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損啟微》~ 卷上 (3)
卷上 (3)
1. 骨蒸
凡治骨蒸,熱深在裡,一切輕揚之藥,皆在所禁。若用以升散之,反引熱勢外出,而增其熾灼,乾涸津液,肌肉枯槁,求其止在內熱,且不可得,安望其熱除病止乎?水虧血燥,陰火沸騰,宜加減一陰煎加青蒿主之。若精血留於經脈,阻陽為熱,積陰為疰,蒸久血乾,速宜去瘀,麥煎散主之。
白話文:
凡是治療骨蒸,熱氣深埋於體內,一切輕盈上揚的藥物,都應禁止使用。如果使用這些藥物來升發散開熱氣,反而會引導熱勢向外發散,使熱勢更加猛烈,耗盡津液,肌肉枯槁。想要停止體內的熱氣,都很難做到,更別說希望熱氣消除、疾病治癒了。水液虧損,血液幹燥,陰火沸騰,應加加減減使用一陰煎加上青蒿來治療。如果精血停留在經脈中,阻滯陽氣成為熱氣,積聚陰氣成為疰氣,蒸煮久了血液乾涸,應及時去除瘀血,使用麥煎散來治療。
又風附於骨,亦令蒸熱盜汗,宜秦艽鱉甲散,或柴胡梅連丸。又有陽邪入骨,不能泄越,而先寒後熱,脈長有汗者,宜用石膏。
白話文:
假如風邪附著在骨頭上,也會使人蒸熱盜汗,適合服用秦艽鱉甲散,或柴胡梅連丸。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陽邪侵入骨頭,無法宣洩出去,先寒後熱,脈搏細長而且出汗,適合服用石膏。
2. 遺精
虛損而兼遺泄者,如實漏卮,最難調治也。或緣君火之搖,或緣相火之盛,或緣玉門之不固,或緣心腎之不交,又或氣不攝精,而滑脫不禁,或元陽衰憊,而關開亂流,急須反觀內養,而以藥餌調劑,必使痛斷根株,然後本病可得瘳也。
白話文:
虛弱又伴隨排泄的情況,就像漏水的容器一樣,最難治療。可能是因為君火不足,或者相火過旺,還可能是因為玉門的不穩定,或心與腎的無法交融,以及氣無法控制精氣,導致滑脫無法自制。或許是元陽衰弱,導致氣機紊亂。這需要重新檢視內部的養護,並透過藥物調理,必須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痊癒。
君火不清,神搖於上,精搖於下。火甚者,宜先以二陰煎之類,清去心火;火不甚者,宜先以柏子養心丸、天王補心丹之類,收養心氣,然後用藥固之。相火易動,肝腎多熱,而易於疏泄者,惟經驗豬肚丸為最,或用固精丸之類。然須察其火之微甚,宜清者,亦當先清其火。
白話文:
君火 ( 心火 ) 不清淨,神志在上面飄搖不定,精氣在下面晃動不定。火勢強盛的,應該先用二陰 ( 生地黃、麥門冬 ) 煎煮的藥物,來清瀉心火;火勢不那麼強盛的,應該先用柏子養心丸、天王補心丹等藥物,來收攝養護心氣,然後再用藥物來鞏固治療。相火容易變動,肝腎多熱,容易疏泄的,只有經驗豬肚丸是最好的,也可以用固精丸之類的藥物。但是須要觀察火勢的虛實,應該清瀉的,也應該先清瀉其火。
玉門不固者,宜苓朮菟絲丸,或水陸二仙丹,金鎖正元丹、金鎖思仙丹之類。心腎不交者,宜坎離交濟丹。氣不攝精者,宜秘元煎,或舉元煎、壽脾煎,或十全大補湯。元陽不足者,宜右歸丸、八味丸、家韭子丸,或固腎丸之類。
白話文:
對於玉門不固的狀況,適合服用苓朮菟絲丸,或者水陸二仙丹、金鎖正元丹、金鎖思仙丹之類的藥物。如果心腎不交,應該服用坎離交濟丹。如果氣不能攝住精,可以服用祕元煎,或者舉元煎、壽脾煎,或者十全大補湯。如果元陽不足,可以服用右歸丸、八味丸、家韭子丸,或者固腎丸之類的藥物。
3. 女人月閉
凡婦女病損至旬月半載後,未有不經閉者,此因陰竭,所以血枯,最為危殆。必須漸漸通利,方可回生。若或久久斷絕,斷難施治。然欲其不枯,無如養營,欲其通之,無如充之,但使雪消,則春水自來,血盈則經脈自至耳。若再用桃仁、紅花之類,是與榨乾汁者無異,非治法也。
白話文:
凡是各類婦女疾病,到了十幾個月或半年以後,沒有不閉經的,這是因為陰虛而造成血虧,病情最危急。必須逐漸讓經脈通暢,才能恢復健康。如果閉經很久,很難醫治。然而想要不血虧,沒有比滋養營血更好的方法,想讓經脈通暢,沒有比補充血氣更好的方法,只要讓積雪融化,春水就能自然流動,血氣充盈,經脈就會自行通暢。如果再用桃仁、紅花之類的藥物,等於把已經榨乾的汁再擠一次,不是治病的方法。
血枯經閉,通用烏賊丸。水不制火,夜熱盜汗,及煩渴咳嗽者,宜一二三四五陰等煎,擇宜用之。欲念不遂,心脾鬱結者,宜逍遙飲。三陰虧弱,無寒無熱平臟者,宜小營煎、五福飲,或左歸飲、左歸丸之類。三陰虧弱,兼陽虛者,宜大營煎、理陰煎,及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湯丸之類。
白話文:
如果出現經血枯少、月經閉塞的情況,可以使用烏賊丸來治療。如果患者水液不能制約火氣,常常在夜間發熱、盜汗,並且伴有煩渴和咳嗽等症狀,則應該選擇一、二、三、四、五陰等煎劑,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藥方。如果患者是因慾望不遂、心脾鬱結而引起的病症,則可以使用逍遙飲來治療。如果患者三陰虧弱,沒有寒熱症狀,臟腑氣血平和,則可以選用小營煎、五福飲,或左歸飲、左歸丸等藥方。如果患者三陰虧弱,同時伴有陽虛的症狀,則可以選用大營煎、理陰煎,以及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湯丸等藥方。
4. 諸虛見症
兩顴紅或唇紅,陰虛於下,逼陽於上也。仲景先生云:其面戴陽者,下虛故也。
虛而渴欲多飲,腎水不足,引水自救也,又火乘金位也。
足心如烙,虛火爍陰,湧泉涸竭也。
喑啞聲不出,腎氣竭也。蓋聲出於喉,而根於腎。經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腎氣虛也。
虛而喘急,陰虛肺格,氣無所歸也。又水不制火,衝脈上衝也。
喉乾嚥痛,真水虧,虛火上炎也。
不眠恍惚,血不養心,神不能藏也。又腎不交心,心火無制也。
時多煩躁,陽中無陰,柔不濟剛也。
易生嗔怒,水虧木燥也。
盜汗不止,有火則陰不能守,無火則陽不能固也。
骨痛如折,腎主骨,真陰敗竭也。尋常痛,骨衰而火乘之也。
筋急痠痛,肝失所滋也。
痰如清水,而口不渴,水泛為痰,脾不制水也。
痰多白沫而口渴,水沸為痰,陰火煎熬也。宜壯水以制相火。
白話文:
臉頰或嘴唇泛紅,代表著身體陰虛,導致陽氣上浮。仲景先生說過,面部泛紅的人,往往是下焦虛弱的緣故。
感到口渴想喝水,是因為腎水不足,身體想用水來補充。這也說明火氣旺盛,侵犯了金氣。
腳心發燙,如同被烙鐵燙過一般,這是虛火灼傷陰氣,湧泉穴枯竭的表現。
聲音嘶啞,發不出聲音,代表腎氣衰竭。因為聲音雖然從喉嚨發出,但根源在腎臟。經書上說,內部能量不足導致厥逆,就會出現聲音嘶啞,這是腎氣虛弱的症狀。
呼吸急促,這是陰虛導致肺氣不足,氣無處可歸的表現。同時,水氣不足也無法制約火氣,導致衝脈上衝。
喉嚨乾澀疼痛,是真水虧損,虛火上炎所致。
失眠恍惚,是血液不足以滋養心臟,神魂無法安寧所致。同時,腎氣不足,也無法滋養心臟,導致心火失控。
經常感到煩躁不安,是陽氣過盛,缺少陰氣滋養,陰柔之氣無法制約陽剛之氣所致。
容易生氣發怒,是因為腎水不足,肝木乾燥所致。
盜汗不止,可能是因為虛火旺盛,陰氣無法守住,也可能是陽氣不足,無法固護身體。
骨頭疼痛如同骨折,這是腎臟主骨,真陰虧損所致。偶爾的骨痛,則是骨骼衰弱,火氣侵襲所致。
筋腱僵硬痠痛,是肝臟失於滋養所致。
痰液清澈如水,但卻不感到口渴,這是水氣泛濫成痰,脾臟無法制約水氣所致。
痰液多且伴有泡沫,同時感到口渴,這是水氣被陰火蒸煮成痰,需要滋補腎水來制約相火。
心下跳動,氣不歸精也。經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欲納氣歸原者,惟有補陰以配陽一法。
小便黃澀淋瀝,真陰虧,氣不化水也。
白話文:
胸口以下心臟跳動不止,是因為氣血無法回歸精華所致。經書中記載:胃經絡脈,名為虛裏,從左邊的乳房下方出來,其脈動會牽動衣服,這是因為宗氣外洩。想要讓氣血歸回本源,只有用滋補陰液來調和陽氣一個方法。
消瘦,精不生氣也。又燥萬物者,莫⿰火堇乎火,陰火盛也。若肉極者,陰火久灼難治,若勞倦傷脾而然,宜用十全大補湯。
白話文:
消瘦是精氣無法化生精血的結果。又使萬物乾燥的,沒有比火更厲害的了,陰火旺盛就會這樣。如果一個人瘦到極點,陰火經久灼燒,很難治癒;如果勞倦傷脾而消瘦,宜用十全大補湯。
善驚,火起於心也,或心傷而神不安也。
爪甲痛,木極筋虧,金氣乘之也。用豬膏養筋。
腰脅痛,肝腎虛也。
不能久立,筋不束骨也。當滋腎生肝。
不能獨臥,肝腎虛也。
皮毛枯,無津液以充澤皮毛也。
足心痛,肝腎傷也。
手指微脹,言語急遽,真陰虧也。當清金滋水。
合目恍惚不寧,陰虛而三焦包絡之火遊行也。
內熱,五心熱,水虧火炎也。
虛損呃逆,水不制火,木挾火勢,沖逆而上也。
口瘡,心火上炎也。宜天王補心丸。
目昏,腎虛也。宜六味地黃,加柴胡、五味。
虛而大便結,水虧液涸也,宜地六湯。
胸膈隱痛,腎虛不能納氣歸源,氣滯於上,而不流暢也。補陰之中須納氣。
虛損頭運,上焦陽氣虛也,或陰虛血損,氣逆上衝也。
白話文:
容易驚嚇,可能是心火旺盛,或是心受傷導致神志不安。
指甲疼痛,可能是肝氣過盛,導致筋脈虧損。可以用豬油滋養筋脈。
腰肋疼痛,可能是肝腎虛弱。
站不長時間,可能是筋脈力量不足,無法束縛骨骼。應該滋補腎臟和肝臟。
無法獨自睡覺,也是肝腎虛弱。
皮膚毛髮乾燥,可能是缺乏津液滋潤皮膚毛髮。
腳心疼痛,可能是肝腎受損。
手指輕微腫脹,說話急促,可能是陰液虧損。應該清熱滋陰。
閉眼恍惚不安,可能是陰虛導致三焦包絡的火氣遊走。
內熱、五心煩熱,是陰液不足,火氣旺盛。
虛損呃逆,是陰液不足,無法制約陽氣,導致陽氣上衝。
口腔潰瘍,是心火上炎。應該服用天王補心丸。
眼睛昏花,是腎虛。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並加入柴胡、五味子。
虛弱便秘,是陰液不足,導致大便乾燥。應該服用地六湯。
胸膈隱隱作痛,是腎虛無法納氣,導致氣滯上行,流通不暢。應該補陰的同时也要納氣。
虛損頭暈,可能是上焦陽氣虛弱,或是陰虛血少,導致氣逆上衝。
怔忡不寧,血虛或有痰也。各臟有疾,皆能與包絡之火合動而為怔忡,隨其所犯而補瀉之,更須從包絡而調之平之。如各臟移熱於心,以致包絡火動,治亦如之。
健忘,心血不足,而痰與火亂其神明也。又腎不足而志衰,不能上通於心也。
白話文:
徵忡不安寧,可能是血虛或有痰引起的。各臟器有疾病,都能與包絡之火一起活動而導致徵忡,根據所犯的臟器而給予補瀉的治療,更需要從包絡著手調理才能平息。例如各臟器將熱力轉移到心臟,導致包絡之火活動,治療方法也是如此。
膻中不樂,怒則氣上,恐則氣下,一怒一恐,拂於膻中也。宜用柴胡、苓、澤以升降之,亦有可用連以平其逆者。
白話文:
胸悶不愉快,生氣則氣往上沖,恐懼則氣往下沉,一會兒生氣一會兒恐懼,這樣就會損害胸中之氣。應該用柴胡、茯苓、澤瀉來升降之,也有可以用連翹來平息體內逆氣的。
胸中痞塞,居暗避人,病名卑惵,血不足也。宜養營湯加減治之。
自覺吾身之外,更有一我,病為離魂,心氣虛也。單補其心,心足而魂自定。
鬚髮脫落,腎枯火炎,肺失治節,而內風妄動也。
白話文:
胸口闷堵,躲在黑暗的地方不愿见人,这种情况叫做“卑惵”,是血虚造成的。应该服用“养营汤”根据情况加减来治疗。
感觉自身之外,好像还有一个自己,这种病叫“离魂”,是心气虚弱造成的。只要单单补益心脏,心脏充实了,魂魄自然就安定了。
头发胡须脱落,肾脏枯竭,内火旺盛,肺脏失去调理,导致体内风气妄动。
虛人頭頂出汗,腎水不足,而腎火有餘也。宜滋腎清肺,用桑葉、熟地、五味、麥冬蜜丸,服二月愈。若用止澀之藥,則目昏耳聾矣。
虛人每飯頭汗,胃火勝也。宜用固本,加元參、五味、棗仁。
白話文:
虛弱的人頭頂冒汗,是腎水不足,而腎火過剩的緣故。應該滋補腎臟、清肺,可以用桑葉、熟地、五味、麥冬加入蜂蜜熬成丸服藥,吃兩個月就會痊癒。如果服用止血收澀的藥物,就會導致眼睛昏花和耳聾。
兩足不能步履,肝腎虛,精血不足也。或因氣虛不能運動,宜用補中益氣湯,及牛膝、釵斛、黃耆。
白話文:
雙腳不能行走,是肝腎虛損、精血不足。或因氣虛不能運動,宜用補中益氣湯,及牛膝、釵斛、黃耆。
舌根苦直,不能嚥唾,脾不能行氣於三陰也。
手足煩痛,不欲行動,骨肉空虛也。
飲食不甘,肌肉漸削,脾元失守,化機日敗也。
懸心,胃陰不足,胃火消爍心血,而懸懸不寧也。
虛損善谷,陰虛火盛,則速於傳化也。
氣短口乾,氣不足,無以化液也,又金受火制也。
氣逆左脅,上嘔酸水,脈弦數而濡,此火鬱肝血燥也。
按之至骨,其熱烙手,骨困不任腎熱也。惟烏梅能引諸藥入骨,而收其熱。
面黑羸瘦,肌膚甲錯,不能飲食,此血積胃中,而中土失其灌溉,虛極也。
汗出淋漓,一晝夜津液隨熱勢外越也,速用人參。
夢與鬼交,真陰敗也,血海瘀積,經斷蒸熱,亦有是症。宜補血加參以行之。
虛而臍腹疼痛不止,腎水虧極也,重用杞子。
少腹拘急,小便牽痛,真陽內衰也。
惡寒不樂,而五心煩熱,重陰覆其陽,火不得伸也。宜用升柴以舉之。
下唇生瘡,此血瘀營虛發熱,蒸其所瘀之血,化而為蟲,遂成此症,蓋即傳屍勞之謂也。
足寒無論陰陽,凡下虛者,皆能致此,治須辨別。又肺氣虛則逆而不行,無以及於四肢也。
虛而氣哽,火盛則津枯,津枯則氣哽也。
膝下冷,火不歸源也。若上氣喘,命門衰絕也。
不時溏泄,脾腎虛弱也,或心火不生脾土也。
發尖生穗,血虛火炎也。
身冷,營衛虛寒也。宜用當歸、乾薑。
白話文:
舌頭根部發苦,而且感覺僵硬,吞嚥口水都很困難,說明脾臟無法將氣血運送到三陰經。
手腳感到酸痛,不想動,說明骨骼和肌肉都空虛無力。
吃東西沒有味道,肌肉逐漸消瘦,說明脾臟的元氣受損,運化功能日益衰退。
心裡不安,心神不寧,說明胃陰不足,胃火灼傷心血,導致心神不安。
身體虛弱卻能吃很多東西,說明陰虛火盛,身體很快就把食物消化掉了。
呼吸急促,口乾舌燥,說明氣血不足,無法化生津液,也可能是金氣受火氣克制。
胸口憋悶,向左側嘔吐酸水,脈象弦數而濡滑,說明肝火鬱結,導致肝血乾燥。
按壓身體感到骨頭發燙,說明骨頭深處有熱,腎臟的陽氣過盛。只有烏梅可以引導藥物進入骨頭,將熱氣收斂。
面色黑黃,身體消瘦,皮膚鬆弛,吃不下東西,說明血液瘀積在胃中,導致脾臟得不到滋養,身體非常虛弱。
汗出不止,說明一天一夜都在流汗,津液隨著熱氣一起流失,需要趕緊服用人參。
夢到跟鬼魂交媾,說明身體的真陰虧損,血海淤積,經血停滯,導致熱氣蒸騰,也會出現這種症狀。需要補血,並加入人參來促進血液循環。
身體虛弱,臍腹部位疼痛不止,說明腎水嚴重虧損,需要大量服用枸杞子。
小腹拘緊,小便時伴隨疼痛,說明真陽氣衰退。
怕冷,而且五心煩熱,說明陰寒之氣過盛,覆蓋了陽氣,火氣無法發散。需要用升麻和柴胡來提升陽氣。
下嘴唇長瘡,說明血液瘀滯,營氣虛弱,導致熱氣蒸騰,將瘀血化為蟲子,形成這種症狀,其實就是傳屍勞的表現。
腳冷,無論是陰虛還是陽虛,凡是下焦虛弱的人都會出現這種症狀,治療時要根據情況辨別。另外,肺氣虛弱也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無法到達四肢。
身體虛弱,說話時感到氣短,這是因為火氣過盛導致津液枯竭,津液枯竭就會導致氣短。
膝蓋以下冰冷,說明火氣無法回到腎臟。如果同時伴有上氣喘不過來,說明命門火衰竭。
經常腹瀉,說明脾腎虛弱,或者心火不足導致脾土無法運化。
頭髮尖端長出白點,說明血虛火旺。
身體發冷,說明營衛氣虛寒,需要服用當歸和乾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