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中風論治

風為百病之長,故六淫先之,以其善行數變,受之者輕為感冒,重則為傷,最重則為中,然有真中、類中,中血脈經絡腑臟之辨。西北高寒風勁,真氣虛者,猝為所中,是名真中,經所謂中六腑五臟之俞也。真中者,風邪在表,身痛拘急,宜汗,小續命湯,或疏風散。風邪在經,口眼喎斜,偏枯疼痛,大秦艽湯,或愈風湯。

白話文:

風,被視為眾多疾病的開端,因此在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中居首,因為它具有快速流動和變化無常的特性。受到風邪影響的人,病情輕微時會出現感冒症狀,嚴重時則會造成傷害,最嚴重的情況會導致「中」的狀態。然而,「中」可以分為「真中」與「類中」兩種,還有風邪影響血脈、經絡、腑臟的不同區別。

在西北地區,地勢高寒且風力強勁,對於正氣不足的人來說,很容易突然被風邪侵襲,這種情況稱為「真中」,根據古籍記載,這是風邪影響到六腑五臟的腧穴。對於「真中」的患者,如果風邪在身體表面,會表現出身體疼痛、肌肉緊繃等症狀,適合發汗治療,可用「小續命湯」或「疏風散」。而當風邪深入經絡,會引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疼痛等症狀,這時候應使用「大秦艽湯」或「愈風湯」來治療。

風邪入里,多滯九竅,唇緩便秘,口不能言,耳聾鼻塞目瞀,痰涎昏冒,宜下,三化湯,或麻仁丸。東南卑濕釀熱,真陰虧者,風自內生,虛陽上冒,亦致昏僕,是為類中,實與外風無涉,經所謂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也。類中者,痰多壅塞,搗蘿蔔子,以溫湯和飲吐之。

白話文:

風邪侵犯人體裡部,多阻滯九竅,嘴脣麻木、大便困難,口不能言語,耳聾鼻塞眼睛昏花,痰涎壅盛、神志昏迷,應當瀉下治療,可用三化湯或麻仁丸。東南地區地勢低濕,溼熱蘊結,真陰虧損者,風邪從體內產生,虛陽上浮,也會導致昏迷,這屬於內傷,與外感風邪無關,經書中所說的「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就是這個意思。內傷昏迷的病人,痰多壅塞,可以用搗碎的蘿蔔籽,用溫水調和服下,以催吐。

脾虛嘔痰者,六君子湯,異功散。腎虛水泛為痰者,六味丸,或八味丸湯服。中氣虛者,補中湯。陰虛者,補陰煎。夫以地分真、類,謂真中者西北為劇,類中者東南為多,未可膠柱以談也。

白話文:

脾胃虛弱,嘔吐痰液的,用六君子湯、異功散治療。腎虛,水液泛溢化為痰的,用六味丸或八味丸湯服用。中氣虛弱的,用補中湯治療。陰虛的,用補陰煎治療。按照地域劃分真痰、類痰,所謂真痰多見於西北地區,類痰多見於東南地區,但也不能就此膠柱鼓瑟,一概而論。

善乎!石頑張氏之說曰:嘗診西北中風者,驗其喑痱遺尿,詎非下元之憊,當從事地黃、三生等飲乎?喎僻不遂,詎非血脈之廢,而從事建中、十全等湯乎?東南類中,豈無六經形症見於外,便溺阻隔見於內,當從事續命、三化等湯乎?是真通論矣。其中血脈,則口眼喎僻。

白話文:

善哉!石頑張先生說:曾經診治西北地區中風的病人,檢查後發現他們有失聲、流口水、尿失禁的症狀,難道不是腎氣虛弱嗎?應該服用地黃、三生等補腎藥。口眼歪斜,難道不是氣血不通嗎?應該服用建中、十全等補氣血的藥湯。在東南地區,難道沒有六經經絡病症外顯,又有大小便不通的內在症狀嗎?應該服用續命、三化等通經活血的藥湯。這真是通論啊!其中,氣血不通的症狀是口眼歪斜。

中絡,則肌膚不仁。中經,則脊重不伸。中腑,則肢節廢,便溺阻。中臟,則舌喑吐沫。《金匱》分析既明,至《千金》引岐伯論中風,大法有四:一偏枯,半身不遂也;二風痱,四肢不收也;三風懿,奄忽不知人,舌強不能言也;四風痹,諸痹類風狀也。迄乎河間主火,謂心火暴盛,腎水虛衰。

白話文:

中絡的話,就會導致皮膚肌肉不靈敏。中經的話,就會導致背部沉重而且無法伸展。中腑的話,就會導致四肢無力,大便小便不暢通。中臟的話,就會導致舌頭僵硬吐不出口水。《金匱要略》的分析很透徹,到了《千金要方》引述岐伯論述中風,將中風歸納為四種大類:第一是偏枯,就是半身不遂;第二是風痱,就是四肢無法收縮;第三是風懿,就是昏迷不醒、舌頭僵硬說不出話;第四是風痹,就是各種痹症狀似風症。一直到了河間主火,認為是心火過旺,腎水不足所致。

東垣主氣,謂猝中乃本氣自病。丹溪主痰,謂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總之,氣虛則火動痰升,其症似風非風,皆辨明類中之由,與真中症異。專宜養氣血,兼清痰火,大忌風燥之劑。凡虛風外中,輕則麻痹不仁;羌活愈風湯。重則癱瘓不用。大秦艽湯。其痰火內生,輕則舌強難語;滌痰湯。

白話文:

東垣認為中風主要是氣的病變,認為猝中是本氣的自身病變。丹溪認為中風主要是痰的病變,認為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總之,氣虛則火動痰升,其症狀像風但不是風,都要辨別清楚病症的種類,和真正的中風症狀有所不同。治療上應該以養氣血為主,兼清痰火,忌用風燥的藥物。凡虛風外中,輕則麻痹不仁,可以用羌活愈風湯治療。重則癱瘓不用,可以用大秦艽湯治療。其痰火內生,輕則舌強難語,可以用滌痰湯治療。

重則痰壅神昏。至寶丹。既辨其中絡、中經、中腑、中臟,及中經絡,兼中腑臟,並審其兼虛兼實,兼寒兼熱兼痰,而入手先分閉症脫症,如牙關緊閉,兩手握固,是為閉症。蘇合香丸,三生飲開之。如口開脾絕,手撒心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鼻鼾肺絕,以及吐沫、直視、搖頭,面赤如妝,汗出如珠,皆為脫症。大劑理中湯灌之。

兼灸臍下。凡初中,先用通關散吹鼻,有嚏可治,無嚏多死。

白話文:

如果病情嚴重,痰液會壅塞到神智昏迷。至寶丹。既辨別其中絡、中經、中腑、中臟,及中經絡,兼中腑臟,並仔細判定它的兼虛兼實,兼寒兼熱兼痰,而首先分清閉症脫症,比如牙關緊閉,兩手握固,是閉症。用蘇合香丸、三生飲來打開。比如口開脾絕,手撒心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鼻鼾肺絕,以及吐沫、直視、搖頭,面赤如妝,汗出如珠,皆為脫症。用大劑理中湯來灌服。

凡是中暑初期,先用「通關散」吹入鼻腔,如果有打噴嚏,則可治癒;如果沒有打噴嚏,則多半會死亡,且兼灸肚臍下方。

〔口噤〕足陽明之經上夾口,風寒乘虛襲入,則攣急口噤,先用烏梅肉、冰片、生南星為末擦牙,其噤可開。宜竹瀝、薑汁調蘇合香丸灌之,再用巴豆油紙卷皂角末,燒煙燻入鼻中,人事自省。

白話文:

【口開不了】胃經通到嘴脣周圍,如果風邪趁虛邪入,就會發生面口緊閉無法張開的情況,這時先用烏梅肉、冰片,生南星磨成粉末,擦在嘴脣上,再用竹汁和薑汁混合蘇合香丸餵服,再用巴豆油紙捲皁角末,燒出煙燻進鼻腔,患者就會恢復知覺。

〔痰壅〕宜吐之,稀涎散加橘紅,或薑鹽湯灌之。以鵝翎探吐,或三聖散加蠍吐之。後用星香散、二陳湯、滌痰湯、導痰湯。挾虛,加參、耆、竹瀝。挾寒,加桂、附、薑汁。脾虛嘔痰,六君子湯,異功散。中氣虛,理中湯,溫胃飲。

白話文:

痰液壅積應該將其吐出,使用稀涎散加上橘紅,或用薑鹽湯灌服。可以鵝毛探進喉嚨引起嘔吐,或者使用三聖散加上蠍子來引吐。之後使用星香散、二陳湯、滌痰湯、導痰湯。如果是虛證,加入人參、黃耆、竹瀝。如果是寒證,加入肉桂、附子、薑汁。脾虛嘔吐痰液,使用六君子湯、異功散。中氣虛弱,使用理中湯、溫胃飲。

〔口眼喎僻〕因血液衰涸,不能榮潤筋脈。《靈樞》云:足陽明筋病,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又云:足陽明、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宜潤燥以熄風。大秦艽湯、或十全大補湯尤妥。

白話文:

口眼歪斜主要由血液衰竭,不能榮潤筋脈所導致。《靈樞》中說:足陽明經筋有病,頰筋遇寒則急,拉扯頰部移到嘴角,遇熱則筋弛,鬆弛緩慢不能收縮,因此歪斜。又說:足陽明經、手太陽經筋急,就會造成口眼歪斜。適合滋潤乾燥、平息風邪。可用大秦艽湯或十全大補湯治療,效果較好。

〔半身不遂〕因氣血不至,故痛癢不知,經曰:營虛則不仁,衛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自丹溪以左枯屬血虛,用四物湯。右枯屬氣虛,用四君子湯。氣血兩虛而挾痰,用二陳湯,加鉤藤、竹瀝、薑汁。宗其治者多不效,何也?治偏枯,宜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右引左,從左引右,使氣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養血溫經。補中湯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黃丸。

白話文:

半身不遂的原因是:氣血不能到達,所以感覺不到疼痛和瘙癢。經典中說:「營陰虛弱則失去感覺,衛陽虛弱則功能失常。」若營陰和衛陽都虛弱,則既沒有感覺,也沒有功能。自從明朝丹溪以來,一直將半身不遂的左側癱證歸類到血虛,使用四物湯治療;將右側癱證歸類到氣虛,使用四君子湯治療。氣血兩虛又伴有痰飲,就使用二陳湯,加上鉤藤、竹瀝、薑汁。但治療半身不遂的醫生大多不見效,為什麼呢?治療半身不遂,應該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右引左,從左引右,使氣血灌注全身,周流不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滋補陰血,溫煦經脈。可用補中湯加減附子,服用七味地黃丸。

以附子能行參、耆之力,而陽和自轉,肉桂能通血脈,而筋節自榮,挾痰者,八珍、十全等湯加南星、半夏、薑汁。營衛俱虛者,黃耆五物湯,膝骨軟,加牛膝、虎骨,節軟,加木瓜、當歸。

白話文:

附子可以推動人參、黃耆的藥效,使人體陽氣和暖運行,肉桂可以疏通血脈,使筋骨強健有活力。有痰之人,八珍、十全等湯劑中加入南星、半夏、薑汁。營衛俱虛之人,服用黃耆五物湯;膝蓋骨軟弱,再加入牛膝、虎骨;關節軟弱,再加入木瓜、當歸。

〔四肢不收〕諸陽經皆取於手足,循行身體,如邪氣客於肌膚,隨其虛處停滯,與氣血相搏,故肢不舉,脈緩大有力,土太過也,當瀉其濕。胃苓湯。脈細小無力,土不足也,當補其氣。補中湯。瘦人血枯筋急,木旺風淫者,四物湯加鉤藤、秦艽、防風、木瓜。肥人色白多痰者,六君子湯加秦艽、天麻、竹瀝、薑汁。

白話文:

肢體不收縮:

所有的陽經都從手腳取穴,沿著身體循行。如果邪氣停留在皮膚上,找到虛弱的地方停滯下來,與氣血相衝,那麼肢體就會無法活動,脈搏緩慢、強而有力,這是因為土太過所致,應該瀉除濕氣。可以用胃苓湯來治療。

脈細小無力:

這是因為土不足所致,應該補氣。可以用補中湯來治療。

瘦人血枯筋急:

這是因為木旺風淫所致,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鉤藤、秦艽、防風、木瓜來治療。

肥人色白多痰:

這是因為脾虛濕盛所致,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秦艽、天麻、竹瀝、薑汁來治療。

〔角弓反張〕邪入經絡,則腰背反折,攣急如角弓狀。小續命湯。如先受風,復感寒,無汗惡寒為剛痙;先受風,復感濕,惡風有汗為柔痙。剛痙續命湯去附子,柔痙續命湯去麻黃。

白話文:

角弓反張:邪氣侵入經絡,使腰背反折,似角弓般攣急拘急。可用「小續命湯」治療。如果先前受了風邪,又因寒冷而引起痙攣,會有無汗惡寒的症狀稱作「剛痙」;如果先前受了風邪,又遇上濕邪,便會惡風有汗,稱作「柔痙」。如果遇到剛痙,使用「小續命湯」時需要去掉附子;如果遇到柔痙,使用「小續命湯」時必須去掉麻黃。

〔瘛瘲〕因肝經風火搏於經絡,則手足抽搐,或伸或縮,而動不止,由血虛不能榮筋,而燥氣乘之,宜滋肝腎,灌輸筋脈,使水火熄,則風木自平。大秦艽湯,或十補湯加減。

白話文:

瘛瘲:是由於肝經風火搏擊經絡,導致手足抽搐,有的手足伸直、有的手足彎曲,而且動作不停。這是由於血虛不能滋養筋脈,而燥氣入侵所引致的,應當滋補肝腎,灌溉筋脈,使水火熄滅,則風木自然平息。治療方藥可用大秦艽湯或十補湯加減。

〔猝倒無知〕凡類中病出於臟,精去則氣去,所以眩暈猝倒,氣去則神去,所以昏憒無知,陰陽脫離,精氣不交,須參附大劑,峻補其陽。繼以地黃丸,加杞子、當歸,或十補丸,填補真陰。若心火盛,腎水衰,致猝倒神昏,肢掣口喎,宜地黃飲子去桂、附、巴戟,峻補其陰。繼以生脈散,滋其化源。

白話文: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凡是這類疾病出於臟腑,精氣就衰竭,所以會頭暈目眩,突然昏倒;氣衰竭則神識也衰竭,所以會昏迷不省人事。陰陽脫離,精氣不能交融,必須用參附的重劑,峻補陽氣。然後再用生地黃丸,加入枸杞子、當歸,或者服用十全大補丸,填補真陰。如果是心火旺盛,腎水衰竭,導致突然昏倒神志昏迷,四肢抽搐,口齒歪斜,應該用生地黃飲子,去除桂枝、附子、巴戟,峻補陰氣。然後再用生脈散,滋養它的化生之源。

〔舌強不語〕舌為心、脾、肝、腎四經所繫,邪中其經,則痰涎閉其脈道,舌機不掉,因痰迷心竅者,清心火,滌痰湯。因濕痰者,清脾熱,六君子湯加枳實、竹茹。因風熱者,清肝火,涼膈散加減。腎虛內奪為喑痱,地黃飲子。舌強口角流涎,脾不能攝者,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

白話文:

【舌頭不能言語】舌頭和心臟、脾臟、肝臟、腎臟四條經脈相連。邪氣侵襲到這些經脈,痰液就會堵塞經脈的通道,舌頭就不能動了。

**1、因痰迷亂心竅者,**清心火,去除痰液。使用滌痰湯。

**2、因濕痰者,**清脾熱,使用六君子湯加枳實、竹茹。

**3、因風熱者,**清肝火,使用涼膈散加減。

**4、腎虛內奪而導致喑啞者,**使用地黃飲子。

**5、舌頭強硬,口角流涎,脾臟不能收攝者,**使用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

驚痰堵塞,舌本強硬者,正舌散加薄荷。舌麻語謇者,省風湯加沉香。唇緩舌強者,解語湯。肥人舌本強,作濕痰治,瘦人作心火治,不可純補,恐堵塞經絡中痰火。通用加味轉舌膏。外取龜尿少許,點舌神效。(置龜於新荷葉上,以豬鬃戳其鼻,尿立出。)有飲食照常,但失音不語者,名曰啞風。

白話文:

  • 當驚嚇引起的痰堵塞,舌根強硬者,使用正舌散加入薄荷治療。

  • 舌麻木、言語不清者,使用省風湯加入沉香治療。

  • 嘴脣麻木、舌頭僵硬者,使用解語湯治療。

  • 肥胖者舌根強硬,當作濕痰治療,消瘦者當作心火治療,不可單純使用補益的藥物,以免堵塞經絡中的痰火。

  • 通用加味轉舌膏。

  • 取龜尿少許,滴在舌頭上,有奇效。(將烏龜放在新鮮荷葉上,用豬鬃戳它的鼻子,尿液就會流出來。)

  • 有的人飲食正常,但失聲不語者,稱為啞風。

宜小續命湯去附子,加石膏、菖蒲。

〔遺尿〕系腎氣虧極,用參、耆、朮、附、益智、五味。以保元陽之脫。火虛者,地黃飲子。水虛者,六味丸。

白話文:

小續命湯去掉附子,加入石膏和菖蒲。

〔尿失禁〕是腎氣極度虛弱所致,使用人參、黃耆、白朮、附子、益智仁、五味子等中藥材來保住元陽不致脫失。陽氣虛弱的人,可服用地黃飲子。陰液虛弱的人,可服用六味丸。

〔眩暈〕凡虛陽上巔,得痰升則眩暈,經所謂上虛則眩也,宜培其中氣。五福飲或大補元煎,加甘菊炭、牡蠣、白芍、天麻。此猝倒所由來也。

白話文:

眩暈:凡是虛陽的症狀上攻到頭頂,碰到痰氣升起來,就會眩暈。經書上說「上虛則眩」,應當補養中氣。可以服用五福飲或大補元煎,再添加甘菊碳、牡蠣、白芍、天麻。這是猝倒的起因。

〔麻木不仁〕遍體頑麻,無汗氣實。烏藥順氣散。十指及面麻木,乃氣虛風襲。補中湯去朮、歸、陳,加白芍、瘛瘲。麻木體軟,搔起白屑,乃脾血不榮。補中湯去柴胡,加地黃、白芍、芝麻。

白話文:

麻木不仁:

全身麻木僵硬,沒有汗氣,身體虛實不分。烏藥順氣散可以治療。

十指及面部麻木: 這是氣虛風襲所致。補中湯去朮、歸、陳皮,加白芍、瘛瘲可以治療。

麻木體軟,搔起白屑: 這是脾血不足所致。補中湯去柴胡,加地黃、白芍、芝麻可以治療。

真中風,雖風從外中,亦由內虛召風,其攣急偏枯,口喎舌強,二便不爽,由風挾痰火壅塞,致營衛脈絡失和。先用通關,繼則養血順氣,佐以消痰清火,大秦艽湯,或愈風湯。宣通經隧。風閉,用桂枝、羌活。寒凝,用薑、附、桂心。熱痞,用梔、芩、石膏。濕滯,用蒼、樸、五苓。

白話文:

真正的中風,雖然風邪是由外而入,但是也是因為人體內虛所導致的,風邪會和痰火一起阻塞體內,導致營衛脈絡失調,就會產生肢體麻木、偏癱、口眼歪斜、舌頭僵硬、大小便不暢等症狀。治療方法首先是疏通經絡,之後再補養氣血,同時還要化痰清火。可以嘗試使用大秦艽湯或愈風湯,來宣通經絡。如果是風熱閉阻,可以用桂枝、羌活來治療。如果是寒凝閉阻,可以用薑、附、桂心來治療。如果是熱痞阻滯,可以用梔子、黃芩、石膏來治療。如果是濕滯阻滯,可以用蒼術、樸硝、五苓散來治療。

血瘀,用桃仁、牛膝、氣滯,用木香、枳殼、青、陳。痰阻,用星、夏、浮石、牛黃。類中風本非外風,猝僕昏厥,無喎斜偏廢等症,是宜辨也。故葉氏謂內風乃身中陽氣變化,肝為風臟,因血液衰耗,水不涵木,肝陽偏亢,內風時起,宜滋陰熄風,濡養營絡。以熟地、首烏、杞子、當歸、牛膝、胡麻、石斛、五味子、甘菊、牡蠣。

白話文:

血瘀,可以用桃仁、牛膝來治療。氣滯,可以用木香、枳殼、青皮、陳皮來治療。痰阻,可以用星砂、夏枯草、浮石、牛黃來治療。類中風本非外風,而是突然昏厥,而沒有口眼歪斜、偏廢等症狀,這是值得注意的。因此,葉氏說內風是由體內陽氣的變化引起的,肝臟是風臟,由於血液衰耗,水不涵蓋木,肝陽偏亢,內風時起,適宜滋陰熄風,濡養營絡。可以用熟地、首烏、枸杞、當歸、牛膝、胡麻、石斛、五味子、甘菊、牡蠣來治療。

補陰潛陽,如虎潛、固本、復脈之類。陰陽並損,無陽則陰無以化,宜溫柔濡潤。如沙苑子、蓯蓉、杞子、人參、阿膠、當歸。通補,如地黃飲子、還少丹之類。風木過動,中土受戕,致不寐不食,衛疏汗泄,飲食變痰。如六君子湯、玉屏風散、茯苓飲,酸棗仁湯之類。風陽上升,痰火阻竅,神識不清,至寶丹。

白話文:

  1. **補陰潛陽:**滋補陰氣,潛藏陽氣,以維持身體的平衡。包括虎潛、固本、復脈等藥物。

  2. **陰陽並損:**陰陽兩虛,陽氣不足,陰氣不能轉化,宜溫柔濡潤。包括沙苑子、蓯蓉、枸杞、人參、阿膠、當歸等藥物。

  3. **通補:**全面滋補身體,包括地黃飲子、還少丹等藥物。

  4. **風木過動:**肝氣過旺,損害脾胃,導致失眠、厭食,衛氣虛弱、汗液外泄,飲食積聚成痰。包括六君子湯、玉屏風散、茯苓飲、酸棗仁湯等藥物。

  5. **風陽上升:**肝陽上亢,痰火阻塞竅絡,神志不清,治療宜用至寶丹。

芳香宣竅,或辛涼之品,如菊葉、菖蒲、山梔、羚羊角、天麻、丹皮、鉤藤。清上痰火。若陰陽失交,真氣欲絕,用參附湯回陽,佐以攝陰,如五味、龍骨、牡蠣。此其治也。自士材以類中症,條分火中、虛中、濕中、寒中、暑中、氣中、食中、惡中,而《金鑑》因之。火中,即河間所謂癱瘓,多由火盛水衰,心神昏冒,筋骨不用也。

白話文:

具有芳香、發散,或辛涼性質的藥材,例如菊葉、菖蒲、山梔、羚羊角、天麻、丹皮、鉤藤,可以清上焦的痰火。如果陰陽失衡,真氣即將消失,可以使用參附湯來溫補陽氣,並佐以滋陰斂陰的藥物,例如五味、龍骨、牡蠣。這便是這類疾病的治法。自從《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將病症依屬性分類後,便有了火中、虛中、濕中、寒中、暑中、氣中、食中、惡中之說,而《金匱要略》也沿用了這個分類。火中,就是河間所說的癱瘓,多是由於火熱旺盛,水液虧損,導致心神昏迷,筋骨不能活動。

心火盛,涼膈散。腎水衰,六味湯。虛中,即東垣所謂猝中昏憒,皆屬氣虛。煩勞氣陷,補中湯。房勞精脫。生脈補精湯。濕中,即丹溪所謂東南濕土生痰,痰熱生風,因而昏冒。內中濕者,醇酒厚味,生冷過節,滲濕湯;外中濕者,陰雨霧露,坐臥濕地,除濕湯。寒中,體強口噤。

白話文:

  • 心火旺盛:清涼膈散。

  • 腎水衰弱:六味湯。

  • 氣虛:東垣所謂猝中昏迷,皆屬氣虛。

  • 煩勞氣陷:補中湯。

  • 房事過度,精氣脫失:生脈補精湯。

  • 濕氣在體內:丹溪所謂東南濕土生痰,痰熱生風,因而昏迷。

  • 內部濕氣:醇酒厚味,生冷過節,滲濕湯。

  • 外部濕氣:陰雨霧露,坐臥濕地,除濕湯。

  • 寒氣在體內:身體強壯,嘴巴緊閉。

臍腹冷痛,薑附湯;身寒無汗,附子麻黃湯。暑中,面垢暈倒,須分陰陽。得之受暑納涼,寒外暑內,香薷飲,二香湯;得之赤日長途,中外皆熱,昏僕不醒,蒜汁合水灌之,繼以辰砂益元散。氣實者,蒼朮白虎湯;氣虛者,人參白虎湯。氣中,氣逆痰潮,牙關緊急,極似中風,但中風身溫,中氣身冷,中風脈浮,應人迎,中氣脈沉,應氣口。蘇合香丸灌之。

白話文:

肚臍和腹部寒冷疼痛,服用「薑附湯」。身體寒冷沒有流汗,服用「附子麻黃湯」。在夏天,臉色發黑、暈倒,需要分辨是陰證還是陽證。因受暑後納涼而致者,是外寒內熱,服用「香薷飲」、「二香湯」。因赤日炎炎、長途跋涉而致者,內外皆熱,昏迷不醒,將蒜汁和水混合灌服,然後再服用「辰砂益元散」。氣實者,服用「蒼朮白虎湯」。氣虛者,服用「人參白虎湯」。氣鬱,出現氣逆痰湧,牙關緊閉,極像中風,但中風者體溫升高,中氣不足者體溫降低,中風者脈搏浮起,應人迎穴,中氣不足者脈搏沉細,應氣口穴。用蘇合香丸灌服。

俟醒,以八味順氣散加香附。因怒氣逆,忽然昏噤,木香調氣飲。有痰,星香散。食中,醉飽後或感寒,或惱怒,胃氣不行,忽然厥逆,誤作中風、中氣治,必死。薑鹽湯探吐。感寒者,藿香正氣散。氣滯者,八味順氣散。惡中,飛屍鬼擊,卒厥客忤,肢冷口噤,蘇合香丸灌之。

俟少蘇,服調氣平胃散。

白話文:

等到醒來後,用八味順氣散加上香附。由於生氣導致氣逆,忽然昏迷不醒,用木香調氣飲。有痰的話,用星香散。飲食之中,酒醉飽食後或受寒,或生氣惱怒,胃氣不通,忽然間昏厥,如果誤以為中風、中氣來治療,必定會死亡。用薑鹽湯催吐。受寒的,用藿香正氣散。氣滯的,用八味順氣散。如果遇到惡鬼附身、鬼擊,忽然昏厥,肢體冰冷,口不能言語,灌以蘇合香丸。

腹內氣滯,服調氣平胃散。