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

1. 喘症論治

以此分症施治,朗若列眉已。

〔短氣〕呼吸促而不能續,似喘而無痰聲,其症有二:一屬支飲。《金匱》云: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湯亦主之。蓋呼氣短,用苓桂朮甘湯以通其陽,陽氣通,則小便能出矣。吸氣短,用腎氣湯以化其陰,腎氣化,則小便之關門利矣。一屬氣虛。

東垣云:肺主諸氣,短氣者,五臟之氣皆不足,而陽道不行也。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去茯苓,加黃耆。如腹中氣不轉者,倍甘草。肺氣短促,倍人參,加白芍,使肝膽之邪不敢犯之。若失血後,陰火上乘,短氣不足以息,或腎虛發熱唾痰者,生脈散加當歸、黃耆、生地。

〔少氣〕氣少不足以言。經云:怯然少氣,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又曰: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又曰: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獨參湯、生脈散、保元湯。異功散。

〔逆氣〕氣上逆不得臥,而息有音。經曰: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下行,陽明脈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而息有音也。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其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

水者循津液而流,腎為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治陽明之氣逆,四磨湯、七氣湯。治肺絡之氣逆,杏子湯、小青龍湯、趙婢湯、蘇子降氣湯。治腎氣之逆,麻黃附子細辛湯、腎氣湯、靈砂丹。

經曰:寸口脈實者,肺實也,肺必脹,上氣喘逆,咽中塞,如嘔狀,自汗,皆肺實之候。右寸脈虛者,肺虛也,必咽乾無津,少氣不足以息。

《醫通》曰:肺虛受寒而喘,參蘇溫肺湯。寒鬱熱邪而喘,中有熱痰,遇冷即發,麻黃定喘湯。遠年咳逆上氣,胸滿痞塞,聲不出者,人參定喘湯。虛冷上氣,勞乏喘嗽,《千金》用半夏、人參、薑、桂心,甘草煎服。上氣不得臥,生薑、人參、橘紅、紫蘇各一錢,五味數粒。

肥盛多痰,喘不能臥,元氣未衰者,千緡湯,或合導痰湯。經年喘嗽,遇寒更甚者,九寶湯、安嗽化痰膏。喘嗽,氣從臍下衝上,尺脈洪數,兼盜汗潮熱,屬陰虛。六味湯加補骨脂、五味,送靈砂丹。

凡衰病產後喘促者,均為少氣,雖素有痰火,亦由氣虛。須大劑生脈散。若虛而欲脫,元海根搖,火沖臍下逆沖而上,似喘非喘,吞若不及,急須峻補,鎮攝丹田。大劑六味湯加五味、牛膝、青鉛、元武甲心、磁石。

喘與脹二症相因,皆小便不利,故喘則脹,脹必喘。先喘後脹者,治在肺;先脹後喘者,治在脾。經曰: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是小便之行,由肺氣降下而輸化也。若肺受邪,則失降下之令,以致水溢皮膚,而生腫滿。

白話文:

喘症論治

根據不同症狀施以不同的治療方法,如同排列眉毛般清晰明瞭。

短氣: 呼吸急促而不能連續,似喘息卻沒有痰聲,此症分兩種:一種屬支飲。《金匱要略》記載:短氣伴有輕微水腫,應從小便排出。苓桂朮甘湯主治,腎氣湯亦可。呼氣短促,用苓桂朮甘湯通達陽氣,陽氣通暢,則小便能排出;吸氣短促,用腎氣湯化解陰氣,腎氣化利,則小便通暢。另一種屬氣虛。

東垣(張仲景)說:肺主一身之氣,短氣的人,五臟之氣皆不足,陽氣運行不暢。氣短且小便不利者,用四君子湯去茯苓,加黃耆;若腹部氣機不暢者,倍加甘草;肺氣短促者,倍加人參,加白芍,以防止肝膽之邪侵犯;若產後失血,陰火上炎,短氣難以呼吸,或腎虛發熱、咳吐痰液者,用生脈散加當歸、黃耆、生地黃。

少氣: 氣息微弱,不足以說話。經書記載:畏懼而氣少,是水道不通,形氣衰竭。又說:說話很費力,整天只能說幾句話,這是氣被奪走了。又說:脾脈搏動堅實而有力,顏色黃,會患少氣。治療可用獨參湯、生脈散、保元湯、異功散。

逆氣: 氣體上逆,不能平臥,呼吸有聲。經書記載:胃是六腑之海,其氣向下運行,陽明經脈逆亂,不能順其自然運行,所以不能平臥,呼吸有聲。起居如常,但呼吸有聲,是肺的絡脈逆亂。絡脈不能順經絡上下運行,所以停留在經脈中而不運行。絡脈病變較輕微,所以起居如常,但呼吸有聲。不能平臥,平臥則喘息,這是水氣的侵犯。

水液循行於津液之中,腎主水,主管津液,主睡眠和喘息。治療陽明經氣逆,用四磨湯、七氣湯;治療肺絡氣逆,用杏子湯、小青龍湯、趙婢湯、蘇子降氣湯;治療腎氣逆亂,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腎氣湯、靈砂丹。

經書記載:寸口脈有力者,是肺實,肺必然脹滿,氣上逆喘息,咽喉阻塞,像要嘔吐的樣子,自汗,都是肺實的症狀。右寸脈虛弱者,是肺虛,必然咽喉乾燥無津液,少氣不足以呼吸。

《醫通》記載:肺虛受寒而喘息,用參蘇溫肺湯;寒邪鬱結,熱邪內蘊,並有熱痰,遇冷則發作,用麻黃定喘湯;多年咳嗽逆氣上衝,胸悶痞塞,聲音不出,用人參定喘湯;虛寒上氣,勞累後喘咳,用《千金方》中的半夏、人參、生薑、桂枝、甘草煎服;上氣不能平臥,用生薑、人參、橘紅、紫蘇各一錢,五味子數粒。

肥胖痰多,喘息不能平臥,元氣未衰者,用千緡湯,或配合導痰湯;多年喘咳,遇寒加重者,用九寶湯、安嗽化痰膏;喘咳,氣從臍下衝向上,尺脈洪數,並盜汗潮熱,屬陰虛,用六味地黃丸加補骨脂、五味子,配合靈砂丹。

凡是衰弱、產後喘促者,都屬於少氣,即使素有痰火,也是因為氣虛。需要大劑量服用生脈散。如果虛弱到將要死亡,元氣衰竭,陰火沖擊臍下逆流向上,似喘而非喘,吞咽困難,急需峻猛補益,鎮攝丹田。大劑量服用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牛膝、青鉛、元武甲心、磁石。

喘息和脹滿兩種症狀互相影響,都因小便不利,所以喘則脹,脹則喘。先喘後脹者,治在肺;先脹後喘者,治在脾。經書記載:肺朝百脈,調暢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氣機化利則能排出。所以小便的排出,是由肺氣下降而輸布化解的。如果肺受邪氣侵犯,則失去下降的功能,導致水液溢於皮膚,而產生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