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損啟微》~ 卷下 (3)
卷下 (3)
1. 柏子養心丸(《集驗》)
治心勞太過,神不守舍,閤眼則夢,遺泄不常。
柏子仁(鮮白不油者,以紙包,槌去油),白茯神,酸棗仁,生地黃,當歸身(各二兩),五味子,辰砂,犀角(鎊),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柏子仁(取新鮮潔白、不油膩的,用紙包起來,用槌子敲打去除油脂),白茯神,酸棗仁,生地黃,當歸身(各二兩),五味子,辰砂,犀角(研磨成粉末),甘草(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午後、臨臥,各津嚼一丸。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並用金箔包覆。每天下午和睡覺前,各服用一丸,並在口中嚼碎。
2. 人參固本丸(《千金》)
治脾虛煩熱,金水不足,及肺氣燥熱,作渴作嗽,或小便赤色,短少澀滯如淋,大便燥結,此陰虛有火之聖藥也。
白話文:
治療脾虛引起的煩熱,金水不足,以及肺氣燥熱,導致口渴、咳嗽,或小便呈紅色,排尿短少、澀滯、如淋病一樣,大便乾燥結塊,此藥是陰虛有火症狀的聖藥。
人參(二兩),天冬,麥冬,生地,熟地(四兩)
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淡鹽湯下,中寒之人不可服。如欲作膏,俟煎成,外加白蜜四兩。
白話文:
人參(90克),天冬、麥冬、生地、熟地(各180克)
3. 一陰煎(新方)
此治水虧火勝之劑,故曰一陰。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症多陽,虛火發熱,及陰虛動血等症,皆宜用此加減主之。
白話文:
這個是治療水虛火旺的藥方,所以叫做一陰。凡是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象症狀卻多是陽性的,虛火發熱,還有陰虛動血等症狀,都適合使用這個方劑加減作為主藥。
生地(二錢),熟地(三五錢),芍藥(二錢),麥冬(二錢),甘草(一錢),牛膝(一錢半),丹參(二錢)
白話文:
-
生地黃(二錢):滋陰清熱,涼血止血。
-
熟地黃(三五錢):滋補肝腎,益精養血。
-
芍藥(二錢):養血柔肝,緩中止痛。
-
麥冬(二錢):滋陰清熱,潤肺止咳。
-
甘草(一錢):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
牛膝(一錢半):利尿通淋,強筋壯骨。
-
丹參(二錢):活血化瘀,養血通經。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服。如火盛躁煩,入真龜膠二三錢化服。如氣虛者,間用人參一二錢。如心虛不眠多汗者,加棗仁、當歸各一二錢。如汗多煩躁者,加五味子十粒,或加山藥、山茱萸。如見微火者,加女貞子一二錢。如虛火上浮,或吐血或衄血不止者,加澤瀉一二錢,茜根二錢,或加川續斷一二錢,以澀之亦妙。
白話文:
水二碗,煎到七分熟,趁熱服用。如果出現火氣旺盛、煩躁不安,加入真龜膠二至三錢化開服用。如果是氣虛的人,偶爾加入人參一至二錢。如果心虛、失眠、多汗,加入棗仁、當歸各一至二錢。如果汗多煩躁,加入五味子十粒,或加入山藥、山茱萸。如果出現輕微火氣,加入女貞子一至二錢。如果虛火上浮,或吐血或衄血不止,加入澤瀉一至二錢,茜根二錢,或加入川續斷一至二錢,以澀之也很有效。
4. 加減一陰煎(新方)
治症如前,而火之甚者,宜用此方。
生地(二錢),熟地(三五錢),芍藥(二錢),麥冬(二錢),炙甘草(五七分),知母,地骨皮(各一錢)
白話文:
生地(12公克),熟地(21公克),芍藥(12公克),麥冬(12公克),炙甘草(3.4公克),知母、地骨皮(各6公克)
水二盅,煎服。如躁煩熱甚便結者,加石膏二三錢。小水熱澀者,加梔子一二錢。如火浮於上者,加澤瀉一二錢,或黃芩一錢。如血燥血少者,加當歸一二錢。
白話文:
將水兩杯煎煮,然後服用。如果患者煩躁不安,發熱嚴重,且大便不通,則加石膏二三錢。如果小便熱澀,則加梔子一二錢。如果火熱上浮,則加澤瀉一二錢,或黃芩一錢。如果血燥血少,則加當歸一二錢。
5. 二陰煎(新方)
此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症,宜此主之。
白話文:
這種治療適用於心經有熱、水無法克制火的情況,所以稱為二陰。對於那些因驚嚇而瘋狂、失去理智、多言多笑,或者出現潰瘍、疹子、煩躁發熱、失血等症狀的患者,應該使用這種方法來治療。
生地(二三錢),麥冬(二三錢),棗仁(二錢),甘草(一錢,生),元參(一錢半),黃連(或一二錢),茯苓(錢半),木通(一錢半)
白話文:
生地(23 克),麥冬(23 克),棗仁(20 克),甘草(10 克,生),元參(15 克),黃連(或 12 克),茯苓(15 克),木通(15 克)
水二盅,加燈草二十根,或竹葉亦可,煎七分,食遠服。如痰勝熱甚者,加九制膽星一錢,或天花粉一錢五分。
白話文:
將兩碗水,加入二十根燈草,或竹葉也可以,煎至七分熟,在遠離食物的時候服用。如果痰多火氣大的,可以加入九次加工過的膽星一錢,或天花粉一錢五分。
6. 三陰煎(新方)
此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及營虛失血等症,故曰三陰。微有火者,宜一陰煎,無火者宜此主之。
白話文:
此方用於治療肝脾虛損、精血不足,以及營虛失血等證狀,故稱「三陰」。如果身體稍有發熱現象,可服用「一陰煎」;若無發熱現象,則宜服用此方為主。
當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甘草(一錢,炙),棗仁(二錢),芍藥(三錢,酒炒),人參(隨宜)
白話文:
-
當歸(6到9克):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
-
熟地(10到17克):熟地具有補血滋陰、益精養肝的作用。
-
甘草(3克,經過烤炙):甘草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的作用。
-
棗仁(6克):棗仁具有補血養心、安神鎮靜的作用。
-
芍藥(9克,經過酒炒):芍藥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的作用。
-
人參(根據需要添加):人參具有補氣益血、扶正固本的作用。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服。如嘔惡者,加生薑三五片。汗多煩躁者,加五味子十四粒。汗多氣虛者,加黃耆一二錢。小腹陰痛,加枸杞二三錢。如有脹悶,加陳皮一錢。如腰膝筋骨無力,加杜仲、牛膝。
白話文:
-
將兩碗水煮沸,然後將其減少到七分之一,遠離食物服用。
-
如果有嘔吐或噁心,加入三到五片生薑片。
-
如果多汗煩躁,加入 14 粒五味子。
-
如果多汗氣虛,加入 1 到 2 錢的黃耆。
-
如果小腹有陰痛,加入 2 到 3 錢的枸杞。
-
如果有脹氣或悶氣,加入 1 錢的陳皮。
-
如果腰膝筋骨無力,加入杜仲和牛膝。
7. 四陰煎(新方)
此保肺清金之劑,故曰四陰。治陰虛勞損,相火熾盛,津枯煩渴,咳嗽吐衄多熱等症。
白話文:
這是一種保護肺臟、清潤肺金的藥方,所以稱為四陰。用來治療因陰虛導致的勞損,以及相火旺盛、津液枯竭、煩躁口渴、咳嗽、咳血等多種熱症。
生地(二三錢),麥冬,芍藥,百合,沙參(各二錢),甘草(一錢,生),茯苓(一錢五分)
白話文:
-
生地(6-9公克):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
麥冬(6-9公克):養陰生津,清肺潤燥。
-
芍藥(6-9公克):養血和營,緩解疼痛。
-
百合(6-9公克):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
沙參(6-9公克):養陰清肺,益氣生津。
-
甘草(3公克,生用):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
茯苓(4.5公克):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水二盅,煎七分,食遠服。如夜熱盜汗,加地骨皮一二錢。如痰多氣盛,加貝母二三錢,阿膠一二錢,天花粉亦可。如金水不能相滋,而乾燥喘嗽者,加熟地三五錢。如多汗不眠,神魂不寧,加棗仁二錢。如汗多兼渴,加北味十四粒。如熱甚者,加黃柏(如易知母,更見針線,)一二錢,鹽水炒用,或元參亦可,但分上下用之。如血燥經遲,枯澀不至者,加牛膝二錢。
白話文:
取水兩碗,煎至七分,趁熱服下。如果晚上發熱、盜汗,可以加一至二錢的地骨皮。如果痰多、氣盛,可以加二至三錢的貝母、一至二錢的阿膠,也可以加天花粉。如果金水不能滋養,而乾燥、喘咳的,可以加三至五錢的熟地。如果多汗、睡不着覺,精神不寧,可以加二錢的棗仁。如果汗多兼渴,可以加十四粒的北味。如果發熱嚴重,可以加一至二錢的黃柏(如果用知母,更能見效),用鹽水炒過再用,也可以用元參,但是要分上下兩次服用。如果血燥經期推遲,枯澀不至,可以加二錢的牛膝。
如血熱吐衄,加茜根二錢。如多火便燥,或肺乾咳咯者,加天門冬二錢,加童便亦可。如火載血上者,去甘草,加炒梔子一二錢。
白話文:
如果出現血熱吐血的症狀,可以加入茜根二錢。如果出現多火大便乾燥,或是肺燥引起的咳嗽、咯血等症狀,可以加入天門冬二錢,也可以加入童便。如果出現火氣上炎、導致吐血的症狀,則可以去掉甘草,加入炒梔子一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