即使原本不會死,也會因為誤治而加重病情,到了季春就無法撐下去了。清明前後二、三天,病情尤其不穩定。肺腎疾病,從春天開始發病,虛弱到十分的程度,會在初夏死去,也有可能在盼望夏天到來時就死去;虛弱到八分的程度,會在仲夏死去;虛弱到六分的程度,會在季夏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