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補要》~ 第十三則·手法論
第十三則·手法論
1. 第十三則·手法論
夫接骨入骱者,所賴其手法也。兩手安置其筋骨,仍復於舊位也。其傷有輕重,而手法有所宜、失宜。其痊可之遲速及遺留之殘疾,皆關乎手法之所施也。人身有十二經,筋脈羅列,必知其體,識其部位。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或拽之離而復合,或推之就而復位。
或正其斜,或完其闕。或骨有截斷碎斷斜斷,骱有全脫半脫,筋有弛縱卷攣,翻轉離合,在其肉內,以手捫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不知其苦,方為手法也。傷有關性命者,如七竅上通腦髓,膈近心君,四末受傷,痛苦入心。若元氣素壯,敗血易消,刻期可愈。元氣素弱,一旦被傷,勢必難支,若手法再誤,萬難挽回,尤當慎之。
醫者,心明手巧,知其病情,善用手法,治之多效。若草率不較,誤入非淺。雖筆之於書,乃活法多端,難以盡述。須得口傳心授,臨症多而活法變,庶無誤耳。
白話文:
將骨頭接回關節,最依靠的就是手法。雙手要將筋骨擺放到正確的位置,恢復原狀。傷勢有輕重之分,手法也有適合與不適合的區別。痊癒的快慢以及是否留下殘疾,都與所使用的手法有關。人體有十二經脈,筋脈交錯分佈,必須了解它們的結構,熟悉各部位的位置。當外力觸碰到身體時,技巧產生於內心,手隨心意而動,手法也隨之而出。有時將脫位的拉開再接回,有時將錯位的推回原位。
有時矯正歪斜,有時補全缺損。有時骨頭斷裂成截斷、粉碎斷、斜斷,關節有全脫位、半脫位,筋有鬆弛、捲曲、攣縮、翻轉、離散、聚合等情況,它們都在肌肉內部,用手觸摸就能了解情況。手法的施用,應讓人感覺不到痛苦,這才是真正的好手法。傷勢如果涉及到生命安危,例如七竅通往腦髓,橫膈膜靠近心臟,四肢末端受傷,疼痛會深入心底。如果原本元氣旺盛,瘀血容易消散,就能在短期內痊癒。如果原本元氣虛弱,一旦受傷,勢必難以承受,如果手法再有錯誤,就更難以挽回,這點尤其要謹慎。
醫生,必須要心明眼快,了解病情,善用手法,治療才能有效。如果草率不經考慮,就會犯下嚴重的錯誤。雖然可以將手法寫在書上,但實際上的變化太多,難以全部詳述。必須經過口頭傳授,加上臨床經驗的累積,才能靈活運用,減少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