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三 (2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8)

1. 痞滿脈案

金氏,寒熱拘急,脈不緊數,胃痛,飲入輒嘔,中焦痞阻,溺澀痛。宜宣通法。白通草、製半夏、橘白、草豆蔻、枳殼、蘇梗、赤苓、甘草梢、煨薑。一啜症減,痞滿未除。用瀉心法。半夏、黃連(俱薑汁炒)、黃芩、乾薑、陳皮、枳殼、甘草梢、木通、山梔。二服全安。

白話文:

金姓患者,寒熱交替、拘急,脈搏不緊不數,胃部疼痛,喝水就會嘔吐,中焦痞滿阻隔,小便澀痛。宜用宣通法。藥物有白通草、製半夏、橘白、草豆蔻、枳殼、蘇梗、赤苓、甘草梢、煨乾薑。服用一劑後症狀減輕,但痞滿未除。再用瀉心法。藥物有半夏、黃連(均用薑汁炒)、黃芩、乾薑、陳皮、枳殼、甘草梢、木通、山梔子。服用兩劑後痊癒。

殷氏,身熱胸痞,氣促微咳,嘔吐粥飲,痰黏溺澀,經止數月,脈息三五不調,兼帶浮數。醫投桂、附熱劑,致咽喉腫礙,格陽於上,予謂此懷妊惡阻,兼外感也。宜辛涼以解痰熱。用豆豉、杏仁、蔞皮、鮮竹茹、陳皮、茯苓、製半夏、枇杷葉。二服熱退痞消。

白話文:

殷氏,感到身體發熱、胸悶壓迫,呼吸急促且伴有輕微咳嗽,嘔吐粥水,痰液粘稠而難以咳出,症狀持續了數月,脈搏不規律,有時三五次,有時心跳快。醫生給予了桂枝、附子等熱性藥劑,導致咽喉腫脹,出現氣機格在上焦的症狀。我認為這是懷孕引起的惡阻,同時伴有外感。應該使用辛涼藥物來化痰清熱。我使用了豆豉、杏仁、蔞皮、新鮮竹茹、陳皮、茯苓、半夏、枇杷葉。服用兩次後,體熱退了,胸悶也消失了。

張氏,寒熱似瘧,胸痞不食,汗止腋下。閱所服方,混用枳、樸、楂、糵、檳榔、青皮之屬。此邪在上焦,誤行克伐,徒傷中下焦耳。予用半夏瀉心湯去芩、連、甘草,加柴胡、煨薑、蔞皮、蘇梗、茯苓。數服隨愈。

白話文:

張姓病人,類似瘧疾的寒熱症狀,胸部痞悶不想吃東西,汗水只流到腋下。我看過他服用的藥方,裡面混用了枳實、樸硝、山楂、麥芽、檳榔、陳皮等藥物。這些藥物的作用都在上焦,誤用這些藥物進行攻伐,反而會損傷中下焦。我用半夏瀉心湯,去掉了黃芩、黃連、甘草,加上了柴胡、煨薑、蔞皮、蘇梗、茯苓。服用了幾次藥之後,他的病情就痊癒了。

巢氏,發熱胸痞,時嘔,脹入背脅,脈沉小。仿小陷胸湯。用半夏、栝蔞、枳殼、陳皮、茯苓,加薑煎。二服病除。

白話文:

巢氏,發燒、胸悶、時常嘔吐,脹氣到背和兩側,脈搏沉細。仿照小陷胸湯。使用半夏、栝蔞、枳殼、陳皮、茯苓,加生薑煎煮。喝完兩次藥以後病情痊癒。

2. 腫脹論治

腫在外屬水,脹在內屬氣。腫分陽水陰水,脹彆氣實氣虛。因濕熱濁滯,致水腫者,為陽水。因肺脾虛,致水溢者,為陰水。濁氣在上為實脹,中氣不運為虛脹。辨其位,則臟腑、脈絡、皮膚、上下、表裡皆有之。辨其因,則寒熱、濕痰、氣血、鬱滯、蟲積皆致之。經云:三陰結謂之水。

白話文:

水腫在外, 脹滿在體內。水腫可分為"陽水"和"陰水",脹滿可分為"實氣"、"虛氣"。因為濕熱濁氣積滯,而導致水腫的,就是「陽水」。因為肺、脾虛弱,導致水分溢出的,就是「陰水」。濁氣積聚在上成為實脹,中氣不運行程的便是虛脹。辨證位置,臟腑、脈絡、皮膚、上下、表裡都有可能出現。辨證原因,寒熱、濕痰、氣血、鬱滯、蟲積都可能引起水腫、脹滿。經典醫書上說:三陰相結,稱為水腫。

三陰手太陰肺,足太陰脾也。又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實脹也。又曰:飲食起居失節,入五臟,則腹滿閉實。此虛脹也。又曰:臟寒生滿病。此寒脹也。又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此熱脹也。又曰:營氣循脈,衛氣逆之,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肉為膚脹。又經論五臟六腑之脹甚詳,不備錄。

白話文:

肺與脾同屬陰,人體下半身的脾臟。另一種說法,濁氣上昇到上面,就會引起腹脹,這種情況屬於實脹。還有一種說法,飲食起居不規律,進入五臟後,就會出現腹脹閉結的症狀,這種情況屬於虛脹。另一種說法,臟器虛寒會引起腹脹。另一種說法,各種腹部脹大,都屬於熱性腹脹。另一種說法,營氣沿著經脈運行,衛氣反向而行,就會出現脈脹,衛氣和脈氣並行,在皮肉內運行,就會出現膚脹。經書中關於五臟六腑脹大的論述非常詳細,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岐伯曰:水始起,目窠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水已成,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光腫如泡。此水腫也。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腹脹也。皮厚色蒼,一身盡腫,或自上而下者,多屬氣。

白話文:

岐伯說:水腫剛開始的時候,眼窩微微腫脹,就像剛睡醒的樣子。頸部的脈搏跳動,時常咳嗽,陰股之間感到寒冷,小腿腫脹,腹部開始變大,水腫已經形成了。用手按壓腹部,感覺就像按壓裝滿水的袋子一樣,柔軟而有彈性,腫脹的部分光亮如泡。這就是水腫。皮膚腫脹,寒氣停留在皮膚表面,皮膚鬆軟不堅實,腹部變大,全身腫脹,皮膚增厚,按壓腹部,感覺空虛而不能隆起,腹部的顏色也沒有變化,這就是腹脹。皮膚增厚,顏色蒼白,全身腫脹,或者從上到下腫脹的,大多是氣腫。

皮薄色澤,腫有分界,或自下而上者,多屬水。鼓脹者,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色蒼黃,腹筋起,此鼓脹也。膚脹屬肺,鼓脹屬脾。別有蠱脹,因氣血鬱痹,久則凝滯不行,腹形充大,中實有物,非蠱即血,非如鼓脹之腹皮弸急,中空無物也。有單腹脹,四肢不腫,但腹脹也,症最難治。

白話文:

  1. 皮膚薄,面色蒼白,腫脹有明顯的分界線,或從下往上蔓延的,大多是水腫。

  2. 鼓脹:肚子脹,全身都大,脹的程度和皮膚脹的程度差不多,面色蒼黃,腹肌隆起,這就是鼓脹。皮膚脹屬於肺,鼓脹屬於脾。

  3. 蠱脹:是由於氣血鬱結不通,時間久了就凝滯不通了,肚子大,裡面有東西,不是蠱就是血,不像鼓脹那樣肚子皮緊繃,裡面空空的沒東西。

  4. 單腹脹:只有肚子脹,四肢不腫,但腹脹得很厲害,這種症狀最難治。

亦名蠱脹。經言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言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腎何以聚水?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是知腫脹無不由肺脾腎者,以肺主氣化,脾主運輸,腎主藏液也。且脹不必兼腫,腫則或兼脹,亦有腫脹並至者。病在水分,以治水為主,而兼理氣,氣化水自化也。

白話文:

也叫做蠱脹。醫書上說,所有濕腫脹滿的病症,都屬於脾的病症。又說,病根在腎,病末在肺,都是積水造成的。腎為什麼會積水呢?因為腎是胃的關口,關口不順利,所以就會積水,並且隨著水的性質而發生變化。因此可知腫脹疾病都是由肺、脾、腎三者引起的,因為肺主氣化,脾主運輸,腎主藏液。此外,脹不一定會伴隨腫,腫則可能會伴隨脹,也有腫脹同時出現的情況。病症出在水分上,治療以治水為主,並且兼顧理氣,氣化了,水自然就會化掉。

這也叫做蠱脹。經書上說,所有的濕性腫脹,都屬於脾的範疇。又說腫脹的根本原因在於腎,末病在於肺,都是由於積水造成的。腎為什麼會積水?腎是胃的閘門,閘門不利,所以積水而從屬於它。由此可知,腫脹沒有不與肺、脾、腎有關的,因為肺主氣化,脾主運輸,腎主藏液。而且脹不一定伴有腫,腫則可能伴有脹,也有腫脹同時到來的。病在水分,以治療水為主,而兼顧調理氣,氣化了水自然就化解了。

白話文:

這也叫做蠱脹。經書上說,所有濕性腫脹,都屬於脾的範疇。又說腫脹的根本原因在於腎,末病在於肺,都是由於積水造成的。腎為什麼會積水?腎是胃的閘門,閘門不利,所以積水而從屬於它。由此可知,腫脹沒有不與肺、脾、腎有關的,因為肺主氣化,脾主運輸,腎主藏液。而且脹不一定伴有腫,腫則可能伴有脹,也有腫脹同時到來的。病在水分,以治療水為主,而兼顧調理氣,氣化了水自然就化解了。

病在氣分,以理氣為主,而兼利水,水行氣亦行也。但其間虛實必辨。凡陽症必熱,熱者多實;陰症必寒,寒者多虛;溺赤便秘,脈數有力,為實;溺清便瀉,脈微無力,為虛;實者六淫外客,飲食內傷,忽然浮腫,其來必速;虛者情志操勞,酒色過度,病後氣虛,其腫漸至。知此而後治法可詳。

白話文:

疾病在氣分,以調理氣為主要治療方法,同時兼顧利水,因為水行則氣亦行。但需要辨別虛實。凡是陽症必定有熱,熱多為實;陰症必定有寒,寒多為虛;小便赤黃、大便不通,脈搏快速有力,為實;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脈搏微弱無力,為虛;實證多由外感六淫或飲食內傷引起,浮腫突然發生,來勢較快;虛證多由情志操勞、酒色過度、病後氣虛引起,浮腫逐漸形成。瞭解了這些之後,治療方法才能詳細制定。

治水腫,必健脾導水,實脾飲。治鼓脹,必通腑疏肝,草果、厚朴、益智、青皮、枳殼、牛膝、腹皮。濕在下者,用分利,小分清飲,大橘皮湯。濕在上中下者,用分消,通草、杏仁、厚朴、海金砂、木通、雞內金、陳皮、菔子。濕濁在裡者,潔淨腑,四苓散、六一散。膀胱為淨腑。

白話文:

治療水腫,必定要健脾導水,服用《實脾飲》。治療鼓脹,必定要通腑疏肝,服用《草果、厚朴、益智、青皮、枳殼、牛膝、腹皮》。濕氣在下的,用分利的方法,服用《小分清飲》、《大橘皮湯》。濕氣在上中下的,用分消的方法,服用《通草、杏仁、厚朴、海金砂、木通、雞內金、陳皮、菔子》。濕濁在裡面的,潔淨腑,服用《四苓散》、《六一散》。膀胱是淨腑。

潔,滲利也。風水脈浮者,開鬼門,越婢湯。腠理為鬼門。開,發汗也。肺脾不運者,消皮水,防己茯苓湯、五皮飲。按五水: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也。仲景曰:風水脈浮,骨節疼痛,惡風。皮水脈亦浮,跗腫,按之沒指,不惡風,腹如鼓,不渴,當發汗。正水脈沉遲,身發熱,自喘。

白話文:

潔:是指滲濕和利尿的作用。風水脈浮,就應打開鬼門,服用越婢湯。腠理就是鬼門。開:是指發汗。肺脾不運,就應服用消皮水,如防己茯苓湯和五皮飲。共有五種水:風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黃汗。仲景說:風水脈浮,四肢關節疼痛,怕風。皮水脈也浮起來,腳腫,按下去會凹陷,不懼風,腹部像鼓一樣脹,不渴,這樣的患者應發汗。正水脈沉而遲,全身發熱,自覺喘。

石水脈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發癰膿。肺氣壅熱者,用肅降,麥門冬湯加茯苓皮、山梔、滑石、杏仁、薏苡仁、淡豆豉。脘痞鬱熱者,用苦降,半夏瀉心湯。清陽痞結者,通腑陽,栝蔞、杏仁、半夏、茯苓、薤白、薑。胃滿濁逆者,泄肝木,杏仁、厚朴、檳榔、椒目、吳茱萸、川楝子。

白話文:

如果石水脈沉,肚子脹滿卻不喘不過氣。若出黃色汗且脈沉遲,發燒胸悶,四肢頭面腫脹,久治不愈,必定會長瘡流膿。肺氣壅塞有熱氣的,要使用肅降的方法,用麥門冬湯加入茯苓皮、山梔、滑石、杏仁、薏苡仁、淡豆豉。脘腹痞塞鬱熱的,要用苦降的方法,用半夏瀉心湯。清陽氣鬱結的,要通暢腑陽,用栝蔞、杏仁、半夏、茯苓、薤白、薑。胃部飽脹,氣逆上衝的,要泄肝木,用杏仁、厚朴、檳榔、椒目、吳茱萸、川楝子。

胃陽虛者,用溫通,人參、橘白、半夏、砂仁、蓽茇、薑。脾陽虛者,用健運,六君子湯加益智、神麯。脾腎陽虛者,用氣化,腎氣湯。中氣陷者,用升提,補中湯。木邪侮土者,和肝胃,木香、枳殼、白芍、竹茹、木瓜、陳皮、當歸。肝經鬱熱者,降逆火,山梔、丹皮、黃連、鉤藤、青皮、金橘。

白話文:

  • 胃陽虛弱者,使用溫通藥物,如人參、橘白、半夏、砂仁、蓽茇、生薑。

  • 脾陽虛弱者,使用健運藥物,如六君子湯加上益智、神麯。

  • 脾腎陽虛者,使用氣化藥物,如腎氣湯。

  • 中氣下陷者,使用升提藥物,如補中湯。

  • 木邪侮土者,和肝胃,使用木香、枳殼、白芍、竹茹、木瓜、陳皮、當歸。

  • 肝經鬱熱者,降逆火,使用山梔、丹皮、黃連、鉤藤、青皮、金橘。

暴怒傷肝者,平逆氣,解肝煎。三焦壅滯者,用疏利,廓清飲。濕熱夾滯者,兼消利,雞金散。食滯中滿者,專消導,和中丸。氣虛中滿者,兼消補,消導寬中湯。氣虛兼寒者,宜溫補,理中湯、溫胃飲。氣血鬱積,夾濕熱者,平肝胃,小溫中丸。清濁混淆,氣喘溺少,通身腫脹者,暖下泄濁,禹餘糧丸。

白話文:

  • 暴怒傷肝者,用平逆氣,解肝煎來治療。

  • 三焦壅滯者,用疏利,廓清飲來治療。

  • 濕熱夾滯者,兼用消利,雞金散來治療。

  • 食滯中滿者,用專消導,和中丸來治療。

  • 氣虛中滿者,兼消補,用消導寬中湯來治療。

  • 氣虛兼寒者,宜溫補,用理中湯、溫胃飲來治療。

  • 氣血鬱積,夾濕熱者,用平肝胃,小溫中丸來治療。

  • 清濁混淆,氣喘溺少,通身腫脹者,用暖下泄濁,禹餘糧丸來治療。

濕熱痰積,脈實有力者,滌宿水,禹功散、導水丸,神佑丸。血沫凝澀經隧者,利搜逐,桃仁承氣湯。脹實堅滿拒按者,大小承氣湯。病後虛腫,及產後面浮足腫者,補元氣,六君子湯、歸脾丸。單腹脹症多屬腑,腑宜通,勿用滋膩守補,沙苑子、益智、茯苓、牛膝、枳殼、車前子、砂仁殼、麻仁、郁李仁、椒目、杏仁、栝萎仁、大腹皮。單腹脹俗名蜘蛛脹,腹腫,四肢瘦,由脾氣虛極,真臟已傷也。

白話文:

濕熱痰積:

脈搏有力,可以使用滌宿水、禹功散、導水丸、神佑丸來治療。一般用於治療水濕痰熱導致的腹脹。

血沫凝澀經隧:

可以使用利搜逐、桃仁承氣湯來治療。一般用於治療血瘀導致的腹脹、疼痛。

脹實堅滿拒按:

可以使用大小承氣湯來治療。一般用於治療寒邪閉阻導致的腹脹、疼痛。

病後虛腫,及產後面浮足腫:

可以使用補元氣、六君子湯、歸脾丸來治療。一般用於治療氣虛導致的腹脹、水腫。

單腹脹症:

多屬腑氣不通,應該以通腑為原則,不宜使用滋膩守補的藥物。可以使用沙苑子、益智、茯苓、牛膝、枳殼、車前子、砂仁殼、麻仁、郁李仁、椒目、杏仁、栝萎仁、大腹皮來治療。

單腹脹俗名蜘蛛脹:

腹脹,四肢瘦,是由脾氣虛極,真臟已傷引起的。需要補氣健脾、益氣升陽。

論中屬腑句宜活參。婦人先腫脹而後經斷者,為水分;先經斷而後腫脹者為血分。水分,五皮飲送通經丸。血分,通經丸。先喘而後脹者,治在肺,五皮五子飲。先脹而後喘者,治在脾,理中湯、腎氣丸。水腫先起於腹,後散四肢者可治;先起於四肢,後歸於腹者死。凡病水分,皆陰勝,與氣分不同。

白話文:

談到人體內部器官的病症,宜動態的辨證施治。女性患者,先出現水腫,後月經停止,此為「水分」引起的病症;先月經停止,後出現水腫,此為「血分」引起的病症。對於「水分」引起的病症,宜服用五皮飲加送通經丸;對於「血分」引起的病症,宜服用通經丸。患者先出現喘息,後出現水腫,此為肺部病症,宜服用五皮五子飲;患者先出現水腫,後出現喘息,此為脾臟病症,宜服用理中湯和腎氣丸。水腫先從腹部開始,後蔓延至四肢者可治;水腫先從四肢開始,後集中到腹部者不治。凡患有「水分」的病症,皆因陰氣過盛,與「氣分」的病症不同。

水腫症其色明潤,其皮光薄,其腫不速,每自下而上,按肉如泥,腫有分界。病在氣分,則陽症陰症皆有之,若病在水分,多陰症。凡虛腫溺澀,香蘇散。濕勝不化,胃苓湯。濕滯中滿,白朮丸、枳朮丸。因於肺者,五皮飲。因於脾者,補中湯。因腎陰虛,真陽無以化者,六味丸加牛膝、車前。

白話文:

水腫:

病症表現:病症顏色清澈明亮,皮膚光澤薄弱,腫脹不迅速,通常從下往上發展,按壓肉體感覺如泥,腫脹有分界。

病因:

  1. 氣分病症:陽症和陰症均有。

  2. 水分病症:多為陰症。

治療方法:

  1. 虛腫伴有小便不通暢:香蘇散。

  2. 濕氣過盛不消化:胃苓湯。

  3. 濕氣滯留中滿:白朮丸、枳朮丸。

  4. 由於肺部疾病引起的:五皮飲。

  5. 由於脾臟疾病引起的:補中湯。

  6. 由於腎陰虛,真陽無法代謝:六味丸加牛膝、車前。

因腎中命火衰,不能蒸動關門者,腎氣丸。夫水為至陰,其標在肺,其本在腎,其制在脾。腎虛則關閉,其水必逆而上泛,脾不能制而反為水所漬,故肌肉浮腫;肺不能化而反為水所凌,故氣息喘急,皆陰勝之害也。經言膀胱藏津液,氣化則能出。所謂氣化者,即右腎命門真火也。

白話文:

如果因為腎臟中生命之火衰微,不能蒸發開關閉關門的話,就需要使用腎氣丸來治療。水是至陰之物,它的表面在肺部,根本在腎臟,而脾臟可以控制它。腎虛就會導致關閉,水一定會逆流而上氾濫,脾臟不能控制水,反而被水浸漬,所以肌肉會浮腫;肺臟不能化解水,反而被水淹沒,所以呼吸會急促,這些都是陰氣過盛的危害。經書上說膀胱儲藏津液,氣化則能排出。所謂的氣化,就是右腎命門的真火。

火衰則不能蒸動腎之關門,而水聚焉。腎氣丸,以桂附蒸動其關,積水始下,以陽主開也。此法不獨治水腫,凡治脹者,其要亦在通陽而已。

白話文:

如果身體的火衰弱,就不能蒸動腎臟的關門,而水分就會聚積在腎臟。腎氣丸,使用桂附來蒸動腎臟的關門,積聚的水分才會下降,這是因為陽氣主開的作用。這個方法不只是治療水腫,凡是治療腹脹的疾病,其關鍵也在於疏通陽氣。

凡下氣虛乏,中焦氣壅,欲散滿則恐虛其下,欲補下則滿甚於中,當以啟峻湯峻補其下,疏啟其中,故氣得峻補,則上行而啟其中,中焦運行,壅滯疏通,中滿自消,下虛自實。經所謂塞因塞用也。若水腫喘促,清理肺氣為主,凡禽畜無肺者無溺,故水腫宜清肺也。

白話文:

凡是下焦氣虛乏力,中焦氣滯壅塞,想要疏散滿塞的部位,又擔心虛耗下焦,想要補益下焦,又擔心中焦更加滿塞,這時應該用啟峻湯峻補下焦,疏通中焦,這樣氣得到了峻補,就會上行而疏通中焦。中焦運行以後,壅塞就可以疏通,中焦的滿塞自然消失,下焦的虛弱自然充實。這是經書上所謂的「閉塞的根源在於閉塞的運用」。如果水腫喘促,那麼清肅肺氣是主要的。凡是禽獸類中沒有肺的,都沒有排尿的功能。所以水腫應當清肅肺氣。

腫脹症,須分陰陽,濕熱壅滯屬陽,濁氣凝滯屬陰。陽症按之痛,陰症按之不痛。陽症起於中焦,陰症起於下焦。陽症治在腑,陰症治在臟。陽症宜清,陰症宜溫。毫釐千里,不可不辨。

白話文:

腫脹症須分陰陽,濕熱壅滯屬於陽症,濁氣凝滯屬於陰症。陽症按壓時感到疼痛,陰症按壓時不疼痛。陽症起於中焦,陰症起於下焦。陽症的治療在腑,陰症的治療在臟。陽症宜清利,陰症宜溫散。毫釐千里,不可分不清。

腫症易治,脹症難治。腫辨陽水陰水,陽水易治,陰水難治。脹症頭緒更多,首辨有形無形。無形則輕劑宣通,有形則重劑攻伐。又須辨在絡在經,在腑在臟,經絡易治,臟腑難治。又須察虛實,實者可治,虛者難治,此其大綱也。然後再辨其因寒因熱,因濕因痰,因氣因血,因滯因積,審而治之。

白話文:

腫症容易治療,脹症難以治療。腫症要分陽水和陰水,陽水容易治療,陰水難以治療。脹症的種類更多,首先要分有形和無形。無形的就用輕柔的藥方宣通治療,有形的就用重劑攻伐治療。還要分在絡在經,在腑在臟,經絡容易治療,臟腑難以治療。還要觀察是虛是實,實證可以治療,虛證難以治療,這是腫脹症治療的一般原則。然後再分清是因寒因熱,因濕因痰,因氣因血,因滯因積,仔細審察後治療。

徐靈胎曰:脹滿症,即使正虛,終屬邪實,古人慎用補法。又脹必有濕熱,倘脹滿或有有形之物,宜緩下之。濕熱無形,滯積有質,宜辨。按脹在腸胃,則食入脹加,治在通腑。若二便通調,則脹在臟,即肝脾腎等臟,如《靈樞》所論。或脹在腸外三焦脂膜間。《靈樞》所以謂脹皆在臟腑之外,排臟腑而廓胸脅也。

白話文:

徐靈胎說:脹滿的症狀,即使是正氣虛弱,最終也屬於邪氣充實,古人慎用補法。並且脹滿必定有濕熱,如果脹滿或有有形的東西,應該緩和地瀉下。濕熱無形,滯積有實質,需要辨別。脹在腸胃,則吃東西後脹滿加重,治療的重點在於通暢腑氣。如果大小便通暢,那麼脹滿在臟腑,就是肝脾腎等臟腑,如同《靈樞》所論述的。或者脹滿在腸道外三焦脂膜之間。《靈樞》所以說脹滿都在臟腑之外,是排除臟腑,而擴寬胸脅。

治在辨其陰陽虛實,上下表里,皮膚經絡,氣分,血分,水分。因寒因熱,因濕因郁,因痰飲,因積滯。或有形無形,宜汗宜利,宜分消,宜辛泄,宜清肅,宜溫通,宜升舉,宜疏利,宜補攝,宜開鬱,宜緩攻,宜軟堅化痞,宜理瘀導滯。要在宣通,勿用守補。若腫症身面大勢已退,其肢節足跗之水濕浸潤未消,宜針刺以決其流,此出路也。

白話文:

治療腫症,最重要的是要辨別陰陽虛實、上下表裡、皮膚經絡、氣分、血分、水分等情況,同時還要考慮致病的因素,如寒、熱、濕、鬱、痰飲、積滯等。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如發汗、通便、分消、辛泄、清肅、溫通、升舉、疏利、補攝、開鬱、緩攻、軟堅化痞、理瘀導滯等。治療的原則是宣通,避免使用守補的方法。如果腫症的身體和麪部的大勢已經消退,但四肢和足跗的水濕浸潤還沒有消失,應針刺放血以疏通其流路,這是治療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