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治裁》~ 卷之一 (49)
卷之一 (49)
1. 附方
〔降痰〕,二陳湯,見一卷中風。
〔溫通〕,外臺茯苓飲,見一卷中風。
〔健運〕,六君子湯,參,苓,術,草,加陳皮,名異功散。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湯。
〔平肝〕,左金丸,見一卷火。
〔降濁〕,吳茱萸湯,茱萸一味。
〔消導〕,保和丸,見二卷痰飲。
〔開鬱〕,氣鬱湯,苓,夏,芎,陳,貝,梔,草,香附,蒼朮,木香,檳榔,紫蘇
〔散郁〕,逍遙散,見一卷火。
〔降痰〕,導痰湯,見一卷中風。
〔治郁〕,越鞠丸,見本卷諸氣。
白話文:
[降痰],用二陳湯,這個方子在第一卷中風的章節有提到。
[溫通],用外臺茯苓飲,這個方子在第一卷中風的章節有提到。
[健運],用六君子湯,組成是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再加上陳皮,就叫做異功散。如果再加半夏,就叫做六君子湯。
[平肝],用左金丸,這個方子在第一卷火的章節有提到。
[降濁],用吳茱萸湯,這個方子只用吳茱萸這一味藥。
[消導],用保和丸,這個方子在第二卷痰飲的章節有提到。
[開鬱],用氣鬱湯,組成是茯苓、半夏、川芎、陳皮、貝母、梔子、甘草、香附、蒼朮、木香、檳榔、紫蘇。
[散郁],用逍遙散,這個方子在第一卷火的章節有提到。
[降痰],用導痰湯,這個方子在第一卷中風的章節有提到。
[治郁],用越鞠丸,這個方子在本卷諸氣的章節有提到。
2. 噯氣論治
噯氣,即《內經》所謂噫也。經言脾病善噫。又言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後人因謂脾胃氣滯,起自中焦,出於上焦。凡病後,及老人脾胃虛弱者多有之。顧亦有肝氣逆乘,噯酸作飽,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仲景謂胃虛,客氣上升,必假重墜以鎮逆,旋覆代赭湯。
亦有肺氣失降而作噯者,蘇子降氣湯去桂,加杏仁、貝母之屬。其胃虛氣滯而作噯者,十味保和湯。其胃寒氣滯而作噯者,和胃煎。其胃虛嘔痰噯氣者,和胃二陳煎。其胃寒飲食難化,時作虛飽噯氣者,養中煎,或理中丸。如脾腎虛寒,命門火衰,濁陰不降,致痞滿噯氣者,理陰煎加減。
如胃有痰火噯氣者,星夏梔子湯。專由脾胃陽虛,中氣為陰邪阻格者,和中為要,健脾散。若木來乘土,厥逆上干之氣,非鎮制不能遏也。
白話文:
打嗝,也就是《黃帝內經》裡說的「噫」。《內經》說脾臟生病容易打嗝。又說寒氣侵入胃部,氣機逆亂,從下往上散發,又從胃部出來,所以會打嗝。後人認為是脾胃之氣阻塞,從中焦升起,往上焦散發。通常是生病後,或是年紀大的長者脾胃虛弱容易出現。但也有因為肝氣不順,向上衝逆,導致打嗝時帶酸味,感覺腹脹,心下堵塞,打嗝不停的狀況。張仲景認為這是胃虛,有外來的邪氣往上衝,必須用藥物加重下墜的力量來鎮壓逆氣,可以使用旋覆代赭湯。
也有因為肺氣無法下降而打嗝的,可以使用蘇子降氣湯,去掉桂枝,加入杏仁、貝母之類的藥材。因為胃虛氣滯而打嗝的,可以使用十味保和湯。因為胃寒氣滯而打嗝的,可以使用和胃煎。因為胃虛嘔吐痰液又打嗝的,可以使用和胃二陳煎。因為胃寒飲食難以消化,時常感到虛脹又打嗝的,可以使用養中煎,或是理中丸。如果是因為脾腎虛寒,命門火衰,濁陰無法下降,導致胸腹脹滿而打嗝的,可以使用理陰煎加減。
如果是因為胃中有痰火而打嗝的,可以使用星夏梔子湯。如果是單純因為脾胃陽氣虛弱,中焦之氣被陰邪阻礙的,應該以調和中焦為要,可以使用健脾散。如果肝木之氣反過來壓制脾土,導致氣機逆亂向上衝逆,就必須用鎮壓的方法才能阻止。
3. 附方
〔鎮逆〕,旋覆代赭湯,見本卷嘔吐。
〔降氣〕,蘇子降氣湯,見二卷失音。
〔虛滯〕,十味保和湯,參,術,苓,夏,陳,藿,草,香附,砂仁,木香
〔寒滯〕,和胃煎,樸,陳,姜,草,或加苓、夏、丁香、木香、砂仁、藿香亦可。
〔驅痰〕,和胃二陳湯,見本卷飲食。
〔虛飽〕,養中煎,見本卷飲食。
〔溫中〕,理中丸,見一卷中風。
〔火衰〕,理陰煎,見二卷咳嗽。
〔痰火〕,星夏梔子湯,半夏,南星,香附,石膏,梔子
〔和中〕,健脾散,人參,白朮,丁香,藿香,砂仁,肉果,神麯,炙草,姜,棗
白話文:
[鎮逆],旋覆代赭湯,請參考本卷嘔吐的相關內容。
[降氣],蘇子降氣湯,請參考第二卷失音的相關內容。
[虛滯],十味保和湯,包含人參、白朮、茯苓、半夏、陳皮、藿香、甘草、香附、砂仁、木香等藥材。
[寒滯],和胃煎,包含厚朴、陳皮、生薑、甘草等藥材,也可以加入茯苓、半夏、丁香、木香、砂仁、藿香等藥材。
[驅痰],和胃二陳湯,請參考本卷飲食的相關內容。
[虛飽],養中煎,請參考本卷飲食的相關內容。
[溫中],理中丸,請參考第一卷中風的相關內容。
[火衰],理陰煎,請參考第二卷咳嗽的相關內容。
[痰火],星夏梔子湯,包含半夏、天南星、香附、石膏、梔子等藥材。
[和中],健脾散,包含人參、白朮、丁香、藿香、砂仁、肉豆蔻、神麴、炙甘草、生薑、紅棗等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