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柔五書》~ 卷三 (3)
卷三 (3)
1. 虛損秘訣
虛損之起,或久遇勞碌,損傷陽氣,遂發熱,漸至咳嗽,或傷風失治,或治之不當,亦成此症。或傷寒汗下失宜,久之遂成寒熱之症。或飢餓傷脾,飽食傷胃,治之不妥,亦成此症。是皆陽氣虛弱,倒入於內,便化而為火,而發熱也。須用保元或四君加黃耆,再加乾葛以開肌,紫蘇以開皮毛。
病未多日者,服十五、六劑,則自然汗來。譬如夏天鬱蒸一二日或三四日,遂大雨方涼,陰陽和而後雨澤降也。又如秋冬陽氣降入地中,則井水溫暖;至春夏陽升,則天地和暖,萬物生化,井中水冷徹骨矣。何內熱之有?損病初發,十數日間,未經寒涼藥,可用火鬱湯、升陽散火湯及補中益氣湯。
若久之,則火鬱湯不宜用矣。保元、四君繼之,此為第二關。蓋元氣已虛,只助陽氣,不宜散火。誤以當歸、地黃補血,並黃柏、知母苦寒,有形重味,反傷無形陽氣。陽氣愈弱,愈不升發,陽絕則陰亦隨之而絕,損病之死,職此故也。
損病六脈俱數,聲啞,口中生瘡,晝夜發熱無間。經云:數則脾氣虛,此真陰虛也,此第三關矣。則前保元、四君等劑,皆投之不應,須用四君加黃耆、山藥、蓮肉、白芍、五味子、麥冬,煎去頭煎不用,止服第二煎、第三煎,此為養脾陰秘法也。服十餘日,發熱漸退,口瘡漸好,方用丸劑,如參苓白朮散,亦去頭煎,曬乾為末,陳米鍋焦打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日服二錢,或上午一錢,百沸湯下。蓋煮去頭煎,則燥氣盡,遂成甘淡之味。
淡養胃氣,微甘養脾陰。師師相授之語,毋輕忽焉。
白話文:
虛損這種情況的發生,有的是因為長期勞累,損傷了身體的陽氣,於是就開始發燒,慢慢地出現咳嗽;有的是因為感冒沒有好好治療,或者治療不當,也會變成這種病。還有的可能是因為傷寒病發汗或使用瀉藥不當,時間久了就變成忽冷忽熱的症狀。有的是因為飢餓傷了脾臟,或者吃太飽傷了胃,如果治療不恰當,也會變成虛損。這些都是因為身體陽氣虛弱,向下沉入體內,就會化為火氣而發熱。這時要用保元湯或四君子湯加上黃耆,再加葛根來疏通肌肉,用紫蘇來疏通皮膚毛孔。
如果病的時間不長,吃個十五、六劑藥,自然就會出汗。就像夏天悶熱一兩天或三四天,突然下一場大雨才涼快,陰陽調和後才會降雨一樣。又像秋冬季節陽氣降入地中,井水就會溫暖;到了春夏陽氣上升,天氣變得溫暖,萬物生長,井水反而變得冰涼刺骨。怎麼還會有內熱呢?虛損病剛發病時,十幾天內,如果還沒有用過寒涼藥,可以用火鬱湯、升陽散火湯以及補中益氣湯來治療。
如果病的時間長了,就不適合用火鬱湯了。接著要用保元湯、四君子湯來治療,這是第二個階段。因為元氣已經虛弱,只能幫助陽氣,不適合散火。如果誤用當歸、地黃來補血,以及黃柏、知母這些苦寒的藥,這些藥有形有味,反而會傷害無形的陽氣。陽氣越虛弱,就越不能上升,陽氣耗盡,陰氣也會跟著耗盡,虛損病導致死亡,就是這個原因。
虛損病如果出現六脈都跳得快、聲音沙啞、口中長瘡、白天晚上都發熱不停的症狀,就像《黃帝內經》說的:「脈數是因為脾氣虛弱」,這就是真的陰虛了,這是第三個階段了。那麼之前用的保元湯、四君子湯等藥方,就都沒有效果了。必須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耆、山藥、蓮子肉、白芍、五味子、麥冬,煎藥的時候把第一煎藥倒掉不用,只喝第二煎、第三煎,這是滋養脾陰的秘訣。吃個十幾天,發熱會慢慢退去,口瘡也會慢慢好轉,這時才可以改用丸藥,像是參苓白朮散,也是煎藥時把第一煎倒掉不用,把剩下的藥曬乾磨成粉末,用陳米鍋巴熬成的糊做成丸子,像綠豆那麼大,每天吃兩錢,或者早上吃一錢,用開水送服。因為煮藥時把第一煎倒掉,就能去除藥的燥性,變成甘淡的味道。
味道清淡可以滋養胃氣,味道微甘可以滋養脾陰。這些是老師傳授的秘訣,千萬不要輕忽啊。
2. 損病湯藥加減法
有汗,用黃耆蜜炙;無汗,煨用;胃虛,米泔水炒用;表畏寒,酒炒;嘈雜,乳汁制;表虛,耆多。瀉火,生甘草;熱盛,耆、草多;無汗,加乾葛、防風、升麻、柴胡;久病熱不退,去表藥,只用保元;血虛,加當歸;脾虛,加白朮;渴,加麥冬、五味;虛煩,亦加;不睡,加酸棗仁;頭痛,宜補中益氣加川芎、蔓荊;小水不利,加牛膝、茯苓;心神不安,加茯苓、遠志、酸棗仁;退火,多用參、耆;虛而動火,少加炒黃柏;小便不通,或赤或白,用黃柏、知母酒浸炒各一兩,肉桂一錢,為末,開水為丸,空心服百丸,小便下異物為驗。腰痛,薑汁炒杜仲;惡寒,加官桂;噁心,加乾薑;自汗虛寒,加附子。
內傷發熱不退,莫如補中益氣加附子,耆、草倍之,甘溫除大熱故也。腹脹,恐成中滿,補中加附子、薑、桂、吳萸、青皮、麥芽、神麯、枳殼之類,隨手用之;濕痰,加羌活、防風、茯苓,風能勝濕故也。去病之藥,不可多服,恐泄真氣,人無氣不生。氣常有餘,血常不足,前藥皆補血中之氣,血無氣不行,須用保元。
獨陰不生,獨陽不長。保元者,保血之元氣耳。
人稟天地之氣,猶恐陽陷於陰分,常使胃氣有春夏之令,故宜大升大舉,使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是也。蓋人以血為主,胃乃生血之源,若元氣不足,陷於陰分,則通身化為虛火,變異無常,人死莫知其故,何也?人天庭屬陽,下體屬陰,天庭一倒,其死即速者,上陽不生而陰氣絕也。
故天之陽氣上升,即地之陰氣不絕;人之陽氣升舉,即血之陽布於四肢,何病之有?倘陽一不升,則氣凝澀,諸病生焉,聖人固不過升降浮沉之法耳。
虛損諸病,久之皆屬脾虛,脾虛則肺先受之。肺病,不能管攝一身;脾病,則四肢不能為用。謹養脾氣,惟以保元氣為主,或前從瘧、痢、吐瀉變症,總從脾胃治。則保元兼溫脾,勿用血藥。蓋縱有雜症,火起不必去火,有痰不治痰,宜參苓白朮散加減。腹痛,加乾薑;腰痛,益智、吳茱萸少許;小腹疼痛亦宜;胃不思食,加砂仁、木香;噯氣,神麯;腹脹,和中散加六君子。久病以溫補為主,病急則緩治,攻則散離。
書曰:大毒治病,十去一二;中毒治病,十去其五;無毒治病,十去八九。
慎齋先生內傷治法,凡邪火逆行,上乘脾位,用吳茱萸炒黃連者,以黃連瀉火,歸於其位,所以木沉則火降。凡內傷,清氣下陷,陰火在上者,若用寒藥,則陽愈陷,火愈熾,火尋竅出,虛者受之,或目痛,或耳聾,或齒痛,從其虛而攻之也。(此所以寒遏於上陽陷於下,而反不免有上焦熱證也。
肺閉則中下之氣為所攝,胃閉則上下之氣為所格,真陽失道,久郁盡化為陰火,甚有令人心孔鼻竅日夜如煙燻難受者。)
白話文:
損病湯藥加減法
有汗的時候,用炙過的黃耆;沒汗的時候,用煨過的黃耆;胃虛弱,用米湯水炒過的黃耆;身體怕冷,用酒炒過的黃耆;覺得心裡煩躁,用乳汁製過的黃耆;身體虛弱,黃耆用量要多一些。要瀉火,用生甘草;熱氣很盛,黃耆和甘草用量要多一些;沒汗,要加乾葛、防風、升麻、柴胡;久病發熱不退,去掉發散的藥,只用保元湯;血虛,加當歸;脾虛,加白朮;口渴,加麥冬、五味子;心煩,也加麥冬、五味子;睡不著,加酸棗仁;頭痛,適合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川芎、蔓荊子;小便不利,加牛膝、茯苓;心神不安,加茯苓、遠志、酸棗仁;要退火,多用人參、黃耆;虛弱但有虛火,少量加炒過的黃柏;小便不通,或是紅色或是白色,用黃柏、知母用酒浸泡後炒過,各一兩,肉桂一錢,磨成粉,用開水做成藥丸,空腹吃一百顆,小便排出異物就有效。腰痛,用薑汁炒過的杜仲;怕冷,加官桂;噁心,加乾薑;自汗且身體虛寒,加附子。
內傷發熱不退,最好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黃耆和甘草的用量加倍,因為甘溫藥性可以去除大熱。腹脹,擔心變成中滿,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薑、肉桂、吳茱萸、青皮、麥芽、神麴、枳殼之類的藥材,根據情況選用;濕痰,加羌活、防風、茯苓,因為風可以勝過濕氣。治療疾病的藥,不能吃太多,怕會洩漏真氣,人沒有氣是無法生存的。氣通常是充足的,血通常是不夠的,前面的藥都是補血中的氣,血沒有氣是無法運行的,所以要用保元湯。
只有陰氣是無法產生生命的,只有陽氣也無法成長。保元湯,是保護血的元氣。
人稟受天地之氣,仍然擔心陽氣陷落於陰氣之中,要常常讓胃氣像春夏一樣蓬勃,所以要讓它上升,使清陽之氣從皮膚毛孔散發,濁陰之氣走五臟。因為人是以血為根本,胃是產生血的來源,如果元氣不足,陷落於陰分,那麼全身就會變成虛火,變化無常,人死了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為什麼呢?因為人的天庭屬於陽,下體屬於陰,天庭一倒,很快就會死亡,因為上陽不生,陰氣就斷絕了。
所以,天的陽氣上升,地的陰氣就不會斷絕;人的陽氣上升,血就會布散到四肢,哪裡還會有什麼病呢?如果陽氣不上升,氣就會凝滯,各種疾病就會產生,聖人的治病方法,就是不外乎升降浮沉而已。
虛損的各種疾病,久了都屬於脾虛,脾虛就會先影響到肺。肺病,不能管轄全身;脾病,四肢就不能正常使用。要謹慎地調養脾氣,最重要的是用保元湯,或是之前因為瘧疾、痢疾、嘔吐腹瀉而出現的各種症狀,總之都要從脾胃來治療。保元湯可以兼顧溫脾,不要使用補血的藥。即使有各種雜症,火氣大也不必急著去火,有痰也不必急著治痰,適合用參苓白朮散加減。腹痛,加乾薑;腰痛,加少量益智仁、吳茱萸;小腹疼痛也適合;胃口不好,加砂仁、木香;打嗝,加神麴;腹脹,用和中散加六君子湯。久病要以溫補為主,病情緊急要慢慢治療,用攻伐的藥會讓身體散亂。
書上說:「用大毒的藥治病,可以去除十分之一二的病邪;用中毒的藥治病,可以去除十分之五的病邪;用沒有毒性的藥治病,可以去除十分之八九的病邪。」
慎齋先生治療內傷的方法,凡是邪火逆行,侵犯到脾的位置,用吳茱萸炒黃連,是因為黃連可以瀉火,讓火回到原本的位置,所以木氣下沉,火氣自然就會下降。凡是內傷,清氣下陷,陰火在上的人,如果用寒涼的藥,陽氣會更加陷落,火氣會更加旺盛,火會沿著孔竅往外走,虛弱的人就會受到影響,或是眼睛痛,或是耳朵聾,或是牙齒痛,都是因為虛弱而導致的。這是因為寒涼之氣會把上焦的陽氣遏制住,陽氣陷落於下,反而會出現上焦有熱的症狀。
肺氣閉塞,中下部的氣就會被牽制住;胃氣閉塞,上下的氣就會被阻隔,真陽失去了正常的運行道路,久了就會鬱積而變成陰火,甚至會讓人覺得心口、鼻孔每天都像被煙燻一樣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