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治裁》~
1. 卷之首
2. 內景綜要
自天以氣煦,地以形嫗,生其間者,陽化氣而陰成形,喉以通天和,咽以納地產。(喉前咽後。)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肺,濁者走胃,濁則為衛,清則為營,營陰衛陽,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貫,如環無端。中氣出上焦,營氣出中焦,衛氣出下焦,皆水穀之精悍,(水穀之精氣為營,水穀之悍氣為衛。)流布於臟腑者也。
臟有五,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也;腑有六,膽無出入,胃受水穀,大小腸主津液,膀胱、三焦司氣化也。五臟藏精不瀉,滿而不能實,故以守為補焉;六腑傳化不藏,實而不能滿,故以通為補焉。肺右降,肝左升,脾陰運,胃陽納,膀胱司開,腎司闔,胃喜涼,腸喜熱,膽喜溫,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腎惡燥,脾惡濕,知五臟之苦欲,而補瀉殊。
肝苦急,心苦緩,脾苦濕,肺苦氣上逆,腎苦燥,肝欲散,心欲耎,脾欲緩,肺欲收,腎欲堅。審六腑之入出,而清濁別,由臟陰腑陽之不一其性也。五臟外加心包絡,即膻中。代心行令,與三焦相配,則十二臟腑具焉。其十二經之隸於各臟腑者,行有順逆。手之三陰,手太陰肺,手少陰心,手厥陰心包。
從臟走手;手之三陽,手太陽小腸,手少陽三焦,手陽明大腸。從手走頭;足之三陽,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足陽明胃。從頭走足;足之三陰,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從足走腹。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皆一臟一腑相配也。
諸陽經會頭面於上,諸陰經至胸頸而還,惟厥陰肝經上入顙,連目系,上額,與督脈會於巔。其行身之後者,足太陽經也,主表。病主頭痛脊強。行身之前者,足陽明經也,主表主裡。病主身熱目痛。行身之側者,足少陽經也,主半表半裡。病主脅痛耳聾,寒熱往來。足厥陰為陰中之陽,病主煩滿囊縮。
足少陰為陰中之陰,病主舌乾口燥。足太陰為陰中之至陰,病主腹滿嗌乾,皆主裡。若夫奇經八脈,陰維由內踝而上,主身之裡;陽維由外踝而上,主身之表,所以綱維周身之營衛也。陰維為病苦心痛,陽維為病苦寒熱。陰蹺起跟中,循內踝上行,主一身左右之陰;陽蹺起跟中,循外踝上行,主一身左右之陽,所以統陰陽而行蹺捷也。陰蹺病陰急而足直,陽蹺病陽急而狂奔。
督起會陰,循背而行身之後,所以督率諸陽。督病脊強折厥。任起會陰,循腹而行身之前,所以擔任諸陰。任病男疝女瘕。沖亦起會陰,夾臍而上行胸中,當諸氣之衝要。蓋一源而三歧,沖病逆氣裡急。帶起季肋,橫束於腰,為諸脈之總約。帶病腹脹腰痛。八者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經,經脈蓄溢,則注奇脈,猶溝渠雨溢,旁流湖澤也。
既有經脈,復有絡,絡凡十五,十二經各有一絡,又陽蹺陰蹺二絡,及脾之大絡,凡十五。蓋直行為經,橫支為絡,絡之別為孫絡,凡三百六十五,初病在絡,久病入經。所以行氣血。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且夫氣主呴,血主濡,太陽膀胱經常多血少氣,少陰腎經常少血多氣,陽明胃經常多血多氣,太陰脾經常多血少氣,少陽膽經常少血多氣,厥陰肝經常多血少氣,其盈虧有如此者。
氣血所周,子時注膽,丑時注肝,寅時注肺,卯時注大腸,辰時注胃,巳時注脾,午時注心,未時注小腸,申時注膀胱,酉時注腎,戌時注心包,亥時注三焦,其迭更有如此者。血隨氣運,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其深淺有如此者。海有四,沖為血海,膻中為氣海,腦為髓海,胃為水穀海。
門有七,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小腸下口為闌門,大腸下為魄門,即肛門。竅有九,肺竅於鼻,脾竅於口,心竅於舌,肝竅於目,腎竅於耳,亦竅二陰。脊二十一椎,肺六葉,兩耳,附脊第三椎,為華蓋。心七孔,附脊第五椎,如蓮蕊,外有包絡,中通肺脾肝腎,心下有膈膜,周遮濁氣。
肝七葉,左三右四,附脊第九椎,膽三寸,居肝葉下,為清淨府。脾象刀鐮,與胃連膜,胃當脊十一椎,分上中下脘以達腸,為太倉。腎兩枚,附脊十四椎,下中間命門真陽,為生身根蒂。小腸連胃下口,前附臍,後近脊左回疊十六曲,以泌別清濁。大腸屬小腸下口,當臍右疊十六曲,達廣腸,抵直腸,傳濁出後陰。
膀胱無上口,當脊第十九椎,化氣滲水,以出前陰。細思交腸一症,知膀胱亦有上口而常閉,得三焦氣化,水滲脬中而為溺耳。三焦相火,遊行諸經,周身上下,上焦如霧,在胃上脘,主出陽氣,中焦如漚,當胃中脘,蒸化精微,下焦如瀆,當臍下,濟泌別汁,此十二臟腑之象形部位,宜按圖而審指者也。
驗於內,則諸氣皆屬於肺,諸血皆統於脾,諸脈皆屬於心,諸筋皆隸於肝,諸髓皆司於腎,諸臟皆稟氣於胃。驗乎外,則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爪甲,胃主四肢,腎主五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心主舌色。一身所寶,惟精氣神,神生於氣,氣生於精,精化氣,氣化神,故精者身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也。精者,神倚之如魚得水,氣依之如霧復淵,故陰精所奉其人壽。
言乎形則頭者陽之會,囟者髓之門,發者腦之華,庭者眉之宇,瞳者腎之精,明堂者色之應,口角者地之倉,齦者胃之絡,齒者骨之餘,會厭者音聲之戶,廉泉者津之道,舌者心之苗,咽者脈之聚,脾、胃、心、腎、肝、小腸脈循咽挾咽。脈者營之居,玄府者汗之孔,胸中者陽氣之郛,離宮者神之舍,募原者五臟之空,膈肓者上下之蔽,氣街者經之隧,神闕者臍之宮,背者經之俞,十二經俞穴。
脊者身之柱,膂者脊之輔,腋者肩之谷,肘者肢之節,臂者身之使,肩下臂上,內為臑,外為膊,節次為肘,肘下為臂,臂下為腕。關者腕骨之中,寸者關之前,尺者關之後,合谷者骨之歧,大、次指陷中虎口穴。勞宮者掌之心。腰者精之府,命門者生之根,腎者胃之關,季脅者膽之部,宗筋者莖之系,睪丸者腎之外候,胞宮者任之內維。任主胞胎。
尻者節之骶,節者骨之樞,股者髀之續,膝者筋之總,膕者膝之曲,腨者足之肚,踝者骨之突,跗者足之面,踹者足之跟,湧泉者足之心,此按部定名所可臚指者也。
白話文:
天以氣溫暖萬物,地以形狀孕育萬物,生長於天地之間的生物,陽氣化為氣,陰氣形成形體。喉嚨連接天地的和諧之氣,咽喉接受大地的產物。(喉嚨在前,咽喉在後。)接受食物的是濁氣,接受空氣的是清氣,清氣注入肺部,濁氣進入胃部,濁氣就成為衛氣,清氣就成為營氣,營氣屬陰,衛氣屬陽,營氣在脈中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陰陽相互貫通,就像圓環一樣沒有終點。中氣從上焦而出,營氣從中焦而出,衛氣從下焦而出,都是水穀精華之氣所化。(水穀的精氣化為營氣,水穀的強勁之氣化為衛氣。)這些氣流布於各個臟腑。
臟有五個,心臟儲藏神,肺臟儲藏魄,肝臟儲藏魂,脾臟儲藏意,腎臟儲藏志;腑有六個,膽囊沒有出入的通道,胃接受水穀,小腸和大腸主導津液,膀胱和三焦負責氣化作用。五臟儲藏精氣而不外洩,滿而不能達到實滿的狀態,所以要以固守來達到補益的效果;六腑傳輸轉化而不儲藏,實滿而不能達到完全的充盈狀態,所以要以疏通來達到補益的效果。肺氣向右下降,肝氣向左上升,脾氣陰柔地運轉,胃氣陽剛地接納,膀胱負責開泄,腎臟負責閉藏,胃喜歡涼,腸喜歡熱,膽喜歡溫,心厭惡熱,肺厭惡寒,肝厭惡風,腎厭惡燥,脾厭惡濕,了解五臟的喜惡,才能採用不同的補瀉方法。
肝臟苦於急迫,心臟苦於遲緩,脾臟苦於濕氣,肺臟苦於氣逆上行,腎臟苦於乾燥,肝臟喜歡疏散,心臟喜歡柔和,脾臟喜歡舒緩,肺臟喜歡收斂,腎臟喜歡堅實。審查六腑的入與出,就能分辨清濁,這是因為臟腑陰陽的性質不相同。五臟之外還有心包絡,也就是膻中穴,代替心臟發號施令,與三焦相配,這樣就形成了十二個臟腑。十二經脈分屬於各個臟腑,運行有順有逆。手部的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都是從臟走向手的;手部的三陽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都是從手走向頭部的;足部的三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都是從頭走向足部的;足部的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都是從足走向腹部的。太陽經與少陰經互為表裡,少陽經與厥陰經互為表裡,陽明經與太陰經互為表裡,都是一臟一腑相互配對。
各條陽經在頭面部會合於上方,各條陰經到達胸頸部就回返,只有厥陰肝經向上進入額頭,連接眼部的脈絡,向上到達額頭,與督脈在頭頂會合。循行於身體後方的,是足太陽經,主宰身體的表面,它的病症主要表現為頭痛和脊背僵硬。循行於身體前方的,是足陽明經,主宰身體的表面和內部,它的病症主要表現為發熱和眼睛疼痛。循行於身體側面的,是足少陽經,主宰身體的半表半裡,它的病症主要表現為脅肋疼痛、耳聾以及寒熱往來。足厥陰經是陰經中的陽經,它的病症主要表現為煩躁、腹脹和睪丸收縮。
足少陰經是陰經中的陰經,它的病症主要表現為舌頭乾燥和口乾。足太陰經是陰經中的至陰經,它的病症主要表現為腹部脹滿和咽喉乾燥,都主宰身體的內部。至於奇經八脈,陰維脈從內踝向上行,主宰身體的內部;陽維脈從外踝向上行,主宰身體的表面,是用來維繫周身營衛的。陰維脈的病症主要表現為心痛,陽維脈的病症主要表現為寒熱。陰蹺脈從腳跟內側發起,沿著內踝向上行走,主宰身體左右兩側的陰氣;陽蹺脈從腳跟外側發起,沿著外踝向上行走,主宰身體左右兩側的陽氣,是用來統管陰陽並且使身體活動敏捷的。陰蹺脈的病症主要表現為陰氣急迫導致腿腳伸直,陽蹺脈的病症主要表現為陽氣急迫導致狂躁奔跑。
督脈從會陰穴發起,沿著背部行走於身體後方,是用來督率全身陽氣的。督脈的病症主要表現為脊背僵硬和抽搐。任脈從會陰穴發起,沿著腹部行走於身體前方,是用來擔當全身陰氣的。任脈的病症男性表現為疝氣,女性表現為癥瘕。衝脈也從會陰穴發起,沿著臍部向上行走至胸部,是氣機衝要的部位,衝脈的病症主要表現為氣逆和腹內急迫。帶脈從季肋發起,橫向束縛腰部,是眾多脈絡的總結。帶脈的病症主要表現為腹脹和腰痛。這八條脈沒有表裡配對,所以稱為奇經,經脈的氣血過盛時,就會注入奇經,就像溝渠中的水溢出,流向湖泊一樣。
有了經脈,還有絡脈,絡脈共有十五條,十二經脈各自有一條絡脈,再加上陽蹺脈、陰蹺脈的兩條絡脈,以及脾的大絡,總共十五條。直線行走的是經脈,橫向分支的是絡脈,絡脈的分支是孫絡,共有三百六十五條。初期發病在絡脈,久病就會深入到經脈。絡脈是用來運行氣血,溝通陰陽,滋養全身的。氣主導呼氣,血主導濡養,太陽膀胱經常常是多血少氣,少陰腎經常常是少血多氣,陽明胃經常常是多血多氣,太陰脾經常常是多血少氣,少陽膽經常常是少血多氣,厥陰肝經常常是多血少氣,它們的盈虧情況就是這樣。
氣血運行的時間規律是,子時注入膽經,丑時注入肝經,寅時注入肺經,卯時注入大腸經,辰時注入胃經,巳時注入脾經,午時注入心經,未時注入小腸經,申時注入膀胱經,酉時注入腎經,戌時注入心包經,亥時注入三焦經,它們的更迭循環就是這樣。血隨著氣的運行而運行,春季氣在經脈中運行,夏季氣在孫絡中運行,長夏氣在肌肉中運行,秋季氣在皮膚中運行,冬季氣在骨髓中運行,氣的深淺變化就是這樣。海有四個,衝脈是血海,膻中穴是氣海,腦是髓海,胃是水穀之海。
門有七個,嘴唇是飛門,牙齒是戶門,會厭是吸門,胃的上口是賁門,下口是幽門,小腸的下口是闌門,大腸的下口是魄門,也就是肛門。竅有九個,肺開竅於鼻,脾開竅於口,心開竅於舌,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還有兩個竅在下陰。脊椎有二十一節,肺有六葉,兩耳附著於第三節脊椎,像是華麗的覆蓋。心有七個孔竅,附著於第五節脊椎,像蓮花的花蕊,外有心包絡,中心與肺、脾、肝、腎相通,心的下面有膈膜,周圍遮擋濁氣。
肝有七葉,左三葉右四葉,附著於第九節脊椎,膽有三寸長,位於肝葉之下,是清淨之府。脾的形狀像鐮刀,與胃之間有膜相連,胃位於第十一節脊椎處,分為上、中、下脘以到達腸道,是儲藏食物的倉庫。腎有兩枚,附著於第十四節脊椎,下方中間是命門,是真陽所在,是生命的根基。小腸連接胃的下口,前面靠近肚臍,後面靠近脊椎左側,迴旋疊加十六曲,用來泌別清濁。大腸與小腸的下口相連,位於肚臍右側,疊加十六曲,到達廣腸,與直腸相接,將濁物排出體外。
膀胱沒有上口,位於第十九節脊椎處,化生氣液,將水排出體外。仔細思考交腸症,就可以知道膀胱也有上口,只是經常關閉,通過三焦氣化作用,水液滲入膀胱中形成尿液。三焦的相火,在各條經脈中運行,周遊全身上下,上焦像霧氣一樣,位於胃的上脘,主導陽氣的輸出,中焦像泡沫一樣,位於胃的中脘,蒸化食物的精微物質,下焦像水溝一樣,位於肚臍下方,用來排泄泌別液體。以上是十二臟腑的形態和部位,應該根據圖示仔細辨別。
從內在來看,所有的氣都歸屬於肺,所有的血都統屬於脾,所有的脈都歸屬於心,所有的筋都隸屬於肝,所有的髓都歸屬於腎,所有的臟腑都從胃接受氣。從外在來看,肺主導皮膚毛髮,脾主導肌肉,肝主導爪甲,胃主導四肢,腎主導五液,心為汗液,肺為鼻涕,肝為眼淚,脾為涎液,腎為唾液。心主導舌的顏色。人體最珍貴的就是精、氣、神,神產生於氣,氣產生於精,精化為氣,氣化為神,所以精是身體的根本,氣是精神的主導,形體是精神的居所。精對於神,就像魚得到了水一樣,氣對於神,就像霧氣回歸深淵一樣,所以陰精充足的人就能長壽。
從形體來說,頭是陽氣匯聚的地方,囟門是髓液出入的門戶,頭髮是腦的精華,眉間是眉毛的居所,瞳孔是腎精的體現,明堂是氣色的反應,口角是地的倉庫,牙齦是胃的絡脈,牙齒是骨骼的餘氣,會厭是發出聲音的門戶,廉泉穴是津液的通道,舌頭是心的苗,咽喉是脈絡匯聚的地方,脾、胃、心、腎、肝、小腸的經脈都循著咽喉兩側分布。脈搏是營氣的居所,玄府是汗孔,胸中是陽氣的屏障,離宮是神靈的住所,募原是五臟空隙的地方,膈肓是上下的遮蔽,氣街是經脈的通道,神闕是肚臍的宮殿,背部是經絡的腧穴,十二經脈都有其腧穴。
脊椎是身體的支柱,脊椎兩側的肌肉是脊椎的輔助,腋窩是肩膀的空隙,肘部是肢體的關節,手臂是身體的使者,肩膀下方手臂上方,內側為臑,外側為膊,關節依次是肘,肘部下方是臂,臂部下方是腕。關是腕骨的中央,寸是關的前方,尺是關的後方,合谷穴是骨頭分歧的地方,位於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虎口處。勞宮穴是手掌的中心。腰部是精氣的府邸,命門是生命的根源,腎臟是胃的關卡,季肋是膽的部位,宗筋是陰莖的繫帶,睪丸是腎臟的外在表現,胞宮是任脈在內部的維繫,任脈主導胎兒的發育。
尾骨是關節的骶骨,關節是骨骼的樞紐,大腿是髖部的延續,膝蓋是筋的總匯,膕窩是膝蓋的彎曲處,小腿肚是腳踝上方的肌肉,腳踝是骨頭的突出處,腳背是腳的表面,腳跟是腳的後部,湧泉穴是腳的中心,以上是按照部位所確定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