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三 (3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1)

1. 積聚論治

諸有形而堅著不移者,為積。諸無形而留止不定者,為聚。積在五臟,主陰,病屬血分。血有形而靜者也。聚在六腑,主陽,病在氣分。氣無形而動者也。《難經》既以積聚分屬臟腑,經曰:外中於寒,內傷憂怒,則氣上逆,六俞不通,凝血蘊裹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積乃成已。《難經》曰:積者五臟所生,始發無常處,痛不離其部,上下有終始,左右有窮處。

白話文:

凡是有形並且堅硬凝固,不會移動的,叫做「積」。凡是沒有形狀,而且滯留不定,不能移動的,叫做「聚」。「積」在五臟,主陰,病屬於血分。血是有形而靜止不流動的。「聚」在六腑,主陽,病在氣分。氣是沒有形狀而會流動的。《難經》既然已經把「積」和「聚」分別歸屬於臟腑,經書上說:外受寒冷,內因憂慮憤怒,則氣向上逆行,六俞不通暢,凝血裹在一起不散開,津液澀滯滲入,附著在原地不去,於是「積」就形成了。《難經》說:「積」是五臟所產生,開始發病沒有固定的部位,疼痛不離開自己的部位,上下有始有終,左右有盡頭。

聚者六腑所成,始發無根本,上下無留止,痛無常處。《巢氏病源》,別立癥瘕之名,以不動者為癥,動者為瘕,亦猶《難經》之積聚而已。第無形之瘕聚,其散易;有形之癥積,其破難。治之者先辨有形無形,在氣在血,可略得其概矣。其生於五臟者,肺之積曰息賁,在右脅下;肝之積曰肥氣,在左脅下;心之積曰伏梁,在臍上,上至心下;脾之積曰痞氣,在胃脘;腎之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上下無時。其見於臍下為癥瘕,癥者按之不移,即血癥食癥之屬;瘕者假物成形,如血鱉石瘕之類。

白話文:

聚積是由六腑所形成的,一開始沒有根基,上下沒有停留的地方,疼痛沒有固定的位置。《巢氏病源》特別將癥瘕命名區分,認為不動的稱為癥,會移動的稱為瘕,這也和《難經》中的積聚是一樣的。只是無形的瘕聚,容易散開,有形的癥積,比較難以打破。想要治療的人,必須先分辨有無形狀,在氣血中的哪個部位,就能夠大致瞭解病情。積聚發生在五臟,肺部的積聚稱為息賁,在右脅下方;肝臟的積聚稱為肥氣,在左脅下方;心臟的積聚稱為伏梁,在肚臍上方,向上到心臟下方;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在胃中上方;腎臟的積聚稱為奔豚,發生在少腹,向上到心臟,上下沒有規律。在肚臍下方可見的為癥瘕,按壓不會移動的是癥,像是血癥或食物引起的癥;假物形成的有形狀的,是瘕,像是血鱉石瘕等。

見於胸脅為痞癖,痞乃結塊,在肌肉而可見;癖由內著,結隱僻而難蹤。既分其部,必原所起。初由寒氣瘀血痰沫,交結於肓膜,久而盤踞堅牢,至元氣日削,盤踞日深,攻補兩難措手。惟先理其氣,大七氣湯、排氣飲,氣行則脈絡通。或先調其中,補中益氣湯、參苓湯,脾運則積滯化,其藥性宜辛散溫通,方能入陰出陽,解散凝聚。

白話文:

在胸脅部位出現痞癖,痞是指結塊,在肌肉上可見;癖是指由內部著生,結塊隱藏而不容易發現。既然分清了部位,就要追究它的起源。最初是寒氣、瘀血和痰沫交結於肓膜,時間久了就盤踞堅牢,直到元氣日漸削弱,盤踞日益加深,難以攻補。只要先調理氣,服用大七氣湯、排氣飲,氣行則脈絡通。或者先調理脾胃,服用補中益氣湯、參苓湯,脾運則積滯化,藥性宜辛散溫通,才能入陰出陽,解散凝聚。

然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必理血分,如歸尾、桃仁、蘇木、延胡、鬱金、琥珀、桂心。兼通絡瘀,如歸尾、韭根、鯪鯉甲、桂枝尖、新絳、雞血藤。搜逐之中,酌補元氣。如五積等丸,用參、苓、桂、附之類。

白話文:

起初是氣滯血瘀在經絡,時間久了則會傷及血液,使之進入絡脈,這時就必須理血分,例如:歸尾、桃仁、蘇木、延胡、鬱金、琥珀、桂心等藥物。同時也要兼顧通絡活血,例如:歸尾、韭根、鯪鯉甲、桂枝尖、新絳、雞血藤等藥物。在搜逐瘀血的同時,也要酌情補益元氣,例如:五積等丸,使用參、苓、桂、附之類的藥物。

即邪深積錮,務令脾胃氣旺,乃可消磨堅結,否則專事攻削,正氣益衰,積聚何由去乎?知養正則邪可除,而後結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強者奪之,咸者軟之,苦者瀉之。和其中外,可使必已。且經曰:大積大聚,毒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懼盡攻其邪,必傷其正也。

白話文:

如果邪氣深重而固結,一定先使脾胃之氣旺盛,才能消磨堅結的邪氣,否則專門攻伐邪氣,正氣會更加衰弱,積聚的邪氣怎麼能去除呢?知道養護正氣,邪氣自然可以消除,然後再將凝聚的邪氣分散,外來的邪氣去除,留下的邪氣運行出去,堅結的邪氣削去,強盛的邪氣奪取,聚集的邪氣使之鬆解,苦澀的邪氣宣洩出去。使內外調和,就可以使邪氣完全消除。而且經書上說:很大的積聚和聚斂,毒氣會侵犯正氣。攻伐邪氣,使它衰弱大半就停止,擔心過度攻伐邪氣,必定會損傷正氣。

今條列方治。有息積,病脅下滿,氣逆,不妨於食,化氣湯、木香調氣散。有腸覃,寒客腸外,與衛氣搏,因有所繫,癖而內著,瘜肉乃生,始如雞卵,稍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以時下。阿魏麝香散。有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氣不得通,惡血留止,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

白話文:

現在條列出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

有息積,病在脅下,感覺飽滿,氣往上逆,不妨礙吃東西,可以用化氣湯、木香調氣散治療。

有腸覃,寒氣侵犯腸外,與衛氣相搏,因而有所繫結,癖氣而內著,瘜肉於是生長,剛開始像雞蛋,漸漸變大,形狀像懷孕,月經按時來潮。可以用阿魏麝香散治療。

有石瘕,生於胞中,寒氣侵犯子宮,氣血不通,惡血留止,形狀像懷孕,月經不按時來潮。

和血通經湯,若不應,見晛丸,虛人十全大補湯送下。二症皆生於女子。有奔豚,病從少腹起,上衝咽喉,得之驚恐,金匱奔豚湯。有伏梁,環臍而痛,金匱大建中湯加桂、苓。其息賁、肥氣、痞氣諸積,東垣用五積丸分治。凡通治五積,成形堅久,攻積丸、化積丸。通治六聚,隨氣上下,散聚湯。

白話文:

和血通經湯,若是無效,則用見晛丸,虛弱的人,則服用十全大補湯以協助見晛丸的藥效。這兩種病症,都是女子所特有的。有奔豚病的人,病症從少腹開始,往上衝至咽喉,起因是驚恐,可用金匱奔豚湯治療。有伏梁病的人,臍周圍疼痛,可用金匱大建中湯加桂枝、茯苓治療。而息賁、肥氣、痞氣等各種積聚的病症,則由東垣先生用五積丸分別治療。凡是一般治療五積的病症,如果病症成形已久,堅硬難治,則用攻積丸、化積丸治療。一般治療六聚的病症,隨著氣的升降而上下移動,則用散聚湯治療。

有血癥,沈氏血癥丸。有食癥,大和中飲。有疝瘕,導氣湯。有蛇瘕,赤蜈蚣散。有鱉瘕,蕪荑湯。有發瘕,香澤油。有痞塊,連蘿丸、潰堅湯。有痞積,脅堅如石,大黃散、化痞膏。有胸痞,半夏瀉心湯。有脅痞,右脅有形,推氣散。有瘧痞,左脅有形,屬血分。鱉甲丸。

白話文:

有血癥,使用沈氏血癥丸。有飲食不消化症,使用大和中飲。有疝氣腫塊,使用導氣湯。有蛇傷,使用赤蜈蚣散。有鱉甲腫塊,使用蕪荑湯。有發炎腫塊,使用香澤油。有痞塊,使用連蘿丸、潰堅湯。有痞積,脅部堅硬如石,使用大黃散、化痞膏。有胸痞,使用半夏瀉心湯。有脅痞,右側脅部有形塊,使用推氣散。有瘧疾痞積,左側脅部有形塊,屬血分,使用鱉甲丸。

有飲癖,口吐清涎,六君子湯合五苓散。有酒癖,傷酒成積,保和丸。有茶癖,嗜茶成積,星術丸。好食茶葉成癖,椒紅、茶葉各一兩,研末,炒飛麵糊丸。茶清下。好食生米土灰成癖,大七氣湯加檳榔、使君子。有面積,阿魏丸,或萊菔子薑酒煎。有肉積,小阿魏丸。或狗肉積,杏仁、山楂、硇砂、阿魏。

白話文:

飲酒成癮,口水清澈,使用六君子湯合五苓散。因酗酒所造成的積滯,使用保和丸。嗜茶成癮,使用星術丸。嗜茶葉成癮,使用椒紅、茶葉各一兩,研磨成粉,炒熟麵糊做丸藥。茶葉清熱瀉下。嗜好食用生米和土灰成癮,使用大七氣湯加上檳榔、使君子。有積滯,使用阿魏丸,或用萊菔子與薑酒煎服。有肉積,使用小阿魏丸。或因狗肉積滯,使用杏仁、山楂、硇砂、阿魏。

有菜果積,桂香丸。有魚蟹積,紫蘇、橘皮、蘆根,薑汁。有蛋積,白蔻、豆豉、橘紅、生薑。有小腹癥積,形如卵,攻痛時發,茴香丸。有蟲積,雷丸、檳榔、榧子、使君子,妙應丸。有血積,跌撲蓄瘀,面黃糞黑。桃仁承氣湯。有寒積,附子理中湯。有痰積,導痰湯。有疳積,肥兒丸。

白話文:

  1. 蔬菜積食:桂香丸。

  2. 魚蟹積食:紫蘇、橘皮、蘆根、薑汁。

  3. 蛋積食:白蔻、豆豉、橘紅、生薑。

  4. 小腹癥積,形如雞蛋,發作時疼痛:茴香丸。

  5. 蟲積:雷丸、檳榔、榧子、使君子、妙應丸。

  6. 血積,跌撲蓄瘀,面黃糞黑:桃仁承氣湯。

  7. 寒積:附子理中湯。

  8. 痰積:導痰湯。

  9. 疳積:肥兒丸。

脾胃虛者,六君子湯。肝脾虛者,歸脾湯。肝火鬱者,蘆薈丸。憂思郁者,六郁湯。肝腎虧者,腎氣丸。量新久,酌虛實,或一補一攻,或三補一攻,以積聚由漸而成,治必由漸而去,故緩攻通絡,勿峻用吐下,致傷胃氣,而損真元也。況堅頑之積,多在腸胃以外,募原之間,非藥所能猝及,宜用阿魏膏、琥珀膏、水紅花膏、三聖膏以攻其外,用針法以攻其內。且以艾火灸法消散固結為尤效。

仲景曰:積聚癥瘕,不轉動者難治。五積中奔豚症,最難治。

白話文:

脾胃虛弱的人,服用六君子湯。肝脾虛弱的人,服用歸脾湯。肝火鬱結的人,服用蘆薈丸。憂思鬱結的人,服用六鬱湯。肝腎虧虛的人,服用腎氣丸。根據病情的新舊和虛實,或者一補一攻,或者三補一攻,因為積聚是逐漸形成的,治療也必須逐漸去除,所以要緩慢攻通經絡,不要猛烈使用吐下法,以免損傷胃氣,損害真元。況且堅硬頑固的積聚,大多在腸胃以外,募原之間,不是藥物所能迅速到達的,應該使用阿魏膏、琥珀膏、水紅花膏、三聖膏來攻治其外,用針灸法來攻治其內。而且艾火灸法消散固結的效果尤為顯著。

張仲景說:積聚成塊的癥瘕,不轉動的難以治療。而五積當中的奔豚積,是最難治療的。

《得效》曰:宿血滯氣,結為癥瘕,腹中痞塊,堅硬作痛。當以破氣藥治之,或以類從。如敗梳治蝨瘕,銅屑治龍瘕,曲糵治米瘕,石灰治發瘕。

叔微曰:治積要法,大抵所惡者攻之,所喜者誘之,則易愈。

白話文:

《得效》中說:沉積在體內的宿血和滯氣,結成了癥瘕,腹中出現堅硬的腫塊,堅硬疼痛。應當用破氣的藥物來治療,或根據類型來選擇藥物。比如敗梳治療蝨瘕,銅屑治療龍瘕,曲糵治療米瘕,石灰治療發瘕。

叔微說:「治療積塊的主要方法,概括而言就是要針對所厭惡的因素去攻擊它,針對所喜歡的因素去引誘它,這樣就可以比較容易痊癒。」

《入門》曰:積初屬寒,宜辛溫消導。大七氣湯、烏白丸。久則為熱,宜辛寒推蕩。木香檳榔丸、通元二八丹。壯人無積,虛者有之,先補虛,使氣血旺,則積消。木香枳殼丸。

白話文:

《入門》上說:積滯最初屬於寒證,應該用辛溫的藥物消導。可以服用大七氣湯、烏白丸。積滯時間久了就變成熱證,應該用辛寒的藥物推蕩。可以服用木香檳榔丸、通元二八丹。身體強壯的人沒有積滯,體虛的人才會有。治療積滯,應該先補虛,使氣血旺盛,積滯就會消退。可以服用木香枳殼丸。

士材曰:嘗制陰陽攻積丸,通治五積六聚,七癥八瘕,痃癖蠱血痰食,不問陰陽皆效。藥品稍峻,用之有度。補中數日,然後攻伐,不問積去多少,又與補中,待其神壯,則復攻之,屢攻屢補,以平為期。此予獨得之訣,百發百中者也。

白話文:

士材說:我曾經製造過陰陽攻積丸,可以用來治療五積六聚、七癥八瘕、痃癖蠱血痰食等疾病,不論是陰證還是陽證,都能有效治療。藥物的劑量稍重,使用時要注意分寸。服用補中藥數日後,再開始攻伐治療,不管積塊消除多少,都要再服用補中藥,等到精神體力壯盛後,再繼續攻伐治療,反覆攻伐和補益,直到病情平穩為止。這是我的獨門訣竅,百發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