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煒

《虛損啟微》~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卷下

2. 六味地黃丸

治腎水虧損,小便淋閉,頭目眩運,腰腿痠軟,陰虛發熱,自汗盜汗,憔悴瘦弱,精神疲睏,失血失音,水泛為痰,病為腫脹,壯水制火之劑也。

熟地黃(八兩,蒸搗),山萸肉(四兩),山藥(四兩,炒),澤瀉(三兩),白茯苓(三兩),丹皮(三兩)

上為細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滾湯、或淡鹽湯任下。此方用水煎湯,即名六味地黃湯,下八味丸亦同。

白話文:

這個藥方主要治療腎陰虧損引起的各種症狀,像是小便不暢、頭暈眼花、腰腿痠軟無力、陰虛發熱、容易出汗(包含白天自汗和晚上盜汗)、身體消瘦、精神疲倦、失血導致聲音沙啞、體內水液代謝失常形成痰液、甚至出現水腫等問題,是一種滋陰補腎、以補水來抑制虛火的藥方。

藥材組成包含:

熟地黃(八兩,蒸過並搗成泥),山茱萸(四兩),山藥(四兩,炒過),澤瀉(三兩),茯苓(三兩),牡丹皮(三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和熟地黃膏混合,再加入煉製過的蜂蜜,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八十丸,最好在空腹、飯前用白開水或淡鹽水吞服。這個方子如果用水煎煮,就叫做六味地黃湯,其功效和八味丸相似。

3. 八味丸(崔氏)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下元冷憊,臍腹疼痛等症,王太僕先生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謂也。即前六味地黃丸,加肉桂、製附子各一兩。

白話文:

這個藥方(八味丸,崔氏所創)是用來治療因為命門火衰弱,無法產生足夠的能量來溫養脾胃,導致脾胃虛寒的狀況。這些狀況可能表現為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是下半身虛冷疲憊、肚臍周圍或腹部疼痛等。王太僕先生說過:「增強火的力量,可以消除陰寒的蔽障」,指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個藥方是在原來的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上肉桂和製附子各一兩。

4. 大補元煎(新方)

治男婦氣血大壞,精神失守,危劇等症。此迴天贊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人參(補氣補陽,以此為主,少則用一二錢,多則用一二兩),熟地(補精補陰,以此為主,少則用二三錢,多則用二三兩),山藥(二錢,炒),杜仲(二錢),當歸(二三錢,泄瀉者去之),枸杞(二三錢),萸肉(一錢,畏酸者去之),炙甘草(一二錢)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元陽不足多寒者,於本方加附子、肉桂、炮姜之類,隨宜用之。如氣分偏虛者,加黃耆、白朮。如胃口多滯者,不必用。如血滯者,加川芎,去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紙之屬。

白話文:

這個藥方主要治療男女因氣血嚴重虧損,導致精神渙散、病情危急等症狀。這是個能起死回生、扶正固本、最重要的方子。

藥材組成:

  • 人參:大補元氣和陽氣,為主要藥材,用量少則一到二錢,多則一到二兩。
  • 熟地:大補精血和陰液,為主要藥材,用量少則二到三錢,多則二到三兩。
  • 山藥:二錢,炒過。
  • 杜仲:二錢。
  • 當歸:二到三錢,如果腹瀉則不用。
  • 枸杞:二到三錢。
  • 山茱萸:一錢,如果怕酸則不用。
  • 炙甘草:一到二錢。

煎煮方法:

用水兩盅,煎煮至七分,在飯前溫服。

其他加減:

如果元陽不足、怕冷嚴重,可以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酌加附子、肉桂、炮薑之類的藥材。如果氣虛明顯,可以加黃耆、白朮。如果胃口不好,容易脹氣,則不必用。如果血瘀,可以加川芎,去掉山茱萸。如果滑精、腹瀉,可以加五味子、補骨脂之類的藥材。

5. 左歸飲(新方)

此壯水之劑也。凡命門之陰衰陽勝者,宜此方加減主之。

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山藥(二錢),枸杞(二錢)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服。如肺熱而煩者,加麥冬二錢。血滯者,加丹皮二錢。心熱而躁者,加元參二錢。脾熱易飢者,加芍藥二錢。腎熱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二錢。血熱妄動者,加生地二三錢。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二錢。上實下虛者,加牛膝二錢以導之。血虛而燥滯者,加當歸二錢。

白話文:

這個方劑是滋養腎陰的藥方。凡是腎陰虛衰、陽氣相對偏盛的人,都適合用這個方子加減來治療。

藥材組成:

  • 熟地黃(二到三錢,或者可以加到一到二兩)
  • 山藥(二錢)
  • 枸杞(二錢)

煎煮方法:

用水兩盅,煎煮到剩七分,在飯後服用。

根據不同症狀的加減:

  • 如果肺部有熱而感到煩躁,可以加入麥門冬二錢。
  • 如果氣血運行不暢,可以加入牡丹皮二錢。
  • 如果心火旺盛而心神煩躁不安,可以加入玄參二錢。
  • 如果脾胃有熱容易感到飢餓,可以加入芍藥二錢。
  • 如果腎有虛熱,出現骨蒸潮熱、多汗的症狀,可以加入地骨皮二錢。
  • 如果血熱導致血妄動,可以加入生地黃二到三錢。
  • 如果陰虛導致心神不寧,可以加入女貞子二錢。
  • 如果是上實下虛的情況,可以加入牛膝二錢來引導藥力下行。
  • 如果血虛又乾燥不潤滑,可以加入當歸二錢。

6. 右歸飲(新方)

此益火之劑也。凡命門之陽衰陰勝者,宜此方加減主之。此方與大補元煎出入互用,如治陰盛格陽,真寒假熱等證,宜加澤瀉二錢,煎成用涼水浸冷,服之尤妙。

熟地(用如前),山藥(二錢,炒),山萸(一錢),枸杞(二錢),甘草(一二錢,炙),杜仲(二錢,鹽制),肉桂(一二錢),附子(一二三錢)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溫服。如氣虛血脫,或厥或昏,或汗或運,或虛狂,或短氣者,必大加人參、白朮,隨宜用之。如火衰不能生土,為嘔噦吞酸者,加炮姜二三錢。如陽衰中寒,泄瀉腹痛,加人參,肉豆蔻,隨宜用之。如小腹多痛者,加吳茱萸五七分。如淋帶不止,加破故紙一錢。如血少血滯,腰膝軟痛者,加當歸二三錢。

白話文:

這個方劑是為了補益腎陽的。凡是屬於命門之火衰弱,陰氣相對偏盛的情況,都適合用這個方子加減來治療。這個方子和「大補元煎」可以互相搭配使用,例如治療陰寒內盛而陽氣虛浮於外的「真寒假熱」等症狀,可以加入澤瀉二錢,煎好後用冷水浸泡冷卻再服用,效果會更好。

熟地(用量和之前相同),山藥(二錢,炒過),山茱萸(一錢),枸杞(二錢),甘草(一二錢,炙過),杜仲(二錢,用鹽炮製過),肉桂(一二錢),附子(一二三錢)

用水兩盅,煎至七分,在飯後稍遠時溫服。如果出現氣虛血脫,或者昏厥、昏迷,或者多汗、暈眩,或者虛狂、氣短等症狀,一定要大量加入人參、白朮,根據情況選用。如果因為陽氣衰弱,不能生養脾土,而導致嘔吐、吞酸等情況,可以加入炮姜二三錢。如果陽氣衰弱,中焦虛寒,出現腹瀉腹痛,可以加入人參、肉豆蔻,根據情況選用。如果小腹疼痛比較嚴重,可以加入吳茱萸五到七分。如果淋漓不止,白帶過多,可以加入破故紙一錢。如果血虛血滯,腰膝酸軟疼痛,可以加入當歸二三錢。

7. 左歸丸(新方)

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虛損傷陰,或遺淋不禁,或氣虛昏運,或眼花耳聾,或口燥舌乾,或腰痠腿軟。凡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症,俱速宜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大懷熟(八兩),山藥(四兩,炒),枸杞子(四兩,制),山茱萸(四兩),川牛膝(酒洗蒸熟,三兩,精滑者不用),菟絲子(四兩),鹿膠(四兩,炒珠),龜膠(四兩,炒珠,無火者不必用)

上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如真陰失守,虛火炎上者,宜用純陰至靜之劑,於本方去枸杞、鹿膠,加女貞子三兩,麥冬三兩。如火爍肺金,乾枯多嗽者,加百合三兩。如夜熱骨蒸,加地骨皮三兩。如小水不利不清,加茯苓三兩。

如大便燥結,去菟絲,加肉蓯蓉三兩。如氣虛者,加人參三四兩。如血虛微滯,加當歸四兩。如腰膝痠痛,加鹽水炒杜仲三兩。如臟平無火而腎氣不充者,加破故紙三兩,去心蓮肉、胡桃肉各四兩,龜膠不必用。五液皆主於腎,凡屬陰分之藥,皆能走腎,有謂必須導引者,皆見之不明耳。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因為腎陰虧虛,導致體內陰液不足,無法滋養身體各個部位,逐漸變得虛弱的情況。像是虛熱反覆出現、白天或晚上睡著時容易出汗、精神恍惚、血不循常道、因虛損而傷及陰液、小便失禁或淋漓不盡、氣虛導致昏厥、眼睛昏花、耳朵聽力下降、口乾舌燥、腰腿痠軟等。凡是因為精髓內虧、津液枯竭等症狀,都應該盡快補養腎陰,以增強腎臟的陰液,這樣精血自然就會充足,適用此方來治療。

藥方組成:

大懷熟地(八兩),炒過的淮山藥(四兩),製過的枸杞子(四兩),山茱萸(四兩),用酒洗過蒸熟的川牛膝(三兩,如果精液滑脫就不需要用),菟絲子(四兩),炒成珠狀的鹿膠(四兩),炒成珠狀的龜膠(四兩,如果沒有虛火就不用)。

先將熟地蒸爛搗成膏狀,加入煉製過的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飯前用熱開水或淡鹽水送服一百多丸。如果腎陰嚴重虧損,虛火上炎,應該使用純陰而且性味平和的藥材。這時,可以在原方中去掉枸杞子、鹿膠,加入女貞子三兩、麥冬三兩。如果因為火邪燒灼肺部,導致乾燥咳嗽,可以加入百合三兩。如果是夜間發熱,有骨蒸潮熱的症狀,可以加入地骨皮三兩。如果小便不利、不清澈,可以加入茯苓三兩。

如果大便乾燥難解,可以去掉菟絲子,加入肉蓯蓉三兩。如果氣虛,可以加入人參三四兩。如果血虛,有輕微瘀滯的情況,可以加入當歸四兩。如果腰膝痠痛,可以加入用鹽水炒過的杜仲三兩。如果身體平和沒有虛火,只是腎氣不足,可以加入破故紙三兩,去掉蓮子肉和胡桃肉各四兩,龜膠也不必使用。體內的各種液體都由腎臟主導,凡是屬於滋陰的藥材,都能進入腎臟發揮作用,那些認為必須要用藥引來引導藥力進入腎臟的說法,都是不夠了解藥理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