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綺石

《理虛元鑒》~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陽虛三奪統於脾

就陽虛成勞之統於脾者言之,約有三種:曰奪精,曰奪氣,曰奪火。氣為陽,火者,陽氣之屬。精者,水火之兼。色欲過度,一時奪精,漸至精竭。精者,火之原,氣之所主。精奪,則火與氣相次俱竭。此奪精之兼火與氣也。勞役辛勤太過,漸耗真氣。氣者,火之屬,精之用。

氣奪,則火與精連類而相失。此奪氣之兼火與精也。其奪火者,多從奪精而來,然亦有多服寒藥,以致命火衰弱,陽痿不起者。此三種之治,奪精、奪火主於腎,奪氣主於脾。余何為而悉統於脾哉?蓋陽虛之症,雖有奪精、奪火、奪氣之不一,而以中氣不守為最險。故陽虛之治,雖有填精、益氣、補火之各別,而以急救中氣為最先。

有形之精血,不能速生;無形之真氣,所宜急固。此益氣之所以切於填精也。回衰甚之火者,有相激之危;續清純之氣者,有沖和之美。此益氣之所以妙於益火也。夫氣之重於精與火也如此,而脾氣又為諸火之原,安得不以脾為統哉?余嘗見陽虛者,汗出無度;或盛夏裹綿;或腰痠足軟而成痿症;或腎虛生寒,木實生風,脾弱滯濕,腰背難於俯仰,胻股不可屈伸,而成痹症;或面色皎白,語音輕微。種種不一,然皆以胃口不進飲食,及脾氣不化為最危。

若脾胃稍調,形肉不脫,則神氣精血可以次第而相生,又何有亡陽之虞哉?此陽虛之治,所當悉統於脾也。

白話文:

關於因為陽氣虛弱而導致虛勞,並且歸咎於脾胃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精氣被耗損,二是元氣被耗損,三是陽火被耗損。

氣屬於陽,火也是陽氣的一部分。精,則兼具水和火的特性。如果過度沉迷於性慾,一時之間會耗損精氣,漸漸地導致精氣枯竭。精是火的根源,也是元氣所主導的,精氣耗損,火和氣也會跟著一起衰竭。這就是耗損精氣同時也影響到火和氣的情況。如果過度勞累,辛勤工作,也會逐漸耗損體內的元氣。氣屬於火,也是精的作用表現。

如果元氣被耗損,那麼火和精也會連帶受到影響。這是耗損元氣同時也影響到火和精的情況。而耗損陽火的情況,多半是因為耗損精氣而來,但也有些人是因為服用過多寒涼藥物,導致命門之火衰弱,陽痿無法勃起。這三種情況的治療方法,耗損精氣和陽火主要針對腎臟,而耗損元氣則主要針對脾胃。

為什麼說要把這些都歸咎於脾胃呢?因為陽虛的症狀,雖然有耗損精氣、陽火和元氣的不同,但是以脾胃中氣不守護為最危險。所以治療陽虛,雖然有填補精氣、補益元氣、溫補陽火的區別,但以急救脾胃中氣為最優先。

有形的精血,不能快速生成;而無形的元氣,則應該盡快固守。這就是為什麼補益元氣比填補精氣更重要。衰弱的陽火有被激惹的危險,而延續清純的元氣,則有調和的益處。這就是為什麼補益元氣比補益陽火更有效。元氣對於精和火如此重要,而脾氣又是諸火的根源,怎麼能不以脾為統領呢?

我曾經看過陽虛的人,汗出不止;或是在盛夏時節卻要穿著厚厚的棉衣;或是腰痠腿軟而導致痿症;或是腎虛生寒,木氣過盛而生風,脾氣虛弱導致濕氣停滯,腰背難以彎曲,腿部難以伸直,而形成痹症;或是面色蒼白,說話聲音微弱。種種情況不一,但都是以胃口不好、吃不下飯,以及脾氣無法運化為最危險。

如果脾胃稍微調養好,形體肌肉不消瘦,那麼精氣神血就可以依次生成,又何必擔心亡陽的危險呢?這就是治療陽虛,應該將脾胃作為統領的原因。

2. 陰虛之症統於肺

就陰虛成勞之統於肺者言之,約有數種,曰勞嗽,曰吐血,曰骨蒸,極則成屍疰。其症有兼有不兼。有從骨蒸而漸至勞嗽者;有從勞嗽而漸至吐血者;有竟以骨蒸枯竭而死,不待成勞嗽者;有竟從勞嗽起,而兼吐血者;有竟從吐血起,而兼勞嗽者;有久而成屍疰者;有始終只一症,而或痊或斃者。凡此種種,悉宰於肺治。

所以然者,陰虛勞症,雖有五勞、七傷之異名,而要之以肺為極則。故未見骨蒸、勞嗽、吐血者,預宜清金保肺;已見骨蒸、勞嗽、吐血者,急宜清金保肺;曾經骨蒸、勞嗽、吐血而愈者,終身不可忘護肺。此陰虛之治,所當悉統於肺也。

白話文:

關於陰虛導致的勞損,如果從肺這個角度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幾種類型,像是勞嗽(長期咳嗽)、吐血、骨蒸(身體發熱像骨頭在蒸一樣),最嚴重會變成屍疰(一種嚴重的慢性消耗病)。這些症狀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同時出現。

有些人的情況是從骨蒸慢慢發展成勞嗽;有些是從勞嗽慢慢變成吐血;有些人直接因為骨蒸耗盡身體而死亡,甚至還沒出現勞嗽;有些人則是一開始就出現勞嗽,同時也吐血;有些人則是從吐血開始,接著又出現勞嗽;有些人則拖久了變成屍疰;有些人則始終只有單一症狀,最後的結果可能是痊癒,也可能是死亡。這些種種不同的情況,都必須從肺的治療著手。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陰虛導致的勞損,雖然有五勞、七傷等不同的名稱,但最根本的原因都是肺出了問題。所以,還沒有出現骨蒸、勞嗽、吐血這些症狀的人,應該提早保養肺,清肺熱;已經出現這些症狀的人,更要趕快保養肺,清肺熱;曾經出現這些症狀但後來痊癒的人,一輩子都不能忘記保護肺。所以,陰虛的治療,都應該以肺為中心。

3. 虛症有六因

虛症有六因:有先天之因,有後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後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醫藥之因。

因先天者,指受氣之初,父母或年已衰老,或乘勞入房,或病後入房,或妊娠失調,或色欲過度。此皆精血不旺,致令所生之子夭弱,故有生來而或腎、或肝心、或脾肺,其根底處先有虧,則至二十左右,易成勞怯。然其機兆,必有先現,或幼多驚風,骨軟行遲;稍長讀書不能出聲,或作字動輒手振,或喉中痰多,或胸中氣滯,或頭搖目瞬。此皆先天不足之徵。

宜調護於未病之先,或預服補藥,或節養心力,未可以其無寒無熱,能飲能食,並可應接世務,而恃為無懼也。即其病初起,無過精神倦怠,短氣少力,五心煩熱而已,豈知危困即在眉前也。

因後天者,不外酒色、勞倦、七情、飲食所傷。或色欲傷腎,而腎不強固;或勞神傷心,而心神耗憊;或鬱怒傷肝,而肝弱不復調和;或憂愁傷肺,而肺弱不復肅清;或思慮傷脾,而脾弱不復健運。先傷其氣者,氣傷必及於精;先傷其精者,精傷必及於氣。或發於十五、六歲,或二十左右,或三十上下,病發雖不一,而理則同歸耳。

因痘疹及病後者,痘乃先天陽毒,疹乃先天陰毒。故痘宜益氣補中,則陽毒之發也淨,而終身少脾病;疹宜清散養榮,則陰毒之發也徹,而終身少肺病。苟致失宜,多貽後患。故凡後此脾泄胃弱,腹痛氣短,神瘁精虧,色白足痿,不耐勞動,不禁風寒,種種氣弱陽衰之症,皆由痘失於補也;凡肺風哮喘,音啞聲嘶,易至傷風咳嗽等類,種種陰虧血枯之症,皆由疹失於清也。

至於病後元氣尚虧,更或不自重命,以勞動傷其氣,以縱欲竭其精,頃間五臟齊損,恆致不救,尤宜慎之。

因外感者,俗語云:傷風不醒結成癆。若元氣有餘者,自能逼邪使出;或腎精素厚,水能救母;或素無鬱火鬱熱,則肺金不得猝傷。若此者,不過為傷風咳嗽,年老者,則為痰火而已,不至於成癆也。若其人或酒色無度,或心血過傷,或肝火易動,陰血素虧,肺有伏火,一傷於風火,因風動則癆嗽之症作矣。蓋肺主皮毛,風邪一感於皮毛,肺氣便逆而作嗽。

似乎傷風咳嗽,殊不經意,豈知咳久不已,提起伏火,上乘於金,則水精不布,腎源以絕,且久嗽失氣,不能下接沈涵,水子不能救金母,則勞嗽成矣。

因境遇者,蓋七情不損,則五勞不成,惟真正解脫,方能達觀無損,外此鮮有不受病者。從來孤臣泣血,孽子墜心,遠客有異鄉之悲,閨婦有徵人之怨,或富貴而驕佚滋甚,或貧賤而窘迫難堪。此皆能亂人情志,傷人氣血。醫者未詳五臟,先審七情,未究五勞,先調五志,大宜罕譬曲喻,解縛開膠。

白話文:

虛症有六個原因:有先天上的原因、有後天上的原因、有因為出過痘疹或生病之後的原因、有外感風邪的原因、有環境遭遇的原因、有因為用藥不當的原因。

先天的原因,指的是在受孕之初,父母親可能年紀已經衰老,或是過於勞累後才行房,或是生病後才行房,或是懷孕時沒有好好調養,或是性慾過度。這些都會導致精血不足,使得生下來的子女體弱多病,所以有些人天生在腎、肝心、或脾肺等方面就比較虛弱,根基已經有虧損,到了二十歲左右就容易變得虛弱勞損。然而這些情況一定會有徵兆先出現,例如小時候容易驚嚇、骨骼軟弱、走路比較慢;長大一點讀書時聲音會發不出,或是寫字時手會顫抖,或是喉嚨裡痰很多,或是胸口悶氣,或是頭會搖動、眼睛會眨個不停。這些都是先天不足的徵兆。

應該要在還沒生病之前就好好調養,可以先吃一些補藥,或是節制心力的消耗。不可以因為沒有發冷發熱、能吃能喝、也能處理世俗事務,就覺得沒有什麼問題。即使剛開始生病,也不過是精神疲憊、呼吸短促、四肢無力、五心煩熱而已,卻不知道危險就在眼前了。

後天的原因,不外乎是酒色、過勞、情緒、飲食所造成的傷害。可能是因為性慾過度而傷了腎,導致腎臟不夠強健;或是因為過度勞神而傷了心,導致心神耗損疲憊;或是因為鬱悶憤怒而傷了肝,導致肝臟虛弱無法調和;或是因為憂愁而傷了肺,導致肺臟虛弱無法清肅;或是因為思慮過度而傷了脾,導致脾臟虛弱無法正常運作。先傷到氣的人,氣傷了之後一定會影響到精;先傷到精的人,精傷了之後一定會影響到氣。病發的時間可能在十五、六歲,或是二十歲左右,或是三十歲上下,發病的時間雖然不一定,但是道理都是相同的。

因為出過痘疹或生病之後的原因,痘瘡是先天陽毒,疹子是先天陰毒。所以出痘時應該要補氣健脾,這樣陽毒發出來才會乾淨,而且一輩子比較少有脾臟方面的疾病;出疹時應該要清熱散邪、滋養陰血,這樣陰毒發出來才會徹底,而且一輩子比較少有肺臟方面的疾病。如果沒有好好處理,就會留下很多後遺症。所以凡是之後出現脾虛泄瀉、胃弱、腹痛氣短、精神疲憊、精虧血少、面色蒼白、腿腳無力、無法勞動、容易感冒等種種氣虛陽衰的症狀,都是因為出痘時沒有好好補氣;凡是出現肺風喘哮、聲音沙啞、容易感冒咳嗽等種種陰虛血枯的症狀,都是因為出疹時沒有好好清熱。

至於生病後元氣還沒恢復,又不好好愛惜身體,因為勞動而傷了氣,因為縱慾而耗盡精,很快就會導致五臟都受損,常常會無法救治,更應該要小心。

外感風邪的原因,俗話說:「感冒沒好會變成癆病。」如果元氣充足的人,自然可以把邪氣逼出去;或是腎精充足,水能夠滋養母臟(肺);或是本身沒有鬱積的火氣或熱氣,這樣肺金就不會突然受傷。像這樣的人,頂多只是感冒咳嗽,年紀大一點的,則可能只是痰火而已,不至於變成癆病。如果這個人平時就過度飲酒、沉迷女色、心血耗損嚴重、肝火容易旺盛、陰血不足、肺有潛伏的火氣,一旦又感冒風邪,就會因為風邪而引發癆嗽的症狀。因為肺主管皮膚毛髮,風邪一旦侵犯皮膚毛髮,肺氣就會上逆而引起咳嗽。

表面上看起來只是感冒咳嗽,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的,卻不知道咳嗽久了沒有好,會引出潛伏的火氣,向上侵襲肺金,導致水精無法布散全身,腎的源頭也枯竭,加上久咳會耗損肺氣,無法向下沉降涵養,腎水就無法滋養肺金,於是就變成癆病了。

環境遭遇的原因,情緒如果沒有受到損傷,就不會因為過度操勞而生病。只有真正能夠看破放下的人,才能夠看得開而不會有損耗,否則很少有人不受病痛侵擾。自古以來忠臣含冤泣血,不孝的子女令人痛心,遠離家鄉的遊子有異鄉的悲愁,獨守空閨的婦人有思念丈夫的怨恨,或是富貴人家因為驕縱逸樂而更加放縱,或是貧賤人家因為困頓而難以忍受。這些都會擾亂人的情緒,傷害人的氣血。醫生在診斷病情時,應該先了解病人的情緒,而不是只關注五臟的病變;在治療時,應該先調整病人的情緒,而不是只關注五勞的症狀。應該要用各種方法,開導病人,讓他們解開心結。

對於放縱的人,要用生死無常的道理來警惕他們;對於偏激的人,要用正道義理來糾正他們;對於執著的人,要引導他們放下;對於貧困的人,要用錢財來幫助他們。這才是仁人君子應該做的事情。

因為用藥不當的原因,原本不是癆病,反而因為用錯藥而變成癆病。可能不是因為感冒而過度使用發散的藥物,或是稍微有點停滯就亂用削伐的藥物,或是明明沒有內熱卻一概使用苦寒的藥物,或是身體虛弱卻又感染邪氣,還沒經過宣發就因為身體疲憊而誤以為是虛症,隨意使用固表滋補的藥物,結果導致邪熱被困住,永遠無法解除。這些都會使假病變成真病,輕病變成重病,應該要深入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